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晋文侯为什么要杀周侯王?跟郑国武公有什么关系?

晋文侯为什么要杀周侯王?跟郑国武公有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013 更新时间:2023/12/23 2:12:12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晋文侯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郑国这个国家可说是兴起也快,衰败也快,基本上根据目前的史书看来,郑国最为兴盛的就是在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时期,其后郑国就沦为诸侯称霸的战场,也就是在数十年的时间。西周的镐京之乱,很早其实就为郑桓公所预料,其间郑桓公的封地其实并非在河南之地,而是在靠近镐京都城的关中地区,郑桓公意识到周天子的衰败,便将子民迁徙到河南之地,派了自己的儿子公子掘突去开发其地,这也就是保持了郑国子弟延续的有生力量,为郑国开疆拓土奠定基础。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河南之地可说群雄逐鹿,老牌的诸侯国卫国、宋国、虢国、郐国等皆在此地周围,那么郑桓公将国民迁徙到这里来,就是在别人的土地上来抢吃的。那为什么郑桓公还要选择此地呢?这个还得说到周王宫中的一个太史,当年郑桓公对周王室忧心忡忡,很早就萌生了离开镐京城的念头,而这个太史就给他推荐了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地方,而且说虢、郐二国的国君贪婪好利,国家呈现衰亡之相,非常适合郑桓公去攻灭其国。在郑桓公的心中,无非是要为子孙后代寻找一片净土,更像是一种逃亡。

对于郑桓公而言,这次逃亡事件的策划,是场持久战。在外有公子掘突的披荆斩棘,在内郑桓公则还要忠诚于周幽王,为的是从天子的身边寻找足够可靠的信息,来支持自己发展自己的领地。所以至死郑桓公也没有离开周幽王,而是跟随周幽王惨死在镐京之乱中。这种功业未成身先死的悲剧性结果,导致郑桓公的儿子掘突非常愤怒,对周天子的尊重感也随着时代潮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后来扶持周平王迁徙都城,也就迁徙到了距离郑国更近的洛邑,就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掘突好武善战,数年之间即奠定郑国大局,依仗周天子的支持,郑国国力成为后起之秀。

郑桓公之死的深层原因并未触及掘突的怨念,周平王因申伯之乱,地位较为尴尬,史书中所说的是“尽取周赂而去”,犬戎除了烧杀抢掠,可能还接受了镐京中残存的贵族势力的贿赂,也才撤离镐京。那么,这些贵族究竟是谁呢?他们为何没有被犬戎所诛杀,有没有可能他们本身与申伯同属王后势力,因褒姒与王后的后宫之争,导致这些贵族丧失话语权,他们本身与申伯的关系,应该是属于形而上的同盟关系,而非郑桓公派系。但申伯联合犬戎,这是犯了大忌,当时数国诸侯包围镐京城,王城内的贵族们以贿赂的方式驱离犬戎部族,也可能将申伯驱离王城,虽然申伯希望扶持周平王继任天子,但其实力尚不足与这些新老贵族进行抗争,也就自然而然撤出镐京。

那么,在这段时间里,镐京城内出现政治空白,如同当年周厉王因国人暴动而逃走,执政王国的最佳人选已经被摆上日程。周平王作为申伯外甥,镐京之乱本身就是由其储君争夺战而引发,虽说大家同属王后派系,但是都城中的天子都已经驾崩,任何派系斗争的意义都不复存在,这些贵族们自然要选择自认为更加稳妥的继任者,也是为自己的家族所筹谋。在周宣王时代兴盛的虢国家族,掌握着周王室的部分军队权力,也因此就在天子人选的选拔中成为最有力的话事者,并最终选择周幽王的小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携王继任。

周王国自此呈现两个君主共存的格局,《系年》载:“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什么意思呢?就是诸侯们对选择周平王还是周携王存在争议,干脆也就不再朝贡天子。史书有载:“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这个评价对周携王是相当不利,不过这些评论来自后世,尤其是被那些残存的胜利者所书写,这极有可能是周平王其后的思想宣传的结果,即是将周携王的功绩完全抹杀,并在诸侯列国纷纷宣讲,以致于后世对周携王的知晓率非常之低。

支持周携王的虢国,应属于西虢国,和郑国其实属敌人。史书载:“初桓公为周司徒,王室将乱,故谋于史伯寄帑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当年郑桓公尚在之时,灭掉虢国的兄弟国家东虢国,这种行为直接导致西虢国与郑国成为仇敌,更是间接证明在朝中的派系相争,虢公与郑桓公本身就是敌人,如果虢公支持周携王,郑桓公如果不在了,郑国子弟当然支持周平王。

