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为什么要派人宣讲《大义觉迷录》?是心虚吗?

雍正为什么要派人宣讲《大义觉迷录》?是心虚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194 更新时间:2024/1/19 13:28:15

众所周知关于雍正的皇位怎么来的,一直都很有争议,很多人都觉得康熙并未传位给他,那么雍正为什么要派人宣讲《大义觉迷录》?是心虚吗?

雍正六年秋天,甘陕总督岳钟琪正坐着一顶八抬大轿,慢悠悠地被抬着要进总督衙门。正当轿子要进府衙的时候,突然窜出来一个儒生打扮的中年男子,手里拿着一封信,对着轿子中的岳钟琪说:“我这里有一封非常重要的书信要交给岳公爷,并且又要事相商。”

守卫一时间被这个儒生的出现乱了手脚,不过岳钟琪身为身经百战的将军却丝毫没有慌张的样子,很是淡定。一挥手让旁边的兵丁都退下,然后让身边的人把儒生手里的书信拿了过来,只见书信上写了十个大字:

“南海无主游民夏靓张倬”

岳钟琪让人将这位送信的儒生给关到了签押房,自己则是拿着这封信快速地回了衙门。夏靓张倬并不是真名,而是曾静与张熙的化名,这位送信儒生便是张熙,是曾静的得意弟子。

曾静是一位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就是考不中的笨秀才,出生于康熙十八年。这种多次参加考试就是考不中的秀才一般选择谋生的方式无非就这几种:小吏、教书的先生、讼师,曾静选择了做一位教书的先生,开设学馆教学生,而张熙便是曾静所有学生中最得曾静赏识重视的。

曾静在当时就是一种乡野腐儒,满脑子都是正统的儒家学说,比如:

“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也”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可以说在曾静的眼里满清就是“蛮夷”,宁愿中原地区没有君王,也不愿意让一位满清的皇帝来统治,说白了曾静在一定程度上是想要“反清复明”的,想要恢复汉人统治天下。

但为何,选择找岳钟琪呢?

01 岳钟琪与吕留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

岳钟琪正儿八经地出身于武将世家,他是南宋名将岳飞的第二十一世嫡孙,是岳飞的第三个儿子岳霖的后裔。岳飞大家都是不陌生的,不管是影视剧中还是书上都有讲到大忠臣岳飞。

岳飞的影响力不仅仅在南宋时期,其实一直到现在我们只要是提到大忠臣,还是会想到岳飞

作为岳飞的后裔,岳钟琪的身份自然是很特殊的他的。

岳钟琪的父亲是岳升龙,在康熙朝时就得到康熙的重用,官至议政大臣、四川提督。

清朝中期名将。南宋名将岳飞二十一世孙,四川提督岳升龙之子。

正是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岳钟琪从小就非常喜欢排兵布阵,用石头来模拟战场打仗,每次都能指挥自己的同伴前进后退,若是同伴违背约定的话便会受罚,大家都很害怕岳钟琪的威信,可以说岳钟琪从小就表现出了做指挥千军万马大将军的潜质。

不仅如此岳钟琪从小还饱读诗书,喜欢看的书很多,比如兵法、天文、地理、占卜等。

其实一开始岳钟琪是做的文职,但是因为边地经常有战事,他又从小就喜欢排兵布阵,便毅然决然弃笔从戎,康熙将岳钟琪授予四川松藩镇中军游击,岳钟琪正式开始自己的戎马生涯;到了雍正朝时期,在雍正帝除掉大将军年羹以后,让岳钟琪顶替了年羹尧原先的位置,任川陕总督一职。

在此处不得不提一个人:吕留良,曾静正是受这个人的影响决定推翻满清统治的。很有意思的是其实在这个时候吕留良已经病逝多年了,一个已经病逝多年的人居然还有如此大的影响,不得不佩服。

吕留良历经明清两朝,在吕留良年少时期亲身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所以经常将自己视为“明末遗少”,抬高自己的威信与地位,还曾经为了“反清复明”将自家的家财全部散尽。

我们如此看的话吕留良应该是对大明忠心耿耿的,但很讽刺的是吕留良居然参加了1659年的科举考试,而且还考中了秀才,要知道1659年是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一个对大明忠心耿耿的人居然参加了大清举行的科举考试,是不是很讽刺呢?

