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之死被忽略的一面 他想辅佐的竟非刘备

诸葛亮之死被忽略的一面 他想辅佐的竟非刘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660 更新时间:2024/2/13 14:38:45

公元234年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名相诸葛亮在北伐前线的五丈原含恨离世,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就在这一年的春天,一个与诸葛亮同龄的重要人物先他而去了,诸葛丞相之死和此人的意外辞世应该是有关系的,这个关系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在揭开谜底之前,我们不妨借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回顾一下诸葛亮和他的这个同龄人青少年时期的人生遭遇,为了叙述方便,就暂且称其为“同龄人”吧。

网络配图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一个官宦家庭,诸葛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先祖诸葛丰汉元帝时官至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官任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后来担任过豫章太守。同龄人生于181年春的洛阳城,他出身于一个经济非常非常富裕,地位非常非常高贵的不凡人家。

公元184年,也就是黄巾军大起义的那一年,诸葛亮三岁时,母亲章氏不幸病逝,五年后,父亲诸葛圭也撒手人寰,把孩子们都舍给了弟弟诸葛玄。同龄人的命运比诸葛亮还要悲惨,他刚刚出世,母亲就被父亲的大老婆毒死了,他在祖母的养育下长到了八岁,然后,他的父亲也在这时候永远离他而去了。

为了躲避黄巾军掀起的战乱,也为了谋个收入更高的官职养活自己和哥哥的孩子,诸葛玄接受袁术的征聘南下豫章担任太守,于是,正值少年的诸葛亮跟着叔父从北方的琅琊郡来到了鄱阳湖畔的豫章郡。后来,豫章郡被朱皓攻占,诸葛玄就带着一大家子人逃到了刘表管理下的襄阳,此时历史已经进入了公元196年。当时的襄阳稳定繁荣,正是适合隐居的好地方,这才有了后来隆中茅庐的卧龙先生。

同龄人的人生历程也在这一年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提心吊胆的逃难生涯,被彼时还算忠于汉室的曹操迎到了欣欣向荣的许昌,开始了一段好像有着美好未来的新路程。

行文至此,同龄人的身份已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他不是别人,正是东汉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

网络配图

诸葛亮应该知道自己与当今皇帝同龄,当然也知道汉献帝到达许昌后不久就成了曹操手里的提线木偶,所以他在长大成人后宁愿隐居隆中等待可能来更可能不来的贤德之主,也不肯到并不算远的许昌去求取功名。大家肯定还记得诸葛亮在隆中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的事情吧!试问他为什么把自己比为管仲乐毅,而不是功勋更著的萧何邓禹呢?是诸葛亮不够自信吗?当然不是。管仲在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打出的是深入人心的“尊王攘夷”之口号,而乐毅则是帮助燕昭王实现国家复兴的关键人物,诸葛亮之所以自比于此二人,乃是因为他有着除残去秽,复兴汉室的伟大理想。那个时候诸葛亮根本不认识刘备,甚至连刘备是谁都不知道,他想复兴的汉室不可能是后来的蜀汉,而只能是他的同龄人汉献帝代表的东汉王朝。

诸葛亮心系汉献帝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名震古今的隆中对。

咱们先来看一看鲁肃版隆中对的结尾部分:“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而周瑜当初劝说鲁肃选择孙权时则说:“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很明显,他们都是想辅助孙权成就“帝业”。诸葛亮提出的正版隆中对却颇不相同,他的表述是这样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位看到没有,诸葛亮跟刘备谈的可不是以“建号帝王”、“终构帝基”为目标的帝业,而是意在“汉室可兴”的霸业,说得更准确点,乃是要效仿管仲辅佐刘备成就“尊王攘夷”的霸业。诸葛亮希望刘备尊的王当然不会是刘备自己,只能是当时的天子汉献帝。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民间盛传汉献帝已被曹丕杀害,诸葛亮椎心泣血之余,只得退而求其次,与西蜀群臣一起尊奉刘备为帝以继汉统。

