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如果只在荆州发展的话 三国的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刘备如果只在荆州发展的话 三国的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963 更新时间:2024/1/5 6:54:12

刘备入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刘备之所以非要入蜀,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入蜀是当时他能采取的最佳选择。如果只在荆州一地发展的话,是绝对无法和东吴、曹魏三足鼎立的。

首先,让我们把视线拉回赤壁之战刚刚结束的时候。

赤壁之战,刘备和孙权联军虽然打赢了曹操,彻底守住了江南,刘备也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地盘。但是,在赤壁一战当中伤亡惨重的曹操,其实并没有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

因为曹魏的实力,实在是太雄厚了。

虽然在演义小说当中,三国时代是三足鼎立的状态。但实际上,当时曹魏的实力,其实要远比蜀吴双方加起来,还要更强。

因为人口。

如果单从地图上来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三国中期尤其是刘备占据了蜀地之后,魏蜀吴三方的地盘相差并不算多。但在三国时期,北方才是名副其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中心。曹魏地盘内的人口,是要比蜀吴两家加起来,还要多上很多的。

这就注定曹操哪怕败了,也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但是孙刘两家,只要败一次,就无可挽回了。

赤壁之战前,荆州是刘表的地盘,而刘备当时只不过是相当于一个雇佣兵集团的首领。按照史学家们的推测,在刘表去世之前,荆州的总人口数应该在一百五十万左右,最多相当于整个三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刘表还活着的时候,刘表也不是占领了荆州全境。孙权击败了江夏太守黄祖之后,几乎占领了整个江夏郡。所以刘表临死之前,仅能控制除江夏郡以外的荆州。

刘表死后,曹操趁机南下,很顺利的就拿下了荆州的北方三郡。然后,刘表的儿子刘琮,又以荆南四郡投降了曹操。至此,除江夏之外,整个荆州,都在曹操的控制之下了。而当时的刘备,只拥有江夏郡重镇夏口,而孙权则拥有江夏郡的大部分。

这就是赤壁之战前三方的局势。

而在赤壁一战以后,曹操虽然战败,但之前拿下的荆州北方三郡,还是被曹操牢牢掌控在手里。而且,江夏郡在长江北部的一部分区域,也被曹操收入囊中。刘备南下取得荆南四郡,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地盘。而东吴,依然只占有江夏郡。

然后,双方很快又展开了南郡之战。最终的结果,是曹魏再次小败,丢掉了南乡郡的大部分地区,只保留了襄阳和樊城地区。后来,东吴因为已经占领的南郡位于前线,会直接和曹魏发生战争,所以就将南郡暂时‘借’给了刘备,这也就是所谓‘借荆州’的由来。

此时的刘备,占有荆南四郡、南郡的一部分、江夏郡的一部分。完整荆州的其他部分,都不在刘备手里。

那接下来,该怎么办?

如果只凭这点地盘和人口,是绝对挡不住曹魏下次进攻的。这一点,刘备当时肯定是心知肚明。所以,唯一的机会,就是赶在曹魏下一次大军南下之前,极力扩大自己的地盘,休养生息,增强自己的力量。

但问题是,接下来该朝哪个方向攻略?

如果想要占领全部的荆州,首先最大的敌人,就是曹操。刘备等于是需要从整个曹魏手里,抢回荆州的北方三郡,这个难度无疑太大,大到刘备根本就做不到。而且,当时江夏郡的很大一部分,还掌握在孙权手里。如果刘备想要收复整个荆州,就只能和孙权翻脸。这个代价,显然也是刘备承受不起的。

往北,往东,都没有发展的空间。所以接下来,刘备想要扩张,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南下,去攻打交州;要么西进,取得蜀地。

刘备到底有没有想过南下去取交州,这事真不好说。不过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刘备南下取交州,是相当不明智的。首先,交州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地区。当时这个地区,是由士燮所辖制的。今天的广东省,是中国所有省份当中经济最发达的一个。但是在东汉末年,这地方是真正的不毛之地,人口少,攻取难度大。就算刘备费大力气打下来,对自己也没有太多好处,除了地盘更大一点之外,无法迅速增加自己的实力。

而且,当时交州北部地区,是由吴巨控制的。吴巨和刘备关系不错,算是友军。想要取得交州,就一定要和吴巨翻脸。攻占难度大,打下来好处下,还得和友军翻脸。这对于当时根基不深的刘备而言,显然并不明智。

相比之下,进击蜀地,就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了。

蜀地易守难攻,而且相对来说,要比交州富饶很多,人口也要更多一些。最重要的是,就在刘备刚刚拿下荆南四郡后不久,张松来了。原本益州刘璋想要派张松去和曹操沟通一下,准备投降曹操。结果阴差阳错之下,曹操把张松给得罪了。张松一气之下,回蜀劝说刘璋和刘备联合,迎刘备入蜀。

