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文子有着怎样的成就?他有着哪些著作理论

文子有着怎样的成就?他有着哪些著作理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816 更新时间:2023/12/8 17:49:33

先秦宇宙生成论

子》的首篇《道原》即开宗明义地解释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说:“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泉浡,冲而不盈,浊以静之静,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乌以之飞,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星历以之行,以之取存,是天地万物的起源。道先天地而生,窈冥无形,浑而为一,一分为天地,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四时阴阳亦依此而生,万物乃得以生存活动。因此道是自然的究竟根本,自然万物皆循道而行。“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万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悖之而死,莫之能怨。”道无形无状,无所不包,无处不在。道也是气,“阴阳陶冶万物,皆乘一气而生。”

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德是万物各得于道的一部分,蓄养成长为具体事物,道与德相辅相成。道是万物的主宰,以无为方式生养了万物,道使万物生长,而德使万物繁殖。道是整体,德是部分。《文子》中的《道德》、《上德》、《下德》诸篇都论述了道与德的问题。认为“天道为文,地道为理,一为之和,时为之使,以成万物,命之曰道,大道坦坦,去身不远,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物,其德不绝。天覆万物,施其德而养之,与而不取,故精神归焉;与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高莫高于天也,下莫下于泽也,天高泽下,圣人法之,尊卑有叙,天下定矣。地载万物而长之,与而取之,故骨骸归焉;与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亦是自然规律。“道者,物之所道也,”是阴阳陶冶而变化万物的必由之路。因此他又认为:“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故一之理,施于四海,一之嘏,察于天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因此,“万物变化,合于一道。”

《文子》对老子的无为思想也进行了发挥,认为无为并非绝对消极的不动,而是排除主观偏见,按规律办事,指出“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往,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也。”也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而成事。

确立了“道”是物质的生成本源后,即发现了天地间最深微的奥妙,认为道不仅是物之所原,而且也可以导引人事,为人之所由。《九守》篇中即多处论到养生之道。他指出:“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原。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以为极力追求物质利益,纵情于声色,则不得终其天年,只有不追求这些东西,淡泊名利者,才可长生。又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过,故其生也无行,其死也物化,静则与阴合德,动则与阳同波。”以为圣人,即得道之人不贪求荣华富贵,依据自己所处的时代安居乐业,没有喜怒憎恨等情绪扰乱道的修行,因此他的生死都符合自然的规律,与万物变化一样。

《文子·九守》的宇宙生成模式“一→天地→四时→阴阳→人虫→刚柔→万物”

审美性批判思维

老子的理论追求是救世。为救世,老子先必须对社会现实子以剖析和批判;为了救世,老子要求人们超越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制度向大道回归,从天道的高度救世。文子沿着老子救世的道路吸取他的救世方法,发展了老子思想中积极入世成分,同时又给予后来的墨家、法家、阴阳家以积极的影响。

老子针对孔子不懂大道而嗜谈仁义的做法,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孝是一种血亲之情,慈是发自内心的爱人之情。孔子也主张“仁者爱人”,但又说“克己复礼归仁”。如此,孔子的爱人服从于礼的等级制度,这就不合大道。

不以大道为本的仁义,就违背了人的孝慈之本性。文子深谙老子的思想,他认为“仁莫大于爱人”,“兼爱无私”(《文子·道德》),以兼爱反对有差等的爱,因为兼爱体现了“天道无亲”这个意义上。大道的众爱是没有等级的。

文子以为,得道之人是可以达到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的,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对事物,从而得到一种超然的自由。《文子·道厚》曰:“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贵治身而贱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隐其名姓,有道则隐,无道则见,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万物玄同,无非无是。”又称:“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善,而非其所恶,夫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非去邪也,去迩于心者,公吾俗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其所谓是非也。……故通于道者如车轴,不运于己,而与?殳致于千里,转于无穷之原也;故圣人体道反至,不化以待化,动而无为。”这就是要达到一种逍遥无为的境界,超脱一切荣辱得失的思虑,容身于自然,从而获得至道。

“道”也是统治者必由之路,“圣人所由曰道”。“夫道,无为无形,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邻,无为而无不为。”统治者要能很好地进行统治,就要修己体道。又曰:“故圣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主张不用人事或贪欲等来破坏自然规律,要按道为政,不用谋略欺诈,不加重人民负担,由此争取人民的拥护,争取政治上的胜利。文子还注重“得人心”的统治方法,称:“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也,自得者,必柔弱者。”

即得道者其德柔弱,用柔弱容众,可以以柔克刚。又称:“用众人所爱,则得众人之力,举众人之所喜,则得众人之心,故见其所始,而知其所终。”“得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千人之众无绝粮,万人之群无废功。”这是论述得众人之力来统治才可以无往不胜,才可以成事,而要得众人之力,就须顺民心,即要“用众人所爱”,“举众人之所喜”。他认为:“故云上德者天下归之,上仁者海内归之,上义者一国归之,上礼者一乡归之,无此四者,民不归也,不归用兵,即危道也。”他这种对于政治的看法,即加入了仁、义、礼的内容,与老子学说稍有不同。

