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后主刘禅并非“扶不起”:装傻只为保己命救蜀国

后主刘禅并非“扶不起”:装傻只为保己命救蜀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128 更新时间:2024/1/15 23:45:04

历史往往是这样:一个个人魅力太强、太完美的君主,给他的后代带来的压力,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也难以承受的。这种压力,不仅仅是精神上的,也是实实在在的政治和社会压力。这样的君主在离世之后,如果没有十分周密的安排,往往会给政治体制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形成权力的断层。而几乎所有的二世君主,都难免要面对一个这样的困境。

刘禅,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的一生,就是被父亲刘备和能臣诸葛亮的阴影所笼罩的一生!他的一生,就是"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的一生!他的一生,也是被误解、被刻意"妖魔化"的一生!"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下面我们就来讲讲众多"二世祖"中间颇为典型,身世非常曲折,然而也最为人们所误解的一个:蜀汉后主——刘禅。

网络配图

一、只身飘零,饱经磨难,阿斗原本是英才——这个"董事长"历经坎坷

"扶不起的阿斗"这话连大字不识一个的乡间老农都知道,就因这一句话阿斗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极高,老少妇孺皆知。自此话诞生并成为乡间俚语后,凡是懦弱无能,即便是有人帮衬也做不了大事的人都被冠以"阿斗"的称号,甚至到了后来"阿斗"逐渐演变成了"弱智"的代名词。阿斗的不佳名声主要是来自《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有意贬低了小名阿斗的后主刘禅。不过,在正史《三国志》中却对历史上的刘禅做了另外一种评价。陈寿借其臣子之口说他"通明智达",在自己国力无法抵抗强魏时以百姓为重,以社稷为轻,采取了投降的上策。刘禅被接到洛阳后,司马昭认定他是个没心没肝的傻子,对他放松了戒心。

刘禅真的是傻子吗?在蜀汉为君时还是一个通明智达的贤主,何以在亡国后却变成了"扶不起的阿斗"?说起刘禅这个人,他的经历颇为有趣。他虽然当皇帝在位的时间不短(40多年),但值得一提的政绩却没有见诸史书——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而他称帝以前的经历却值得一叙。就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史料,刘禅登基称帝以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上是个空白。

专为刘禅立过一"传"的陈寿,在《三国志》中介绍这位后主皇帝登基前的经历时也只是避实就虚地写道:"后主讳禅,字公嗣,先主子也。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立为王太子",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前的那个刘禅的所作所为语焉不详。其他一些史书,包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内,也都犯有同样的毛病。正由于主要史料语焉不详,一些野史便乘虚而入,附会出许多故事。赤壁大战之前几个月的当阳长坂坡,因缺乏稳固的根基,加上兵微将寡,因而仓皇出逃的刘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在曹操的"百万大军"中,刘禅与其生母甘夫人像怒海中的一叶小舟,差一点遭受灭顶之灾,幸亏刘备手下的大将赵云赵子龙,几进几出,于"百万军中"将其救出,方才保全了这个无辜孩童的性命……

网络配图

这是出自明代人罗贯中笔下的一段与刘禅有关的故事。

这段故事在《三国志。赵云传》中不过区区几十字——"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的故事,经过罗贯中等人的艺术加工之后,脍炙人口,广为人们所知。许多人正是从这里入手,了解刘禅刘阿斗的,并因之得出他"痴人有痴福"的结论。而另外一段出自南北朝时人裴松之注引的《三国志》中有关刘禅早年含辛茹苦的记载,却鲜为人知,这至少是不公平的。

早年时的刘禅,据史料上说,是吃过许多苦头的。那还是在小沛大败之时,刘备受曹操、吕布的夹攻,仓皇弃家出逃。时年"数岁"的刘禅"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到了建安十六年(211年),关中大乱。扶风人刘括逃乱进入汉中,因系富豪,虽然是避乱,仍须有奴仆服侍。有人向刘括推荐,说有一个小童(即刘禅),可堪驱使,刘括遂将刘禅买去充做书童。一次闲谈时,刘括觉得刘禅言谈不俗,"知为良家子,遂养为己子"——把刘禅收为义子,还给他娶了个媳妇,并生下一子。

214年,刘备从刘璋手中夺得益州,派其部下简将军入汉中寻找阿斗。从刘括那里知晓了这个消息之后,刘禅只身前往驿舍,拜见简将军。二人见面,寒暄过后,刘禅侃侃而谈,一一回答了简将军提出的种种问题,到最后,曾做过刘备内侍的简将军终于认定,面前的这个出落得一表人才的青年,就是当年赵云抱在怀内的阿斗。时任汉中都督的张鲁,为了巴结刘备,于是"洗沐送(禅)诣益州,备乃立为太子".这是出自裴松之注引《三国志》中引自《魏略》的一段史实。

