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允炆当初的优势那么大 朱允炆为何打不过朱棣

朱允炆当初的优势那么大 朱允炆为何打不过朱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63 更新时间:2024/2/10 17:18:25

你真的了解明建文帝朱允炆,掌控朝政大权拥有强大优势,为何打不过燕王朱棣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公元1402年6月,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南京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建文帝引火烧了皇宫,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作为掌控中央集权,拥有绝对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会被一个连北京城都没有完全掌控的朱棣推翻呢?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孙,因为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夭,原配夫人死后,朱允炆的生母吕氏被扶到正位,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的皇太孙。

在朱元璋晚年,燕王朱棣的实力就已经十分地强大,还是皇太孙的朱允炆,深知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对此他经常感到忧心忡忡,他不止一次地问过身边人,要如何才能防止藩王对皇帝挥刀相向。

到了朱元璋走到油尽灯枯时,已经为朱允炆清除了所有有威胁的武将,考虑到自己的大孙子没有什么处世的经验,就让兵部左侍郎齐泰担任顾命大臣进行辅佐。

齐泰在洪武十八年考中进士,先后在礼部和兵部任职,他确实是位文人,不懂军事,可齐泰竟然担任了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

虽然朱允炆对朱元璋承诺过,要对叔叔们以礼相待,然而朱元璋死后,他就把这些话忘到了九霄云外。

朱允炆22岁这一年,朱元璋驾鹤西去,朱允炆即皇帝位。他登基后,光速提拔了自己的老师黄子澄为翰林学士,与齐泰共同掌管国事。黄子澄又为朱允炆推荐了名扬天下的方孝孺。至此,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为核心的辅政天团正式成立。很显然,他这个智囊团成员都是名副其实的文臣,管理朝政相当可以,但论起上兵伐谋方面却都是外行。

然而,两个月后,这个刚刚组建的智囊团所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削藩。为什么要削藩?刚才讲了朱允炆是害怕政权不稳。

为此,齐泰提出,朱元璋的几个儿子当中,太子、秦王和晋王都已经过世,现存年纪最长、实力最强的就是燕王朱棣,只要顺利地把朱棣除掉,那么其他的藩王也就不足为虑了。

这个方法也行,擒贼先擒王嘛,一旦拿下了朱棣,其他的就不敢动弹了。如果刚开始朱允炆听从其他的意见,那么可能大明朝就没有朱棣什么事了。

可就是这个时候,智囊团中的另外两个人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黄子澄和方孝孺认为应该由弱到强,还要顾及皇家的颜面。

就在三傻为此争论不休的时候,朱允炆还是采纳了跟自己较为亲近的老师黄子澄的意见,首当其冲的就选择了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朱橚的二儿子向朝廷诬告父亲图谋不轨。朱允炆二话不说,直接派李景隆把周王全家押送南京,定了一个谋反之罪,扔到了云南去当野人。

要说朱允炆想废除朱元璋的藩王政策,那也不对,因为他一登基就把自己的弟弟们全都封为了亲王,其中三弟朱允熥的封号还是吴王,违背了朱元璋时期不封江南钱粮重地的惯例。朱允炆的削藩之举,说到底还是想解除外藩对自己的威胁。接下来,他又连废代、湘、齐、岷四王。湘王不愿被狱吏羞辱,于是就点燃了熊熊大火,烧死自己。

湘王这一把火,不仅夺走了湘王全家的性命,也让建文帝坐实了残害宗王的罪名。宗室诸王同气连枝,本来还想效忠朝廷的藩王,见到湘王一家的惨剧,也不禁心有戚戚,自然而然地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

朱允炆的一番操作,让朱棣明白了自己铁定是一死,干脆来个鱼死网破,于是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造反。

按理说,燕王朱棣只有北平一隅之地,而作为正牌皇帝的建文帝坐拥全国,朱棣不仅是手上没有兵,他的三个儿子还在南京做人质。无论怎么看,燕王都是以卵击石。

可就在齐泰提议要逮捕朱棣的三个儿子正式摊牌的时候,黄子澄却对朱允炆说,如果抓了他的三个儿子,朱棣就会知道我们要对他下手了,不如放了这三个孩子来放松朱棣的警惕。

其实,久经沙场的朱棣,早就明白朝廷要对他下手了,黄子澄讲道理可以,论起韬略根本不是朱棣的对手。

这个建议差点没给齐泰气死,皇帝当然听他老师的建议了,就放了这三个孩子。对于朱棣来说,他的三个儿子简直是他的心头肉,如果朝廷拿这三个儿子说事,朱棣还真没办法。这下好了,三个儿子回到自己身边,一是解除了后顾之忧,二是自己有了帮手,打仗父子兵嘛。