如此看的话吕留良也算不得忠心,之后又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并没有中举,只是停留在了秀才。或许是受了刺激,吕留良开始下定决心不再入仕途,开始开设学馆收徒弟,并且潜心研究自己的著作,在当时还是比较有名气的,被人们尊称为“东海夫子”。

到了吕留良晚年的时候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浙江的官员多次举荐吕留良参加博学鸿儒科,但是吕留良说什么都不肯,后来干脆出家做起了和尚,在1683年病逝。

02 《大义觉迷录》的由来

其实曾静在很早之前便对吕留良莫名的崇拜仰慕,在1727年的时候,曾静便让自己的得意弟子张熙前去浙江一带拜访吕留良的家人,希望能够得到吕留良留下的著作,有机会拜读一下。果然张熙没有辜负曾静对他的期望,得到了吕留良的手稿。

曾静是如获至宝,反反复复地看了很多遍,感觉吕留良的的思想跟自己的不谋而合,不禁对吕留良是更加的崇拜,可以说当成了圣人一般的存在。

时间一久,曾静便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看书不实践有什么意思呢?便跟自己的弟子张熙商量想要实践得真知,便决定造反。

要知道曾静不过是一个屡试不中的穷秀才,张熙也没有家势,想要造反谈何容易,一并没有权势,二没有兵马,岂非天方夜谭?

师徒二人便想到了岳飞的后人岳钟琪,岳钟琪是忠烈的后人,而且是汉人,而且现在还是手握重兵的川陕总督,确实对曾静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曾静便写了一封信,让张熙带着前去西安交给岳钟琪,希望岳钟琪能加入他们一起造反。

曾静给岳钟琪写的信中无非就是提到了三点:

满人是“蛮夷”,怎么能统治中原呢?

雍正帝残暴不仁,不仅弑父、杀兄还逼母等种种罪行;

岳钟琪你作为忠烈的后人,应该秉承先人的遗志,精忠报国。

曾静提到的“精忠报国”无非就是忠心于已经灭亡了的大明,换句话说让岳钟琪反清复明。

可想而知岳钟琪看到这封信以后的心情该有多复杂:本来岳钟琪这个川陕总督就做的战战兢兢,生怕哪里有点小错误被雍正帝抓住把柄,脑袋就要不保了;曾静与张熙二人来这么一出,不就是在害自己吗?这件事情绝对不能含糊,若自己不主动向雍正帝坦白,雍正帝得知的话,自己的脑袋恐怕要搬家了。

岳钟琪一番思想斗争后,直接让人快马加鞭将曾静的书信送到京城,雍正帝那里。

而另一方面则是严刑拷打张熙,让张熙老实交代自己的同党,希望能够一网打尽。

但是不管岳钟琪对待张熙,张熙就是不开口说话,这一点确实让人佩服;张熙虽然迂腐,不分青红皂白的相信自己的师父曾静,但是其忠心确实让人佩服。

但对于岳钟琪而言是非常很是头疼,万一此事被朝廷里的言官得知弹劾自己的话,就很麻烦了;岳钟琪很清楚此事必须要尽快解决,在岳钟琪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雍正帝的上谕来了,岳钟琪眉头一皱,决定使用计谋。

岳钟琪孤身一人前往狱中看望被打的遍体鳞伤的张熙,张熙一开始对岳钟琪不理不睬的,但是听到岳钟琪哭诉着自己的委屈:

我岳钟琪是忠臣之后,一身的正气,却看到蛮夷入关,残暴不仁,其实早就想造反了;奈何雍正帝疑心重,我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看着,实在是不敢轻易地相信你这个来历不明的人;若依只能先对你严刑拷打,就是为了掩人耳目而已。不管我怎么严刑拷打你都不去屈服,可见你是一个忠良,我要跟你结为异姓兄弟,一起成就大业。

张熙听到岳钟琪的话,很是高兴,虽然受尽了折磨,但好歹是“守得云开见月明”,没有辜负老师曾静的期望。之后便与岳钟琪结拜,将自己与曾静的所有的计谋和盘托出。

雍正帝果然厉害,不愧为九王夺嫡最后的胜利者,他在上谕中告诉岳钟琪不要慌,慢慢来,可以用一些手段想办法让张熙开口。岳钟琪便想出了此计谋骗取张熙的信任,得到张熙的口供。而且为了防止朝廷中有人说三道四,岳钟琪还请了陕西巡抚西琳在暗中看着自己与张熙。

