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浅论是否真有刘备三顾茅庐一说

浅论是否真有刘备三顾茅庐一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1948 更新时间:2023/12/30 11:24:19

论坛上最近谈论诸葛亮比较多,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就三国鼎立的大业。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几乎妇孺皆知,在民间也广为散播。但是否是真有这么一回事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洋洋洒洒地花了六,七千字来描写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精彩片段(见《三国…论坛上最近谈论诸葛亮比较多,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就三国鼎立的大业。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几乎妇孺皆知,在民间也广为散播。但是否是真有这么一回事呢?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洋洋洒洒地花了六,七千字来描写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精彩片段(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其真实性直让600多年来的老少妇孺们读的如痴如醉,并信以为真。但老罗毕竟是元朝人,和三国历史差上了1200多年,他又怎么能知道三顾茅庐的真实性呢,再说了,他写的是小说,不是史记,故事的细节自然可以瞎编,那么这个事实的历史根据呢?

陈寿所写的《三国志》里诸葛亮传也自然有了这么两句简单的十个字:先主遂谙亮,凡三往乃见。人都说《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伪。不过老罗将史书上的十个字硬是扩展到了6000多字。如此的文学高手,让人佩服不已。但虚幻仍然是虚幻。刘备寻访诸葛亮是在陈寿出生前20多年的事情了。陈寿又怎么能知道刘备就一定是三往乃见呢?

有人说了,诸葛亮的《出师表》,上面写了这么一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还有人说了,三国人鱼豢《魏略》一书中也说到刘诸相见,但不是三往乃见,而是诸葛亮主动去见刘备,文字较长,大概是这样说的:“刘备屯兵于樊城。这时,曹操方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到曹操就要攻击荆州。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诸葛亮乃北行见刘备。备与亮初次相见,又以其年小,以诸生对待之。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时政局的对策,才逐步改变了刘备对他的冷淡态度。最后,才‘以上客礼之’。”

同时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作过相同的记载。和《魏略》差不多。

这样上面就有三份不同的史实资料,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几乎大多数人都会认为第一篇《出师表》比较可靠,毕竟它是诸葛亮手写的第一笔材料,陈寿的《三国志》也是照它的模式写的。当然也有少数人认为,正因为它是当事人写的,所以不排除诸葛亮有这种企图:故意歪曲他和刘备初次相遇的真相,借以抬高自己的地位,美化自己的形象,反正那时候当事人除了诸葛亮之外都死了,死无对证。不过从历史上来看,后者几乎是没有根据的,诸葛亮作为千古一相,思想还没有堕落到那一步。但是《魏略》所言也并非是民间偏听偏信的无知妄言,而且所说的也符合当时刘备和诸葛亮的日常性格和行为举止。到底怎么样的才是历史的真相呢?

这个暂且不管,先看看陈寿写的“三往乃见”和诸葛亮写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两句话也有相当大的差别。

按照陈寿的说法,是刘备去见诸葛亮,一共跑了三趟才见到他,而且之前从没有见过面;然而按诸葛亮的说法,是刘备曾经到诸葛亮住的地方,向他询问一些国家大事。

这样,就出现了三个问题:一,刘备到诸葛亮的地方去了三次,其中前两次见到诸葛亮没有?二,在三顾草庐之前,刘备见过诸葛亮没有?还有这个“三”,在古意是指数量词,并不是确数,而是约数,就像“士别三日”中的“三”一样,是个大概的数,那刘备到底见诸葛亮几次面?

《三国志》之所以不比别的史书,因为它对三国内容的描写并不单单是枯燥乏味的记叙性的描写,而是加进了些想象,使文字变的十分生动,耐看。而且蜀国原本无史官,蜀国遗留下来的资料也不会完整,陈寿在编写《三国志》的时候就不免多加了些想象和附加成分。

既然如此,不管是刘备寻访人才,自当伯乐找千里马也好,也不管诸葛亮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效仿毛遂自荐求见刘备也好,这些都是历史的想象了。这么看来,我们也不妨可以想象一番:

诸葛亮学会了一身本事,想“货予帝王家”,但一直没找到适合的买主。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他主动去樊城找刘备,但是刘备看不起他一个年轻小子。于是诸葛亮找了个机会和刘备单独交谈,让刘备发现了他是个大人才。那次谈完之后,诸葛亮并没有直接留在刘备军营中,而是返回隆中自家的茅庐去了。为什么呢?一来是自己对刘备了解不深,不敢贸然“以身相许”,另一方面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待价而沽”。两人就这样初次相识了,之后两人又你来我往多次见面,有时是专程拜访,有时是因别的事而顺道走访。经过多次的沟通和交流,最后诸葛亮同意加入刘备帐下,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而这样并不违反诸葛亮的《出师表》的言语,也没有违背《魏略》,《九州春秋》的说法。真正的历史往往是平淡的。并无任何出奇之处。历史不是小说,不是为了引起听众和观众的兴趣,但是写历史的人就不一样了,他必须对真实的历史加以剪裁,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些要正面写,哪些要反面写等等,都需要他们精心安排。而剪裁安排历史的标尺和准绳,便是史书作者头脑里的思想观念。