等到孩子们回到北京以后,朝廷就收到了噩耗,燕山左护卫千户倪亮举报朱棣密谋兵变,这消息顿时给建文帝和他的智囊团当头一棒,证明建文帝智囊团的策略失败了。

随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起兵后,朱棣身边一共也就几千人,所以朱棣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兵员的问题。

然而古话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燕王朱棣曾多次领兵出塞,军中不乏许多他的小迷弟,仅仅是通过对北京地区的搜刮,就凑出了几万人的队伍。

而建文帝从小是读圣贤书长大的,根本没经历过战争,也不知道怎么打仗,经过太祖皇帝朱元璋几轮的清洗,能打的开国名将也没剩几个了。

新生代武将中,最受朱元璋器重的是曹国公李景隆,然而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位仁兄是个不折不扣的草包。

慌了神的朱允炆 只好让老将耿炳文率大军前往征讨朱棣。耿炳文本就不是进攻型的将领,从没有作为主将指挥过明朝的大战役,再加上年纪已老。建文帝选他,一是因为实在无人可用,“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二是因为耿炳文的儿子娶了建文帝的长姐。

但在大军出师之前,朱允炆却下达了一个奇葩的命令:“勿使朕有杀叔之名”。

这时的朱允炆还显得十分自信,自己绝对能打赢,既然能赢,那还得给我长长面子,千万别杀了四叔,他仍有居高临下的感觉。

皇帝的话那就是圣旨,谁敢违抗?战场上刀光剑影,谁能保证做到这一点?况且,面对的是强大的对手。这让耿炳文一时间不知所措,果然大败而归。

此时,三傻中的黄子澄再次补上了一刀,本来耿炳文转攻为守,想拖到让朱棣不攻自破,耿炳文想以己之长制敌人之短,也是上策,因为耿炳文是位守将。

看到耿炳文无所作为,黄子澄却建议换掉耿炳文,派曹国公李景隆率50万大军前去讨伐。

除了没有良将以外,建文帝还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对自己身边的间谍毫无所知。朱棣在南京城里安插了大量的间谍,连建文帝身边侍奉的太监也不例外。

此外,军队中有很多为燕王通风报信之人,朝廷的一举一动,燕王都了然于心。情报的单方面透明,是建文帝最大的劣势之一,这将直接改变战争的走向。

朱棣一得到情报,就把北平交给了老婆儿子,自己率轻骑去大宁找宁王借兵。

50万大军听起来挺吓人,但是刨除后勤人数,实际作战部队只有一二十万。此外,这支50万大军是从南方各地守军中临时拼凑而来的,并不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

由于没有准备过冬的衣服,再加上水土不服,50万大军迟迟无法攻克北平。期间倒是有人攻破了北平的一个城门,没想到李景隆为了抢功,竟强让他退出来,到手的胜利就这样失之交臂。

等到朱棣借兵归来时,朝廷的50万大军已成强弩之末,李景隆匆匆排兵列阵,结果不出意外地被朱棣击溃,全军覆没。

而建文帝并没有问罪于李景隆,因为李景隆是勋贵武将中的领军人物,其父李文忠是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开国名将。朱允炆以为李景隆只是无能,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李景隆在某些方面是相当精明的。

朱棣大胜之后,得意洋洋,自认为朝廷已经不堪一击,很快就推进到了济南。没想到在济南,朱棣围城数月,却迟迟不能攻下,准备用大炮强行轰开城门。山东参政铁铉想出一计,在城墙上悬挂朱元璋的画像,朱棣非常愤怒,最终撤回北平,在行至东昌时遭遇惨败。

胜利的天平似乎开始向建文帝这里倾斜了,然而接下来的战况却是出乎意外,燕王始终无法越过山东向江南进发,即使占据城池,也因兵力太少无法固守。而朝廷这边也不好过,内战打了三年,百姓苦不堪言,粮饷兵源日渐枯竭。

建文帝无奈,只好把南京的军队派上战场。然而,这个机密的消息却被太监传递到了燕王那里。燕王孤注一掷,率大军南下,经徐州直取南京而去,在灵璧之战中大败南军,俘获众多将领。

至此,朝廷再无一战之力了。打到这个地步,胜负已经见分晓了,负责驻防长江的水师都督陈瑄向燕王投降,帮助燕军过江,沿途州县也纷纷投降。

但就算到了这个地步,建文帝还抱着一个希望,那就是南京城。燕军远道而来,粮草并不充裕,而南京城高池深,只要坚守几个月,那么燕军不攻自破。

然而建文帝还是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此时满朝文武都是各怀鬼胎,都想着改朝换代时拿到一份从龙之功。除了少数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文臣之外,已经没有多少人还愿意为建文帝效忠了。

