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平王为什么要撤掉郑庄公在周王室的职务?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周平王为什么要撤掉郑庄公在周王室的职务?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448 更新时间:2024/1/27 12:15:36

周平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说到周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周朝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史上比较富裕的一个朝代了,小编也是看到网上关于周朝的消息还是有很多的,说到周朝不得不提的人有周平王了,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周平王为什么拿儿子做人质求原谅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周朝的政治体制是分封建国的封建制。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直接领有王室的土地(王畿),诸侯则受封于周王室,在各自的领地上建立国家。各诸侯国在内政方面有很强的独立性,平常周天子基本上不予以干涉。但是,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各诸侯国均要听命于周天子,即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除此之外,诸侯国还有对天子进贡和朝觐的义务,如果不按时进贡或朝觐,天子可以“削藩”。对于不服从领导的诸侯国,周天子还可以派兵攻打,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号召其他诸侯出兵协助进攻。

周朝的统治者为了确保对大大小小同姓、异姓诸侯国的统治,建立了严格的军制。

按照周朝的军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周天子有六军,大的诸侯国有三军,中等诸侯国有二军,小诸侯国则只有一军。对于各诸侯国武装力量的规模,在制度上有明确的规定,以此保证王室相对于诸侯的军事优势。

如果犬戎之乱之前,周王室至少看起来仍有那么强大的话,犬戎之乱之后,周平王依靠了秦、郑、晋等诸侯之力才将都城从镐京迁到雒邑,实力就明显下降了。王室丧失了旧关中平原地区广阔而富饶的土地不说,东迁之初拥有的方圆约六百里的王畿,也随着赏赐、分封和被外敌侵夺,逐渐缩减至方圆约两百里左右。以这样狭窄的土地上的产出,难以维持满员的六军。

在这种情况下,周王室很可能还是维持了六军的编制,但形式重于实质,无论人数还是战斗力,都大打折扣。号称六军,实际上可能只有二军甚至一军的战斗力。而一些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即使只维持三军以下的部队编制,实际上人数和战斗力都远远超过了表面的规模。

郑庄公寤生的祖父桓公在周幽王年代担任了王室司徒一职,庄公的父亲武公则在周平王年代担任了王室卿士。所谓卿士,是王室的首席执政官。

武公死后,庄公继承了郑国的君位,同时也继承了他在周王室的职务,成为了周天子的卿士。

郑庄公虽然也姓姬,但是作为周平王东迁后出生的一代,他对于周天子基本上没有什么畏惧之心,对王室也谈不上什么感情。所以,首席执政官的位子他占了,人却总是呆在新郑治理他的郑国,很少去打理王室的事务。

他这样做,和周朝卿士的代表人物周公旦比起来,实在是差得太远了。周公旦一方面是王室的执政卿士,另一方面则是鲁国的第一任君主。但是,为了不辜负周武王的重托,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去鲁国享过清福,一心一意扑在王室的工作上,公务繁忙的时候,吃饭洗澡都顾不上(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说的就是他),成为勤政爱民的楷模。

毫无疑问,周公旦是周朝卿士政治的一座丰碑,周平王不能强求郑庄公也像周公旦那样勤于王事,也不能要求郑庄公像他的祖父郑桓公那样以死报国。他的要求很简单,郑庄公身为王室的卿士,郑国又离王室最近,好歹按时到雒邑来点个卯,在表面上维护一下王室的尊严。

当然,在维护尊严的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很现实的考虑,那就是希望郑国做个表率,履行王室进贡的义务。

在周朝强盛的年代,各诸侯国基本能够按照规定朝觐与进贡;但在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衰微,王畿面积大大缩水,王室的经济越来越拮据、越来越依赖于诸侯的进贡,诸侯们反而将自己的义务抛到了爪哇国,进贡的周期越来越长,进贡的物品越来越少,有的甚至根本不来进贡。

周平王并非昏庸的天子。如果与他的父亲周幽王相比,他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敬业的一位统治者。只不过他生不逢时,从登上王位的第一天,便要直面这个封建王朝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内忧外患。处于这种情况之下,即便是周武王再世,恐怕也难以有所作为吧。

每逢祭祀远祖的大祭,他总是出神地看着大庙中供奉的列祖列宗的牌位,心里遥想着两百年前周穆王以没有按时进贡为由远征犬戎的故事,难免又想到近在咫尺的郑国居然已经大半年没有进贡任物品,而那个叫寤生的家伙竟然还堂而皇之地担任着王室的卿士……

“一定要撤掉他在王室的职务。”周平王对亲近的朝臣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朝臣们面面相觑。半晌,有人小声地说了一句:“那个人可是对自己的亲弟弟都下得了手啊!”又有人接着说:“差点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放过!”

