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南宋大臣吴潜的贡献 吴潜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南宋大臣吴潜的贡献 吴潜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69 更新时间:2024/1/4 9:50:44

吴潜(公元1195年—公元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吴潜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民族英雄

唐宋时期,一方面有日本、高丽的商贾乘船而来,在东海一带进行商品贩卖。另一方面,特别在宋朝后期,来自日本、高丽的海盗就已对东海边防构成了威胁。南宋时,任沿江制置的吴潜,成为中华民族最早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

南宋宝祐年间(1253至1258),吴潜任沿江制置时,订立了《义船法》。他命令东海沿海各县,分别选出各乡里有财力的人,要求他们联合起来,如“一郡岁调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则众办六舟,半以应命,半以自食其力,有余赀,俾蓄以备来岁用。凡丈尺有则,印烙有文,调用有时,着为成式,其船专留江浒,不时轮番下海巡视。船户各欲保护乡井,竟出大舟以听调拨。旦日于三江合兵,民船阅之,环海肃然。”

同时,设定水军的“海上十二铺”,构成一个海上长城,对来自倭、丽(高丽)的威胁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

南宋宝祐元年(1253),吴潜设立的《义船法》,广征民间船舶充作战船。瑞安、永嘉、乐清、平阳等4县被征5080艘民船,可见东海一带的战船防卫力量。

面对这样的“军民联防”,明朝冯梦龙给予极高评价:“海上如此联络布置,使鲸波蛟穴之地,如在几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

水利专家

它山堰位于宁波市鄞江,是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198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发挥其阻咸、蓄淡、泄洪、引灌的水利功能。吴潜担任浙东制置使时修洪水湾塘三坝,外泄江潮,内增官池蓄水,为阻隔江河之巨防,成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另修“吴公塘”、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工程。这些13世纪的水利工程,历经800年风雨,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惠泽万民,造福后人。

1259年的秋天淫雨绵绵,河水在秋雨中不断上涨,当地人称为“秋潦”。秋天的潦水使制置使吴潜坐立不安了。按规定,由他直接控制各地水闸的开和闭合。提前放闸就会浪费水资源,而延迟泄放又可能造成水灾。他在等待四乡的地保把水情报上来,然后命令决定何时放水。四乡的地保,有些远在数十公里之外,早上徒步出发,要到傍晚才能到达州城。于是,他雇了一条小船摇到城外视察水情。他回城的时候,制置使忽然灵机一动:城外的河流与城内的河流不是沟通的吗?那么城外和城内的水面应该在同一平面上,在这子城边上,就能察看平原的水位。聪明的制置使拣了块石头,在上面刻上一条水位警戒线,作为开闸放水的标准线;然后推算了关闸闭水的标准线。并在两线之间画了一条虚线,以示正常水位。从此,在宁波城内平桥下设水则,以测算出各处水情,宁波的水闸就不必再等四乡的地保,首席官员一看警戒线,就可下令开合水闸。这三条线,是中国水利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

吴潜还于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重建宁波鄞西高桥,形成至今的规模。高桥入选1998年的《宁波十大名桥》。高桥在建筑史、军事史、交通史、民俗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已作为浙东历史文化的重要名胜古迹,受到世世代代的保护。

文学成就

吴潜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词风激昂凄劲,题材广泛,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压抑的悲愤。"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他壮志未酬的自我写照。吴潜也能诗,多为纪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发"丈夫勋业在安边"(《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敌抱负。诗较平衍,佳作不多。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艺文志·书目》载,吴潜著有《履斋诗馀》、《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现存明末梅鼎祚编校《履斋先生遗集》,4卷,辑诗1卷,词1卷,杂文

2卷。《村丛书》有《履斋先生诗余》1卷,续集1卷,别集2卷,收词250余首。

标签: 吴潜宰相南宋

更多文章

  • 南宋吴潜的家庭成员 吴潜家的宁国吴氏三杰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吴潜,宰相,南宋

    吴潜(公元1195年—公元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

  • 南宋大臣王爚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王爚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爚,宰相,南宋