此外,《文子》指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并肯定对立双方可以转化,指出“阳气盛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天道极即反,盈则损,物盛则衰,日中而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

标签: 文子范蠡

更多文章

  • 老莱子历史上真有其人吗?他就是老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老莱子,老子

    两千多年来学术界围绕着是否确有老莱子这个人争论不休,但却是鲜有胜负,老莱子是否确有其人,真可谓千古之谜。老莱子这个名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与商鞅同一个时期的思想家尸佼所著的《尸子》,他直接引用了老莱子所写的《老莱子》一书的言论。仅晚于尸子几十年的《庄子》,也记载了一段老莱子训孔子的故事:老莱子的弟子叫

  • 《大唐儿女行》许凯饰演的是谁?冲着实力派女主追定了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大唐儿女行》

    近两年来许凯可以说是最火的新生代男演员之一了,因饰演《延禧攻略》里“傅恒”一角被大家熟知,之后更是出演了《招摇》、《烈火军校》等知名影视作品,近日由他主演的《天舞纪》也才刚上线短短几天,许凯又一古装剧来袭,冲着实力派女主追定了。许凯这部古装新剧名叫《大唐儿女行》,主要讲述富家公子程处默和普通商人出身

  • 鲁隐公的“黑名单”是什么意思?里面为什么没有姬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鲁隐公,春秋

    在鲁惠公执政期间鲁国与郑国打过一场战争,《左传》里说是“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这场战争鲁国的主要将领中有个鲁惠公的庶长子姬息,也就是后来的鲁隐公。这位公子姬息在狐壤之战中被郑国人俘虏,“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鲁公子姬息显然跟郑国这位不得志的尹氏很是

  • 鲁僖公是什么人?他真的是最能浑水摸鱼的诸侯国君主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鲁僖公,春秋

    鲁僖公算不算春秋时期最能浑水摸鱼的诸侯国君主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春秋历史上,中原天下有一段时间处于“无伯”状态,“无伯”就是没有诸侯霸主制霸天下的意思。春秋开始就意味着周天子对于诸侯的控制能力在急速下降,而中原天下也必须有一个能力超强的集合体来管理制约这些诸

  • 鲁僖公真的能让鲁国变得强盛起来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鲁僖公,春秋

    鲁僖公的投机取巧能否使鲁国强盛起来 。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鲁僖公元年,任命季友为鲁国宰相。第九年,晋大夫里克杀死其君奚齐、卓子。齐桓公和鲁僖公讨伐晋国之乱,立晋惠公为君。第十七年,齐桓公去世。第二十四年,晋文公即位。鲁僖公乘着宋,楚两国之间的矛盾,攻打邾国并占领了其土地

  • 历史上的鲁僖公是什么样的?春秋时期浑水摸鱼的典型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鲁僖公,春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鲁僖公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春秋历史上,中原天下有一段时间处于“无伯”状态,“无伯”就是没有诸侯霸主制霸天下的意思。春秋开始就意味着周天子对于诸侯的控制能力在急速下降,而中原天下也必须有一个能力超强的集合体来管理制约这些诸侯国,所以才有了诸侯霸主的出现。在齐桓

  • 曹国第十六任君主:曹共公的生平事迹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共公,春秋

    曹共公,姬姓,曹氏,名襄,春秋时期曹国第十六任君主,曹昭公之子,继昭公而立,在位三十五年(前653年-前618年)。曹共公十六年(公元前637年),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经过曹国,曹共公对其无礼,遭致重耳怨恨。重耳后来回到晋国继位,是为晋文公。曹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曹国受害最深。

  • 曹共公为什么偷看晋文公洗澡?他们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共公,春秋

    此人听说重耳胸脯长得很特别,偷看重耳洗澡,后来悲惨的事发生了。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有一句俗话,读懂了春秋,你就读懂了社会,明白了人生。确实如此。有些人长大后为什么能成为成功人士,而有些人一生籍籍无名,这与他的见识,以及他结交的朋友有莫大的关系。同样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国

  • 历史上曹武公亲近晋国有哪些体现?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武公,春秋

    1.诸侯国与齐国讲和:曹武公继位后,继续实行亲晋政策。曹武公第二年,曹武公与晋,齐,鲁,宋,卫等国在潭渊结盟,与齐国讲和了。第三年—第四年,晋国为了禁锢栾氏主持了诸侯们在商任和沙随相会,曹武公都参加了。不久,齐国又发动了朝歌战争,第六年—第七年,晋国就联合晋,鲁,曹,宋,卫,郑等国一起进攻齐国。然后

  • 曹武公是如何治国的?附晋亲鲁、以大夫主盟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武公,春秋

    曹武公,姬姓,曹氏,名滕(《史记》作胜),曹成公之子,曹国第二十任国君。曹成公二十三年,亲自率军跟随晋平公攻打齐国的曹成公于冬季在军中去世,其子滕继位,也就是曹武公。曹武公元年春,安葬了曹成公。联合攻齐的诸侯们从沂水边撤回,并在都扬结盟,约定大国不可侵犯小国。曹武公二年夏,齐、晋修和,曹武公同晋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