网络配图

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先后六次北伐魏国,虽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始终未能挥师东进,直捣长安。第六次出兵祁山后,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诸葛亮深感汉室复兴之艰辛,岁月流逝之无情,继之而来的战事不顺和疾病缠身使得他韶华易去,英雄迟暮的心绪越来越浓,愈来愈重。就在此年春天,诸葛亮的同龄人,东汉王朝的象征汉献帝不幸辞世了,在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三国时代,消息传到北伐前线时,应该已经是夏末秋初时节。这个令诸葛亮痛彻心肺却又无处诉说的噩耗最终成了压倒一代名相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在安排好了两代接班人之后,东望着当年的大汉都城洛阳含泪而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清宫疑案:乾隆皇帝两个皇后的悲惨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生前一共有过两个皇后。第一个皇后富察氏,是他还是宝亲王时的嫡福晋,乾隆二年被册封为皇后。富察氏温情脉脉,为人恭谨简朴,得到太后赏识,后宫嫔妃敬重,乾隆皇帝也对她恭敬有加。帝后二人心心相印,非常恩爱。有一年,乾隆帝下令将畅春园、长春馆以及圆明园三处并为一处。当园工告成后,乾隆非常高兴,命皇后率六宫

  • 奇葩的古代“高考”:王安石为什么被取消状元资格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大凡提及被取消某某考试中第一的资格,人们立刻就会联想到这个人是否作弊了,或是违反了国家政策,或是不符合报考条件什么之类的问题。不然的话,事关一个人的前途命运,谁会开那种玩笑呢?然而,本文的主人公王安石却一没作弊,二没违反政策,更没什么不符合报考条件的。可他就那么眼睁睁地被拿下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网

  • 兵不厌诈——揭秘韩信是如何做到屡战屡胜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出兵攻打赵国。赵军主帅陈余听到这消息,就在井陉口聚集兵马,号称大军有二十万。网络配图大将李左车劝

  • 唐玄宗李隆基的苦恼:竟然有人敢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唐玄宗由于辉煌的“开元盛世”和浪漫的李杨爱情故事而流芳千古,世人对这个有才的、多情的皇帝并不陌生,如果问玄宗究竟有多少个名字?相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大名隆基,小名阿瞒。其实《酉阳杂俎?忠志》中还记载了一个传说中的名字“鸦”,除此之外,从唐史记载的蛛丝马迹中发现:唐玄宗即位前,似乎还有一个名字,而这个

  • 南明亡于内耗:连皇帝都无人供奉被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就在明朝复兴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南明朝廷的内讧又开始了。郑彩想架空朱以海,进而取得实际大权。顺治五年(1648年),郑彩无缘无故击杀大学士熊汝霖,义兴侯郑遵谦十分不满,郑彩又命人逼迫郑遵谦投海而死。朱以海得知后大怒,指责郑彩说:“杀忠臣以断股肱,我活着还有什么用?”说罢就要跳河,左右侍臣和郑彩赶忙劝阻

  • 东汉时期的外交家班超是怎么做到万里封侯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班超万里封侯讲的主要是班超曾经让一个看相先生看过他的面相,看相先生从他的面相看出班超是个万里封侯的命相。在现代,班超万里封侯已经成为了一种卦象。图片来源于网络班超早年曾与母亲一同跟随兄长班固前往洛阳,因为家境贫寒,难以度日,班超就经常受官府的雇佣抄写文书来赚钱维持家中的生计,抄写文书这个工作毕竟不轻

  • 桃园三结义背后的可怕隐情:其实人人各怀鬼胎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幕非常经典的画面,就是刘关张在张飞的桃园中,祭天拜地的结为异姓三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被广为流传,就这样,刘关张的事情,传遍了大江南北。网络配图桃园三结义的背后,其实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是一个大阴谋,三个人各怀鬼胎,远没有只是结交那么

  • 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 万历为何三十年不上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万历即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从1573年至1620年共48年,他也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应该说,万历亲政之初还是很勤勉的,但在其老师、内阁首辅、万历新政的主要策划人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开始逐步沉湎酒色,从万历十七年元旦后,其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即再不视朝。网络配图之后,万历

  • 唐玄宗和杨贵妃格调不俗:浴袍竟为“情侣装”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白居易《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名句,让杨贵妃“入浴”、“出浴”的形象长期以来深入人心。“华清池”,意思是指华清宫内的温泉浴池。每年阴历十月,唐玄宗会率着宠幸的妃嫔王公大臣转移到骊山的温泉行宫——华清宫,待第二年开春天气转暖才重回长安。因此,就产生了“华清赐浴”的典故。《明皇杂录

  • 揭秘魏惠王为何不识孙膑商鞅这样的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魏惠王夺得魏国君主的宝座后,东征西讨,虽说败多胜少,但周边诸侯对魏国也颇有些忌惮。鲁、宋、卫、韩等甚至去朝见魏惠王,尊他为盟主。然而,到了后来,魏国却不断丧师割地,走向衰败。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结果呢?这大概还得从魏惠王同齐威王的一次会猎谈起。网络配图公元前355年,魏惠王同齐威王相约打猎。两人见面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