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郑和打海盗:600年前剿灭当时世界最大的海盗集团

郑和打海盗:600年前剿灭当时世界最大的海盗集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09 更新时间:2023/12/22 21:33:04

国人都知道郑和下西洋在古代航海史上的意义,却不大知道郑和舰队当年曾剿灭了世界上最大的海盗集团,维护了东南亚海域的安全。

1.舰队有船208艘,官兵27800人

明永乐年间(1403~1424),明朝国力蒸蒸日上,经济实力、造船技术、航海经验都足以保证开展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皇帝朱棣也有着雄心壮志,他不满意明朝初期相对保守的对外政策,想向别的国家宣扬国威,展示明朝的实力,一当上皇帝,就多次派人要求周边国家来朝见。

当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朱棣主要是想借机找到下落不明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朱棣从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很担心朱允炆哪天复辟。所以,他决定组织一支阵容强大的海上舰队“下西洋”。

据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介绍,郑和,本姓马,回族人,在朱棣还是燕王时就净身入王府侍候,并因跟随朱棣起兵有功而受赐姓郑,他本名三保,所以也有人称他为“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明成祖对他的忠心和才干非常信任,所以派他带队执行这项规模庞大、行程艰巨的任务。

1405年7月11日,钦差正使总兵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诏书,组织船队出使西洋。

郑和率领208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船队,率领官兵27800人,从南京龙江港起航,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湾编队集结,驶向福建长乐的太平港驻泊,以等候东北季风。冬天,东北季风来临,郑和船队便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正式扬帆远航。经过南中国海西部沿海海域,首先到达越南的占城(今归仁),然后到达印度尼西亚的达爪哇(今爪哇岛)、马来西亚的满剌加( 今马六甲)、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旧港(今巨港)、阿鲁、苏门答剌、南巫里。再从南巫里出发,横越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然后绕过印度半岛,先后到达印度的小葛兰(今奎隆)、柯枝(今科钦)、古里(今卡利卡特,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端)。

郑和在古里修整待航数日,并在该地立碑纪念,碑文说:“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这是郑和在国外最早建立的纪念碑。

2.陈祖义:史上悬赏最高的通缉犯

郑和巨型“宝船”至少有40多艘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仪器和武器装备。像这样大规模的船队,如此精良的装备配置,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头一次,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前所未有。

船队的军事装备如此精良,这事出有因。当时东南亚地区的海盗盛行,他们横行不法,劫掠民间财物,当地官府也奈何他们不得。

绰号“海盗王”的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明洪武年间,全家逃到南洋入海为盗,从此盘踞马六甲十几年,成为史上最大的海盗集团头子,其成员最多时超过万人,战船近百艘,活动范围包括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南海、印度洋等地,总计有超过万艘以上的过往船只遭其掠夺,明朝有50多座沿海城镇被其攻陷过,南洋一些国家甚至向其纳贡。为此,明太祖朱元璋曾悬赏50万两白银要陈祖义的首级。永乐年间,赏金更是高达750万两。

要知道,当时明朝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也才1100万两,所以陈祖义成了有史以来悬赏金最高的通缉犯。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朱元璋时期闭关锁国,主要是因为海盗过于猖獗。

“海盗王”陈祖义后来跑到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的巨港一带)的渤林邦国,在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当上了大将。国王死后,他干脆自立为王,成了渤林邦国的国王。他也到明朝永乐皇帝那里进贡,可很多贡品并不是在本国港口准备好的,而是空船出发,一路抢,抢到什么送什么。回国的时候,他也不落空,又是一路抢回去。最让永乐皇帝受不了的是,他不但抢西洋诸小国的船,连明朝的使船也抢。而且,实行的是三光政策,抢光杀光烧光。

3.郑和舰队杀海盗5000余人

1407年,第一次下西洋的郑和船队在回航时抵达当地。陈祖义认定郑和浩浩荡荡的船队“有宝物”在船上,于是派人向郑和表示他想投诚,其实陈祖义是想诈降,然后一举抢夺郑和的船队。虽说陈祖义的人数和船只数量都不及郑和,但他鼓动部下说:“明朝的船队虽众,但操船者初涉远洋,大多为河塘之师;明朝的船虽大,但行动迟缓,且不熟地形;明朝的水师虽强,但多年未战,骄兵,且以马步兵为主。”更重要的是,陈祖义根本瞧不起郑和:太监算什么东西呀,而且这个太监还是靠陆战出名的……