    王爚[yuè](1199—1275年),字仲潜,一字伯晦,号修斋,新昌长潭人。南宋恭帝时期的著名宰相之一。王爚[yuè](1199—1275年),字仲潜,一字伯晦,号修斋,新昌长潭人。南宋恭帝时期的著名宰相之一。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常熟、泰州、滁州、瑞州等地方官;宝祐,兼

  • 南宋宰相章鉴生平简介 南宋宰相章鉴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章鉴,宰相,南宋

    章鉴(1214年—1294年),字公秉,汉族,修水(今属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号杭山,别号万叟,南宋宰相,修水八贤之一。淳祐四年(1244年)及第,咸淳十年(1274年)拜相,历枢密院御史、中书台人、左侍郎等。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去世,著有《杭山集》。南宋宰相章鉴生平简介早年经历宋理宗淳祐四

  • 孝庄太后究竟有多厉害?孝庄太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孝庄,太后,清朝

    孝庄,史称孝庄文皇后,公元1613年,孝庄在科尔沁草原出生。他的父亲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给她取名为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布木布泰意指天降贵人。孝庄没有辜负他父亲寄予的厚望,她后来成了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生母,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的祖母。她的名声不是三个帝王给予的,而是由她

  • 西夏权臣没藏讹庞:曾和妹妹一起掌控西夏朝局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西夏,权臣,没藏讹庞,

    没藏讹庞(?—1061),夏景宗李元昊宠妃没藏氏之兄。西夏权臣之一。夏国自李元昊死,三大将各拥强兵,讹庞犹知顾忌。此时独揽朝政,手握兵权,也不把年幼的谅祚放在心上。 李谅祚即位时,年纪实在太小,西夏的大权掌握在他的生母没藏太后和舅舅没藏讹庞的手里。没藏讹庞掌权后派兵侵占了宋朝麟州西北屈野河(今陕西境

  • 鬼谷子座下高徒孙膑和庞涓的恩怨终结!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鬼谷子,孙膑,庞涓

    大家好,又到了每天这个时候和大家分享读《资治通鉴》的心得。上一期我们分析到了,孙膑用围魏救赵的计策,解除了赵国的危机,并且生擒了庞涓。最终经过当时诸侯各国积极调解和斡旋,达成共识,魏国从邯郸撤兵,齐国也归还了庞涓。按理来说,这个魏惠王和庞涓君臣两人应该深刻反省,这次对赵国采取的军事行动,几乎有半个战

  • 狄青为什么要戴面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面具,狄青

    狄青是北宋仁宗年间著名的军事将领。狄青生于公元1008年,卒于公元1057年,享年50岁。狄青是山西人,因骁勇善战,人称“面涅将军”。纵观狄青生平,一共可分为四个阶段。狄青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出生。狄青16岁的时候,因代兄长受过,狄青入京当兵。早年间,狄青在军营中四一名骑兵,随后担任散置一职。西夏李元昊

  • 宋朝有骨气的文状元:文天祥从容就义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天祥,状元

    几百年来,文天祥的抗元事迹众所周知,他在受命于危难之际,视死如归的精神昭然于史书。那么,文天祥是个怎样的人呢?文天祥是南宋状元,其才情自不必说,从后世流传下来的诗歌也可看出文天祥这个状元名符其实。不过,成为状元的文天祥,仕途并不平坦,因为他不愿对奸臣妥协。文天祥在朝中属于主战派,他多次上书理宗皇帝杀

  • 乾隆为何会佩服宋仁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宋仁宗

    自称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历,自视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认,有三个帝王,却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关于前二人的功过是非,论说可谓已汗牛充栋,就不说了,在此只想略为言说一下人们似较少注重的宋仁宗。宋仁宗公元一○一○年生,因其之前的皇子一个个夭折,故

  • 北宋最短命的皇帝宋哲宗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哲宗

    宋哲宗赵煦即位时只有10岁,虽然年纪很小,但坐在朝廷上却是神情庄重,言谈举止不失帝王风度。史书上说他“天表粹温,进止中度”。一次在大殿上,有个太监拿奏折时,不小心把宋哲宗的头巾碰掉了。当时,宋哲宗才剃过头,头巾突然掉下来,头皮显得明光发亮,看起来滑稽可笑。殿上的大臣都忍俊不禁,只好低着头装作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