对于刘璋来说,张松显然是一个大叛徒,而且是一个彻底改变了三国走向的叛徒。如果不是张松,蜀地本应该是由曹操拿下来的,然后由蜀地攻入荆州,先灭刘备,再灭孙权。但对于刘备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入蜀的天赐良机。

就这样,刘备拿下荆南四郡后,就开始直接攻略蜀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婉妃陈氏是什么出身?在后宫的地位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婉妃陈氏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乾隆潇洒是出了名的,他本身也风流倜傥,加上拥有的权力地位,他有大把理由说“爱”天下的每一个女人,以下小编要说到的这个女人也受到了乾隆的喜爱,得到了他的临幸,她就是婉妃陈氏,陈氏一开始的地位

  • 明朝将领胡大海为什么会被部下活活打死?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胡大海简介上提到胡大海字统甫,祖籍在泗州的虹县,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人。胡大海是一名武将,曾官至右翼统军元帅,1362年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大夫,追封为越国公。图片来源于网络胡大海的相貌是身长铁面,看起来很是勇武。朱元璋最初起兵的时候胡大海就在滁阳见过朱元璋,朱元璋任命胡大海为先锋,跟随朱元璋渡江去攻击

  • 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竟是死在自己的贪慕虚荣中?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朱文正简介上提到朱文正生于公元1336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亲生侄子,在朱元璋集团中也是非常核心的人物,曾经是全军最高衙门的大都督府的大都督,为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立下过不少功劳。图片来源于网络朱文正的父亲是朱元璋的亲哥哥朱兴隆,也就是后来的南昌王。朱元璋起兵的时候朱兴隆已经去世,朱兴隆的妻子便带

  • 墨子竟然是中国最早的“黑社会”老大?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穿草鞋,是墨子的大众形象。这说法出自《庄子·天下篇》:“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硚为服。”《史记》上说,墨子在宋国任过大夫,与公输班一样也是鲁国人。墨子出身贫寒,自称下等人,走的完全是草根路线。网络配图年轻时,墨子也学习过儒家学说,但很快就觉得这套东西礼节太过繁琐,尤其是厚葬死者的规矩,贫民而

  • 雄才大略汉武帝 极力尊师重教之秘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最早记载我国尊师重教的古籍应是《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由此说明,尊师是最重要的。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会使人重视学习,重视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开创了我国育人之先河,在山东曲阜的阙里,创立了第一所学校,后来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世称“

  • 三国中的刘备为何会娶一个二婚女人做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相比刘备的前两位女人,吴夫人既不像糜夫人那么有钱,也不像孙夫人那么有权。可是吴夫人有自己独特的资本,并且这种资本是金钱都换不来的。吴夫人遇上刘备的时候,身份其实是个寡妇。网络配图虽然说三国时期礼制毁坏,但是凡是男人多少还是会介意老婆是不是已婚,何况男方是刘备,是拥有荆州和益州的刘备。可最终刘备还是娶

  • 最尊贵的侍女:与孝庄姐妹情深的苏麻喇姑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整个封建历史,后宫之中最尊贵的侍女,非苏麻喇姑莫属。苏麻喇姑原名苏茉儿(或苏墨尔),她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侍女。苏茉儿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贫苦牧民之家,名字苏茉儿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才尊称她为苏麻喇姑。苏

  • 年龄最小的太皇太后 独居清冷的后宫竟达40年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她是西汉的第十位皇帝汉昭帝刘弗陵的皇后,她的祖父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将军,而她作为霍家最合适的人选被推上争权的政治舞台,她的一生被卷进了无休止的朝野政治争斗当中,虽然身居尊贵之位,却一生独自幽居清冷的后宫,了却余生。网络配图在她六岁年,她的外祖父便把她送进了皇宫给年仅11岁的皇帝刘弗陵当妃子,只可惜尊

  • 陈阿娇和卫子夫的较量 从歌女到汉武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卫子夫作为一位地位低下的贫苦女子,她是怎样从平阳公主的家中见到汉武帝刘彻?世人皆知汉武帝小时候曾豪言要建一座金色的宫殿,给他儿时玩伴陈阿娇姐姐居住。这样被皇帝宠爱的陈阿娇为何会被废掉?卫子夫的皇后之路,又有哪些人给她无形的助力,让她慢慢登上后宫管理者之位?汉武帝,名叫刘彻,小时候又被称刘彘,他开创年

  • 唐玄宗用错两人毁盛世:穷奢极欲任人唯亲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唐玄宗正是由俭入奢而导致失败。他在登基初年,看到当时的风俗奢靡,曾下令销毁宫中的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将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可是到了晚年却穷奢极欲,任人唯亲,使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司马光评论说:“明皇之始欲为治,能自刻厉节俭如此,晚节犹以奢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