陈祖义没有料到,郑和对陈祖义早有提防,因为郑和船队经过占城以后,一路上听到的都是对陈祖义的投诉。更幸运的是,陈祖义的阴谋被旧港一个叫施进卿的中国人知道了,他把消息告诉了郑和。郑和命令船队准备应战。

陈祖义率众海盗来袭时,郑和早有准备,用火攻烧毁海盗船,杀海盗5000余人。此后郑和的海军又设法将陈祖义等三人生擒,囚于船中回京。皇帝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者的面杀掉了陈祖义,并斩首示众,警示他人。郑和为东南亚海域铲除了海盗匪患,维护了海上交通安全,为沿海人民带来福祉,受到各国称赞。

郑和船队前后共七次下西洋。1433年4月,郑和在最后一次下西洋的返航途中,因过度劳累去世,后赐葬南京牛首山。有史料称牛首山的郑和墓是一个衣冠冢,郑和的遗体埋葬于印度西海岸。不过,东南亚的华侨则流传着一个说法,称郑和葬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

4.配备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其实,郑和的船队还负有重要的外交任务:建立明朝和海外各国的固定联系。古代中国历来以天朝上国、世界中心自居,把周围的小国当成弱者、自己照顾的对象,要其作为藩属之国定期向中国皇帝称臣进贡。明成祖刚当上皇帝,其合法性又颇成问题,自然很想让外国承认自己的地位,然后让国内的官民服气。所以,郑和到外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宣读朱棣的诏书,说明他是天意指定的管理天下的君主,要四方藩国听从他,大家和平共处。这些国家如果奉召前往朝贡,就一律给予重赏。然后,郑和还要代表明朝皇帝,按照传统赐给藩国国王和重要官员不同级别的礼物,表示明朝的诚意。

此外,郑和船队还有别的重要战略任务。明朝前期最大的外来威胁有北部的蒙古势力和东部的日本倭寇。郑和下西洋有如下战略考虑:一是往西方和南方寻找战略盟友,加强联系,增强对北方和东方入侵者的防御;二是显示明朝的海洋力量,警告那些可能从海上方向骚扰的敌人;三是从海上实行战略包抄,牵制陆地敌对势力,减轻北部边防的压力。

5.郑和的“治盗”经验:慎武

郑和打海盗重在“治盗”,具体操作是:积极用兵但谨慎动武。

郑和在平定陈祖义部的海盗时,采取关注民生、维护治安的做法,使海盗失去滋生的环境,而且郑和船队的活动还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郑和船队上带有大量的铜钱、丝绸、铁器、瓷器等中国手工艺品,每到一国除了赠送国君和官员之外,就用来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这些精美、罕见的工艺品,吸引了很多外国政府和商人,有些立刻就跟随船队来到中国开展贸易活动。

郑和谨慎用兵还反映在对待斯里兰卡国王的问题上。那一次,斯里兰卡国王见郑和船队装载了大量金银,眼红起了邪念。他把郑和请到宫中设宴招待,一面强行向郑和索取金币,一面又发兵抢夺郑和的船队。郑和临危不惧,沉着应战,他了解宫城中的士兵都被派去打船队了,城中兵力反而空虚,于是火速调来2000多名将士,出其不意地攻打宫城,反而活捉了这个贪心的国王,并把他和他的妻子、主要头目带回北京,后来皇帝宽大地把他们放回本国,该国从此不敢再对明朝有任何不敬。

有专家认为,当今索马里海盗猖獗,有心剿匪的各国应向郑和学习。首先是赢得当地民众的理解。索马里的政治局势复杂,有十多个国家向索马里的冲突各方提供武器。在如此动荡的社会中,海盗兴起虽然不过数年,却有着深厚的部族、教派、军阀背景,属于半民半贼的复合体。从历史渊源上说,索马里海盗是该国多年动乱催生的无业游民,他们有的也曾是普通的渔民,为谋生计铤而走险,干绑票勒索的勾当。再加上索马里的海盗已融入了当地社会,并获得各方势力的庇护,甚至获利分成,同流合污。国际海军围攻海盗,当地民众也可能在海盗的鼓动下与国际海军对抗。所以打海盗还要多用智谋。

标签: 郑和海盗

更多文章

  • 倒戈将军孟达的人生悲剧:数易其主最终身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孟达,倒戈,诸葛亮,

