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惠王爱惜人才 为何却不重用商鞅放走商鞅?

魏惠王爱惜人才 为何却不重用商鞅放走商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357 更新时间:2024/1/16 6:49:54

公元前334年的某一天,风和日丽,徐州城头旌旗飘扬,城门之下齐国士兵与魏国士兵分列左右,雄纠纠气昂昂。这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齐国的国君田因齐与魏国的国君魏罃要在城上会盟,而且他们还有一件大事要向世人宣布,那就是齐国与魏国互称对方的国君为王——在这之前,他们的国君只能称侯。不过称侯或称王都只是走走仪式罢了,他们各自的国家实际上早就不把周王室当回事了。这次齐魏徐州会盟的当事人之一魏罃,出生于公元前400年,死于公元前319年,人称魏惠王,又称梁惠王(魏国国都由安邑迁到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是魏文侯之孙,

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在魏文侯及魏武侯两代人的努力下,魏惠王继位前,魏国还是当时最为鼎盛的国家之一,然而在魏惠王继位的当年,魏国发生了一次争权内斗。这次内斗,差点令魏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段历史在前文《读通鉴013:韩赵两国为何错失肢解魏国的大好机会?》中已经提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之,由于韩赵两国意见不合,魏国最终侥幸逃过一劫,而魏惠王在公叔痤的辅佐下,也坐稳了魏国君主的宝座。公元前361年,公叔痤病危,魏惠王前往相府探望并询问后事安排,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他的下属公孙鞅。公孙鞅当时还是一个小小的中庶子,公叔痤竟然要魏惠王把国家大事交给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魏惠王自然有些犹豫。后世在评价魏惠王时,总会提及魏国错失商鞅之事,认为魏惠王不懂得珍惜人才。但我们扪心自问,如果你处在魏惠王当时的位置,你难道不会犹豫?公叔痤见魏惠王犹豫,便接着建议说如果不能用公孙鞅,就杀了他。对于公叔痤的这个建议,魏惠王仍然犹豫。公孙鞅与魏惠王无冤无仇,魏国不能用他,也不必杀他啊。最后,综合公叔痤前后自相矛盾的话,魏惠王认定公叔痤是病糊涂了,说胡话。

后来,公孙鞅前往秦国,在秦国推行变法,使秦国逐步强大起来——特别是公元前340年,公孙鞅率军大败魏昂(公子昂),魏惠王无奈之下,只好派人向秦国献出河西一带的地方以求和,这时魏惠王才真正理解公叔痤当初的话——对于一个人才,如果不能为我所用,宁可杀了,也不能让他为他国所用。这是血的教训,然而魏惠王当初哪能想到这么多?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开始重用庞涓。庞涓此人智勇双全,爱兵如子,

还是有真本事的。在他率领下,魏武卒横行天下,北拔邯郸,西围定阳,还差点将赵国南面领土纳入魏国版图,桂陵之后尽数收回河西失地,又南取楚地千里,促使魏国称霸诸侯——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的国君都到魏国去朝见,继文侯、武侯之后,魏惠王成为诸侯的实际领袖。从这点来看,魏国在当时还是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

但庞涓的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他胸襟不够宽广,好胜心太强,却又有妇人之仁。当初邀请庞涓的同门师兄弟孙膑来魏国,的确是魏惠王的主意,令魏惠王意料不到的是,庞涓竟然害怕孙膑的能力比自己强,从而设法陷害孙膑。陷害也就陷害了,庞涓却又狠不下心把孙膑杀了,结果让孙膑逃亡到齐国,为后来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埋下祸根。公元前355年,有一次,魏惠王和齐威王在效野约会狩猎。魏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宝贝?”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小,尚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大珍珠。以齐国之大,难道能没有宝贝?”齐威王说:“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

样。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我的大臣中还有位盼子,使他守高唐,赵国人怕得不敢向东到黄河边来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位黔夫,令他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望空礼拜求福,相随来投奔的多达七千余家。我的大臣中有位种首,让他防备盗贼,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乘车子呢!”

齐威王的话令魏惠王十分尴尬。魏惠王与齐威王聊天,那只是无话找话闲聊,没想到齐威王竟然会上纲上线。后世有人据此说魏惠王只爱财宝,不爱人才。事实上魏惠王也知道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所以他还曾经特意颁布命令,招纳人才。大名鼎鼎的儒家亚圣孟轲(孟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魏国,魏惠王久仰孟轲之名,诚心向他请教,孟轲却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嘲笑魏惠王,所以他们这次见面很不愉快。魏惠王见到孟轲,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轲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要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听了孟轲的话,魏惠王出于礼节,点头说:“对。”孟轲说的话有道理,但不实用。战国混战,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大家都讲实际利益,谁还讲什么仁义道德?所以,魏惠王认为孟轲是务虚而不是务实的人,最终没有用孟子。

公元前322年,秦国张仪被免去国相职务,跑到魏国来。刚开始时魏惠王不了解内情,而张仪又是一位有才能的人,所以魏惠王不计前嫌,任命张仪为魏国国相。从魏惠王任用张仪这件事来看,魏惠王还是很爱惜人才的,且有一定的胸襟。后来魏惠王才知道,张仪之所以在秦国被免职跑到魏国来,其实就是他们君臣之间的一出苦肉计,目的是想让魏国带头臣服于秦国,为各国带头。魏惠王知道了真相后,自然不答应,于是秦王便派兵进攻魏国,夺取曲沃、平周,又暗中送给张仪丰厚财物。