战国楚简《系年》的出土,已经证明周携王当政期间,可能对数代天子的基本国策有重大改革,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结交犬戎部族,南通荆楚,为政较为宽裕慈仁,死后上谥号为惠王。而周携王的称号,可能并非是当时的称号,只是因成王败寇的历史规则,周平王借助晋文侯和郑武公之力,将周携王弑杀而后,正式迁徙都城,建立东周王国,便将周携王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抹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思想洗脑。周携王为晋文侯所弑杀,其国内势力也自分化,同时被周平王和诸侯们所异化,成为边缘族群,发展渐渐没落,如虢国、虞国、中山国等国,皆非春秋战国一流国家。这都跟郑国武公的选择有所关联。

标签: 晋文侯春秋

更多文章

  • 申包胥和伍子胥是什么关系?申包胥为什么在秦国连哭七天七夜?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申包胥

    申包胥和伍子胥是什么关系?申包胥为什么在秦国连哭七天七夜?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申包胥也称王孙包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没有他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楚国了!申包胥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忠贤典范。申包胥最出名的最能体现他的忠肝大义的一共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他和伍子胥的友情,第二件事是他独

  • 申包胥哭秦庭是什么回事?申包胥是怎么哭动秦王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申包胥

    申包胥哭秦庭是什么回事?申包胥是怎么哭动秦王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说道伍子胥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他背井离乡来到吴国,助吴国灭了楚国,虽然楚国是他的故乡,但是楚王太过昏庸,而且杀了他的家人,所以他没有丝毫的怜悯,但是后来楚国却被秦国的救兵复国,这个也是没人能想到的,而这里的救兵便是伍子

  • 秦哀公做了什么事情成全了申包胥?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哀公,战国

    很多人都不了解春秋战国秦哀公救楚,名义上赢得了名声,实际上成全了申包胥,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在春秋战国历史上,打仗就像过家家,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过了两天又都和好了。但像吴国灭楚这场大仗,孙武和伍子胥那是真往死里打,为什么呢?因为伍子胥跟楚平王有世仇家恨。可是,让伍子胥想不到的

  • 诸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战死沙场的王国元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诸樊,春秋

    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战死沙场的王国元首,他死在了自己的骄傲上!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吴王诸樊,又称吴顺王,姬姓,吴氏,名遏,是吴王寿梦的长子,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位战死沙场的一国之君。不熟悉春秋那段历史的人,可能咋一听诸樊之名很不熟悉,不过只要我们提起一位十分有名的吴王的名号,你就知道

  • 诸樊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二弟余祭?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诸樊,春秋

    诸樊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二弟余祭?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吴晋结交后,吴国就进攻楚国,吴军进入州来(安徽凤台),楚将子重从郑国赶去救援。吴军最后占领了楚国的蛮夷地区,吴国开始强大了。第五年,吴国再次打败楚国。第十年,吴国第一次和鲁,齐,晋,宋,卫,郑等国在钟离会盟。第十六

  • 吴王诸樊之子夫概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生有多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夫概,春秋

    吴王诸樊之子夫概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夫概,姬姓,吴王诸樊之子,吴王阖闾之弟。公元前506年,楚国令尹囊瓦率军围攻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蔡在危急中向吴求救。吴国遂打起兴师救蔡的旗号,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

  • 文子有着怎样的成就?他有着哪些著作理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子,范蠡

    先秦宇宙生成论《文子》的首篇《道原》即开宗明义地解释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说:“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泉浡,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静,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乌以之飞,麟

  • 老莱子历史上真有其人吗?他就是老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老莱子,老子

    两千多年来学术界围绕着是否确有老莱子这个人争论不休,但却是鲜有胜负,老莱子是否确有其人,真可谓千古之谜。老莱子这个名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与商鞅同一个时期的思想家尸佼所著的《尸子》,他直接引用了老莱子所写的《老莱子》一书的言论。仅晚于尸子几十年的《庄子》,也记载了一段老莱子训孔子的故事:老莱子的弟子叫

  • 《大唐儿女行》许凯饰演的是谁?冲着实力派女主追定了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大唐儿女行》

    近两年来许凯可以说是最火的新生代男演员之一了,因饰演《延禧攻略》里“傅恒”一角被大家熟知,之后更是出演了《招摇》、《烈火军校》等知名影视作品,近日由他主演的《天舞纪》也才刚上线短短几天,许凯又一古装剧来袭,冲着实力派女主追定了。许凯这部古装新剧名叫《大唐儿女行》,主要讲述富家公子程处默和普通商人出身

  • 鲁隐公的“黑名单”是什么意思?里面为什么没有姬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鲁隐公,春秋

    在鲁惠公执政期间鲁国与郑国打过一场战争,《左传》里说是“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这场战争鲁国的主要将领中有个鲁惠公的庶长子姬息,也就是后来的鲁隐公。这位公子姬息在狐壤之战中被郑国人俘虏,“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鲁公子姬息显然跟郑国这位不得志的尹氏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