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探索刘伯温悲剧的一生,为什么说他是个落寂中的英雄?

探索刘伯温悲剧的一生,为什么说他是个落寂中的英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1633 更新时间:2024/1/15 22:21:28

刘伯温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说到刘伯温很多人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这个人神得不得了,但是你慢慢的会发现这个人其实一生还是非常的悲剧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生如路啊,谁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谋臣刘伯温的一生吧,看看他是怎么从神到悲剧的吧,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了!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文成,浙行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亦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起于乡野

今天,如果问人们,刘伯温是什么人?估计很多人都说知道,说他能够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年,厉害得很。可是,谁又知道,真实的刘伯温(刘基)在其生前和身后,原本并没有这么高的名声呢?

转机出现在他死后一个半世纪,也就是嘉靖十年(1531),刘基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当时的世宗朱厚熜上疏说:“(刘)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徐)达。”

意思是说,刘基应当陪着太祖朱元璋享受祭祀,他的子孙也应该像中山王徐达的后代一样世袭爵位。

祭祀、爵位是国家大事,世宗命大臣们讨论此事,结果大臣们一致赞同,说:“高帝收揽贤豪,一时佐命功臣都有巨大的功勋,而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却多是刘基的贡献,所以当初太祖在未定天下时就说刘基是自己的张良,后来封刘基爵位时又将他比作诸葛亮。刘基应该配享于太庙。”

在这一年,刘基的九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袭封为伯爵。

我们知道,在明初诸将中,徐达位列第一。嘉靖朝的大臣们竟将不以赫赫武功见长的刘基与徐达并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年。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中,有一个集团具有非常显赫的地位,这就是淮右集团【与诸葛亮庞大的“荆襄势力”相比,刘基只是“孤家寡人”】。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胡惟庸都是淮右人。刘基作为后来归顺的浙江青田的儒士,在新朝中究竟能占据多大的地位,是很值得怀疑的。

刘基的谋略与功勋,尽管被朱元璋所器重、承认,但似乎终究因其地望的关系而不能享有更高的地位。从刘基先后被李善长、胡惟庸迫害的事实来看,刘基的地位决定了他在明初的历史中不会有很深远的影响。

明代开国第一功臣的位置,是被李善长占据的,李为韩国公。刘基的爵位仅为诚意伯,而伯的爵位,列于公、侯之下。一直到十五世纪末,即明代弘治年间,刘基的声誉才稍稍有所提高,十六世纪初期,武宗再次表彰了刘基的开国之功。当然,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尊崇一位开国功臣乃为平常之事。

但是,嘉靖朝的大臣们以刘基与徐达并称,骤然拔高了原本普通的刘基的地位。这对刘基来说,也许意味着一个神话的开始。传说中的刘基,更是一个妙算阴阳的神一般的人物。

其实,在功成名就的背后,真实的刘基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说,这是一个绝顶聪明但却略带悲剧性的人物。

明末学者朱国桢论刘基,有一句精彩的概括:“刘基当初是元的进士,那时他忠于元;后来成为元的逐臣,他就隐居待时,终于辅佐朱元璋成就了事业。”刘基生平,大约也以五十岁为分界线:五十岁前效忠于元朝;五十岁后扶佐朱元璋。

刘基出生在一个读书人的家庭。父亲刘爚(yuè),字如晦,曾官遂昌县学教谕。像许多士人一样,刘基知道科举是他通往成功的惟一途径,因此,他认真学习儒家经典,尤其精通《春秋》。十四岁时,刘基成为处州路学的一名学生,迈出了漫长科举路的第一步。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

刘基起初并不想辅佐朱元璋的,但经不起朱元璋一再派人“三顾茅庐”,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朱元璋,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

朱元璋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心腹和军师。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

正由于刘基在朱元璋日渐扩大的创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他很受朱元璋的宠信。据说,朱元璋每次召见刘基,都是屏人密语,往往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所谈的内容“自徐达而外,人莫得闻”。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然而,随着明朝的立国,军中一帮谋士的作用也发生了转变,昔日的谋略不再是朱元璋所必需的,五十七岁的刘基从此只要规规矩矩地按章办事就行了。被授予太史令一职的刘基只有规规矩矩地主持修订新朝的历法。

落寞中的英雄:1368—1375

大凡一个王朝的开国功臣,或者韬光养晦,安享晚年,或者骄横恣(zì)肆,最终被戮。然而,像刘基晚年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却还是少见。

朱元璋曾将刘基比作汉高祖刘邦的张良,于是后人便将张良与刘基作比较。

王世贞说:“有人将刘基比作张良,刘基在谋略上确实无愧于张良,但说到做官或不做官的气节,却差得远了。”

王世贞认为刘基早年仕元,后来转而扶助朱元璋灭元,大节有亏。这是一种比较。

另外一种比较,是明人廖道南的话:汉代大封功臣,张良仅要求封为“留侯”就满足了,然后专心于道术,明哲保身,传说中还变成了神仙,而刘基却没有急流勇退,犹豫在朝,最终就像野鸡投于网罗、野象因其象牙而遭杀身之祸,难道他真是一心忠于朝廷而忽略了保全自身吗?