网络配图

从这段鲜为人知的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年的刘禅是有一番含辛茹苦的辛酸的。这段难忘的与众不同的经历,可能对于刘禅后来的性格影响深刻。在刘禅看来,从小到大,他已经经历过无数次大灾大难——经历过"从王子到贫儿"这个在戏台上才存在的大起大落;给别人做过书童和义子的经历也使得刘禅学会了察言观色和隐忍。他知道有所不为才能够有所为,而了解这一点对于全面深刻地理解刘禅登基后的所作所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无耻小人李儒焚城究竟造成了什么样的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演义这本史书小说中,出现了很多谋士,他们有些有济世经邦的才华,如诸葛亮、周瑜等人;有些忧国忧民,以拯救汉室为己任,如王允等人;但有些却是品格低劣、心狠手辣,如贾诩、李儒等人。那么三国演义李儒到底做过什么行为呢?图片来源于网络李儒,字文优,他还有个别名是叫李孝儒。他曾经担任的是汉室朝廷里的郎中令

  • 一直信奉孔子的朱元璋为何要羞辱宋濂和“衍圣公”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读中国历史,当代人常会奇怪,君王淫威之下的人们肯定是极度缺乏尊严,天天垂头丧气的,特别是在自尊方面比较敏感的文人,但事实是,旧时代的士子们似乎并不觉得自己活得有多么窝囊,哪怕直接面对高高在上的君王,自认为该争的也还是要争个不亦乐乎,甚至常常至死方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那是因为,中国的读书

  • 慈禧为何总爱扮演观音菩萨?觉得能普度众生?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照相术自从在法国问世以后,没过几年就传入了我国,传入了清政府。当时照相的程序很复杂,成本也很昂贵,在民间并不是很普及。在照相技术传入我国之前,我们所看到的历代帝王的“照片”主要是肖像画。而当时大清的执政者慈禧在老年后便迷上了照相。网络配图照片中间为慈禧。 慈禧总是挑选合适的服装来将自己妆扮成观音菩萨

  • 李世民的重臣魏征为何会被评为“千古之名臣”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曾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哥哥李建成的重臣,他曾经多次劝说李建成早早下手杀掉李世民,以免后患,可李建成没有听魏征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宣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杀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临天下之后,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状,说魏征曾经替李建成出过好多对李世民不利的主意。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召见魏征

  • 汉武帝时期的和亲公主 再嫁国王孙子生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也不是一味的就知道打仗,让少数民族不敢冒犯。为了达到目的,汉武帝也曾派公主远嫁和亲,最有名的就是细君。汉武帝和匈奴征战多年发现一个规律,匈奴打不过就跑,稍微放松一点就又回来,不胜其烦。为了夹击匈奴,汉武帝远交近攻,打算联合西域其他国家,共同消灭匈奴。乌孙国实力强大,而且是匈奴的世仇,正好满足汉

  • 朱元璋为何杀刘伯温:麾下文臣两大集团内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然而,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封了个 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虽然他执法如山,并且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 在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直至生命的

  • 13岁的大唐金城公主为何嫁给只有7岁的丈夫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大唐宗室之女13岁的金城公主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样的事情会落到她的头上!她被选为出嫁给吐蕃王——当时吐蕃赞普的王后,实现“唐蕃和亲”。如果按照现在的计算方式(周岁),金城公主十足的年龄才12岁,也就是一个孩子,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肩负着继文成公主数十年之后的政治使命,金城公主她能做好吗?这一天是唐中

  •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人生带着悲壮的色彩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里如是评价廉颇。名将廉颇的整个人生跟其他的名将一样也带着悲壮的色彩,廉颇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为赵国效力,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纵观他的整个人生,他在早期是相当辉煌的,而到了晚期,他的处境甚至可以说称得上叫做凄凉。网络配图“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 安乐公主竟然比杨贵妃更美却比武则天更毒辣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生为女皇武则天的儿女,是世上最不幸的事情之一。比如中宗李显,在他成长的时候,不得不亲眼看着与自己手足情深的两位兄长李弘、李贤,一位尚在襁褓中连名字都还没有的妹妹,死在亲生母亲的手下。做了母亲向皇位前进的垫脚石。在这些刺激之下,李显的性格不象他的两位哥哥那么豪爽洒脱,而是懦弱敏感,精神脆弱。但是

  • 朱元璋为何杀尽所有功臣但却独留了汤和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杀功臣这是所有人都知道,而朱元璋的所做所谓也让大家再一次的看到了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是多么的实在,可是,在朱元璋杀尽功臣之时却独留一人,那人就是汤和,这是为何,朱元璋为何惟独把这个信国公汤和留下来?想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