张熙丝毫没有察觉出来是岳钟琪的计谋,将自己知道的交待的很彻底;岳钟琪得到口供后,便立马派人禀告雍正帝。抓几个无权无势的书生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没过多久,曾静、张熙还有吕留良的后人与门生都被抓到了京城。

其实此案完全可以在当地审理,但是雍正帝就是坚持将所有的人押送到京城,他准备要跟这些儒生们舌战一番。见到雍正帝的张熙与曾静完全没了脾气,尤其是曾静可以说是有问必答,态度很是诚恳,老泪纵横。

其实曾静就是将所有的过失全部推到了已经死了几十年的吕留良身上,吕留良何其可悲,已经病逝多年,却成了罪人。

雍正也很纳闷,曾静与张熙等人不过是乡野的儒生,怎么会知道宫廷中发生的事情,而且将雍正说的是如此不堪呢?曾静得知瞒不住了,便将发配到便将的胤禟、胤禩的下人们都交待了出来。

原来胤禩与胤禟的下人们被流放以后,便在一路上到处讲雍正的坏话,只是让雍正没想到的是曾静居然跟这些人勾结在了一起。

等到曾静一案审理完以后,雍正好像是意犹未尽,便让人将曾静案所有的材料全部都整理成一本书,命名为《大义觉迷录》,刊印出来以后便让每一位学宫人手一本,进行学习。

著将吕留良、严鸿逵、曾静等悖逆之言,及朕谕旨,一一刊刻,通行颁布天下...并令各贮一册于学宫之中,使将来后学新进之士,人人观览知悉

03 雍正帝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或许是曾静坦白的态度让雍正很满意吧,雍正做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此案吕留良才是罪魁祸首,吕留良所留下的著作实在是害人不浅,很是可恶。

便下旨:

将已经病逝多年的吕留良还有他的儿子开棺戮尸

吕家其他的后人要么被凌迟,要么被斩首,或者被流放

就连吕留良的门生也没有放过:凌迟、斩首或者是流放

而曾静与张熙这两位罪魁祸首,雍正认为此二人认错的态度很好,而且还立功了,不被处死;不过雍正帝交给了这两个人一个任务:让曾静与张熙二人随时听从湖南观风整俗使的调遣,需要的时候随叫随到,然后在全国各地宣讲《大义觉迷录》。

本来紫禁城内的事情大家知道的很少,即便是有人说,老百姓也不见得会相信;但是《大义觉迷路》一出,还让曾静与张熙专门来宣讲,确实给人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不过在此事上乾隆要比皇考雍正理性的多,在他登基后43天,便下旨将曾静与张熙凌迟处死,而且将《大义觉迷录》全部销毁。

“即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究诛戮之。”

结语

其实雍正的一辈子过得还是挺辛苦的,在康熙晚年为了争夺储君之位不得不装成是“天下第一闲人”,后来好不容易登上皇位,却被说是弑父篡位,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别人说也就算了,关键是雍正的生母乌雅氏也不相信康熙将皇位传给了雍正,竟然公开质疑雍正的皇位。

在雍正刚登基的几年,在雍正身上的流言蜚语很多,比如:

弑父篡位

逼母撞柱而死

心狠手辣

残害兄弟

等等

在发生了吕留良案以后,雍正为了解释自己确实没有弑父篡位,皇考康熙确实是病逝的,而非自己杀死的,将此事在《大义觉迷录》中将细节都写的很清楚,让吕留良案的主犯曾静与张熙全国各地进行宣讲。

但是不管雍正如何宣讲,民间还是流传着雍正帝弑父篡位的说法,人们宁愿相信康熙确实是死得蹊跷,也不愿意相信雍正。

其实我认为这是多此一举的,作为一国之君不需要跟世人证明什么,因为那样只会越描越黑,只要自己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就好了。

或许雍正是一个表面坚强其实内心很脆弱的人吧,他不想让世人误会自己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急于跟世人解释,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多余的。

后来雍正帝便用一种特殊的东西来慰藉自己脆弱的心灵,便是“祥瑞之兆”。

比如:瑞稻,瑞稻指得是一根茎但是又多个穗的水稻;

再比如:日月合壁,五星连珠,其实在我们现在看来不过是一种天文现象而已,但是在当时看来是一种百年难得的祥瑞之兆。

在雍正为帝的十三年时间里,祥瑞之兆非常多,其实不过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东吴大将太史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太史慈参加赤壁之战了吗,东吴为什么没有猛将,东吴大将武力排名

