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昭襄王下令王龁为长平之战秦军主将,为什么不是白起?

秦昭襄王下令王龁为长平之战秦军主将,为什么不是白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684 更新时间:2024/2/12 16:01:41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秦昭襄王。

公元前284年,秦、燕、赵、魏、韩五国组成联军共同讨伐齐国,此时,楚国又趁机落井下石,使得齐国几近亡国,而后虽有田单以即墨复国,但是齐国已然遭到重创,国力大损,霸业瓦解,从此跌落了天下霸主的神坛。从这之后,天下进入了秦赵争霸的时期。

公元前279年,鉴于秦赵两国之间的冲突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秦昭襄王见赵国国力鼎盛,两国一旦爆发大战,秦国势必无法迅速解决赵国,鉴于这种情况,秦昭襄王决定与赵孝成王展开和谈,共同瓜分天下,这便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渑池之会”。在渑池之会后,秦赵两国初步制定了互不干涉的条约,秦国得以全力进攻楚、韩、魏等国。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为了进一步削弱韩国实力,命白起率军进攻韩国重镇野王,经过一番大战后,韩国不敌秦国,致使野王城失守,韩国被一分为二——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被彻底切断,使得上党郡成为了秦国的囊中之物。

韩桓惠王惊恐之余,遣使向秦国求和,并且命上党郡郡守冯亭将上党郡交由秦国。哪知冯亭极其痛恨秦国,遂将上党郡转交给赵国,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欣然接受,使得秦昭襄王勃然大怒。

早在公元前270年前后,秦昭襄王就曾调兵遣将进攻赵国重镇阏与,试探赵国实力,却被赵国大将赵奢击败,而后秦昭襄王便搁置了继续大举攻赵的计划,直到冯亭献出之后,怒不可遏的秦昭襄王再度将攻赵之事提上日程。

我们都知道,秦昭襄王在扫清了进攻赵国的障碍之后,是让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王龁领兵进攻赵国,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这就留给了后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长平之战前期,秦昭襄王不直接让沙场宿将白起挂帅,而是让王龁领兵出征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王龁自身能力是十分出色的。

王龁,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层历仕三朝,在后白起时代,一度成为了秦国的军事支柱。

王龁早年曾多次跟随白起攻伐天下,显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军事指挥能力,因而得以被秦昭襄王所看重,得以于公元前260年,进攻韩国,索要上党郡。

起初,秦赵两军相持于上党,而后因赵国接受上党郡,秦昭襄王命王龁主动进攻,王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赵国手中夺取了上党郡,赵孝成王命廉颇率军还击。

王龁在面对早已名扬天下的老将廉颇之时,毫不畏惧,多次指挥秦军猛攻赵军,攻陷了赵国数座城池,直逼赵国重镇长平。迫于王龁的攻势,廉颇被迫指挥赵军退守长平一线,秦赵两国间的这场决战转入相持阶段……

也正是王龁的勇猛与廉颇的退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赵孝成王恼怒廉颇“军多亡失”,这才有了后来的临阵换将。

其次,秦昭襄王错估了战争的规模以及现实意义。

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转折点之一,在此战之后,山东六国再无一国能够独自抗衡秦国,秦国统一天下成为了一个时间问题。

可是,当时的秦国君臣、赵国君臣,乃至天下各国意识到了这一场战役会从一郡之争,演变成了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当时的秦昭襄王不过是想从赵国手中拿回本该属于秦国囊中之物的上党郡,给赵国一个教训,使得赵国再度偃旗息鼓罢了,自然没必要使用白起这张王牌。而赵国也不过是想保住上党郡,遏制秦国的发展,但是谁知赵国却在面对秦国的进攻之时屡战屡败,甚至一度退守长平,这便使得秦国君臣看到了重创乃至灭亡赵国的良机,而后战争不断升级,两国不断增兵,使得这场大战演变成为了决定两国国运的决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白起功高盖主,秦昭襄王刻意打压。

白起,于公元前294年的新城之战登上历史舞台,当时他的爵位是秦国左庶长,两年后便被擢升为位居二十等爵制中第十六等的大良造。在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白起立下赫赫战功,但是爵位却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依旧停在了大良造的位置上面,直到公元前278年,白起取得了鄢郢之战的大捷,基本上把楚国给打残了,秦昭襄王这才给白起擢升爵位。

大良造之上还有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以及彻侯这四个等级,不过,秦昭襄王这次为白起擢升爵位并没有按照二十等爵制的设定将白起擢升为驷车庶长或是大庶长、关内侯等,而是将白起封为“武安君”,转为了特殊的封君制度。