“那就更该将他撤掉,另找有德之人担任这一要职。”周平王说。

其实,在他心里,已经有一个人选,那就是虢公忌父。

标签: 周平王周朝

更多文章

  • 中国智慧故事之郑庄公智平叛乱,该故事揭露了什么哲学道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郑庄公智平叛乱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郑庄公智平叛乱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春秋时期,有著名的“五霸”,其实在“五霸”之前,就有郑庄公称霸于诸侯。郑庄公名叫寤生。虽然他是一国之主,但他的母亲武姜却不喜欢他,时时偏护他的弟弟共叔段,总想把小儿子推上王位。郑庄公封给弟弟共叔段一个叫“制”的地方,武

  • 淳于髡其貌不扬口才出众博闻强记能言善辩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淳于髡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网络配图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齐国历史上着名的齐威王继位。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

  • 淳于髡与孟子的“男女”辩论:嫂子落水小叔子到底该不该救?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淳于髡,孟子,春秋,战国

    孟子是出了名的好辩,诸子百家的学者们看见就头大。但孟子也有头晕的人,就是当时齐国著名杂家学者、太子老师、滑稽大师和著名外交家淳于髡。据说现在临淄还流传着“孟子遇见淳于髡,不死也得头发昏”,可见,淳于髡是孟子旗鼓相当的对手。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很欣赏淳于髡,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浓墨重彩地为淳于髡列传,而给

  • 齐有善喻者 乱世贤臣——淳于髡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春秋战国,春秋,淳于髡

    淳于髡,(约公元前386年~前310年),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识,能言善辩。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还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公元前349年,楚国侵齐,他奉命使赵,说服了赵王,得精兵十万,革车千乘

  • 邹衍是阴阳家代表,他的思想和儒家如何区别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秋,邹衍

    邹衍,齐国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 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齐宣王时,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先学儒术,改攻阴阳五行学说,然而终以儒术为其旨归。“邹衍以儒 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邹子之作 变化之

  • 邹衍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邹衍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邹衍,战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来说说邹衍的故事。邹衍,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可以说,先秦时期的邹衍,比起同时代的孔子、孟子等人,他的名字似乎很没有存在感。甚至于,连司马迁著文时,都只是将其放于《孟子荀卿列传

  • 邹衍为什么会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第一个提出“中国是海洋中的一块陆地”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邹衍,战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邹衍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邹衍,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可以说,先秦时期的邹衍,比起同时代的孔子、孟子等人,他的名字似乎很没有存在感。甚至于,连司马迁著文时,都只是将其放于《孟子荀卿列传》中。

  • 《烈火如歌》姬惊雷是怎么瞎的?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烈火如歌

    据悉,电视剧《烈火如歌》改编自明晓溪的同名小说,当年火遍大江南北,可谓是90后女生的一代青春记忆,而此次影视剧的改编,由墨宝非宝编剧、梁胜权导演,制作、造型、美术、服装也是采用了偶像剧的顶级班底,台前幕后大咖集结,秉匠人之心精雕细琢,为该剧打磨出一流的气韵与品质,一经公布就引粉丝和媒体们的关注。《烈

  • 窃符救赵的主角 战国时期的奇女子——如姬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如姬,是战国时期著名女子。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的过程中,如姬是关乎成败的关键人物之一。如姬虽为一介女流,然而为了国家大义、报答恩情,她置个人生死度外,毅然盗取兵符,帮助信陵君救援赵国,提高了魏国的威望,可谓巾帼英雄。人物简介如姬是魏王平常喜欢的妃子,估计平常能自由进入魏王的卧室。当然,这必须征得魏王

  • 窃符救赵的关键人物之一,如姬是个怎样的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如姬,战国

    对如姬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姬,一个历史遗忘的美人,生卒年不详,甚至连怎么死的都没有记载,唯一在史料上出现的一次就是“窃符救赵”,如姬是窃符救赵的关键人物之一,但是也只是简单的介绍,匆匆谢幕。史记交代,如姬没有入宫以前,是大梁城的一个小户人家,父亲被人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