    众所周知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对太史慈用的笔墨颇多,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东吴大将太史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不辱使命,能言善辩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他从小喜欢学习,曾在郡中任奏曹史。当时正好赶上州牧和郡守之间有嫌怨,双方的是非曲直还没有分清,

  • 太史慈为孙氏大将,为什么不是十二虎臣?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孙权手下的所有武将排名,孙权手下大将前十排名,孙权的都督为何都短命

    历史上的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是东汉末年江东名将,那么既然是孙氏大将,他为什么不是十二虎臣呢?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来为各位朋友带来详细解答。太史慈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虽然江东东吴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其着墨不多,因此

  • 为什么说崔日用是“官场泥鳅”?他总能转祸为福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崔日石,崔明姬是好的吗

    隋唐时期的博陵崔氏是中原门阀士族“五姓七族”之一,两汉以来家世非常显赫,被称为唐朝“官场泥鳅”、“官场不倒翁”的崔日用便是出身于博陵崔氏第三房。崔日用最初考中进士,被分配芮城县担任县尉。他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为官之道,思虑深远,但一直没有机会出头,直到他遇上了武则天。武周大足元年(701年),武则天从洛

  • 汉文帝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对汉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西汉汉文帝,汉朝有多少个皇帝,汉文帝和汉景帝是什么关系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第五位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等人粉碎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进京继位,史称汉文帝。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汉文帝在位23年,他在位期间,对内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废除严刑峻法、妥善解决诸侯国问题,对外则是继续奉行和亲政

  • 嘉庆身为清朝一代皇帝 嘉庆为何没有威信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嘉庆皇帝为什么没作为,身为皇帝但是没有实权叫什么,清朝第一个皇帝是谁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嘉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何为“威信”?字典里给出的解释是:威望与信誉,语出《史记·李斯列传》:“兼行田常、子罕 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韩玘为韩安相也。”在封建王朝时候,皇帝是天之骄子,是国家的主人,百官与百姓都是在给皇帝打工,皇

  • 乾隆皇帝不是有很多儿子吗 乾隆最后为何会选择嘉庆做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乾隆皇帝为什么选择嘉庆为继承人,嘉庆是乾隆帝和谁的儿子,乾隆为什么没死就让位给嘉庆

    还不知道:乾隆为什么选择嘉庆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的12位帝王中,纵然如末代皇帝溥仪、傀儡皇帝光绪、荒唐皇帝咸丰也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唯独清朝中叶的嘉庆皇帝是一个特例。这位被后世评价为“无政治胆略、无改革精神、无理政才能、无帝王作为”的“四无皇帝”,如果非

  • 赵元佐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学良将军简介,赵元朗

    赵元佐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长子,因为他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太宗,所以颇受喜爱。你们知道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为何赵元佐后来要装疯卖傻,主动放弃皇位呢一,出身皇室乾德三年(965年),赵元佐出生于北宋都城开封晋王府,为晋王赵光义之长子,所以自小受到良好教育,为人聪明机警,很得其父宠爱。开宝九年

  • 乾隆退位后还掌权三年时间 乾隆是不想让位给嘉庆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乾隆没死就传位嘉庆吗,乾隆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乾隆几岁登基帝位

    对乾隆太上皇生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都知道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主动让位的皇帝,他在85岁这一年主动让位给儿子嘉庆,但是乾隆在让位之后当太上皇期间,他主要的任务就是揽权再揽权,退位的三年多时间里乾隆主要就是打压儿子嘉庆,从而实现自己

  • 王凌为何会不听劝阻要讨伐司马懿?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司马懿王凌,司马懿真的那么坏吗

    王凌是三国时期曹魏将领,王允之侄。嘉平三年,不满太傅司马懿专擅朝政,联合兖州刺史令狐愚谋立楚王曹彪为帝,事泄自尽,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了大将军曹爽,控制了曹魏朝政,开始专权,时任司空的王凌,被升为太尉,被授予了假节钺的大权。然而,王

  • 赵德昭是赵匡胤次子,最后为何会被逼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光义死后传给赵匡胤的儿子吗,赵光义杀了赵匡胤儿子,赵匡胤子赵德芳

    赵德昭,字日新,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二个儿子,太平兴国四年,因受宋太宗训斥,自杀而死。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自古以来“父子”与“兄弟”谁更亲都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大多数人选择父子更亲。那为何宋太祖赵匡胤迟迟不立儿子赵德昭为皇太子呢,又为何赵德昭会被叔叔赵光义逼死呢一,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