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玄宗用错两人毁盛世:穷奢极欲任人唯亲

唐玄宗用错两人毁盛世:穷奢极欲任人唯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273 更新时间:2024/1/4 7:52:11

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唐玄宗正是由俭入奢而导致失败。他在登基初年,看到当时的风俗奢靡,曾下令销毁宫中的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将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可是到了晚年却穷奢极欲,任人唯亲,使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

司马光评论说:“明皇之始欲为治,能自刻厉节俭如此,晚节犹以奢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诗》云:靡不有始,鲜克有终,可不慎哉!”唐玄宗有始无终的经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它提醒每个有志于成大事的人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用好人,用准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使事业蒸蒸日上。

网络配图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悲剧色彩的人物,他既创造了国力强大、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开元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最辉煌的一页,但同时由于自己在用人方面的严重错误,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此后一百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中。

宰相是朝廷百官之首,掌握国家军政大权,一个国家的治乱、强弱和兴亡,关键就在宰相是否德才兼备。

唐玄宗在登基之初,深明国家治乱系于丞相的道理,不顾权臣反对,于打猎时召见时任同州刺史的姚崇,要用他出任宰相一职。姚崇吏事明敏,在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时期曾屡次出任宰相,他针对时弊,提出十条意见,问唐玄宗是否同意,能否做到,如不同意,不能做到,他就不接受任命。唐玄宗接纳了他的意见,当场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之品。此后唐玄宗励精图治,“每事访于元之(即姚崇),元之应答如响,同僚皆唯诺而已,故上专委任之”。

起用姚宋 天下大治

姚崇曾因家有丧事请假十多天,这十多天积压了一大堆文件,同时担任宰相的卢怀慎没有办法裁决,他诚惶诚恐地向唐玄宗表示歉意。唐玄宗说:“这不怪你,我把天下大事都交给姚崇去办,你的作用主要是坐镇邪雅俗罢了。”姚崇请假回来,不用多长时间,就把所有文件“裁决俱尽”。

卢怀慎为人清谨俭素,他知道自己处理政务的能力远不及姚崇,所以把所有事情都推给姚崇处理,当时大家称他为“伴食宰相”。

姚崇退位后,推荐广州都督宋璟为宰相。宋璟为人“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担任宰相期间,“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姚崇、宋璟任宰相各有所长,姚崇善于应变成务,宋璟善于守法持正,他们虽然志操不同,但都尽心尽力辅佐唐玄宗治理国家,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

网络配图

在唐玄宗执政的前二十多年,他一直坚持任人唯贤的方针,在姚宋之后,又相继任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源乾曜宇文融韩休张九龄等人为宰相。张嘉贞吏事强敏;张说有才智、重文雅;李元纮以清俭著名;源乾曜以清谨自守;宇文融善治财赋;韩休和张九龄敢直言,处事守正不阿。

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乐或后苑游猎,小有过失,都会问一问左右的人:“韩休知不知道?”每次话音刚落,韩休的谏疏就到了。唐玄宗“尝临镜默然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上(唐玄宗)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蒿奏事常顺指,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不听张九龄忠言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在任宰相期间,极力反对唐玄宗任用李林甫为宰相,他对唐玄宗说:“宰相关系国家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又认为应按军法处置不听指挥打败仗的安禄山,而且还对唐玄宗说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可惜唐玄宗不仅听不进张九龄的意见,还听信谗言,免去张九龄的宰相职务。张九龄被贬后,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晚年的唐玄宗见天下太平无事,以为再也不用操心了,于是深居宫中,专以声色自娱,将政事全部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

网络配图

李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

史称李林甫柔佞多狡数,他和宦官以及宫中妃嫔的家属混得很熟,对唐玄宗的一举一动、兴趣爱好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每次奏对都深得唐玄宗的旨意。他为人城府深密,人莫测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当时人们已说他“口有蜜,腹有剑”。朝中大臣凡是被唐玄宗看中的,李林甫开始都和他套近乎,到了这个人已威胁到他的地位时,就千方百计把他赶出朝廷,“虽老奸巨猾,无能逃其术者”。

唐玄宗任用杨国忠为宰相也是一大失策。杨国忠为人“强辨而轻躁”,他倚仗杨贵妃得宠之势一身兼领四十余使,军国机务,“决于私家”。并且大肆收受贿赂,积缣达三千万匹,相当于国家一年半的庸调。除此之外,他还有意激怒安禄山,使“安史之乱”提前爆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棣为何不立有才的朱高煦而立朱高炽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明成祖朱棣的儿子不多,长大成年的一共只有三个,分别是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兄弟三个都是徐皇后所生,是同胞的嫡子。朱棣在选择皇太子的时候,可选的范围实在太小,却也让他很费了一番心思,主要是在大儿子与二儿子之间,难以选择。当时有人给建文皇帝出了一个主意,派人送了一道圣旨给朱高炽,离间朱棣父