刘基不能安心做一个元朝遗臣,却心甘情愿地扶佐朱元璋,以儒家的“忠臣不事二主”的标准来看,确实容易招致批评。何况,他还是元朝的进士。

清代史学家赵翼曾注意到元末殉难的官员多是进士,并举出了十六人为例。刘基却以元朝进士身份去辅佐被人视为“盗贼”的朱元璋军队,也许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其实,在王世贞之前,已经有人就此批评过刘基。明人刘定之在为其乡人王子让的诗集作序的时候,说:“子让是元朝的举人,游历官场几年,难以施展才能,便辞官归隐,终身不仕。我读他的诗文,觉得流露出一股奇气,他的胸怀还是跟从前一样啊。……有一个人跟子让一样出自元朝的科举,辅佐石抹主帅守卫婺州和处州,他们相互诗文酬唱,气势万千。后来这个人攀龙附凤,自比刘文成(文成是刘基的谥号),可是他这时的诗文糟糕得很,昔日的豪气一点也没有了。”

显然,刘定之这里所批评的人正是刘基本人。刘定之注意到了刘基诗文前后风格的变化,确是深刻。

明末降清的文人领袖钱谦益也许于刘基有“同情之理解”,对此见得更为分明。他在《列朝诗集小传》中说:“刘基在幕府,与石抹宜孙在患难中共事,被石抹以知己相待,迫切地想要效力朝廷。他这时写的诗歌,抑扬顿挫,豪气非常,使人读了跃跃欲试,就好像捋起袖子要跟他大干一场。后来刘基遇到太祖,运筹帷幄,受封伯爵,成为开国功臣,可谓功成名就。可是,他这时期的诗文里,却屡屡哀叹穷病衰老,昔日的豪气荡然无存了。”

晚年的刘基,为什么悲穷叹老,豪气全无?真的像人们所猜测的那样,是刘基“变节”所带来的负罪感吗?显然不是。刘基晚年悲叹背后的真正原因,应该是因为他在洪武初年不断地遭受淮右集团的排挤和朱元璋的猜忌。

廖道南批评刘基不能及时功成身退,大体是合理的。其实,在洪武元年(1368)刘基被授予御史中丞职务的时候,他还是有点意气风发的。中书省都事李彬犯下贪纵之罪。李彬是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的私人,因此李善长请刘基缓治李彬之狱。刘基坚决主张查办,并派人专程向远在汴梁的朱元璋汇报。李善长便在朱元璋面前抢先告了一状,说刘基“专恣”。

对于专制君主来说,臣下的专恣自是不可容忍,朱元璋对刘基的宠信开始打折扣了。接下来的一件事,又正赶上刘基的方术似乎也不灵验了。八月,天大旱。刘基进言道:“阵亡士兵的妻室共有数万之众,居于别营,阴气郁结;工匠死后,尸骸未收;张士诚的降卒们都编入了军户。这三点有干天和,所以发生旱灾。”

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一一妥加处理,谁料十天过后,依旧大旱。至此,刘基只得卷铺盖回青田老家。

但是,刘基毕竟是开国元勋,朱元璋没有一下子做绝。仅仅三个月之后,刘基又被召回了京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基仅被封为诚意伯。微妙的是,此时的朱元璋对刘基再不是言听计从了。

例如,朱元璋对李善长不满,想换杨宪汪广洋或胡惟庸为相,咨询刘基的意见。刘基根据实情,一一指出了各人的缺点,认为三人都不宜为相。

然而,朱元璋后来却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起用为相。刘基所说的一番话,传到三人耳朵里,明摆着是得罪人。

其中,胡惟庸是淮右集团中人;汪广洋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其早年曾流寓太平,亦于此地遇到渡江而来的朱元璋,开始发迹。

