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孙叔敖临终前向楚庄王索要一块地是为何?

揭秘:孙叔敖临终前向楚庄王索要一块地是为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945 更新时间:2024/2/13 4:50:37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孙叔敖,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西汉时期,太史公司马迁花了18年时间写下《史记》,在这个鸿篇巨著中,司马迁特地写了一篇《循吏列传》,所谓“循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清官、廉吏、爱护百姓的官员。在司马迁心中,春秋名臣孙叔敖是第一“循吏”,因此,他把孙叔敖放在了《循吏列传》的第一位。

历史上的孙叔敖,是楚国名相、擅长治水,而且充满智慧。

孙叔敖,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楚国郢都人。按照现在的习惯,他应该叫芈敖,只是后人习惯称之为孙叔敖。

孙叔敖是楚国贵族出身,因为父亲曾获罪,他举荐迁到河南淮滨县境内,孟子在《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即《告子·下》)一文中记载“孙叔敖举于海”,实际上指的是孙叔敖曾隐居在淮滨附近。孙叔敖年幼时,曾在山上看见过一条两头蛇。按照当时的习俗,看到此蛇的人,必有灾难。孙叔敖心想:我不幸看到此蛇,不能让别人也看到它,于是斩杀了这条蛇,埋在山丘之间。后人为了纪念孙叔敖斩蛇,便把此处改名为“埋蛇岭”,至今仍存。

孙叔敖擅长治水,他率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因为有水利工程,周围的百姓纷纷迁到此地耕种。孙叔敖兴修的水利工程名叫雩娄灌区(河南境内)和芍坡(安徽境内,今称之为安丰塘),在世界水利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为孙叔敖一心为民,深受当地百姓拥戴。后来,楚庄王下令在全国举荐贤才,孙叔敖被人举荐,担任令尹(相国)。在此期间,孙叔敖改革法律,修筑城池,发展经济,楚国逐渐成为中原霸主。

需要一提的是,孙叔敖从不把改革的负担加在百姓身上。例如,楚庄王认为楚国的车子太小,建议通过法律的形式让全国百姓都造大车,被孙叔敖劝阻,因为他觉得这样会增加百姓负担。楚庄王认为楚国的货币太小,应该改铸大币,强令百姓使用。孙叔敖认为钱币的体积大小没有太大意义,只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废除了“大币”。

除此之外,孙叔敖还是一位军事家,当年晋、楚大战,孙叔敖仅用30天的时间便火速打败了晋军,让楚国士气大振。

孙叔敖功劳很大,但他非常谦逊,楚庄王多次赏赐孙叔敖封地、金钱,他都不要。孙叔敖官居相国,家徒四壁,平时吃粗茶淡饭。因为没有钱买粮食,他甚至要求儿子到山上挖野菜吃。孙叔敖38岁那年积劳成疾,病死在任上,去世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孙叔敖作为春秋名士、名臣、名相,他的品格,让后世官宦望尘莫及。

孙叔敖在临终前,留下了一则“孙叔敖诫子”的故事,彰显了孙叔敖的智慧。

《智囊全集》记载曰: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若地不利而名甚恶,楚人鬼而越人禨,可长有者唯此也。”

意思是:孙叔敖知道自己将要去世后,告诫他的儿子说:我生前,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要。我死后,楚王肯定会封赏你。若赐你金银财宝,你都不要,只要一块地就行。楚国有一块地名叫寝丘,偏僻贫瘠,楚人把他当成鬼虫出没的地方,越人也认为这个地方不详。若想让咱们的子孙后代长久,你只能选这块地。

后来,孙叔敖去世,楚庄王果然要赏赐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不要其他东西,也不要其他的封地,坚持要寝丘之地。楚庄王无奈,只好把孙叔敖的子孙封到寝丘。

事实证明,孙叔敖的眼光果然非常长远,春秋战国,群雄征伐,那些拥有肥沃土地的人们纷纷罹难,因为他们的土地早就成了霸主们优先争抢的资源。而孙叔敖的子孙蛰居寝丘,多年来竟然无人过问。从春秋到战国,从战国到秦末,孙叔敖的后人安然无恙。《智囊全集》云: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而不受,请寝丘。与之,至汉不失。

孙叔敖所选中的寝丘之地,一直被保留到汉朝时期,此时,离孙叔敖去世后已经有400年。孙叔敖以其独特的眼光和智慧,保家族400年的繁盛不衰。孙叔敖的子孙繁衍众多,一部分改为“孙”姓,一部分改为“叔”姓。

孙叔敖选一块贫瘠土地,保家族安全的故事,对后人有很大影响。无独有偶,西晋时期,有另一位大人物也采取同样的方法,这个人就是许狂。

许狂是金武帝司马炎的潜邸旧臣,跟随司马炎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攻打东吴的时候,许狂身负重伤,差点命赴黄泉。司马炎称帝后,曾提出将京西大片肥沃的土地封赏给许狂,许狂坚决不要,反而要了一块西部凉州附近一片荒凉的土地。许狂的儿子们非常不理解,甚至抱怨父亲。后来八王之乱爆发,中原肥沃的土地纷纷被争抢,许多功臣之后被战火屠杀,许狂的后人却在西凉安然无恙,因为没有人看得上他们的封地。

