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长平之战中,最开始指挥秦军的王龁到底是什么人?

长平之战中,最开始指挥秦军的王龁到底是什么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684 更新时间:2024/2/29 18:25:03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阬杀赵军约45万。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襄王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襄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郡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郡的百姓。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而这,可以说是长平之战的正式爆发。由此,在长平之战,秦军一开始的主将,不是白起,而是王龁。也即等到长平之战的后期,秦国才派遣白起来指挥秦军。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何一开始让王龁指挥,而不是白起呢?

首先,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韩国的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打韩国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郡通往韩国都城的道路被绝断。在此基础上,赵国接受上党郡,为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点燃了导火索。不过,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国大将王龁攻打韩国,夺取上党郡,然后进攻赵国。也即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一开始是让王龁,而不是白起来指挥秦军的。

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长平之战虽然最后成为影响战国历史走向的转折点,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都没想到这是一场规模达到百万人的战役。换而言之,对于秦国来说,认为长平之战只是和赵国争夺上党郡的战役,所以秦昭襄王认为没有必要就出动白起这位名将,而是派了王龁来指挥秦军。

当然,对于王龁来说,也不是一般的武将。王龁(?-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虽然能力上无法和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相提并论,但是,攻打上党郡等地,完全是王龁可以胜任的事情。比如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六月,秦将王龁率军进攻,攻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面对赵国名将廉颇,王龁并没有畏惧,而是勇猛出击,取得了初期交手的胜利。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退守在营垒里不敢应战。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攻占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廉颇面对秦军的连续失败,促使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选择用赵括取代了廉颇。当然,在赵括取代廉颇之后,秦昭襄王也悄悄将白起派上了战场,从而完成了对40多万赵国大军的致命一击。

另一方面,在长平之战初期,秦昭襄王之所以选择王龁当主将,而不是白起,自然也是为了锻炼王龁。虽然白起这位名将百战百胜,不过,白起的战功不断积累,已经有隐隐有功高震主的趋势了。于是,为了避免白起在秦国大军中一家独大,秦昭襄王需要培养其他的将领,以此分享白起的兵权。如果秦国的兵权都集中到白起手中的话,那么,这无疑会直接威胁到秦昭襄王的地位。在战国时期,武将对于兵权的执掌,显然会引起各个君主的猜忌。

比如赵国的李牧、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等,虽然战功赫赫,却也遭到了君主的猜忌。同样的道理,秦昭襄王对于白起这位名将的态度,也是比较颇为复杂的。诚然,白起的能力出众,成为秦国削弱山东六国的利器,不过,秦昭襄王也需要适当限制白起的兵权,这显然需要培养王龁等武将了。于是,在长平之战初期,秦昭襄王就派遣王龁担任秦国大军的主将。

最后,进一步来说,正是因为白起的重要地位,秦昭襄王对于白起的使用,显然需要更加慎重。也即最好等到关键时刻,才排除白起这位名将。如果在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一上来就让白起来指挥的话,那么,赵国是否会用赵括来取代廉颇,无疑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因为王龁指挥秦军的话,赵括还有主动出击的底气,可是,如果直接让白起来指挥的话,赵括可能也会和廉颇一样坚守不出了。而这,自然达不到全歼赵军的目标了。长平之战中,秦国得知赵括当上将领后,就暗地里派白起担任上将军,让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下令军中有敢泄露白起出任秦军指挥者,格杀勿论。

同年九月,赵国士兵断绝口粮已经四十六天,困厄已极的赵军扑向秦军营垒,发动攻击,打算突围而逃。他们编成四队,轮番进攻四、五次,但仍然不能冲出去。他们的将领赵括派出精锐士兵并亲自披挂上阵,率领他们与秦军厮杀,结果秦军射死赵括。赵括的部队大败,赵军士兵四十多万人向秦军投降。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十月,也即长平之战后,白起兵分三路攻打赵国,派王龁率军攻打并夺取赵国的武安和皮牢。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王龁攻克上党郡各城,秦国将其地设置为太原郡。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年),王龁去世。就经历长平之战考验的王龁,成为战国末期的一位名将,直到秦始皇嬴政即位后,王龁才去世。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 春秋战国王龁