公元1402年6月,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南京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建文帝引火烧了皇宫,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李善长都已经辞官回家种地了 朱元璋为何还要杀他全家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朱元璋与李善长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朱元璋为什么不杀李善长孙女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76岁的李善长,已辞官回乡种地了,朱元璋为何还要灭他全家70余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1371年,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向朱元璋辞官回乡,开始在老家天天忙着刨土种地,不再过问朝堂之事,过起了采菊东篱下的日子。到了1390年,76岁的李善

  • 和珅一共有四个子女 和珅的后代又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和珅和皇帝关系,纪晓岚有多少子女,和珅娶了谁

    对和珅有后代吗?和珅的后代结局是怎样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和珅膝下共有四个儿女,但两个儿子当中的次子早早就夭折了,只剩下长子丰绅殷德。说起这个丰绅殷德,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他是乾隆皇帝的女婿,他的妻子就是乾隆帝最宠爱的小女儿和孝固伦公主,也就是十公主。和孝固伦

  • 历史上的和珅到底是什么样的 电视剧演的都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微信里卖的中样是真的吗,怎么看未更新的电视剧,乾隆王朝里的和珅接近历史吗

    对历史上真实的和珅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北京什刹海地区曾经是王府集中之地,前海西街就坐落着堪称中国第一豪宅的恭王府。这座宏伟无比的院落占地面积约为61120平方米,里里外外皆使用最好的金丝楠木作为装饰。尽管这些极其珍贵的金丝楠木主要是用于衔接,

  • 李自成的三个妻子两个出轨 她们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自成最后的结局,侯方域的妻子,刘宗敏的结局

    后院常起火的李自成,为何三任妻子两个都出轨,她们结局又是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提到明末历史,李自成可以说是个绕不开的人物,然而一直以来更多集中于李自成和他的大顺政权,而对于其妻妾的讨论却相对较少。之所以如此,主要源于官方史料对于这些女子的记

  • 顺治作为皇帝为何只活到24岁 顺治为何如此短命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顺治皇帝活了多久,明朝的皇帝都短命,顺治皇帝与董鄂妃

    还不知道:顺治帝为何只活了24岁,看看他的生活状态,能活24岁已是奇迹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正常来说,一个人的寿命,大多是和周遭的环境因素密不可分的。如果物质条件优越,生活安稳幸福,大概率人的寿命会很长。可是符合这些条件的一个职业——皇帝,却大多活得不长,除了

  •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 之后他是怎么对待嫂子和侄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赵匡胤到底是不是赵光义谋杀的,赵光义后代把皇位传给赵匡胤后代,赵光义为什么能继位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匡胤死后,弟弟赵光义继位,他对留下来的嫂子跟侄子怎么样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宋太祖赵匡胤死后,继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三弟赵光义。据正史记载,赵光义的继位合法性来源于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生母)主持的"金匮之盟",按照这份协议,赵匡胤

  • 吴起临死亲最后一计是什么 吴起为什么要拉着贵族陪葬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吴起的结局,吴起临死

    对吴起临终一计为何令人赞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当吴起趴在了楚悼王的身上时,他也是打算搏一把。搏什么呢?他就搏这帮楚国的旧贵族不敢对楚悼王的尸体下手,结果他搏输了。吴起是万万没想到啊,他的改革已经把这帮旧贵族给搞疯了,明知道楚国有“丽兵于王尸者夷三族”的法令(丽

  • 宋太宗作为北宋第二个皇帝 宋太宗名声为何不够好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英宗为什么刻薄对待宋仁宗家人,南宋皇帝为什么那么垃圾,宋朝赵光义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对宋太宗的名声,为什么不够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光义这个人,高梁河之战败得太惨,所以黑子多,但是看一下,杜太后死后不到一个月就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这么敏感的人事任命也侧面说明了金匮之盟的可能性。到了973年,此时赵匡胤已经即位十三年了,这一年,光义政敌赵普

  • 古代官差押送女囚来回几千里 官差为什么还要抢着去做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宫女25岁出宫为什么没人敢娶,押送,衙门里的差役叫什么

    古代女囚发配千里,为何官差不怕累不怕路途艰辛,争抢押送差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自从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出现以来,随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变得富强,后世的很多君主,对于以法治国,明正典刑都十分重视。各种名目繁多,包含广泛的法规和惩治办法层出不穷。从严

  • 赵普从谋臣到权臣到重臣 赵普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赵普与赵光义,大宋赵普简介

    宰相赵普为赵匡胤立下不世之功,不断怼赵光义,为何又能被重用?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981年,被赵匡胤罢去宰相职务的赵普一心想重返京城。恰巧登基已久的赵光义,终日为继位的流言蜚语困扰,急需一个合法性,赵普灵机一动,为赵光义献上一个绝妙的点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