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蠡救子是什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值得思考

范蠡救子是什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值得思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598 更新时间:2024/2/20 19:46:28

说到范蠡救子,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历史如果仅仅只是过去的总结和映射的话,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耗费了十四年的光阴,才写成的中国第一本纪传体通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本记载了中国三千多年历史的史书,更是一本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作品,其中,记载的很多故事都有着其丰富的伦理内涵。

今天,笔者将带大家品读一下“范蠡救子”的故事。

范蠡成名于春秋末期,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是一个杰出的政客,是一个令敌人胆寒的军事家。总之,只要是他涉及的领域,他都做到了最好,一个活生生的“别人家的孩子”。

范蠡本是楚国的一介布衣,然而,读书让他看到了出路,天赋异禀的他,更是不愿意放过这样的机会,每天都会用尽全力去学习。之后,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他在短短的几年便有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美名。然而,天意弄人,尽管他的学识、谋略、智慧一样不缺,但彼时的楚国官场却是一片黑暗。

贵族大权在握,又怎会放权给寒门士子呢?可是,年轻人总要有一身傲骨,范蠡也不缺那一腔热血,见识了一番楚国的愚昧之后,便与好友结伴投奔了越国。他在越国结识了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并决定助他成就一番大事。他做到了,越国在他的帮助下死而复生,逐渐强大。

最后,越国更是一举灭掉了吴国,这个曾经踩在越国坟头上蹦迪的国家。这个过程让很多人见识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也因此,他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和追捧。

尽管四处是鲜花和掌声,但是,他却不敢沉迷其中。

因为,他对人性的认识更加透彻,早已经看清了越王不是一个能够“有福同享”的人,所以,他果断放弃了高官厚禄,淡出了越王的视野以求自保。在走之前,也没忘掉曾经和他一起辅佐越王的好友文种,写信劝他道:“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但可惜的是,文种显然没有他这样的认识,不久之后,便死在了越王手里。干净潇洒的退出官场之后,范蠡便和他的长子来到了齐国经商。在那个时代,商人处境的艰难自然不必多说。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范蠡却仍然攒下了百万家财。他的成功引起了齐人的注意,并有意拜他为相。

可是,范蠡刚从官场退出,又怎会再次进入,更何况进入他国的官场呢?无奈之下,他再次散尽了百万家财,带着家人跑到了陶丘。

在这里,他不但获得了千万家财,而且,由于乐善好施有了陶朱公的美名。

那么,范蠡救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史记》中“范蠡救子”的故事是这样的:范蠡有三个儿子,有一次,他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判了死刑。范蠡说:“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是,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什么意思呢?本意是:那些身份高贵的人要死得体面一些,不可以死在闹市之中。但是,后人却理解为“拿钱买命,贿赂官员”。

范蠡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让他的小儿子去楚国救人。然而,他的大儿子却觉得这是在羞辱自己,自己的弟弟出事了,他这个当哥哥的怎么可以置身事外呢?因此,他以死相逼,希望陶朱公能派他去。范蠡为此头疼不已,再加上,他家婆娘又整天在他身边吹枕头风,说:“一定要派大儿子去,否则,二儿子没救出来,还搭上了小儿子。”

最后,范蠡妥协了,交给了大儿子一千金子,让他去拜托楚国的庄生,一切听从庄生的安排,不得私自行事 。

大儿子答应了,但是,在离家的时候却多带了几百两金子,以备不时之需。

到了庄生的门前,看着那杂草丛生的院落,他不禁怀疑起了父亲的决定。不过,他还是遵从了父亲的意愿,将金子交给了他,并拜托他救回自己的二弟。庄生满口答应,并让他立刻离开楚国,不要透露消息。大儿子虽然答应,但心中却不以为然,带着自己的几百两金子,准备去贿赂朝廷大官。

他绝对没想到,庄生虽然穷,但地位却很高,连楚王都认他做老师。而庄生更是从来没想过真的收这一千金,收下是为了让范蠡放心。之后,他把金子交给妻子,不仅不让动这些金子,还叮嘱“如果他突然死了,一定要将金子还给范蠡。”但可笑的是,大儿子根本没想到这其中的关键,一味地认为父亲所托非人。不久之后,庄生便借着楚王召见的机会进言:“我观天象异常,恐有大难降临。”