可见,刘基在明朝建国之后的生活,确实过得非常压抑。这才是刘基悲老叹穷的真正原因。

上世纪三十年代,学者罗宝册有论刘基的一段话,非常精彩,可谓洞见当日刘基心态:伯温悲叹之作,决不是无病呻吟,无因而来的;如果根据情理,设身处地一想,也很容易了悟他的难言之隐。想当年他同太祖一块起义,老谋深计,运筹帷幄,大的方略,紧急关头,十九是他一人擘(bò)划、决定和打开。那时如果分道扬镳(biāo),收纳一班豪杰,自己干去,当日的宇中,真不知是谁的天下?可恨费尽了心血,为人作嫁,好容易革命成功了,大明帝国成立了,自己得到的是什么?不过是一个诚意伯的虚头衔,一些金玉粟帛的零星赏赐罢了。比之明祖的富有四海,南面而王,生杀予夺,集于一身,何尝不是天壤之别。加之,明祖猜忌嗜杀,屡兴大狱,少者牵连几千人,多者累万。眼看着身边的故旧朋友,杀的杀,族的族,流的流,说不定一日就会杀到自己的头上来!自己又是功高震主的人,走了不好,不走也不好。有时明主高兴了,钟山宸游,禁宫夜宴,自己又不能不暗拭眼泪,强陪笑脸,侍宴吟诗,前去凑趣,凑合热闹。此老此际难言之痛,想来很少人能知道吧!

碰上朱元璋这样的猜忌之主,刘基确实是“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归乡隐居,弈棋饮酒,安享晚年,对刘基来说也成了奢望。不久,刘基由于建议在青田设立谈洋巡检司(谈洋是浙、闽地界的小地方,走私盐贩往往聚集在此,多出乱民),遭到胡惟庸的诬陷。

胡惟庸对朱元璋说:“谈洋这个地方有王气,刘基想占来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请求设立巡检司来驱赶百姓。”

这一番诬陷可真是击中朱元璋的要害,也吓得老迈的刘基从家乡星夜兼程来到南京,再也不敢回家。生了病,胡惟庸送来医生诊治。服过药后,却觉腹中郁结,估计也是遭了胡惟庸的毒手。一直到病得实在不行,太祖朱元璋才一纸赐文,送刘基回乡。

洪武八年(1575)四月十六日,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在明初开国诸臣中,刘基文比不过李善长,武抵不上徐达,这是从政治上讲。即使拿文采来说,除了早年跟石抹宜孙唱和诸作外,入明作品也很难胜过宋濂的典雅醇厚。刘基只是朱元璋集团中那些杰出人才中的一人而已,很普通。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集团中那些名字:孙炎、陶安、汪广洋、杨宪、徐达、常遇春、章溢、胡琛……哪一个都不是平庸之辈,都跟刘基不分仲伯,所以有人说,朱元璋的敌人如果是政治上的明白人,肯定对朱元璋拥有如此壮大的人才库嫉妒得要死。

只不过,这些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因各种原因,或早死,或出了政治问题,才使得刘基突出起来。

拿汪广洋来说,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他是排在刘基之前的,直到十二年八月,朱元璋在给他的敕文中还关心备至,只不过不久汪广洋就因事贬死,一切声誉随之消失。

而刘基在其身后,他的乡人为了现实的利益,一直在营造刘基的各种神话,甚至不惜歪曲事实,使得刘基的身后之誉远远超出了历史的实际情形。元明史专家杨讷先生对此曾做出了详细可信的论述。

后人有谒刘基墓诗,云“卧龙名大终黄土”。再英武的谋略之士,终究逃不脱黄土一抔的命运,空留下旷世奇功、诗文美名和数不尽的神话传说,供后人品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康熙的传位诏书写的谁?雍正有没有篡夺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传位雍正诏书谁起草的,雍正篡改传位诏书,清朝皇帝传位诏书

    雍正这皇帝,比起被后人夸了又夸的老爹康熙,和风流绯闻不离身的儿子乾隆来,存在感实在是不怎么高。世人只知康乾盛世,却不知康熙朝晚年已有衰败之相,如果没有雍正在中间力挽狂澜、改革弊政,这盛世难以维系。没有雍正攒钱,乾隆还想六下江南,到处拈花惹草?美得他。清末民国时期历史学家孟森曾说“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

  • 李世民击破敌军十几万人,为什么却撤军了?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世民3000打10万,李世民对外发动的战争,李世民和武则天什么关系?

