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不考虑将皇位传给朱棣谁是因为什么?

朱元璋不考虑将皇位传给朱棣谁是因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39 更新时间:2024/1/9 1:20:59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原名重八。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朱元璋的儿子中,性格和做派最像朱元璋的无疑就是朱棣。一般来说,皇帝都喜欢把和自己的性格做派相似的儿子立为继承人,他会觉得立这样的儿子为继承人,能够更好地治理江山,保持江山的稳定。

比如刘邦就想把刘如意立为继承人,因为刘邦觉得刘如意性格和做派与他很相投。晋武帝也因为孙子司马遹与他很相似,因此哪怕儿子司马衷是个憨子,也要传位给儿子,目的是传到孙子那里去。包括朱棣自己,他一度也想立老二朱高煦为继承人,因为朱高煦的性格脾气各方面都和朱棣很相似。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其实最应该立的继承人就是朱棣。因为在朱元璋的儿子中,朱棣最像他。然而,朱元璋最终并没有选择朱棣。这是什么原因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搞清楚,皇帝传位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毫无疑问,皇帝最关心的是确保江山稳定的问题。

古代皇帝传位的时候,为什么有一个嫡长子制的规矩?就是要通过这个规矩,确保皇权的稳定。为什么这个规矩能够确保皇权稳定呢?因为这个规矩讲的是“先来后到”,讲的是“排队意识”。嫡长子是排了两个第一的。就母妃们来说,母亲是皇帝的嫡妻,自然是排在第一的。就兄弟们的排位来说,嫡长子又是排在第一个。总之,母亲是第一,儿子是第一,所以嫡长子理所当然就是第一。

有了这条规矩,皇帝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就好办了。规矩定在那里,大家照着规矩来就是了。如果没有规矩,没有引入竞争,大家必然要竞争。毕竟皇帝的权力实在太大了,他的享受实在太多了,谁都想当皇帝。

清朝早期的时候,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传位的规矩,努尔哈赤没有确定接班人就去世了,努尔哈赤去世因此引起了四大贝勒之间的争斗。皇太极也是没有确定接班人就去世了,因此皇太极去世后,皇太极的儿子和皇太极的弟弟之间又发生了争斗。顺治皇帝选的接班人康熙,也只是因为康熙得过天花,不会夭折,而不是什么规矩。

康熙上台以后,就想像汉人一样搞一个规矩,这个规矩就是嫡长子制。所以他把皇二子胤礽立为太子。但是虽然定了这个规矩,但是他对这个规矩的解释,没有让儿子们看明白。嫡长子制究竟是立嫡子还是立长子呢?所以皇长子胤禵和嫡次子胤礽之间就发生了争斗。这种惨烈的争斗,也使得康熙不但圈禁了皇长子,而且还夺了皇二子的太子之位。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的儿子们才会觉得自己也有希望,也开始争夺,因此才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

总之,只要传位的时候没有一条规矩,必然会出现大问题,引起皇室的震动,影响皇权的稳定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他就明确地确立了嫡长子制。朱元璋的嫡长子制是没有任何疑问的,朱标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所以没有人和他竞争。

但问题是,朱标提早又死了,由于朱标提早死了,所以朱元璋就遇到了重新选择继承人的问题。因此才会出现咱们猜测的应该是在朱棣还是朱允炆中间选择的问题。

但实际上,这个选择题是我们做的选择题,朱元璋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选择题。朱元璋一直是坚持嫡长子制的,朱标虽然已经死了,嫡长子没了,但是朱标毕竟曾经当过太子,是东宫,东宫也相当于一个君。如果他死了,那自然应该立他的嫡长子为太子,也就是毫无悬念地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

可以说,朱元璋是从来没有考虑过朱棣的。因为按照排位,朱棣是老四,怎么排也排不到他身上。

咱们再来说说,古代皇帝喜欢选择最像自己的皇子当继承人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根本就不存在。

刘邦虽然说过他想废掉嫡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并不是因为刘如意很像他。这个话只不过是他的借口而已,而是刘邦对吕后专权的不满。是对自己死后,吕后有可能夺取汉家江山的一种担忧。是在他死后,他宠爱的戚夫人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一种担忧。出于这样的担忧,所以他才想废掉软弱没主见的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但是不管怎么说,刘邦最后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他知道嫡长子制这个规矩是不能够轻易破坏的,一旦破坏,必然会出现大问题。所以他才让皇位保持不变,没有再换太子。

晋武帝之所以在儿子司马衷是个智障的情况下,依然要传位给他,也是因为他不想破坏嫡长子制这条规矩。再加上他的嫡长孙又比较聪明,所以他觉得后世还是有希望的。

包括朱棣自己也是一样。朱棣虽然一度想传位给老二朱高煦。但是他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还是传给了朱高炽。尽管他很不喜欢朱高炽,但还是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就是不想破坏规矩的表现。

