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在历史上是如何执掌大权的?

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在历史上是如何执掌大权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003 更新时间:2024/3/5 12:13:06

刘娥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吕后、武则天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两宋时期,出现过多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她们有的因为国家局势危急,临时上位过渡,如宋高宗时期两度垂帘的孟太后。有的是因为新君年幼,需要太后临时辅政,等待皇帝成年后亲政。在这些垂帘太后中,出现过一位权势类比武则天的强势皇太后,她就是宋真宗的第三位妻子,历史上的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刘娥和武则天一样,在宋真宗还活着时,就帮助他处理国政,宋真宗晚年的行为有些癫狂,头脑不清,于是刘娥逐渐把朝政大权移到自己手上,而且她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国事。《宋史·列传第一·后妃》:

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围事有问,辄傅引故实以对。天禧四年,帝久疾居宫中,事多决于后。

宋真宗驾崩时,继位的宋仁宗还未成年,因此刘娥受宋真宗遗诏辅政。《宋史·列传第一·后妃》:

真宗崩,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

有能力、有名分、有权力,刘娥这个皇太后想不强势都不行。而且刘娥也有野心,她想学武则天,可宋朝的士大夫和唐朝的世家们是不同的,宋朝的士大夫们在皇权归属这个问题上几乎是一致的团结,刘娥多次试探,都被士大夫之首的宰相们给顶了回去,甚至直言相告,让刘娥别学武则天。士大夫们是轮番上阵阻止刘娥迸发出更大的野心,其中有三个人算是当时的典型人物:

“三元及第”的宰相王曾

王曾这位北宋名相是个超级学霸,科考时是连中三元的状元,属于宋真宗亲手提拔的天子门生。他从宋真宗驾崩后就开始阻止刘娥的野心,防止皇权名义上的转移,在草拟宋真宗遗诏时,坚持皇太后是临时处理国事。《宋史·列传第六十九》:

帝崩,曾奉命入殿庐草遗诏:“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丁谓入,去“权”字。曾曰:“皇帝冲年,太后临朝,斯已国家否运。称‘权’,犹足示后。且增减制书有法,表则之地,先欲乱之邪?”遂不敢去。

国家制度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制度一经打破,后面就习以为常了,武则天就是从皇后到天后再到皇帝,一步步让臣民习惯的,刘娥也希望如此,但王曾就多次阻止刘娥越制。《宋史·列传第六十九》:

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

有这么个反对派天天盯着,刘娥也很恼火,于是找了机会就赶紧的将王晨贬出汴京,去了地方为官。后人评价王曾在刘娥执政期间的表现时赞叹道:

章献拥幼君制天下,时大臣怙权,乘之以逞。曾毅然奋忠,临大节而不可夺。卒使帝室尊荣,祸乱不作,可谓社稷之臣矣。

宋仁宗对王曾是感激的,因此王曾死后的谥号是“文正”。

性格刚直的“鱼头参政” 鲁宗道

鲁宗道因为性格刚直被称为“鱼头参政”,大概是形容他的骨头和鱼骨头一样硬。他是刘娥任命的宰相,刘娥以为鲁宗道是自己人,所以有什么疑惑都是直接询问他,但鲁宗道严守皇权属于赵氏这条底线,坚决不让步,也多次反对刘娥的越制行为。《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

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

刘娥在鲁宗道这种不断的警告和规劝下,始终不敢真的走上模仿武则天的那一步,不过鲁宗道比刘娥先死,大概是因为鲁宗道多次违背刘娥的心意,刘娥对他也很不满,鲁宗道死后,只给他追赠了一个兵部尚书,谥号也是比较低级的“肃简”。

士大夫的标杆、道德完人范仲淹

范仲淹在刘娥时期的官职并不大,年龄、资历都属于小字辈,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范仲淹任职秘阁校理,也就是个图书管理员。别看他官不大,但他的胆子不小,当时宋仁宗已经十九岁了,在古代已经是属于成年人级别的,他借宋仁宗要率领百官给刘娥拜寿的事情,认为这个是越制的,因此直接上书反对。