《左传》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有时候,因为拥有好的东西,反而成了灾难。无论任何时候,大多数人都挑选上等的东西占为己有,然而,却没有预见未来的发展。只有眼光长远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智慧。

标签: 孙叔敖春秋

更多文章

  • 装猪吃象的楚庄王是怎么增强楚国实力的?三年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楚庄王,战国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楚庄王公元前614年,一代枭雄楚穆王含恨而终,他的嫡长子芈熊旅毫无悬念地继承了王位,楚国便进入了楚庄王的时代。楚穆王生性残忍,一生酷爱征战,把周边的国家搞得惶惶不可终日。但是,大臣们将他自己的家里闹得乌烟瘴气,他却懒得去管。鉴于此,他的退休,无形中就给儿子羋

  • 历史上的西施竟是勾践亲生女儿?西施原名叫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四大美女,西施,勾践

    在吴越争霸结束以后,已有好几则材料把这事讲得清清楚楚了,这些材料分别在《国语》中的《吴语》《越语上》《越语下》当中。那这段话是由谁说出的呢?叫做诸稽郢,诸稽郢是何许人呢?就是勾践的世子,也就是太子。当时在他老爷子惨败的时候,他作为一个使者,被派到吴王夫差面前,说了以下一段话:句(同“勾”)践请盟:一

  • 西施是间谍吗?吴国的灭亡真的和美女西施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西施,吴国,春秋战国

    西施只因吴国终被越国所灭,而且西施是被越国派往吴国的,她肩负着让吴王夫差荒淫腐败沉湎色欲与刺探吴国政治军事机密的光荣使命,因此,被后世赞之为巾帼英雄、爱国女杰……然而,若勾践复仇并未成功,吴国乃为晋、齐、鲁、楚等国所灭,西施恐怕就不会有上述美名,而很可能被正统史学家、文学家打入“祸水”的行列。西施入

  • 西施的沉鱼传说也许是出杀人事件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西施

    历代文人骚客们,大多喜欢在女色上做些文章。闲暇无事,非得在尘封的岁月里,翻箱倒柜地寻出一干美女们当年的微博、空间、以及朋友圈,截出几张图片,然后扯个话题,开个论坛,拉些观众,搞些投票,倒也真给选出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大美女。当然,这份美女清单里,排头位的,自然是有着沉鱼雅名的西施了。譬如,在民

  • 西施的沉鱼传说竟然涉及人命?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西施,沉鱼

    历代文人骚客们,大多喜欢在女色上做些文章。闲暇无事,非得在尘封的岁月里,翻箱倒柜地寻出一干美女们当年的微博、空间、以及朋友圈,截出几张图片,然后扯个话题,开个论坛,拉些观众,搞些投票,倒也真给选出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大美女。当然,这份美女清单里,排头位的,自然是有着沉鱼雅名的西施了。譬如,在民

  • 四大美女西施:史上最出色的“国际”间谍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施

    西施本可以在她的小山村继续浣她的纱,颦她的眉,过她自己快乐而朴素的生活。可历史老人却不同意,觉得这是暴殄天物,于是,先让勾践上演一出“卧薪尝胆”的好戏,然而匆匆将西施扯上了历史的舞台。当初,勾践在越国境内征求绝艳美人,寻得西施时,我并不以为西施是处于自愿,真有“以身报国”的崇高境界。套用电影《无极》

  • 解析范蠡与西施死后是葬在一起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范蠡

    范蠡为了越王勾践能复国雪耻,便利用吴王夫差好美色的弱点,提出一计——美人计,利用美人消磨吴王夫差的斗志,使其荒废朝政。遂范蠡便被委以在全国找寻美女的任务与西施相识,还对西施进行长达两年的培训,让她进宫中勾引夫差。于是范蠡和西施在这段相处的时间内两人互生情愫。范蠡与西施泛舟雕像虽情投意合,但碍于国家兴

  • 夫差不杀勾践的原因竟是因为西施的美貌?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夫差

    勾践被吴国打败,听从臣子意见,准备求和。勾践献出珍贵宝物贿赂吴王身边人,希望能替越国说情请求夫差接受越国的求和。夫差大败越国,报了其父亲阖闾曾被越国打伤病逝的仇,又看到勾践摇尾乞怜的样子,渐渐有了骄矜之心。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西施画像勾践带着妻子臣子离开越国,去往吴国生活。越

  • 四大美女西施:史上最出色的国际;间谍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施

    西施本可以在她的小山村继续浣她的纱,颦她的眉,过她自己快乐而朴素的生活。可历史老人却不同意,觉得这是暴殄天物,于是,先让勾践上演一出“卧薪尝胆”的好戏,然而匆匆将西施扯上了历史的舞台。当初,勾践在越国境内征求绝艳美人,寻得西施时,我并不以为西施是处于自愿,真有“以身报国”的崇高境界。套用电影《无极》

  • 一代美人香消玉殒:西施真的是被沉江底而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施

    公元前473年的冬天,吴国首都姑苏城被奔袭而来的越国大军攻破。吴国灭亡。春秋时期的大美女、吴王夫差的宠妃西施的人生轨迹戛然而止,似乎随着灰飞烟灭的吴国没入了黑暗的历史之中。吴国灭亡了,西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她的后半生又是怎么度过的?后世评价历史人物的眼光常常是苛刻、不公正的,往往只注意他们最为辉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