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趣三国:一个被历史小看了的帝王孙权

趣三国:一个被历史小看了的帝王孙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988 更新时间:2024/1/29 22:20:46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但大多数人因为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赤壁之战是刘备诸葛亮的功劳,而赤壁之战中真正的策划者孙权周瑜被莫名其妙的抢了光辉,不能说不冤枉。赤壁之战之前一直是魏强吴弱,而孙权与周瑜敢于临危决策,不得不说是一代枭雄。在周瑜与孙权沟通之后,孙权突然而起,说道:“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卿言当伐,甚合孤意。此天以卿授孤也。”周瑜说:“臣为将军决一死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狐疑不定。”孙权拔出佩剑,猛地将奏案一角砍下,大声说道:“众官将若再有言降曹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此剑授予周瑜,即封周瑜为大都督,如文武将官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那么孙权为什么要莫名其妙的以弱抗强?真是一时兴起,被诸葛亮给忽悠了吗?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你就被小说和故事给忽悠了。

网络配图

鬼谷子思维告诉你孙权为什么敢于决断

我们之前说过,为什么要决断。谋划是为决断服务的,很多人颠倒了,认为决断是为谋划服务的。

关于决断,鬼谷子认为有如下几个要素

1、人们的内心都是趋利避害的,很显然孙权投降,东吴必灭;

2、善于诱导出实情,才不会被迷惑,孙权看出了曹操的野心;

3、利益分配的不平均,则可能带来灾祸,权衡利弊,孙权岂会坐以待毙;

4、表面上有利,实际上有害的决断,就很难被人接受,投降只能让曹操不费吹灰之力,让自己身首异处,表面上投降是有利的,实际上是有害的。

决断的前提是,别把别人都当成傻子,鬼谷子说过,人事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主动权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其实差不了多少。

所以谋的关键在于联盟组织的结构是否周密,方案是否符合客观情况,人不要以所谓的智商去做些可笑的事情。

1、阳德,人任何时候要都施德,组织能周密不仅仅是制度,所谓的制度管人其实是句空话,人不是机器,人是有情感,有大脑的,而机器没有。孙权首先礼贤下士,不仅对蜀国,对手下周瑜,鲁肃等人更是视为知己。大乔小乔的故事,想必诸位都是知道的。

网络配图

2、阴贼,有阳就必然有阴,捭阖篇说,阴阳相和,终始其义,一个人光有德是不行的,还需有手段。管理是门控制哲学,是主动权游戏,所以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孙权并非是个没手段的人,空有抱负是不行的,用人是孙权的拿手好戏,不管是赤壁之战的周瑜,还是火烧连营的陆逊,连资质平庸的鲁肃在吴国也能担当大事。

3、信诚,还记得孙子兵法的“智信仁勇严也”吗?人,无诚不立,举个例子,如果消费者并不相信企业的产品,又如何会消费呢?孙权的诚信是要加引号的,但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孙权对于周瑜等人是极其信任的。

4、蔽匿,即是隐瞒,成大事者向来不拘小节。你是要成事,而成事就必须学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有人会说既然要诚信,为何又要隐瞒呢,这难道不矛盾吗?孙权在赤壁之战之前,在吴国生死存亡之时,用了周瑜,但孙权的真实目的并非向他说的那么伟大,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

5、平素就是平常,之前我们说过奇正相和的道理,我个人认为平素与慎独有关,为了成功而一如既往的努力,坚定目标。孙权总是能在危难之时用对人,绝非是运气,而是他平素里的修炼以及对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所以孙权表面上能言行合一,私下里抓住主要矛盾随机应变,参考平常情况与矛盾关键,四个方面相互验证,揣度过往之事,验证未来之事,加之平素,则可以做出决断。所谓孙权决断,赤壁之战,可以打。

虽然但是能获得美名的,如果可行则可以决策;

网络配图

不用费力而且容易成功的,如果可行则可以决策;

要花费大力气,但是却不得不为的,如果可行则可以决断;

能去除患难的,能获得好处的,可行则可以决断。

所以决策是为了解决疑惑,是行事的基础,澄清动乱,预知成败,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龟甲来决定一些大事。

标签: 孙权

更多文章

  • 赵匡胤没负面新闻原因:宽仁不嗜杀 感动文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匡胤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极大地提高了这几个皇帝的知名度。历史上业绩突出的皇帝基本上都心狠手辣,唯有宋太祖赵匡胤形象仁慈,并且影响到两宋几百年的基调,至今让文人们赞叹不已。网络配图“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文艺作品里的狠角色

