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同样都是论功行赏 张良和萧何的差距为何那么大

同样都是论功行赏 张良和萧何的差距为何那么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831 更新时间:2024/4/9 10:05:59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萧何张良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得不说,刘邦强推萧何功劳、位次均居第一,以及张良辞让三万户,请封留地位封邑,更像是一场表演,被精心设计过的表演。

刘邦在汉五年定陶被拥立为帝后,每日里除了与众功臣饮酒作乐就是饮酒作乐。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刘邦就有些厌烦了。

功臣喝完酒后,要不饮酒争功,醉或妄呼,要不就是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儒宗叔孙通一直想要找机会发扬儒术,见到这种情景,立刻劝谏刘邦采用礼术约束,刘邦对此并不抱多大希望,只是没有寻找到其他解决之道,勉强答应下来。

经过叔孙通以及三十多个儒生近两个月的努力,有了大致的模样。借着一次上朝的机会,叔孙通引着功臣们按照礼节上朝,随着一声“趋”的命令,平日里耀武扬威没有丝毫模样的将军们,井然有序的小跑着进入朝堂,而后整齐划一的拜见刘邦,刘邦见此大呼,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然而,张良对于功臣们拔剑击柱,并围坐一起小声议论的情景,另有一番独到的解读,阐述其中的危害。他当着刘邦的面说,功臣们这是在筹划谋反。缘由刘邦之前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占据了整个汉朝的一多半户口和土地,惧怕余下的不够分封。关键是,刘邦曾经还答应与功臣们共天下。

刘邦急问对策,张良给出一条临时的解决办法,封刘邦最为痛恨的雍齿为侯,先行安抚住功臣。但是,在汉六年正月真正轮到众功臣的时候,矛盾还是爆发了。刘邦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了萧何为功劳第一的决定。萧何是跟随刘邦最早一批的元老。刘邦三年灭秦,五年灭项羽,萧何却没有多少的军功,更多的是负责兵饷粮草,偏向于文官。

更重要的是,萧何是以功劳获封,而不是以军功获封,这无形中限定了军功获封的上限。刘邦这一决定,立刻遭到了功臣们的反对,公然与刘邦抗争。刘邦这时以功人功狗的说法,指出萧何举宗族数十人皆随我,诸君独以身身随我,多者两三人,又暂时按捺住了功臣们的情绪。

其实,按照刘邦给出的“汉初三杰”的排名,萧何不是第一。而是张良第一,萧何第二,韩信排第三。张良之前已经与刘邦探讨过封侯的事情,早已获悉了功臣们的痛点以及刘邦的担心。当刘邦提出封他三万户的时候,张良当即反对,并不与大小功臣去争夺封地的大小,食邑的多寡,但愿求得与刘邦当初相识的地方——留地作为封邑。

刘邦当即答应下来,封张良为留侯,食邑万户。同样是谋士的陈平,先是封为户牖侯(音,有),后刘邦路过原晋国的曲逆,得知曲逆秦末大乱时,有三万户,战后只余五千,当即迁陈平为曲逆侯,以酬谢陈平的功劳。

萧何和张良以及曹参等功臣功劳分封完之后,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反而又陷入到了一场争夺战中。刘邦再次提议萧何位次排第一。排位次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与丞相的位置有关,这又涉及到了功臣们的切身利益。萧何以文官再次成为第一,那么就是相当于在武将之上生生地挤占了一个位置,功臣们的官位再次被限定,不能在短时间内有升迁变动。

功臣们据理力争,又将身被七十创,攻城掠地,功最多的曹参推了出来。曹参出生入死戎马一生也是当仁不让,为了功臣们整体的待遇,甚至与昔日的好友萧何闹翻,结下了仇怨。但最终以鄂千秋一旦之功而加(于)万世之功的论断下,再次将功臣们亚服。萧何成为了功劳、位次双第一,曹参次之。一波表演下来,萧何成为了功臣们的继续上升的最大阻碍。之前有张良的退让榜样在前,更早之前萧何曾是秦朝官员时治课税第一,被多次征调入咸阳为官,都被萧何拒绝。为什么这次萧何非要配合着刘邦争第一,并且为此不惜成为众矢之的?