    “城头变幻大王旗”鲁迅的这句诗,算是对乱世最真实的写照了。乱世之中,政权频繁更迭,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大多也没什么节操了,倒戈、投降是司空见惯的。但频繁倒戈的人,即使在乱世,也只是别人的棋子,结局大多凄凉。三国时期的马腾如此、吕布如此,孟达也同样如此。三国时期有两个孟达,一个是魏国的安定太守孟达,为

  • 你所不知道的齐桓公:为一个女人屠兄杀妹终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齐桓公,春秋战国

    提到春秋这段历史,不得不提及“春秋五霸”。周平王东迁洛邑,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四夷不段内侵,严重威胁了中原民族的生存空间。为此一些强大的诸侯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不断拓展自身实力,成为各诸侯国公认的“霸主”。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他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 棋逢对手 名将岳飞一生中最为难缠的三个劲敌!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岳飞,金兀术

    一位真正的名将不在于他曾打过多少场胜仗,而在于他一生击败过哪些名将!阿瑟·韦尔斯利一直是位籍籍无名普通将领,但在滑铁卢一战,他击败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从此威灵顿公爵的威名才响彻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当然直到今天仍然很少有人知道威灵顿公爵的真实姓名为阿瑟·韦尔斯利,威灵顿封地是他作为公爵的封地。燕王朱棣在

  • 武林宗师张三丰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真实张三丰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三丰,明朝

    很多读者通过金庸的作品了解到张三丰其人,对他出神入化的武当神功以及仙风道骨和高尚德行,钦佩不已。历史上确实有张三丰这个人,而且可能有三个张三丰,宋朝的张三丰,元朝的张三丰,明朝的张三丰。宋朝的张三丰,又名张三峰,大概生活在北宋末年。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生平时

  • 成也独孤,败也独孤:隋朝第一名臣的悲喜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独孤伽罗,独孤信,高颖,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隋称帝,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战争结束后,隋文帝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对政治、经济制度上进行了大量改革,轻徭薄赋,发展经济。至隋炀帝即位时,当时全国人口达到8907536户,46019956人,从而创造出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

  • 大唐灾星安禄山:如何顺利成为皇帝的“宠儿”?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安禄山,唐玄宗,杨贵妃,

    “安史之乱”被称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禄山是直接把大唐帝国从拖入衰败深渊的元凶。多年来,人们对于唐玄宗时代之“盛世”的解说倾注了很高的热情。如果考察安禄山的一步步发迹到走上叛乱之路,对于透析天宝盛世的景况尤其是唐玄宗时期的政治现状,会很有意义。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旧唐书·安禄山传

  • 中国历史最伟大的外交官苏秦:前无古人的六国丞相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苏秦,六国,纵横家,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代东周洛阳人,为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的一生,表面上摇摆不定,实际上一直忠于燕国,因为燕国是第一个接受他、愿意任用他的国家。苏秦为了燕国利益考虑的合纵抗秦政策,对燕、赵、韩、魏、齐、楚六国都有好处。他凭借自己的出色才华,挂上六国相印,让秦国军队十五年不敢跨出函谷关。读书发家的鄙人

  •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被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普,赵匡胤,赵光义,

    赵普原籍幽州蓟县(现在的北京),因为少时经历了很多叛乱纷争,读书不多,从小学的是如何做个小吏。后来,赵普位极人臣,学历便显得有点低了,连宋太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就经常劝他读点书。赵普虚心听取意见,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得当。赵普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的书箱里只

  • 清朝历史上咸丰皇帝与太平天国洪秀全的相似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咸丰,太平天国,洪秀全

    咸丰皇帝针对他爹道光脑子不够用的特点,单只是从《三国演义》中抄了两段,就赢了这一局。那么,当他面临着太平天国洪秀全的挑战之时,又有什么招数呢?史书上说:咸丰没招,无计可施,反倒是洪秀全妙手无穷。事实上,爱新觉罗一家始终在怀疑,那咸丰莫非是上辈子欠了洪秀全的,所以洪秀全这辈子来讨债来了……世传文宗与太

  • 对权阉魏忠贤的舍命一击!杨涟与《狱中血书》!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杨涟,魏忠贤,东林党,

    杨涟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受贿一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又翻阅吴晗所著《明史简述》。又致我夜不能寐的境地,也罢也罢,呈于亲爱的读者们一起看看。杨涟(1571年—1625年8月28日),明代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东林党后起之秀,终生致力于“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以正宫闱,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