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他是明代最长寿的大臣活了九十八岁熬了九朝皇帝

他是明代最长寿的大臣活了九十八岁熬了九朝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705 更新时间:2024/1/18 19:36:21

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卒于成化七年(1471年),明人魏骥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九朝,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活了九十八岁,这在有明一代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奇迹。魏骥是浙江萧山人,自幼好学,永乐三年(1405年)中举,次年参加会试,中得进士副榜,授职松江训导,从此步入仕途。此后,魏骥历任《永乐大典》编修、太常博士、吏部考功员外郎、南京太常寺少卿、吏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南京吏部侍郎、南京吏部尚书。景泰元年(1450年),七十七岁的魏骥退休。

网络配图

看官职履历,魏骥倒有些平淡无奇,也无甚显赫事迹;不过,在退休后,魏骥却有大作为。大概是受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召吧,回乡的二十多年间,魏骥没闲着,“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通过倡导兴修水利,达到了造福一方的功效,并赢得了极佳口碑,“乡人赖之”。

成化七年(1471年)正月,魏骥忧国爱民、发挥余热的事迹,最终传到了明宪宗耳朵里。明宪宗惊讶之余,表示赞叹,并急忙派出使者前去慰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想好好慰劳魏骥,传达朝廷温暖。不过,使者还没赶到萧山,魏骥就老死了,享年九十八岁。使者回报后,明宪宗越发敬佩魏骥这位老臣,给了他一个“文靖”的美谥,并答应萧山百姓的要求,为魏骥立祠。

翻阅《明史》列传,纵横比较,魏骥是明代最长寿的大臣。三十三岁入仕,为官四十五年,官至南京吏部尚书,退休后又奉献了二十一年,感动朝廷,并得到皇帝的肯定和褒奖,魏骥的一生非常完满。但是,有一点,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社会,魏骥为何如此高寿?他靠什么活了九十八岁?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诀吗?让笔者通过几个事例,带您了解一下魏骥的长寿之法。

网络配图

其一,体恤贫贱,富有爱心。魏骥初入仕途时,官居松江训导,协助县令抓教育工作,顶多是个从七品,俸禄少得可怜。即便这般条件,魏骥还是要释放爱心。期间,魏骥就“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自己掏钱为贫困的学生提供茶水、粥食,无私帮助他人,他人受益,自己也会开心。再者,回乡后,魏骥倡导兴修水利,帮助百姓解决饮水灌溉问题,也是一种大爱。

其二,性格随和,待人宽厚。正统年间,太监王振擅权,欺凌公卿,众臣与王振水火不容。魏骥也看不惯王振,但考虑到明英宗对王振亦师亦友,且对其听之任之,如果反对王振,就是跟明英宗叫板,这无疑是自讨苦吃,故对王振宽厚待之。王振也非常尊重魏骥,不但没对他进行迫害,反而“独严重骥,呼先生”。连王振都能容忍,其他人就更别说了。心里少了愤怒和计较,自然安静平和。

其三,不恋权位,急流勇退。魏骥三十三岁入仕,正统八年(1443年),七十岁时尽管身体硬朗,政治上还处于上升期,但他不贪恋权位,毅然选择急流勇退,“以老请致仕”,后“复以老辞”,最终在七十七岁那年“致仕”回乡。回乡后,魏骥造福一方,有着那么大作为,却很少自我标榜和宣传,他的事迹直到临死才传到皇帝耳朵里。权位名声都是浮云,做有意义的事才是真道理。

网络配图

其四,粗茶淡饭,恬淡度日。魏骥犯乡后,立即调整心态,从容回归田园生活,“布衣粝食,不殖生产”,身着布衣,粗茶淡饭,不仰仗影响力经商牟利、攫取钱财,且为人低调,从不招摇,还经常“戴笠行田间”,一副老农民的打扮,勤于稼穑,以至于很多官员都不认识他。回归故里,家人团聚和睦,呼吸乡野气息,过着百姓生活,无欲无求,恬淡度日,也是他长寿的重要因素。