实际上,是刘邦离不开萧何,一是萧何治理国家的能力,二是萧何作为文官,却可以依靠个人的能力在物资上控制或者是掌控一干功臣。

只有萧何与功臣闹得越僵,刘邦越是信任萧何。萧何不去拾张良的牙慧主动辞让官爵,也其实就是在保护自己。要知道,萧何当初遣送族内数十人跟随刘邦上战场,就是为了躲避刘邦的猜忌。萧何在晚年时早已为自己及后辈规划好了退路。(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後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中期的吴中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在艺术生活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赏画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当时的吴中地区也涌现了一大批风格迥异的画家,吴门画派就是在那个时期诞生的。下面为大家着重介绍一下文门画派的领袖人物——沈周。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瓮、玉田生,长洲人。是明朝的

  • 宋仁宗最喜欢的女人是谁?是曹皇后还是张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最近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里面的主角是宋仁宗赵桢以及他的第二任皇后曹丹姝。但电视剧毕竟是文学作品改编的,并不是真实的历史,其实历史上宋仁宗最喜欢的女人并不是曹皇后,而是另有其人。在宋仁宗的众多妃嫔中,有一位绝色佳人,她才是宋仁宗的最爱,此人就是张贵妃!那么这位张贵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爱历史

  • 慈禧死后为何一年才下葬?为什么送葬队伍在葬礼那天发臭?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死后为何一年才下葬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东陵大盗孙殿英在盗慈禧墓时扯下慈禧的裤子,嘴里说着难以形容的话。即使在那之后,许多记录说,慈禧虽然已经去世20年,但她的外貌仍然生动。虽然,在当时没有福尔马林等防腐剂,但慈禧的棺材却是用“水不能侵,蚂蚁不能蛀”的金色楠木制成

  • 孙皓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三国时代最暴虐君王,荒唐事迹备受诟病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东吴孙皓,魏国失败的原因,魏国百年霸业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皓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说到蜀汉大师刘禅,后世对他的评价大多是“昏”字有趣的是,孙皓是东吴政权的最后一位君主党的斗争结束后,子孙和无辜被废除,孙良成为新的继承人在宗室混乱,官吏盛气凌人之后,皇位从孙良传到孙秀,最后传到孙皓事实上,如果孙并没有被

  • 司马懿到底等到70岁才发动政变 司马懿到底在怕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司马懿哪来的兵权,司马懿为什么可以篡位成功,司马懿夺权是什么事件

    对司马懿政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4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高平陵政变,彻底改变了曹魏的高层政治格局。已经70岁高龄的司马懿,趁着大将军曹爽挟持皇帝曹芳,去给先帝曹叡扫墓的时候,悍然发动政变,彻底控制了曹魏高层大权。这次曹魏高层的权力之争,最终,以司马懿的胜利

  • 被认为会带队伍的刘备 为何手下叛徒最多?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拉了三个人成就了,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伐吴,如何凝聚人心带队伍

    刘备被认为是一世雄才,《三国志》评价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认为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曹操对他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诸葛亮由衷地称赞他“英才盖世,众士慕仰”,孙权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刘备的特长是善于征服人心,这从他年轻时就能看出来。晋代史学家习凿齿曾说:“先主虽颠沛险难而

  • 珍妃死后光绪帝为珍妃洁身自好终日哀悼?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珍妃和光绪,光绪回忆珍妃,贵妃娘娘薨了

    慈禧太后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亲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皇帝),同治皇帝从1861年至1875年在位,最后患天花(也有史学家说他患梅毒而死)。慈禧太后的养子就是“悲催大帝”光绪了。光绪出生在同治十年,他的父亲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奕譞,他的母亲是慈禧的胞妹,同治身后,光绪就被指定为皇帝,他四岁即位后,慈禧就起

  • 满清定南王孔有德为何在临终前自认是作贼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晚清四大名臣都是汉人,满清对李定国的评价,老人胡言乱语是要临终

    提起清朝初年的汉人藩王,很多人都受“康熙平三藩”的影响较深,会以为清初所封的汉人藩王只有三位。实则不然,清初被授以“王爵”的汉人有五位,其中孙可望的“义王”爵位其实只是虚爵,其不掌握武装,占有地盘。所以满清所封的藩王只有四位,这四位又可以分两类,吴三桂可以单独列为一类,其是原属于明末关宁锦这一支边防

  • 做过9年俘虏的晋国国相-智罃堪称游击战之鼻祖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有很多的人在看待有过“俘虏”经历的军人时,都带有异样的眼光,就如同他们看待那些失过贞洁的女人一样,总觉得他们身上有污点。认为军人都该“宁死不当俘虏”,纵使强弱不敌、也该战死沙场,怎么能够当俘虏呢?其实,在战场寡不敌众、力竭而被俘的与那些生性胆小懦弱、敌人刚举起战刀就跪地投降的应该区别对待的。就像失贞

  • 揭秘唯一支持刘备伐吴的人为何死得这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作为汉室后裔、并位居汉中王的刘备自然不能无动于衷。首先,刘备通告天下,为汉献帝发丧(此时谣传汉献帝已遇害)。之后,在益州群臣的劝进下,于公元二二一年四月即帝位于成都,仍以“汉”为国号,“袭先帝(指汉高祖刘邦)轨迹,亦兴于汉中”,史称“蜀汉”。在刘备称帝前后,面对东、北两线受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