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礼议”事件中的重要人物,张璁最后什么结局?

“大礼议”事件中的重要人物,张璁最后什么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501 更新时间:2024/1/21 19:26:42

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张璁在历史上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有人攻击他逢迎皇帝、打击同僚,是个“性狠愎”的小人,也有人称赞他不畏权贵、力主改革,是“嘉靖新政”的推动者,给大明王朝续了命。著名改革家、一代名相张居正对张璁推崇备至、引为偶像,甚至到了“心仪而瘫之赞叹”的地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张璁是今天的浙江温州人,早期经历可以用“大器晚成”四个字来概括。他24岁中举后,一直到他46岁,中间先后参加了7次会试,都名落孙山,经受了22年的考试磨难。好在他韧劲十足,没有像才子徐渭那样撂挑子,毅然第八次走上了会试考场,终于二甲中第,当了一名观政进士。此时他已47岁,年近半百,仕途却刚刚起步。这时朝廷上发生了一件大事,给张璁仕途增添了“加速度”,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

这件事就是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明武宗死后无子,太皇太后和杨廷和等人拥立兴献王之子朱厚熜为帝,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没多久,就围绕他父母的尊号问题,跟杨廷和为首的前朝大臣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史称“大礼议”之争。争论的焦点在于朱厚熜是“继统又继嗣”,还是“继统不继嗣”。杨廷和等人坚持前者,让朱厚熜继承皇位的同时又要当明孝宗的儿子,而把自己的亲生父母改称为叔父叔母,并拿汉代定陶王、宋代濮王“继统继嗣”的旧例作为佐证。朱厚熜一听当皇帝要把爹娘弄没了,坚决不答应,双方一时僵持不下。

嘉靖帝这时候继位不久,根基不稳,基本上处于争论的下风。但他被逼急了,就拿回家不当皇帝做要挟,杨廷和等人也没办法,只能不厌其烦地阐述伦理纲常大道,希望朱厚熜让步。张璁读了好几十年书,对纲常伦理研究得也很透彻,关键时刻他上了一疏《大礼或问》,严正指出杨廷和等人的疏漏,就是汉代定陶王(汉哀帝)、宋代濮王(宋英宗)都是先皇健在的时候就进宫当了皇子,当然要“继统继嗣”;而当今皇上没有这种经历,是在武宗死后无子的情况下,遵照太祖“兄终弟及”遗训继承的皇位,当然可以“继统不继嗣”。他还情真意切地呼吁“不能让人君失去父母呀!”

嘉靖帝读完这篇奏疏后留下热泪,激动地喊道:“吾父子终获两全也!”现在有人说张璁的奏疏是马屁文章,纯粹是为了逢迎皇帝。笔者认为有些武断,因为礼议之争很复杂,双方各有各的道理。张璁受“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影响,认为不让别人认父、认母是有违人性、不可取的,名臣杨一清认为张璁的说法很有道理,但害怕杨廷和等人的抨击,不敢公开表态支持。从这点上说,张璁是一个勇敢的人,在嘉靖帝根基不稳、杨廷和大权在握的情况下,他跟大多数朝廷大臣唱反调,不但捞不着好,还很可能被扫地出门。但张璁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动摇,尽管他遭到了清流们的无数攻击和谩骂。

大礼仪之争

患难之中见真情。嘉靖帝牢牢记住了张璁的好,在他地位稳固、以血腥手段将“大礼议”之争结束后,张璁的仕途迎来了野百合的春天,不到8年时间,他就从一个观政进士蹿升为内阁首辅。当了群臣之首,张璁没有养尊处优、以权谋私,而是以国为重,勇于担当,瞄准朝政弊端,展开了一场异常艰难的改革斗争。说斗争,是因为当时各方面积攒下的矛盾太多、太尖锐了,不下重手难以解决。

张璁的改革动了很多人的“奶酪”,受到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阻挠和反对,对他的个人攻击愈演愈烈。即便嘉靖帝十分信任“恩人”张璁,有时为了平息众怒,也只能让他受点委屈,致使张璁在入阁辅政的七年时间里四起四落,饱受了宦海沉浮的滋味。当然这里面也有嘉靖帝担心张璁擅权、顺势打压他的因素。张璁的改革成效非常明显,之后的二十年时间里,大明王朝吏治高效,国库充裕,军力强大,“天下翕然称治”,史称“嘉靖中兴”,不容否认这其中有张璁的重要贡献!

当然,人无完人,张璁也有一些毛病,譬如气量不够大、脾气比较急、不太能容人等,这使他跟一些同僚的关系比较紧张。比较典型的就是他跟杨一清的关系。杨一清刚正忠直,在大礼议之争中支持张璁的观点,张璁发达后也曾多次引荐杨一清,使其进入内阁任职。但杨一清进入内阁后,并没有跟张璁走得太近,反而请皇上赦免一些在大礼议事件中受到惩处的大臣,这让张璁觉得杨一清贪图虚名、首鼠两端。而且张璁受人攻击的时候,杨一清有时旁观,有时还护佑攻击者,这让张璁大为恼火,以为是杨一清背后指使的,于是他借杨一清与太监张永结交之事,对杨一清发起了猛烈抨击,致使杨一清辞职还乡,最后背疽发作而亡。