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白起又取得了华阳之战的大捷,可是秦昭襄王除了赏赐土地田宅之外,并无擢升白起爵位的打算。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秦昭襄王,一个手握兵权、战功赫赫,同时还与权倾朝野的穰侯一系关系紧密的武将,秦昭襄王如若再将白起封侯,他自己是否能够驾驭得了白起,恐怕秦昭襄王自己都不知道。

于是乎,秦昭襄王便尽可能地不再让白起出征,给他立功的机会,后来用白起换下王龁,纯粹是形势所逼。而后,白起取得了长平之战的大捷,想要乘胜追击灭掉赵国,一方面是为秦国的霸业着想,另一方面也有想要以灭国之功胁迫秦昭襄王将自己封侯的打算。

而秦昭襄王为了压制白起,竟然选择了勒令白起退兵……

标签: 秦昭襄王战国

更多文章

  • 李兑是怎么干掉赵武灵王的?后代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春秋战国;李兑

    李兑,在历史上远没有其后人李信、李广、李渊知名度高,但却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干掉了赵武灵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赵雍)于公元前302年推行“胡服骑射”改革,革新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军战斗力大幅提升,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赵国击匈奴,吞并林胡、楼烦,攻灭中山国,一时间,诸侯不敢撄其锋芒。胡服骑射

  • 李兑是怎么权倾朝野的?李兑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春秋战国;李兑

    人物生平兵围主父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赵武灵王传位于太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他则自称为主父。赵武灵王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分别负责国内的政治和军事,自己可以全心专注于赵国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经过三年的听政,赵王何已经很懂得治国的道理了。但是,相貌秉性更像自己的公子章在朝见弟弟赵王

  • 李兑发动五国连兵抗秦,为何会无功而返呢?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李兑

    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武灵王让位少子何,引起内乱。他和公子成一起,发兵保惠文王,杀太子章,进围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宫,逼死主父(武灵王)。从此独专国政,由司寇升任相国,号奉阳君。他对外主张合纵,曾与苏秦协力,发动五国(赵、楚、齐、魏、韩)联兵攻秦,进屯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无功而退。赧王中二十年(丙

  • 田不礼是什么时期的人物?田不礼的简介与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战国;田不礼

    田不礼(?—前295年),一作佃不礼;战国时期人物。最早时为宋王偃的大臣,后来入仕于赵,赵武灵王任其为代安阳君(即公子章)之相。赵惠文王四年(前295),支持代安阳君为乱,被公子成与李兑攻杀。赵国大臣田不礼。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封其长子赵章为代安阳君,派田不礼出任安阳君的相,以辅助安阳君治理代地

  • 明明是流芳百世的贤相赵盾!却背负一个千古骂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盾,贤相,春秋战国

    赵盾是春秋时晋国名相,他“制事典,处死罪”,对保护晋国的安稳和坚持霸主位置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可即是这么一位贤达的宰相在历史上却落下千古骂名。《左传》记载,赵盾扶持晋灵公登位后,晋灵公远正人亲小人,寻求吃苦,不思进取,不恪守做国君的规矩,很多征收重税来满意自个荒淫奢侈的日子,宫廷装修的金碧辉煌,并且

  • 春秋时晋国大夫赵盾简介:赵盾弑君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晋国

    赵盾,又名赵宣子,赵孟,赵宣孟,春秋时期巾帼的卿大夫,生于公元前655年,卒于公元前601年,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小的经历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培养了他既温文尔雅又韧如磐石的性格特点,这也为他后来权倾晋国打下了基础。史书上说赵盾弑君,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网络配图赵盾简介赵盾,出生于翟国,父亲赵衰,生

  • 温文尔雅的春秋时期巾帼的卿大夫赵盾真弑君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盾

    赵盾,又名赵宣子,赵孟,赵宣孟,春秋时期巾帼的卿大夫,生于公元前655年,卒于公元前601年,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小的经历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培养了他既温文尔雅又韧如磐石的性格特点,这也为他后来权倾晋国打下了基础。史书上说赵盾弑君,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网络配图赵盾简介赵盾,出生于翟国,父亲赵衰,生

  • 成语“东施效颦”源自何人?其中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西施

    【东施效颦出处】《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释义:效:效仿;颦:同矉,皱眉头的意思。东施:越国的丑女,代指丑妇。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

  • 成语“东施效颦”是哪个人物引申出来的?其中有哪些故事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西施

    【成语】: 东施效颦【拼音】: dōng shī xiào pín【解释】: 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成语故事】: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

  • 关于东施效颦的典故是什么?该典故的内容有什么哲学?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典故,东施效颦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东施效颦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天运》。【释义】效:仿效;颦:皱眉。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历史典故】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美女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都十分惹人喜爱。西施略施淡妆,衣着朴素,但美若天仙,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