标签: 刘备三顾茅庐

更多文章

  • 她是曹操的女人 却抛弃了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丁夫人,曹操

    爱江山曹操一生不能不说得志,无论战场情长算得上是人生赢家,甚至称为三国第一人都不为过。但谁知身为当朝太尉儿子的曹操,早年的梦想却仅仅只是个郡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后来适逢黄巾之乱,曹操临危授命挥鞭天下,幻想着未来可以当个征西将军肆意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但偏偏时是乱世,随着曹操地盘扩大,奸雄野心也日益

  • 知音难遇:曹操是最懂蔡文姬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操,蔡文姬

    [人物小传]:蔡文姬,名琰,东汉末年女诗人。博学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战乱没于匈奴达12年。曹操思贤慕才,用金璧赎回。[君子心语]:所谓红颜知己,就是要你相信,在这个世界,总有一个人,会知道你的好。1。乱世危卵蔡文姬,一个受过知识熏陶的女人,在遭受了耻辱后还能活着,她的心中经历过怎样的惊涛骇浪呢?当文

  • 白起: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白起,中国,历史,将军

    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六国军队只要听说是是他带兵来战吓的望风而栗。史书上有确切的记载:所有的国家都不敢与秦战,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就是因为秦人有此将军!一个将领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这在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战绩创造了中

  • 明宪宗孝惠皇后简介 孝惠皇后的最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孝惠皇后

    孝惠皇后是明宪宗朱见深的贵妃,在朱见深在世的时候未登后位。邵氏之所以能登后位,是因为同生了兴献王,而兴献王的儿子朱厚熜最后成为了明世宗,孝惠皇后作为世宗的祖母,自然能得世宗为其加号。说来孝惠皇后此人,还具有一定的传奇性。邵氏长相漂亮,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在少年时曾先后婚聘七人,不过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

  • 明英宗废黜殉葬制 并非他英明而是出于私心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英宗,朱元璋

    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辉煌的大明帝国,功过千秋。然而,有一件事却让人诟病,即重新恢复殉葬制度。如果说唐太宗临终时要求未生育的妃嫔出家有些冰冷无情的话,那么朱元璋此举则充斥着残酷和血腥。据《明史·后妃传》载,“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至于数量,《胜朝彤史拾遗记》云“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 民族英雄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抗金名将岳飞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民族英雄岳飞,岳飞

    岳飞,字鹏举,是南宋时期人。岳飞是历史上的抗金名将,人民心中公认的民族英雄,他有勇有谋,不畏强敌,懂得打仗的策略。但这样的英雄最后也难逃一死,那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呢?说到岳飞为什么必须死这个问题,一般都会想到的是奸佞之臣秦桧,秦桧与赵构狼狈为奸,害死了岳飞,这是岳飞的直接死因。除此之外,关于岳飞为什么

  • 李卫:出生豪族 并非是雍正藩邸的奴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卫,田文镜,雍正

    李卫这个名字,近年来为大家所熟知,影视剧中的他不拘一格,以幽默另类的形象深得人心,然而历史上真正的李卫却颇有不同。李卫是雍正的宠臣不假,但却不是雍正藩邸的家奴,也不是一开始就深受雍正信任的。李卫字又玠,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他的先祖在明初以军功起家,世袭锦衣卫职,后来由浙江迁至江苏铜山定居

  • 宋武帝刘裕介绍:一个从平民中走出来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裕

    宋武帝刘裕刘裕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建立者,历史上的宋国共有三个,一是微子启在殷商灭亡后建立的宋国。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刘裕创立的宋国。三是赵匡胤创立的宋朝。历史上为区别赵氏宋朝,就称刘裕创立的宋国为南朝宋或者刘宋、水宋。宋武帝像刘裕出生寒门,寄居在他人家,性子贪玩爱赌博。长大后,参军入伍,骁勇善战、用

  • 南齐名将陈显达 陈显达的战绩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陈显达

    南齐名将陈显达陈显达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南北朝时期,陈显达是南齐国的一位将领,因骁勇善战被朝廷所重视。陈显达一生率兵征战无数,立下了显赫的战功,为后世所钦佩。公元474年,南齐朝廷知道宋桂阳王刘休范作乱的事情,为了尽快剿灭起义人员,朝廷派遣陈显达率兵去平定宋桂阳王刘休范的反叛。陈显达画像陈显达率

  • 周襄王为什么要出师伐郑 周襄王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周襄王

    周襄王 叔带周襄王与叔带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周襄王像周襄王由于母亲死的很早,所以周惠后是他的继母。一开始后母还没有叔带时,对襄王还是很不错的,一直把襄王当亲生儿子来抚养。可是后来周惠后有了她的亲生儿子—叔带,然后就渐渐地把襄王遗忘了。后来惠王也慢慢地疏远了襄王,而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叔带身上。襄王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