笔者认为,看人要看主流,张璁是有一些毛病,但没有人说的那么坏,他攻击杨一清,除了他气量不大、胸襟不够宽阔外,主要还在于他跟杨一清政治理念不一致,张璁不想在改革中有个拖后腿的同僚。他的主流不是勾心斗角、打击同僚,而是操心国事,改革弊政,体现了一股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精气神。说实话,要推动利益格局调整的改革,没有一股子狠劲不行,没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僚也不行,张璁的强悍、霸气更多地体现在他排除干扰、力推改革上,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最后,笔者有个需要高人指点的问题:嘉靖10年,张璁因为要避皇帝朱厚熜的“熜”字(同音),改名张孚敬。笔者的疑惑在于他为啥不在朱厚熜继位时就改,而要等到嘉靖10年才改,有什么特殊讲究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西门庆的原型是严世蕃?严世蕃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金瓶梅》是明代奇书,它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何许人也?这个问题争论了许久,文史界给出了王世贞、李开先、屠隆、王稚登等50多种答案,其中兰陵笑笑生是王世贞的说法有一定代表性。王世贞是明代文学家、史学家,他的父亲王杼被严嵩父子害死,所以他托名兰陵笑笑生创作了《金瓶梅》,并在书中以严世蕃为原型,塑造了西

  • 肃孝杭皇后为什么不被后世明代的史学家所承认?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肃孝杭皇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说到明朝肃孝杭皇后其实小编对她了解不深,但是看了电视剧之后发现这个人也还真的是厉害,竟然有着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生的,但是或许熟读历史的人会发现,那就是明朝肃孝杭皇后的身份其实是不被人看好的,也不被正史认可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 抗倭名将俞大猷,在历史上为何没戚继光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俞大猷与戚继光一样,都是明朝中期的抗倭名将,“俞龙戚虎”是当时人们对他俩的赞誉,也说明两人旗鼓相当,可以相提并论。但不知怎的,到了后世,戚继光的名气要远大于俞大猷,历史书籍只要提到抗倭必会大书特书戚继光,而俞大猷则成为配角,成了映衬戚继光这朵红花的绿叶,这显然与俞大猷在历史上的作用贡献不太相符。俞大

  • 徐阶铲除了严嵩父子,他在历史上是忠臣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夏言在嘉靖朝当首辅的时候,严嵩是内阁次辅,徐阶得夏言的举荐也进入了内阁,三个人算是一个班子里的。夏言能力出众,但为人刚愎自傲,独断专行,内阁事务基本不跟严嵩等人商量。严嵩比夏言大两岁,早进官场10年,却比夏言晚进内阁6年,所以夏言不太拿严嵩当回事,经常在公开场合对严嵩冷嘲热讽。严嵩心里气得要命,但从

  • 明朝中期内阁首辅,高拱在历史上为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高拱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名臣,本事很大,脾气也很大,但气量有些狭小,喜欢怼人,而且怼了不少大人物,最后也把自己怼坏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严嵩权倾天下,很多官员见到他都有些紧张和拘谨,高拱有一次当面吟道“大鸡昂然来,小鸡悚而待”,来比拟官员见到严嵩后的神态,别人都以为严

  • 在曹叡去世之后,司马懿为何才敢夺权?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从这开始也预示着曹魏政权的衰败,从而也让司马家族开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那为什么司马懿要在曹睿死后才敢造反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曹叡年幼聪慧,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因此曹叡从小得到祖父曹操的喜爱,常令他在左右,并让曹

  • 张郃:投降曹操的三国名将。最后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张郃,字儁乂。东汉末年,原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了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袭击曹操的大本营不成功,又被曹洪击退,在加上袁绍手下谋士的离间,随后投降曹操。官拜偏将军。总结:他原本是河北四庭柱之一,却没来得及建功立业报效主公,就被自家谋士相互不合打败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

  • 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当时陪葬了多少妃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据记载,给朱元璋殉葬共有妃子46人,宫女15人。至于殉葬方式据说有两种,一是灌服水银二是缢死,过程十分残忍毫无人道可言。老朱当过和尚要过饭,当了皇帝后勤政程度古今罕见,眼看着要死了,自然想着可以在地下放松身心享尽荣华,于是在临时前给朱允炆下诏:责殉诸妃。朱允炆自然不肯违背爷爷的旨意,于是按照惯例,将

  • 刘邦身边最聪明的人,张良凭借什么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每一位能够开创一个朝代并打下一个江山的人,那么他的身边必然缺少不了一群谋士,无论是善于谋略的军事还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全部都缺一不可。但历史总是残酷的,渴望皇帝那个位置的人有无数个,但最终坐上去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一旦坐到了皇帝这个位置,那么,他就会与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都会有一个明确的阶级之分,每一个坐

  • 此女一生无所出,为什么能稳居中宫28年?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曹皇后是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她与婆婆刘娥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入宫前都有过婚史,并且都是垂帘听政的皇后。然而,曹皇后的一生却远不如刘皇后过得扬眉吐气。刘娥虽然出身不好,但是宋真宗却很宠爱她。而曹皇后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宋仁宗却对她不冷不热。那么,历史上的曹皇后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当时的背景公元1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