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嘉靖皇帝老师张居正纵欲过度死 死后被撤销谥号

嘉靖皇帝老师张居正纵欲过度死 死后被撤销谥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877 更新时间:2024/1/31 18:34:37

近代思想家梁超曾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评价如此之高可见不是一般的人物,不仅是两位皇帝的老师,在嘉靖皇帝年幼的是很,还辅助朝政,可见朝廷的信任及地位。但是对与张居正的死亡,众说纷纭但野史却说张居正死于纵欲过度……

要知道,明朝(1368-1644)长达276年,能人辈出,名臣、首辅多达160多人。但是在梁启超心中的政治家只有一个――张居正(1525-1582),给于他高度评价,不是没有原因的。

他到底有什么过人的地方,能让梁启超如此称颂?

皇帝的老师

明朝出了好几位多年不上朝,不理朝政的皇帝,出了名的有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1566)和他的孙子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1620)。可是明朝依然还可以继续统治276年,才被满清取代。明朝有如一个无人驾驭(autopilot)王朝,但因为有了能治国的大臣和首辅等官员在把持朝政。这些皇帝就抱着“你办事,我放心”和无为而治的态度,安心让日子天天如是过。说起来,万历皇帝还在万历十五年(1587),在殿试中所出的考题是“无为而治”!

网络配图

张居正出身寒微,天资聪敏,勤奋好学,很有抱负,充满理想和信念,一心投效国家。张居正也是万历帝的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还未成年,当时还是太子的朱翊钧。张居正对这未来皇帝寄予厚望,要使他成为千古明君,用心良苦。朱翊钧也对张居正毕恭毕敬,尊称他“先生“。

张居正当了十年的首辅,辅助十岁登基的万历帝处理朝政。他虽然不是皇帝,实际上却是有实无名的君王。张居正肩负国家重任,勤奋工作,“以天下为己任,不畏讥弹,敢于担当”,“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万历朝的大儒李贽称张居正为“宰相之杰”,清代人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

死后被撤销谥号

张居正担任首辅的十年期间。明朝正处于多事之秋,内忧外患,整个封建制度开始走向没落。是他推行万历新政,实行政治整顿和改革,经济得以恢复力图振兴颓势,使衰败的明王朝一度恢复生机,出现短暂的中兴,所以有人称他为“救时宰相”。

张居正也是个有争议性的人物,很多史学家对他的评介,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把“伟大与渺小、无情与重义、拒贿与好谄”集他一身。说他徇私,善于权谋,独断专行,待人不善,搞两面派,陷害他人,表里不一,生活奢侈……虽然说盖棺论定,但是后世的历史学者,仍然还对他的功过,重新审视、定位。

网络配图

最令人惋惜的是,在张居正死后不到两年,就被人弹劾。时年21岁的万历帝竟然立即剥夺他在张居正死前九天所封赐的“太师”荣誉,撤销“文忠”谥号,而且更进一步抄他的家。

可怜被困在张府内老弱妇孺,有十余人口活活饿死。长子张敬修也含恨自缢身亡,次子张嗣修被流放。

万历帝对待一手扶持自己的恩师,竟然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这种失去理性行为,有人认为是万历帝因为长久处于张居正的严厉管教约束之下,以及感觉到威权震主的一种反叛心理变态的发泄表现。

张居正居功至伟,万历帝是很清楚的。而且万历也表达过感恩报恩之情。故此《明神宗实录》(神宗是万历帝)有记录万历所说:先生大功,朕说不尽,只看顾先生的子孙。 后来万历这样毫无情义行为,也是历史上认为匪夷所思的事。

不过,公道自在在人心,人还是有良知的。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相信也是史无前例。家破人亡的张居正,竟然使到当年要推倒他的反对派,抛开恩怨,义无反顾为他鸣冤;有曾被张居正打压、贬职、罢官的人如赵锦,翰林院侍讲学士于慎行上书求情和宽恕张居正;连因得罪张居正而引退的工部右侍郎陆光祖,复官后出任吏部侍郎,因为维护张居正,又再被降职。

网络配图

因政见不同被张居正处以廷杖八十,打到残废的都御史邹元标,还拖着一条拐腿为昭雪张居正而奔走呼号,不念旧恶,称赞张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所幸,张居正死后还不到40年,耻辱得以昭雪。崇祯年间,张居正获得全面平反,恢复谥号,子孙亦获袭职。张居正的故居被改为“张文忠公祠”,让后人瞻仰。《明史》盛赞有张居正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相信张居正泉下有知,亦可瞑目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他弑兄篡位 结果只在卫国做了半年的国君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隋炀帝弑兄,雍正弑兄屠弟,篡位什么意思

    整个周朝历史上,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从周初立国到战国亡国,总共经历了35代国君,938年的时间。据《左传·隐公三年》和《史记·卫世家》记载,卫庄公是卫国第12代君主,姓姬,名扬,在位二十三年,既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35年在位。卫庄公的小妾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深得卫庄公溺爱的州吁。仗