紧跟着范仲淹又上书要求刘娥归政给皇帝。这个态度的明确表达是很不容易的,包括王曾、鲁宗道在内的宰相们也仅仅只是防止刘娥越制,却没有谁敢直接去要求刘娥归政。《宋史·卷三百一十四》: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这个不报是当时理政的宰相们看到范仲淹的上书后,担心他出事,因为这个是触犯到刘娥的最核心利益了,如果让刘娥看到这份上书,即使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规矩,范仲淹估计也要脱层皮。于是宰相们(当时的首相是吕夷简)帮他给压了下来。

范仲淹上书后,看见没动静,也判断出大致是什么原因,于是赶紧的要求外放,出去躲避风头去了。范仲淹的上书虽然没有直接递给刘娥,但她一定也会收到风声,连范仲淹这么个芝麻大小的官都敢给她脸色看,对刘娥的打击还是很大的,至少让她知道,想做武则天那是万万不行。

其实,没有这些士大夫们集体的警告和反对,刘娥也做不成武则天,她和武则天相比,有好多不足之处。

第一,刘娥没亲族,很孤立

刘娥是个孤女,入宫后,她名义上的亲族是前夫一家子,当时是宋真宗同意,刘娥认前夫龚美(认亲后改名为刘美)为兄。没有直系的亲族能提拔入朝为官,这个是刘娥最大的短板,意味着她没有嫡系部下帮她争,帮她剿除政敌。武则天当时可是提拔了大量的武氏族人入朝和她并肩作战。

第二:刘娥没亲儿子,身后事不好办

刘娥不单单没亲族,连儿子都没有生一个,并且宋仁宗非她亲生子的消息在当时很多人都知道,遮掩都没法遮掩,无非是等到合适的时候公布出来。亲族没,儿子也没,即便成为武则天又能如何?没有后人继承大业,武则天可是为唐高宗生了四个儿子,延续武周也好,换回大唐也好,大把的继承人在等,不用担心身后事。

第三:刘娥受制于宋朝的制度,心狠不下来

武则天当时是杀了多少人才坐上那个位置?血流滚滚啊,刘娥执政时期,即便多有反对者,可刘娥一个都没杀,严格的按照宋朝祖制,仅仅是外放贬官,心不狠,如何能学武则天?

第四:士大夫和皇族共天下,他们也需要稳定

宋朝的士大夫们很牛,团结起来和皇帝是平起平坐的,甚至还略占上风。他们可以不在乎谁主政,但并不代表他们愿意换皇帝,他们也需要稳定,政权频繁变更对士大夫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并且全天下的士大夫们在这一点上利益是相同的,王曾、鲁宗道、范仲淹仅仅是其中的代表而已。

武则天当时是用世家对付世家,即拉拢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对抗关陇贵族,刘娥面对的却是浑然一体的士大夫群体,想找到支持者实在是很难。

因此,即便没有王曾、鲁宗道、范仲淹的直接警告和上书,刘娥也没有机会在宋朝成为武则天,社会背景不同,执政的团体不同,刘娥能做的大概也就只有偶尔穿着皇帝的服饰拜拜赵氏或刘氏祖庙了。

公元1033年,刘娥病故,宋仁宗走上前台开始亲政。《宋史》对于刘娥是褒扬的,即便她多次流露出向武则天同志学习的意思,但能青史留好名就是她最大的成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吕布辕门射戟仅仅是展现勇武吗 纪灵退兵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赵武灵王被困沙丘为什么无人救,吕布辕门射戟是为了让谁和谁和解,吕布辕门射戟是为了谁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事实上,正史中的吕布,并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他的智谋绝对远超我们大多数人!辕门射戟也并不仅仅是展现勇武那么简单,其背后的深意,才是令纪灵退兵的真正原因!正史中的吕布众人对于吕布的印象,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