所以,为了确保皇权的稳定,所有皇帝考虑继承人问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并不是继承人是否能干,是否与自己很像,而是合不合规矩,能不能保持江山稳定。这也就能充分说明,朱元璋不传位给朱棣是很正常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朱高煦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高煦之叛,朱高煦叛乱为什么失败,胡善祥被朱高煦

    朱高煦,明朝皇族、明成祖次子,徐皇后所生。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朱高煦是死得非常悲惨的,他是被侄儿明宣宗倒扣在一口铜缸之下。接着明宣宗在铜缸周围堆满了木炭,点上火,把他活活烤死。可以看出,明宣宗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的精神是出现了崩溃的,否则他也不会做

  • 三国时期法正与郭嘉都是谋士,他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荀彧和郭嘉谁强,郭嘉是谁,张角法正郭嘉

    所谓乱世出英雄。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庞统、法正的传中最后总结到“正其程、郭之俦俪邪?”这句话是说,法正与曹魏的程昱、郭嘉非常类似,其实在我看来,法正之于刘备,正如郭嘉之于曹操,他们两人有四大相似之处。一、与主公一见钟情,君臣相得先说郭嘉,郭嘉一开始投奔

  • 于頔:唐朝时期宰相,虽有政绩,然益横暴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政绩有什么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

    于頔(dí)(?-818年), 字允元,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七世孙。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于頔出身河南于氏,始以门荫补千牛,调授华阴尉。建中四年以摄监察御史充入蕃使判官。迁司门员外郎兼侍御史,充入蕃计会使。历长安令、驾部郎中。贞元七年出为湖州

  • 袁滋:唐朝时期宰相、书法家,书迹传世极少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十大宰相,黑衣宰相,唐朝三大书法家

    袁滋(749年-818年),字德深,蔡州郎山人,郡望陈郡扶乐(今河南太康)。唐朝官员,书法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陈郡袁氏。唐容管经略使元结内弟,经荐引入仕,授试校书郞,官终湖南观察使。工书法,《旧唐书》称其“工篆籀书,雅有古法”。书迹传世极少。曾奉命出使南诏

  • 后世对杜黄裳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名人对苏轼的评价,世说新语中嵇康故事,对陶渊明的看法和评价

    杜黄裳(738年-808年),字遵素,京兆郡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时期宰相,京兆司录参军杜绾之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杜黄裳出身京兆杜氏,进士及第,进入郭子仪幕府,担任朔方军从事,历任侍御史、太子宾客、太常寺卿。顺宗时期,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唐宪宗继位

  • 杜黄裳:唐朝时期宰相,极力主战,主张削藩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宰相列表,宰相制度的弊端,宰相制度存废的看法

    杜黄裳(738年-808年),字遵素,京兆郡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时期宰相,京兆司录参军杜绾之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杜黄裳出身京兆杜氏,进士及第,进入郭子仪幕府,担任朔方军从事,历任侍御史、太子宾客、太常寺卿。顺宗时期,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唐宪宗继位

  • 韦执谊任相期间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韦执谊之墓,宰相韦执谊为徙它曹,有关毛遂的成语故事

    韦执谊(764-812年 ),字宗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朝时期宰相,二王八司马之一。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韦执谊出身于京兆韦氏龙门公房 ,聪俊有才,进士及第,起家右拾遗。历任翰林学士、南宫郎、吏部郎中,与唐顺宗宠臣王叔文交好。永贞元年(805年),拜中书

  • 朱棣是以什么理由发动靖难之役的?他为何能成功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有多喜欢朱瞻基,朱棣怎么起兵成功的,靖难之役朱棣有多少兵

    在建文帝时期,发生了一次较为著名的内战——靖难之役。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当皇帝是必须要有法理依据的,没有法理依据,朱棣就算打到了南京城,他也是无法说服大家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凭力量大就可以推翻皇帝,自己当皇帝的话,那皇权社会不就乱套了吗?朱棣虽然通过造反当了皇帝,但是他自己不能

  • 盘点汉朝六位以寡妇身份再嫁,最终母仪天下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武帝最后一个女人叫什么,汉武帝最爱的女人是谁,为什么娶妻不娶活汉妻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405年。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电视上面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听起来烈女、忠臣的气节令人敬佩,

  • 唐朝中期名将李光弼在战场上是怎么出奇制胜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抗击突厥的名将,出奇制胜的意思解释,唐朝借兵灭国的将军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唐朝中期名将李光弼的故事。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卢(治今辽宁朝阳)、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讨宰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兵十五万,南下反唐。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