  • 李鸿章外交手段 为何对内说假话对外说实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俾斯麦和李鸿章的谈话,弱国无外交是谁说的李鸿章,说假话比说真话好

    大家对李鸿章的评价有褒有贬,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说在当时的国家实力下这是李鸿章唯一能做的事情。纷纷扰扰的历史说都说不清,因此对于李鸿章的评价kk历史网的小编尽量的做到客观中肯。一、 对内,李鸿章向慈禧光绪抱怨:战败主因乃器械悬殊,非战阵不力晚清学者严复,曾赴伦敦皇家海军学院求学,归国后长期服务于北

  • 爱江山更爱美人 她是曹操深爱却不敢染指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下载爱江山更爱美人,为你深爱成瘾,爱江山还是更爱美人

    有一个知心爱人,乃是人生一大幸事,而曹操却将自己的知心爱人推出门外、让给别人,而且是绝艳一时的三国美女,这究竟是为何呢?蔡文姬,名琰,子明姬,后因避司马昭的名讳,改名文姬。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这也许就是历史上才女共同的命运使然。网络配图蔡文姬天生丽质,聪慧过人,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心比天高,但

  • 这个女人奠定了西汉王朝最鼎盛时期的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汉朝厉害的女人,西汉女性地位

    从公元前207年到公元25年 。在汉朝中西汉是强盛时期,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一代雄主,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汉武帝则进一步加强了皇权,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引导人们读儒家著作,逐步统一了思想,达到忠君以巩固皇权的目的。在领土上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

  • 揭秘萧皇后:隋朝萧皇后一生伴六位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隋朝开国君主是谁,萧皇后嫁了哪几个皇帝,萧怡妃和李世民的关系

    隋朝萧皇后到底何许人也?是如此的风流还是后天环境的逼迫?在历史上倾国的佳人不计其数,历史上风流一时、迷君倾国的女子也是很多,然而能象萧皇后那样经历了几多个皇后也是令人醉了。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隋朝萧皇后的历史故事。l萧皇后天生就是一个人间尤物,她出生时,当时著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纲曾为她的相貌而惊奇不

  • 钻粪坑当和尚 揭秘一个备胎皇帝的自我修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出家的皇帝是哪位,乌巢禅师陆压道人,顺治皇帝为什么出家

    北宋文豪苏东坡途经浙江安国寺,留下一首诗:“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此诗讲述苏轼前朝唐朝宣宗遁入空门的故事,遁入空门后,当时名李忱的宣宗拥有极深的悟性,“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寺里主持认清李忱的前程,因为修习佛法拥有“天眼”。网络配图李忱的父亲是

  • 秦桧为了让孙子考上状元 用了个很卑鄙的招数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桧为什么要下跪,为什么要打秦桧跪像,秦桧子孙考上状元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的科举考试,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秦桧当然知道自己孙子的能力,为了让秦埙能中状元,可以说费尽了心机。秦桧预先得知主考官为汤思退,可是直接去找他怕落下把柄,不找吧自己孙子又没那个实力,于是他想出一条妙计,派人把汤思退请到家中。网络配图汤恩退听说秦桧请他,又惊又喜,赶紧

  • 康熙帝一生中最赏识的大臣 竟不是纳兰明珠!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为什么容妃成为康熙心里的刺,纳兰明珠是康熙什么人,康熙王朝中明珠的下场

    我们一提到康熙的重臣,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纳兰明珠,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纳兰明珠在朝为官40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虽然他有“小鳌拜”之称,但是他为大清国做出的贡献是不容置喙的,更是值得肯定的!纳兰一族都是满人,也属富贵之家,纳兰明珠在康熙帝时被重用,虽然康熙帝不是很喜欢他,但认为他这个人懂得左

  • 帝王故事:汉武帝晚年的一场巫蛊风波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武帝巫蛊之祸历史简介,汉朝巫蛊案,汉武帝是第几代皇帝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汉武帝的宠臣江充与太子刘据素来不和,遂趁机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起兵反抗不果,相继自杀。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终于清醒过来的武帝于是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

  • 揭慈禧奢侈生活:马桶都是檀香木的还要镶宝石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慈禧卧室有个密室是真的吗,管马桶的太监,容妃康熙历史原型真的刷马桶吗

    说到慈禧太后,可真是中国的一个传奇人物了。作为一个女人,统治中国近48年,铁腕手段比起当年武则天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要说到远超武则天的,还应该是她的极度奢侈。慈禧被称为“皇室珠宝狂”,不仅生前的吃穿用度穷极奢侈,连死后的陪葬都恨不得笼尽天下财宝。慈禧太后有个心腹太监,叫李莲英。他跟侄子写过一本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