  • 解密:为什么乾隆每次见甄嬛都要磕三次头?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一说起乾隆皇帝的老妈崇庆皇太后,大家首先会想到《甄嬛传》里的孙俪——可要在16年前,最先跳入你脑海的应该是《还珠格格》里的那位皇太后:网络配图这位皇太后每次被小燕子气得半死,就会头一昂,来一句:“回慈宁宫!”——可琼瑶奶奶犯了个错,乾隆的老妈根本回不了慈宁宫,因为那里没有睡觉的地方! 有人说,慈宁宫

  • 张昭有才没有好结局!揭孙权手下名臣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孙权对武将能推心置腹,文臣就远远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如同房间里的花盆,虽然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为了美观,是种摆设,最重要的是:请靠边站。来看看文臣之首,孙权的开国功臣张昭和几任丞相的命运。张昭因老气横秋遭弃孙权在武昌称帝的时候,大封功臣,但有一个名人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那就是张昭。同

  • 徐福骗“长生之道”秦始皇唐太宗都被坑了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派出了五百童男童女往东海求取长生不老仙药,这批人的领头就是徐福。徐福自己很清楚,根本就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所以一去不回。始皇帝也挡不住时间的侵袭,到死都没有等到徐福把长生不老药带回来。徐福带着他们逃到了一个小岛上,成为日本人的祖先。始皇帝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意志被人继承了下来。网络配图历朝历代帝

  • 狄仁杰既坚持原则不动摇 又灵活变通不教条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狄仁杰从小性格执拗,一生坚持原则不动摇。这是他成功的要素之一。他引起皇帝关注的第一件事情就和他的性格有关。有两位将军,一个叫权善才,一个叫范怀义,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知道后勃然大怒。你到人家老爸坟头上砍树,人家能不愤怒吗?何况还是皇上的老爸。高宗下令,一定要严办这两个人。网络配图案件交给狄仁杰,狄

  • 西晋最后两皇帝受尽屈辱:晋怀帝被毒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洛阳已无兵可守,对于晋怀帝司马炽来说,唯一能打出的牌,就是投降。但让人意外的是,在他之后,还有一个少年,依然梦想着重振雄风,可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西晋最后两任皇帝是从天上跌到地狱,受尽屈辱后死去,下场非常悲惨。洛阳已无兵可守,对于晋怀帝司马炽来说,唯一能打出的牌,就是投降。但让人意外的是,在

  • 康熙重臣明珠简介:为保性命竟告自己“谋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明珠简介:明珠是康熙的重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但是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时候,却因“贪污受贿”被弹劾下狱。如何才得脱身呢?你可能想不到,他向朝廷举报了自己一条更可怕的罪名——“谋反”。明珠没有什么显赫的家族背景,全凭自己的聪明干练

  • 忽必烈征服了全中国为何没能征服草原?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汗死后,其妻子昭慈皇后统治了一段时间,后来她的儿子贵由继承了王位。贵由汗死后,其遗孀钦淑皇后宣布摄政。后来,蒙哥当选为蒙古国大汗,他是拖雷和唆鲁禾帖尼之子。蒙哥汗死后,忽必烈兄弟之间展开对王位的激烈争夺。其中最小的弟弟名叫阿里不哥(称为蒙古草原上的“家族守护者”),他有着身为金帐

  • 明珠这位大学士竟仅仅被一个御史弹劾倒了?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台大校长李嗣涔灵界存在视频,台大校长李嗣涔35个问题,台大校长李嗣涔开天眼

    纳兰明珠,这位康熙年间权倾朝野的大学士被一名叫作郭琇的御史弹劾,他列出了明珠结党营私、牵制言官、勒索学官、卖官鬻爵等八大罪状。康熙看完郭琇的奏疏之后,立即给吏部下了一道谕旨,列举了当时吏治腐败的种种情况,最后宣布撤去明珠大学士官衔,交给侍卫内大臣酌用。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被重用。对于明珠这样的大臣,

  • 为什么说顺治皇帝就算出家也是个花和尚?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有传闻顺治并非在二十四岁亡于天花,而是在这一年脱去龙袍换上袈裟,于五台山修身向佛,并于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圆寂。期间,康熙皇帝曾经数次前往五台觐见父亲,但都没有得到顺治的相认,所以康熙才会写出“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篇。那么顺治是否出过家?他当然没有出过家。不过关于他出家的传闻也并非空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