更多文章

  • 秦昭襄王下令王龁为长平之战秦军主将,为什么不是白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昭襄王,战国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秦昭襄王。公元前284年,秦、燕、赵、魏、韩五国组成联军共同讨伐齐国,此时,楚国又趁机落井下石,使得齐国几近亡国,而后虽有田单以即墨复国,但是齐国已然遭到重创,国力大损,霸业瓦解,从此跌落了天下霸主的神坛。从这之后,天下进入了秦赵争霸的时期。公元前279年,

  • 李兑是怎么干掉赵武灵王的?后代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春秋战国;李兑

    李兑,在历史上远没有其后人李信、李广、李渊知名度高,但却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干掉了赵武灵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赵雍)于公元前302年推行“胡服骑射”改革,革新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军战斗力大幅提升,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赵国击匈奴,吞并林胡、楼烦,攻灭中山国,一时间,诸侯不敢撄其锋芒。胡服骑射

  • 李兑是怎么权倾朝野的?李兑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春秋战国;李兑

    人物生平兵围主父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赵武灵王传位于太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他则自称为主父。赵武灵王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分别负责国内的政治和军事,自己可以全心专注于赵国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经过三年的听政,赵王何已经很懂得治国的道理了。但是,相貌秉性更像自己的公子章在朝见弟弟赵王

  • 李兑发动五国连兵抗秦,为何会无功而返呢?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李兑

    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武灵王让位少子何,引起内乱。他和公子成一起,发兵保惠文王,杀太子章,进围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宫,逼死主父(武灵王)。从此独专国政,由司寇升任相国,号奉阳君。他对外主张合纵,曾与苏秦协力,发动五国(赵、楚、齐、魏、韩)联兵攻秦,进屯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无功而退。赧王中二十年(丙

  • 田不礼是什么时期的人物?田不礼的简介与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战国;田不礼

    田不礼(?—前295年),一作佃不礼;战国时期人物。最早时为宋王偃的大臣,后来入仕于赵,赵武灵王任其为代安阳君(即公子章)之相。赵惠文王四年(前295),支持代安阳君为乱,被公子成与李兑攻杀。赵国大臣田不礼。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封其长子赵章为代安阳君,派田不礼出任安阳君的相,以辅助安阳君治理代地

  • 明明是流芳百世的贤相赵盾!却背负一个千古骂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盾,贤相,春秋战国

    赵盾是春秋时晋国名相,他“制事典,处死罪”,对保护晋国的安稳和坚持霸主位置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可即是这么一位贤达的宰相在历史上却落下千古骂名。《左传》记载,赵盾扶持晋灵公登位后,晋灵公远正人亲小人,寻求吃苦,不思进取,不恪守做国君的规矩,很多征收重税来满意自个荒淫奢侈的日子,宫廷装修的金碧辉煌,并且

  • 春秋时晋国大夫赵盾简介:赵盾弑君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晋国

    赵盾,又名赵宣子,赵孟,赵宣孟,春秋时期巾帼的卿大夫,生于公元前655年,卒于公元前601年,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小的经历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培养了他既温文尔雅又韧如磐石的性格特点,这也为他后来权倾晋国打下了基础。史书上说赵盾弑君,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网络配图赵盾简介赵盾,出生于翟国,父亲赵衰,生

  • 温文尔雅的春秋时期巾帼的卿大夫赵盾真弑君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盾

    赵盾,又名赵宣子,赵孟,赵宣孟,春秋时期巾帼的卿大夫,生于公元前655年,卒于公元前601年,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小的经历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培养了他既温文尔雅又韧如磐石的性格特点,这也为他后来权倾晋国打下了基础。史书上说赵盾弑君,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网络配图赵盾简介赵盾,出生于翟国,父亲赵衰,生

  • 成语“东施效颦”源自何人?其中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西施

    【东施效颦出处】《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释义:效:效仿;颦:同矉,皱眉头的意思。东施:越国的丑女,代指丑妇。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

  • 成语“东施效颦”是哪个人物引申出来的?其中有哪些故事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西施

    【成语】: 东施效颦【拼音】: dōng shī xiào pín【解释】: 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成语故事】: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