  • 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既然如此崇祯缘何还亡了国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崇祯

    崇祯亡了大明朝,这个不可置否。但是从各种史料来看,却鲜少遭人口诛笔伐。反观其他的亡国之君,汉末汉献帝的软弱,陈叔宝的荒淫无耻,隋炀帝的暴戾成性,皆是骂名多于同情。但崇祯不一样,李自成都曾亲自评价其: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直至当今,也依旧许多人力赞他是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可见他为人君主还是有所作为

  • 历史悬案:曹操为何惨遭生死之交背叛?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操

    导读:早年间,曹操有一个生死之交的好朋友张邈。这在曹操所交往的人种,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然而,好朋友也有被出卖的时候。就在曹操再次东征陶谦时,张邈却背叛了曹操,使曹操几乎失去了赖以成就事业的根基。曹操第一次征讨徐州的陶谦,临行时告诉家里人,说:“我要是回不来了,你们就去投奔张邈。回来后,又见到

  • 明朝内阁大臣左光斗具体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内阁大臣左光斗

    左光斗,字遗直,号浮丘,汉族,明桐城人。左光斗是明末东林党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担任过内阁大臣职务。为了挽救明朝做出过很多贡献,参与了杨涟弹劾魏忠贤的事情。之后,被魏忠贤所诬陷,死在了狱中。在南明弘光年间得到了平反,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谥号为“忠毅”。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左光斗生平事迹。图片来源于网络左

  • 揭秘猛将吕布被杀后 刘备不可告人的诡计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

    东汉建安三年(198年)冬,曹操攻打吕布的根据地下邳,因吕布有勇无谋而多猜忌,不用陈宫建议,诸将又各自猜疑,所以每战多败。曹操围攻三个月,决水围城,吕布军中上下离心,其部下侯成、宋宪、魏续反叛,缚了陈宫投降,吕布在白门楼见敌军攻急,大势已去,于是令左右将他的首级交给曹操,左右不忍,便于十二月癸酉(1

  • 揭秘曹操为何会无心也无力统一三国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

    曹操二十余岁时于征讨黄巾军起家,以为国家讨贼立功为本愿,从此纵横马上近四十年,几乎无一岁不出征,可惜终究未能一统江山。若论原因,最直接是看军事,击败袁绍后,曹操至少有两次统一天下的机会──赤壁以及汉中之役。其中赤壁之战前夕是他最接近统一的时刻。当时北方初定,荆州投降。被他视为心腹之患的刘备一路逃亡,

  • 隋朝大将贺娄子干:为何刚出征就让胡人闻风丧胆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隋朝大将贺娄子干

    贺娄子干简介上提到贺娄子干生于公元534年,是代郡人即今天的河北蔚县,后来移居到关右击甘肃的潼关。贺娄子干字万寿,是北周到隋朝时期著名的将领,曾官至左卫大将军、云州总管等。图片来源于网络贺娄子干出身官宦世家,其先祖曾跟随北魏南迁,其祖父、父亲都在北魏身兼要职,所以在贺娄子干年少的时候就以骁勇善战出名

  • 大唐皇子李泰出宫游玩遇到了一生的挚爱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大唐皇子李泰

    说起李泰,也算是个比较厉害的存在,他舅舅是凌烟阁二十四辅臣之首的长孙无忌,他母亲是唐太宗最宠爱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虽然死得早,但是有句话说得好,死亡造就了永恒。图片来源于网络那长孙皇后就成了李世民心口的朱砂痣,爱屋及乌,幼子李泰自然受宠爱。因为有家庭条件的熏陶,李泰自小工精书画,通博文史,才华横溢,

  • 朱元璋雷霆反腐:朱元璋时期的反腐为何注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雷霆反腐

    说穿了也很简单,最根本的原因就两条。一是动机。朱元璋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根本原因,目的并非是为了政治清明,而是加强皇帝权威和巩固皇权统治。二是人治。朱元璋虽然搞了相当多的条令,甚至明律几乎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法律的顶峰之作,但问题在于其统治的本质和执行,却不幸回到了人治这条歪路上去。朱元璋同志是个苦娃儿,打

  • 大清官员曾国藩:重权在握却为何没有推翻清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曾国藩

    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中国农民运动的高潮,伴随着太平天国产生的还有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之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清王朝最具实力的军事力量。而此时清政府的八旗军战斗力早已薄弱不堪,因此曾国藩成为晚清的支柱石。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又手握兵权,政客门生满布天下,控制了清政府的半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