楚王脸色苍白,连忙请教解决之法。庄生便借此机会提出,要做好事来抵挡灾祸,最好大赦天下,楚王立刻照办。之后,大儿子所贿赂的高官也知道了这个消息,便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儿子。大儿子觉得送给庄生的一千金白送了,让他心疼不已。

权衡再三,他决定再次拜访庄生,想把钱要回来。

庄生见到大儿子之后很惊讶,但是,毕竟年老成精,很快便知道了大儿子的来意。

他将大儿子迎进屋里,果断地将金子还给了他。大儿子走后,庄生愤怒不已,总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侮辱,于是,他再一次进宫拜访楚王。

进谏道:“臣之前提议的事情是为了国家,可是,百姓们却在疯传是有人接受了贿赂,想借此时机释放陶朱公的儿子,请大王明鉴。”楚王大怒,直接下令立刻在闹市将范蠡的二儿子斩杀了。最终,大儿子只好带着二儿子的尸体回家。回家之后,家人都为此悲痛不已。

然而,范蠡大笑之后却安慰众人:“我早已料到了这样的局面,不是不让大儿子去,而是他虽然疼爱自己的弟弟,却因为从小与自己一起吃苦,对金钱看得比较看重。可小儿子就不一样,他从小过着好日子,对金钱没有具体的概念,花出去也不心疼。所以,我不让大儿子去的原因便是他不舍得钱财,很容易害了二儿子,现在这样很正常,你们不要伤心了。”

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大儿子的行为,到底是他没有责任心,还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庄生为什么一定要二次进谏?范蠡面对儿子的尸体为何能大笑不已?他是装的还是洞悉世事之后的坦然?

其实,中国的故事就是这样的短小精悍,却又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

首先,人是环境的产物:

范蠡安慰亲朋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思想。社会环境在一个人的性格与品质的养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说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人的价值观、性格、品质,无一不是周围环境的真实反映。

这里的环境有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很显然,经济环境占据着主导地位。

其次,庄生维护尊严下的友情:

从庄生前后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与人尊重,于己方便,互相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在交往过程中否定他人、拒绝他人、蔑视他人,都会让他人觉得自己有被冒犯,出于对自己尊严的维护,自然会做出相应的反击。

这个故事里,庄生的第二次进谏,便是在自己的尊严受到践踏之后,做出的有力反击。庄生一生清贫,德高望重,对于钱财从来不看重,收下范蠡的金子也只是为了让他放心。但可惜的是,大儿子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他是一个贪婪的小人,要回金子的行为,更是随意践踏了庄生的尊严。

由此可知,互相尊重是庄生交友的原则。

最后,大儿子具备道德责任意识,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

作为家中长子,大儿子以死相逼希望父亲让他去救弟弟,可以看出,他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暴露了他对自己能力认识的不足。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大儿子很疼爱自己的二弟,很想承担自己作为家中长子的责任。然而,他的性格是爱惜钱财,患得患失,责任心强却又自作主张。

这些性格特点,使他最终好心办了坏事,不但没有救到二弟,而且,还导致他连一个体面的死法都没有得到。

所以,我们有责任心不一定能成事,一定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

在这里,这个故事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发呢?

首先,对家长来说,一定要努力优化孩子成长的经济环境,并培育其优良的家风。良好的经济环境可以为孩子争取更多的资源,给孩子一个更好的起点。而良好的家风,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还可以使得家庭更加和睦。

其次,在交友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不羞辱朋友;尊重自己,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最后,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的人永远是最受欢迎的。当然,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以免自己想承担责任时,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最后,却导致好心办了坏事。

这件事到这里还没完,还有一个后续。

之后,对于这件事的发生,范蠡便以此血泪惨事教诲大儿、小儿:“钱财如刀,可救人亦可杀人;钱财如水,既载舟也能覆舟。”听了这句话,两子这才震醒,范蠡于是广散钱财,请庄生代为修渠引水,以解灾情化冤孽。灾民感恩,庄生告慰:“范老先生丧一子而救两子,此亦大幸矣!”