《明史》中用了几个词来形容魏骥的性格,一是为官时“务大体”,二是返乡后“端厚祗慎”;三是在家“虽耄益恭”。在官场上,不为鸡毛蒜皮的琐屑之事所劳神劳心,凡事抓方略,抓框架,不像诸葛亮那样事无巨细,身心自然轻松;在家乡,放下官架,放平心态,与乡人多交流谈心,且不失端庄、宽厚、恭敬、自律之品行,是为养生之法;在家中,听从兄长的教诲,年纪越大越恭顺,没有一点臭脾气。气顺了,血通了,病远了,人也就长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红颜不是祸水 宋徽宗情人李师师只不过是个棋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女人一旦成为大人物的情人,其社会作用就很复杂。中国落马的贪官,几乎都有情人,而且情人们都神通广大,不可小看。想起李师师这个人物,突然想起大学毕业时一位老师亲口告诉我的一句话:“你走上社会后,不管在哪个单位,都不要得罪漂亮的风情女人,你可以得罪领导,但得罪不起漂亮的风情女人,因为不少风情女人的背景,非

  • 此人立功一万多次 因一点小事竟被人破口大骂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李成梁是明朝后期的著名将领,据记载他军功就立过一万五千多次。他曾经多次率部队抵御北方部族的侵犯,而且为明朝开疆拓土立下了不少功劳。网络配图李成梁是朝鲜族人。他的能力其实是很强的,但是却始终没办法得到重用。人到中年了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万历年间北方的部落曾屡次进犯明朝边境,明朝先后损失了众多将领。就

  • 皇帝经常微服私访 是后宫触目惊心还是考察民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微服私访”? 皇帝住在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宫里,闷了、闲了、想了解下民情了,看看外面大千世界,就有亲自出宫的欲望与必要。他们外出,方式无非明暗两种:鸣锣开道,八面威风,周遭肃静回避,大张旗鼓地外出为第一种;神不知鬼不觉、偷偷摸摸地“溜”出去,是为第二种。后一种因帝王或者官吏为隐蔽身份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出

  • 揭秘明成祖朱棣为何要立一个瘸子作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今天来跟大家说说朱棣立太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朱棣勇猛心狠,自己篡位以来对于国家管理方面还是有功的。但是对于立太子的事,当时却让朱棣很为难。朱棣的儿子不多,当时成年的就三位,而且都是徐皇后所生,老大叫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大儿子朱高炽心地善良,当时朱元璋就说过他有君人之识。但是他长

  •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一心愿报国为何反而辞官?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高适,字达夫,是渤海郡地方的人,是著名诗人。那么高适是哪个朝代的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其实关于高适是哪个朝代的这个问题从他的诗中就可以判断出他所处的朝代,读过他的诗的人就会很清楚的知道,他的诗大都是描绘了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与社会现实状况。所以说高适是唐朝时期的颇负盛名的诗人学者。他曾经担任过许多职务,例

  • 他为朱元璋打下大半江山 父子三人却不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打天下和坐天下,有大半壁江山是徐达帮忙打出来的。从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回乡募兵,把发小徐达招致麾下起,徐达就与朱元璋是生死与共。郭子兴和孙德崖不和,郭子兴抓住孙德崖,而孙部关押了郭子兴的上门女婿朱元璋。徐达铤而走险至孙部,要求代替,化解矛盾,救出朱元璋。后来,朱元璋率部渡江,攻打采石矶和太平府,

  • 完美无瑕的美玉:三国历史上真实的大将周瑜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在史书《三国志》里,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很高,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并评价其: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三国志》记载,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

  • 这人替仇人养了23年儿子 最后却惨遭无情背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梁武帝萧衍在篡位之前曾是齐国的大臣,他小名练儿,与齐国皇室同族,是南兰陵人。他的父亲萧顺之因为辅佐有功,而被齐明帝萧鸾重用,官至丹阳太守,是皇上跟前的红人。可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萧顺之为萧鸾做了不少事,但有一次却失误了,因此得罪了萧鸾。失去了“报国”的机会。而萧鸾,则将他放逐,不久以后

  • 连太监都有照片为何光绪皇帝竟没有照片留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太后、德龄、隆裕、瑾妃、溥仪乃至无数太监等历史人物的照片,但是在如此多的历史照片中,却没有一张光绪皇帝的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图片来源于网络清史稿记载的很明确,1890年前后,中央帝国的宫廷第一次有照片,而将近代摄影技术带入紫禁城的,正是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在之前的官府,已经有人接触照相机,但是“照

  • 宋朝宁愿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能负我的狂妄君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说有人能与纣王的残暴匹及的话,宋康王是也。宋康王的残暴是出了名的,他们两人的最终下场也是一致的。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宋康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图片来源于网络宁愿我负天下人,但是天下人不能负我,否则得罪宋康王的下场就是死。宋康王的残暴连曹操都是比之不及的,能与之相比的怕只有嬴政。只要是他想得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