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个大清皇室宗亲组成的“清初理政三王”,能力究竟如何?

三个大清皇室宗亲组成的“清初理政三王”,能力究竟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251 更新时间:2023/12/18 12:06:55

接下来人物介绍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清朝,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独掌朝纲、大权在握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宣告了多尔衮当政时期的结束,顺治皇帝得以正式亲政,大清王朝的最高权力回归正统。多尔衮宣告倒台,但此时才13岁的顺治皇帝还必须依靠满洲贵族或者皇室宗亲处理朝政,于是三个大清皇室宗亲,顺治皇帝的三个堂兄走向权力舞台,成为“清初理政三王”。

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第三子爱新觉罗·尼堪、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的第三子爱新觉罗·博洛和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第七子爱新觉罗·满达海。

无一例外,顺治皇帝选择的都是当初直接或间接支持自己继位的皇室宗亲,而且他舍弃了自己的父辈只选择自己的同辈,以便于更好的掌控和钳制他们对于权力的掌握。三位王爷虽然都是顺治皇帝的同辈,但年龄最小的满达海也比顺治皇帝年长18岁,他们都在清军入关和入关后平定中原的无数战场上屡立战功,具有一定的声望和威信。由此看来,顺治皇帝选择这三位宗亲为理政王爷并不是盲目选择,而是经过了理性分析和权力平衡之后的正确决定。

可是,等到了顺治十六年,三位理政王爷均已去世以后,顺治皇帝突然圣宠大改,将尼堪、博洛、满达海三人逐一清算,而且清算起因都是源于9年前的多尔衮案。满达海和博洛均被削除王爵,剥夺谥号;仅有为国捐躯的尼堪,侥幸保留了爵位。

那么,这三位王爷为何在短短的九年间,从位极人臣直接落到了死后不得安宁的地步呢?顺治十六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顺治皇帝一改常态,必须清算为清初政坛稳固和国家治理做出巨大贡献的“理政三王”呢?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理政三王”被处理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三个人都牵扯到顺治朝初期的户部尚书舒穆禄·谭泰,罪过是因惧怕谭泰而包庇、纵容其罪行。那么,这个谭泰又是谁呢?为何能让这三位努尔哈赤的亲孙子如此惧怕呢?

谭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背后依附的那个人,他就是摄政王多尔衮。说到底,三位王爷是因为多尔衮而获罪的!顺治七年,在多尔衮去世两个月以后,被多尔衮压制和欺凌了七年之久的顺治皇帝开始了对多尔衮及其党羽的清算和打击。多尔衮得到的报复不必多说,那个多尔衮身边最坚实的追随者,当时由户部尚书改为吏部尚书的谭泰因党附多尔衮,而被顺治皇帝下令抄家处死。

那么,既然顺治皇帝早就知道三位宗亲王爷因惧怕谭泰的巨大势力而没有举报谭泰的罪过,甚至包庇、纵容其罪行,为何不但当时不治他们的罪,反将他们抬高人臣之巅,非要等到他们死后的顺治十六年才做处理呢?

其实,这一切和当时的政治局面,还有顺治十六年推行一项皇室宗亲世职承袭制度有关。

顺治皇帝和多尔衮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仇恨,我们不必多说。这个从摄政王一路晋升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除了没有皇帝称号,其余一切都在顺治皇帝之上的实权派人物,牢牢掌握了大清朝政长达7年,换成任何一个正常人在他的压制和欺凌下,都会崩溃,掌权后都会实施报复。多尔衮去世两个月后,顺治皇帝网罗了其十四条大罪罪状,将其夺爵并掘坟鞭尸,其多年来培植的党羽也很快得到清除。

但是,顺治皇帝的雷霆手段根本无法清除多年来依附在多尔衮身边的党羽成员,毕竟就连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对多尔衮也只能无可奈何。另外,多尔衮在清朝建立、八旗军队挥师入关和入关后的中原平定和巩固清朝统治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不是随便几条罪状就能抹杀掉的,更不是失去理智的毁坟鞭尸能掩盖住的。多尔衮虽然已经去世,其党羽势力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顺治皇帝的皇帝之位坐的并不安稳,并不得人心。

这个时候的小皇帝最需要什么?最需要的就是拉拢那些看不惯自己做法、甚至被自己的做法弄得心灰意冷的皇室宗亲们,只有先赢得了他们的支持,顺治皇帝才能真正的君临天下,大权在握。于是,尼堪、博洛、满达海这三个手握军权的近支皇室宗亲便走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朝政的理政亲王。

顺治九年,15岁的顺治皇帝已经重新培植了一批忠心之臣紧紧地围绕在自己身边,基本掌握了朝政大权。而三位理政王爷都是在顺治九年去世,虽然去世的理由不尽相同,但年龄相差很大的他们去世时间却如此的接近,不免让人怀疑他们死亡的非正常性。