  • 陆逊是第几个大都督(陆逊当了多少年大都督)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db:关键词]

    小编今天来跟大家说说三国时期,东吴在陆逊之后谁继任了大都督职位?大都督和军师一样是后人对其职位的泛称,把拥有统领全军大全的将军称为大都督。东吴时期的确实施的是都督制度,由于武将多有自己的私兵,所以在诸将以上又任命都督指挥作战。这跟曹操、刘备的军队有些差异,不过曹魏后期也实施都督制度,但没有都督这一个

  • 陆逊以后是谁(陆逊是哪国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db:关键词]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出身吴郡陆氏。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黄初三年(222年

  • 孙尚香最后嫁给陆逊(陆逊妻子是孙尚香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db:关键词]

    作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自要夺取天下之时,便得到多人帮助,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常胜将军赵云等等。而他的感情呢?历史记载,刘备有两个出名的老婆,一个叫做甘夫人,还有一个叫做孙夫人。古代重男轻女,女子留下全名的不多,这位孙夫人也是,只知道她是19岁嫁给了快50岁的刘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让我们知

  • 陆逊杀了谁(陆逊死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db:关键词]

    公元245年,东吴地一代名臣陆逊,死了,准确的说,他是被气死的,《三国志·陆逊传》载: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实诚的说,六十三岁的年纪,在那个年代也不算短寿,可是堂堂东吴丞相被气死,这好像完全不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量。但如果我们翻看整个过程,就会发现,陆逊的死,几乎就是一出必然的悲剧!

  • 孙权为什么不喜欢陆逊(孙权为何用陆逊)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db:关键词]

    孙权自哥哥孙策手中接过江东基业之后,奋斗数年,与曹操刘备斗智斗法,虽然最后成功建立了吴国,但个中辛酸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明白。由于早年间经历的苦难,孙权年老之后开始多疑多思,陆逊之死就跟他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是孙权直接逼死了陆逊,按说陆逊对于吴国来说算是肱骨之臣了,但孙权后来却容不下他了,你知道这是为什

  • 陆逊晚年的悲剧(陆逊最优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db:关键词]

    三国时期三足鼎立,各方势力相互制约,每个权力集团下都有数不胜数的人才。有的用对了人保证了政权多年的稳固,有的用错了人致使权势逐步衰落。孙权便是用错人的代表,他生前进行各种惠民政策,剿匪平乱,保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宁。但是晚年却在选择下任接班人的时候摇摆不定,导致内部党派相争严重政局不稳。甚至因为错信一人

  • 曹丕坚持重用司马懿的真相是什么?是他不了解司马懿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丕压得住司马懿吗,曹丕在位时司马懿为什么不敢动,曹丕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曹丕是魏武帝曹操之子,曹魏开国皇帝,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东汉末年,三国纷争,风云激荡,这个时期的帝王将相们给历史上的这一重要时代增添了各种颜色,三国有强弱,有争斗,有计谋,各展所长,但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最终三分归晋。晋朝能代魏、灭蜀、灭吴离不开一个人的深谋远

  • 李贤是什么人?他真的是被武则天逼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则天儿子李贤,武则天儿子李贤死因,武则天李贤

    李贤是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则天次子,唐朝宗室、大臣。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这首黄台瓜词,是由唐朝一位名叫李贤的太子所作,后世被人广为引用,而且延伸出‘黄台之瓜,何堪再摘’这样一句话。对于这首诗和这句话,可能

  • 刘备为何不能像刘秀一样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备为什么不能成为刘秀,刘邦刘秀刘备,刘秀和刘备谁能力强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和三国时的蜀汉开国皇帝昭烈帝刘备都是历史上依靠白手起家的著名帝王,两个人的老祖宗是同一个人,家庭出身一样,早年的经历一样,也都是趁着天下大乱时趁势而起,可为何一个完成了天下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