秦国强盛,魏国渐弱,这是大势所趋,但若说魏惠王不想强大魏国,不想招纳天下人才,那绝对是说不过去的。只是魏惠王此人过于现实、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目中不够长远,所以他不用孟子、错失商鞅和孙膑。《资治通鉴》提到魏惠王与齐王谈论国宝之事,司马光正是要说明这一点。

标签: 商鞅秦孝公魏惠王商鞅变法

更多文章

  • 魏惠王为何不会慧眼识人?总让人才流入他国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魏惠王,商鞅,孙膑,卫国

    魏惠王夺得魏国君主的宝座后,东征西讨,虽说败多胜少,但周边诸侯对魏国也颇有些忌惮。鲁、宋、卫、韩等甚至去朝见魏惠王,尊他为盟主。然而,到了后来,魏国却不断丧师割地,走向衰败。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结果呢?这大概还得从魏惠王同齐威王的一次会猎谈起。公元前355年,魏惠王同齐威王相约打猎。两人见面后,魏惠王问

  • 解密:魏惠王为何不识孙膑商鞅这样的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魏惠王,孙膑,商鞅,

    魏惠王夺得魏国君主的宝座后,东征西讨,虽说败多胜少,但周边诸侯对魏国也颇有些忌惮。鲁、宋、卫、韩等甚至去朝见魏惠王,尊他为盟主。然而,到了后来,魏国却不断丧师割地,走向衰败。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结果呢?这大概还得从魏惠王同齐威王的一次会猎谈起。公元前355年,魏惠王同齐威王相约打猎。两人见面后,魏惠王问

  • 魏惠王死后将王位传给了谁 魏惠王是不是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魏惠王

    魏罃,即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即位,正值魏国最鼎盛时期。魏罃少时颇得魏文侯喜欢,加上天资聪颖,名师教导,魏罃很快就崭露头角。即位之前,打败了颇有才干又得到平民大臣支持的公子仲缓,成功登上王位。之后,妥善解决了魏国贵族与平民大臣之间的矛盾,恢复了国内秩序。即位后,魏罃重整军威,

  • 卫鞅的能力如此之强 为何魏惠王没有重用他呢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魏惠王,卫鞅

    还不知道:魏惠王为何不重用卫鞅呢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卫鞅为何不被魏惠王重用?主要原因有这两个!卫鞅不被魏国重用,主要责任不再公叔痤。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二:其一、魏惠王无识人用人之眼,更无用人使人之能;其二、卫鞅不看好魏国,已经谋求去其它

  • 魏国为什么会衰亡?跟魏惠王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魏惠王,战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魏国为什么会衰亡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诸侯,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从春秋大国晋国独立出来的韩赵魏三国也走上了独自发展的道路;魏文侯礼贤下士招揽了一大批人才,文有李悝、翟璜、西门豹等人,武有吴起和乐羊等名将,经济

  • 魏惠王是什么人?他是怎么把家底败光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魏惠王,晋朝

    魏惠王是怎么把家底败光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魏惠王魏罃即位时,正是魏国的鼎盛时期,有着魏文侯开创的百年基业,和魏武侯南征北战打下的声望,可以说正是魏惠王大展身手,一图天下的宏伟壮志。然而可惜的是,魏国没有进一步统领三晋,横扫天下,反而在兴起的秦、齐等国夹击

  • 被魏惠王视为栋梁之才的庞涓,是怎么给魏国带去灾难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庞涓,战国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庞涓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战国早期,庞涓和孙膑二人同在鬼谷子门下学艺。当时魏国招揽人才,庞涓前去投奔,立下大功之后,被魏惠王视为栋梁之才。孙膑闻讯前往,结果被庞涓陷害私通齐国,导致失去了髌骨,成为残疾人。孙膑成了残

  • 庞涓毙命的真正原因:庞涓并非死于围魏救赵之计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庞涓,战国,古代将军

    庞涓是魏惠王时期的大将,名冠当时,勇猛无比,率领着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军队,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天下诸侯所胆寒。就是这样一个人,遇到了受过膑刑的孙膑却两次败北,并最终死于战场上。庞涓第一次是败在桂陵之战,也就是孙膑用围攻魏国都城大梁的计策,逼迫庞涓从赵国的邯郸撤兵,在回来的路上,于桂陵和孙膑率领的

  • 孙膑、庞涓:春秋战国史上的最厉害的兵家双子星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孙膑,庞涓

    因为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孙膑、庞涓是鬼谷子的弟子,并与苏秦、张仪是同门师兄弟。史记说“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孙膑、庞涓曾经一同学习过兵法不假,却并没有说师从何人。而苏秦、张仪是鬼谷子弟子这事则是写在史记中的,如苏秦列传“苏秦者…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与张仪列传“张仪者…始尝

  • 庞涓和孙膑:缘何同门师兄弟最终却变成了仇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庞涓,孙膑,名将,

    他是魏国著名的大将,曾经率领军队北拔邯郸,西围定阳,他的军队曾经横行天下。但是他心胸狭窄,容不下比自己有才华的人,并且还加害了自己的同门师兄孙膑。究竟是什么样的功利促使他这么做?他的心理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转变?说起魏国时期的大将庞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庞涓曾经执掌魏国兵权,率领魏武卒横行天下,北拔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