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果范蠡不走 越王勾践会不会杀掉他?

如果范蠡不走 越王勾践会不会杀掉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808 更新时间:2024/1/2 8:42:39

越王勾践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夏朝君主少康庶子无余的直系子孙。无余受封于会稽,以掌管看守供奉夏禹的祭祀。此后经历二十多代,传到勾践的父亲允常。允常在位时,与吴国君主阖闾多次作战。允常死后,勾践继任越王之位。

网络配图

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于是出兵攻打越国。在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勾践派敢死的勇士向吴军挑战,排成三行,步至吴军阵前,齐声呐喊着自刎身亡。吴军看得出神,越军趁机袭击吴军,吴军战败,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攻击吴王阖闾,斩落吴王阖闾脚拇指。吴王阖闾被迫撤军,军队退至七里,吴王阖闾因伤重去世,吴王阖闾临终前,告诉儿子夫差说:“一定不要忘记越国。”

前494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募兵立马准备攻打越国。勾践决定先发制人,在吴国未发兵之前讨伐吴国。范蠡劝阻,勾践不听继续发兵。夫差听说之后,派遣全部精锐攻打越军,在夫椒击败越军。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于会稽。吴军追而围之。

勾践被困会稽,叹气说:“吾终於此乎?”文种说:“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越国向吴国求和,夫差不许。勾践听从大夫文种意见,以美女宝器献于吴国太宰伯嚭,伯嚭向吴王夫差求情,伍子胥劝阻,夫差不听,赦免越国,罢兵回国。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践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他身着粗布,顿顿粝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勾践又采用大臣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施用美人计,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问政事,杀害伍子胥。

越王勾践还出台了促进越国人口增加的法令。通过一系列发展生产与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来使越国富国强兵,具备了伐吴复仇的能力。

网络配图

前482年,吴王夫差率领精兵北上黄池会盟,仅留老弱与太子留守,越王于是派遗善于水性的水军二千人,训练有素的战士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核心近卫军六千人,技术型军官一千人,攻打吴国。勾践乘机伐吴,击败吴军,杀吴太子(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王夫差紧急回国,越国自觉无力灭吴,迫使吴国求和

前478年,越国再度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在笠泽大败吴军(详见:笠泽之战),吴国自此一蹶不振。

前476年,越王勾践再次伐吴。前475年,越兵围困吴国。前473年,越兵攻入吴都,吴国灭亡。越王勾践本想把吴王夫差流放甬东(今舟山一带),给他百户人家,让他住在那里。吴王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听(伍)子胥之言,让自己陷到这个地步。”于是自杀而死。越王灭掉吴国,杀死了太宰伯嚭,因为他不忠于主上,然后引兵归国。

越王勾践平吴,乃声威大震,乃步吴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

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

当勾践刚刚灭吴称霸,范蠡居功至伟,封上将军,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选择功成身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自杀。

网络配图

刺死的理由也很可笑,

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范蠡隐退,并留下信给文种,劝他逃跑。文种看了之后,称病不朝。于是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说:“你当初给我出了7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3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4条在你那里,你用这4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自刎而死。

传说范蠡隐居于“陶”(此地四通八达,为天下中心),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致富,曾经三掷千金于天下。

有人问,如果范蠡不走,是不是也会被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越王勾践胸怀有限,一定会杀掉范蠡。

标签: 越王勾践

更多文章

  • 范蠡与西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西施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西施

    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能够摘得王冠,除了与勾践"卧薪尝胆"的非一般常人的毅力有关,范蠡为勾践的出谋划策也是密不可分的,而范蠡计划的成败全押在一个女人身上,此人即西施。她乃勾践实施亡吴九术中的一件重要工具,没有她越王未必能成霸主。网络配图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是被越国派往吴国的间谍,肩负着让吴王夫差荒淫腐败

  • 中国道商之鼻祖财神范蠡出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道商之鼻祖财神范蠡出生

    在2553年前的今天,前536年8月5日 (农历九月初一),财神范蠡出生。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今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后人尊称“商圣”,是中国道商之鼻祖。越国著名谋臣,与文种一起俱为勾践股肱大臣,最终灭吴兴越。因为意识到勾践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毅然弃越奔齐

  • 功成名就的大商人范蠡三迁究竟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功成名就的大商人范蠡

    范蠡的生前从官从商一辈子,起初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学了一身本事,在楚地报国无门,遂投靠越国,在范蠡的辅佐下越国成功复国。深有远见的范蠡便功成身退成为商人,因其先进的经济之道,遂成富翁。关于范蠡是怎么死的并没有详细记载,文献中只用一句话便概括了范蠡的死讯,便是说他在公元前448年死去,为“无疾而终”,

  • 范蠡被称“商界鼻祖”,成巨富后皇帝还杀不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范蠡,春秋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范蠡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现代社会诞生了许多商业巨头,要知道早在上千年前,就已经有人创造了商业神话,被商人尊为“经商鼻祖”的范蠡,曾三次散尽家财,每次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新积累巨额财富,这种本领让人羡慕。除了极具商业头脑以外,范蠡还是春秋战国时期

  • 范蠡是怎么大富大贵的?范蠡为什么被称做“陶朱公”?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国,范蠡

    范蠡是怎么大富大贵的?范蠡为什么被称做“陶朱公”?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说到范蠡,能想起什么来?一者他是越王勾践的重臣,替越报仇雪恨成就霸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二者他功成身退,传说是带着西施泛舟湖上过着老夫少妻的浪漫幸福生活;三者则为他经商致富,成为大商人,世称陶朱公——且以后有钱人,皆被称为陶朱公

  •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最后却默默离开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范蠡,春秋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范蠡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范蠡是个传奇。他先在政界,辅佐勾践灭了吴国,而后急流勇退,转战商界,又创造了商业帝国,成了富可敌国的商业巨贾,死了之后,又转战神界,成了人人参拜的财神爷。范蠡是楚国人,在楚国混的不如意,恰好当时越王勾践招贤纳士,求贤若渴,于是他

  • 范蠡是什么时候看清勾践的为人的?战前一件事揭示勾践腹黑人格!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春秋战国,勾践

    对越王勾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个对联相信都很熟悉,或许很多人都在读书时期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据说这幅对联的作者就是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写下

  • 勾践复国之后范蠡西施去哪里了?陶朱公真的是范蠡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春秋战国,范蠡,勾践

    范蠡、西施最后真的归隐了吗?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范蠡的人生堪称是一部传奇,他辅佐越王勾践,消灭吴国,称霸中原,之后功成身退,化名陶朱公,并开始经商致富、家累千金,被后世誉为中华道商的鼻祖。但是在21世纪初的一次考古发现,加上相关史料的记载,几乎颠覆了史书,范蠡、西施很可

  • 死活不当官非要去种地,范蠡到底有多精明?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范蠡,春秋

    说到范蠡,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人,一生侍俸越王勾践二十年,最后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却激流勇退了。那么,范蠡何以会有这样的举动呢?范蠡是杰出的军事家,史上罕见的智士能臣,他不仅能预见到国家的将来,还能预见到自己的未来,所以,

  • 范蠡救子是什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值得思考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范蠡,春秋

    说到范蠡救子,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历史如果仅仅只是过去的总结和映射的话,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耗费了十四年的光阴,才写成的中国第一本纪传体通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