顺治十六年,朝廷制定了世职承袭制度,对于皇室宗亲的爵位降级承袭制度作出了详细规定,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逐步降低皇室宗亲的爵位等级,削弱宗亲们的势力,以降低他们对皇权统治的威胁。在中央集权道路上越走越顺畅的顺治皇帝对其余功劳不高、爵位不高的皇室宗亲们只需要轻轻惩治,便能控制住他们的爵位从此远离权利中心,甚至逐渐没落。对于继多尔衮以后,最有权力的“理政三王”,他们的后代仍然牢牢掌握了大清王朝的部分实权,顺治皇帝断不能留下这些对皇权集中的威胁。所以,这三位为清初政局稳定和皇权统治做出巨大的贡献的理政王爷也未能逃脱政治牺牲的命运,被逐一清算了。

标签: 古代清朝

更多文章

  • 朱高煦为什么当不了太子?他又为什么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高煦,明朝

    大家好,说起朱高煦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都知道明成祖朱棣是靠起兵谋反,发动“靖难之役”,才当上皇帝的,不过明成祖开创了“永乐盛世”,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帝王,所以即使他是抢来的皇位,也不影响他作为中国最伟大帝王之一。其实朱棣能够抢到皇位,除了他自身的雄才大略,还有身边亲信部下的辅助,这其中包

  • 揭秘宋朝最牛岗位,跟皇帝顶撞也没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宋朝

    接下来人物介绍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宋朝,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公元959年,雄才大略的后周皇帝柴荣带着满腹遗憾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位被誉为“五代第一名君”的皇帝除了未能完成统一华夏的夙愿外,还要担心自己的身后事—39岁的他只有一个六岁的小儿子,他面临着许多皇帝不愿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状况,

  • 盘点刘秀手下的五虎上将,个个勇猛过人战功赫赫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秀,东汉

    接下来人物介绍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刘秀,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1、姚期姚期为人,重于信义,为将以来,攻克、收降城邑很多,但从不抢掠烧杀。后来进身朝廷,忧国爱主,如果遇到他认为不对的事情,一定犯言直谏。光武帝曾想和姚期微服出行,姚期挡在车前顿首劝阻,说:“臣闻古今之戒,变生不意,诚不愿陛

  • 李成器为什么会主动把皇位让给给弟弟?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成器,唐朝

    每当一提起李成器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在历史上的数个大一统王朝中,唐朝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一方面,唐朝的综合国力数一数二;但另一方面,唐朝的政治却存在着诸多乱象,比如“玄武门之变”就发生了4次。第一次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

  • 窦太后是什么人?看她如何麻雀变凤凰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窦太后,汉朝

    窦太后是什么人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在汉朝历史上,有不少平民家的女子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除去在汉高祖争天下时与之共患难的结发妻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吕雉不谈。汉朝初期,还有一位民间女子登上后位,他就是文帝皇后窦氏。孝文窦皇后(?—前135年),名漪房,清

  • 李凤娘死后为什么会被裹尸?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凤娘,宋朝

    说到李凤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宋光宗赵惇的皇后李凤娘是宋朝史上有名的妒后,甚至的历朝历代中也是排的上名次的妒后。她在位期间,除了对后宫的女人嫉恶如仇,手段狠毒,就连对已经是太上皇的孝宗与太上皇后谢氏也是处处顶撞。丝毫没有古代女子应有的“贤妻”之德。而宋光宗却对这个老婆的所作所为没有办法,不是因为爱,

  • 刘邦是怎么借助吕后跟萧何铲除自己的心头之病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邦,汉朝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邦是怎么借助吕后跟萧何铲除自己的心头之病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皇帝一直是古代的人最崇拜与向往的地位,因为作为一个皇帝有着用不完的财力,有着堪比上帝的权利,有着三千佳丽的后宫,江山在前,美人在侧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虽然说当皇帝有着无尽好处,但是他们也是最

  • 佟佳氏为什么会被立为皇后?她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佟佳氏,清朝

    说到佟佳氏,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在医疗水平发达的现代社会,也会出现一些身患重病的人,他们在临终前最高兴的便是自己的心愿达成,不留下任何遗憾。古代社会同样如此,清朝康熙皇帝的后宫便有一位妃子,因流产而病重,在临终前被皇帝册立为皇后,含笑离开了人世,她便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原姓佟氏,来自

  • 明朝开国五虎将,他们分别对大明有何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徐达,明朝

    《大明英烈传》中,称徐达、汤和、常遇春、胡大海、沐英为明朝开国五虎将。接下来人物介绍网小编为您讲解。1、徐达徐达是朱元璋嫡系中的嫡系,是朱元璋最初的班底。在朱元璋接收郭子兴的力量时,徐达起着主要作用,“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徐达、汤和等人“奉约束甚谨&rd

  • 不与魏忠贤同污合流的名将,揭秘孙传庭的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传庭,明朝

    大家好,我是人物介绍网小编,说起孙传庭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明朝末年,有一位太监掌控大权,贪污腐败,弄得明朝民不聊生。此人便是魏忠贤,皇帝号称万岁,他便敢号称九千九百岁,民间更是流传一句话:“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足以见其权利之大。不过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跟魏忠贤同流合污,也有一些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