    唐朝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调动十万大军,于第二年御驾亲征,发起了对高句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过程中,唐军多次取得重大的胜利,不仅攻破高句丽十座城池,还击破十几万敌军,斩首多达四万余级。可是这场战争的结果却出人意料,李世民在取得优势的情况下,居然主动撤兵,那么这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呢?我爱

  • 汉文帝恩将仇报把恩人周勃害死?揭秘真实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王佐断臂的历史故事,汉文帝简介,汉武帝遗诏谣言

    汉文帝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原本被封为代王,他本人既不得父皇的喜爱,母亲也受到刘邦的冷遇,根本没有机会成为皇帝。可是,吕后死后,爆发了诸吕之乱,以太尉周勃为首的大臣们,诛杀了吕后的侄子,将代王刘恒推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汉文帝即位后,却恩将仇报,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

  •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最后还是没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周亚夫后人,汉景帝怎么平定七国之乱的,七国之乱简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遭遇了一场皇位危机,他的堂伯父吴王刘濞联合六个刘姓诸侯王,发起了一场规模很大的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就在这紧急关头,西汉涌现出了一位名将,他就是周亚夫,此人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打败了吴楚的几十万叛军,保住了汉景帝的皇位。可是谁能想到,十一年后周亚夫居然会被汉景帝害死!我爱

  • 范文虎:南宋第一常败将军,为何却一生官运亨通?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无败将军,一生没打过败仗的将军,南宋四大将军

    宋元之际,出现了一位非常特殊的将领,他一生屡战屡败,却能官运亨通,而且官职越做越大,居然做到元朝的副丞相,成为南宋降将中官职最高的人!此人名叫范文虎,原来是南宋的禁军将领,一生之中大概只打过一场胜仗,可是这个常败将军,却平步青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主要是因为范文虎人生中有三位“贵人”!这第一位

  • 李承乾已经稳坐太子位,他为什么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承乾的男宠,李世民的第一个太子李承乾,李世民为什么喜欢李承乾

    公元644年,大唐第二个废太子李承乾病逝于黔州,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个打击对李世民来说太大了,废朝一日以示哀悼。此时的李世民想起了高祖李渊,当年自己亲手斩杀了大哥建成和四弟元吉,顺带处死了十个侄子,那时的李世民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此刻他似乎又回忆起高祖求自己不要杀侄子时的眼神,也只有此刻,李世民才能切实

  • 刘荆:古代最作死的藩王,一生作死四次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藩王之乱,刘宗周殉国的故事,郭圣通

    在古代,皇帝的宝座是最稀缺的资源,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个工作岗位只能有一人担任。但是,有野心的人却并不少,为此皇帝除了担惊受怕以外,通常还会以最残酷的手段捍卫地位。莫说起兵造反,就算是流露出意图,甚至只要被怀疑造反,都是灭门的理由。然而,东汉广陵王刘荆四次造反,居然都得到了宽恕。刘荆是汉光武帝刘秀

  • 太平公主死后,她的后代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真实太平公主历史结局,太平公主儿子们的下场,太平公主的下场

    唐太宗驾崩后,贞观之治结束。按照历代王朝的发展规律,唐朝应该由此走向衰落。然而,李隆基的强势崛起,开创了更为绚烂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中间只隔了70多年,朝廷却是混乱无序,一度还被武周取代。武则天死后,唐朝更是一地鸡毛,各类人物粉墨登场,直到唐睿宗让位给唐玄宗李隆基,才让百姓看到了希望。不

  • 王嗣宗:宋太祖时期的状元,还是个宠妻狂魔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宠妻日常,宠妻如令,为何刘娥一生专宠

    在我们的印象中,状元往往是弱不禁风的书生,满肚子的计谋却手无缚鸡之力。其实,在历史长河中,也有不少书生,意气风发,一手锦绣文章,一手平定天下。宋朝初年,居然还有一位状元是靠打架而得来的,经历颇为传奇。更有意思的是,这样的状元,还是个宠妻狂魔,为了老婆不惜丢官。这位状元叫王嗣宗,他的经历与当时科考的背

  • 北宋第一神箭手:揭秘王舜臣传奇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皇太极继位之谜,12th王舜臣之弓,沙巴克传奇

    很多时候,历史爱好者谈及北宋,都会为繁华盛世之后的孱弱武功而叹息,也为没有能征善战的武将而遗憾。其实,这是由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的国策所决定的。当时,不乏热血守边的大好男儿,也不缺勇冠三军的猛将,只不过都被时代所埋没了。本文我爱历史网小编要说的王舜臣,也是如此。提及这个名字,是不是很陌生?不光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