标签: 范蠡春秋

更多文章

  • 财神陶朱公范蠡生平简介 司马迁是如何总结评价范蠡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财神,范蠡

    公元前536年8月5日(农历-536年9月1日),中国商界第一圣人:财神陶朱公范蠡。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司马迁这样总结评价他的一生:“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定陶是他三次迁徙的最后一站,也是他取得辉煌商业成就的地方。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 关于范蠡的轶事典故有哪些?范蠡教了儿子什么道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范蠡,轶事典故

    范蠡率兵战胜吴国洗刷了越国亡国之耻后,对于只能共患难不能同甘共苦的越王勾践不抱空虚的幻想。战火一熄,他就辞去将军之职,携带西子姑娘,来到边城陶地,做起布匹、粮食、陶器等生意。战场上有过人表现的范蠡在商场上也表现出色,经过20余年的苦心经营,他成为富甲一方的成功商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

  • 关于范蠡的轶事典故有哪些?范蠡与西施真的泛舟西湖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范蠡,西施

    范蠡利用吴王夫差好美色的弱点,全国搜罗美女进献给他,利用美人消磨吴王夫差的斗志,使其荒废朝政。范蠡在全国找寻美女的过程中与西施相识,还对西施进行长达两年的培训,让她进宫中勾引夫差。但是范蠡和西施在这段相处的时间内两人互生情愫。但是为了打败吴国,范蠡还是讲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吴王十分宠幸西施,为其修建

  • 关于范蠡的轶事典故有哪些?范蠡真的是自愿隐居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范蠡,隐居

    在有着“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之称的东钱湖湖边,有一座伸入湖中的小岛,三面濒湖,一面接岸,从远处眺望,犹如伏在水中的一头水牛,这就是闻名远近的陶公山,而山麓下依山傍水的一大片村落,则统称为陶公山古村。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话说两千五百年前,越国上将军范蠡辅佐越王勾

  • 从没带过兵的孙武为什么能够写出《孙子兵法》?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孙武,兵圣,孙子兵法,

    田穰苴死了以后,田氏家族的势力并未因此而削弱。相反,由于田穰苴的死,田氏家族与齐国的其他几大家族之间的矛盾越发不可调和了。田穰苴被齐景公罢黜的时候,晏婴是什么样的态度,我们不知道,但可以推测,晏婴既爱惜田穰苴的才能,又对田家势力尾大不掉而忧虑。晏婴出使晋国的时候,曾经与晋国的大夫私下议论过各自国家的

  • 解密:军事家孙武在吴国伐楚胜利后下落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军事家,孙武,楚国,

    其实,公元前504年的伐楚不能称为伐楚,是楚国经过休整之后,从水路来报复吴国,吴军应是在御敌于国门之外。孙子随军征伐了吗?这点关乎孙武在破楚之后的去向,历代存在着多种猜测。许多学者认为孙武在伐楚之后,发觉吴王是猜忌之主,遂辞职退隐山林。而《史记》记载:“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

  • 孙武的妻子是谁儿子是谁 孙武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孙武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孙武的一生绝对算得上出彩,他生长于武将之家,在他的身上不可避免地闪耀着军事的才华,他 的三十六计,不仅是孙武一个人的智慧,更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思想结晶,这一本交织着谋略、战术、策略的兵法,不停在春秋战国 上演着,这一场场见招拆招的游戏也持续到了今天。孙武,字长卿,

  • 孙武的生平简介 历史上的孙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孙武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谋臣替国家出谋划策,孙武这样的武将就为国家出生入死。在军事领域,孙武是 里程碑式的人物,孙子兵法是世界级的兵书,“兵不厌诈”、“反间计”等都是出自孙武的《孙子兵法》。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世人称“兵圣”。后

  • 孙武练兵的故事简介 解析孙武斩爱妃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武

    孙武斩宫嫔的故事在历史上流传甚广,话说吴王阖闾派遣伍子胥请隐居在吴国穹庐的孙武出山为吴国统兵。孙武拜见了吴王阖闾,献上兵书并当庭演练排兵布阵之法,因为妃嫔不听指挥号令所以孙武依军令将之斩首。那么孙武斩爱妃的故事具体是怎么样的呢?孙武练兵斩爱妃公元前512年,此时已是吴王阖闾发动政变登上王位的第三年,

  • 孙武的《孙子兵法》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武的《孙子兵法》

    从曹操那时候开始,古人对《孙子兵法》就有很高的评价。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更是卓越的军事家,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这个“深”就是深刻、深邃、高明。网络配图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十八岁起兵以后,唐朝的天下基本上是靠他的指挥打下来的。他对《孙子兵法》的评价也非常高:“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