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真实关羽:爱慕虚荣 好色程度不亚于曹操

真实关羽:爱慕虚荣 好色程度不亚于曹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585 更新时间:2024/1/21 16:29:37

李存葆的《东方之神》(载于《十月》2002年第四期)被作者自己称为纪实文学(见《中篇小说选刊》2002年第六期该篇作品后所附作者创作谈)。我读了该“纪实文学”后的感觉是名不副实,如果可以开个玩笑的话,我宁可称它为“纪虚政论”:该作品纪录的事情大多不是史实,而是虚构的;形式上似乎侧重于历史考证,实际上依据的主要是小说和民间传说、故事;该作品并没有很强的文学性,较多地是在“纪虚”的基础上大发政治议论。

要谈关羽和三国的事情,陈寿的《三国志》应该是最重要的历史资料。而李存葆的《东方之神》(下称李文)却说,陈寿是“坚定的拥曹派”,因其父曾受诸葛亮的髡刑,在写《三国志》时掺进个人恩怨,具体到《关羽传》,则“惜墨如金,闪烁其词,语焉不详”。

陈寿修《三国志》,确实以曹魏为正统,但这并非他拥护曹魏,而是身为西晋臣子的缘故;西晋是继承曹魏的,因此他修史书,不能不以曹魏为正统。如果一定要说拥护谁的话,也只能说他拥护司马氏的西晋,与曹魏并不相干。

网络配图

从有关史实看,陈寿在形式上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作为蜀汉旧臣,他在思想感情上却倾向于蜀汉,从这个意义上倒可以说他是“坚定的拥刘派”。他给自己的书取名为《三国志》,就是表明魏、蜀、吴三国对等的意思。在材料的取舍上,他对曹丕称帝时群臣百余人劝进、颂德的表文均不记载,对刘备称汉中王和即皇帝位时群臣请封之辞、劝进之表、告祀之文则大书特书,可以说明他的真实倾向。

陈寿修史时因其父受诸葛亮髡刑而掺杂个人恩怨的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自北魏以来,有许多学者为陈寿辩诬。其主要史实是,陈寿在西晋时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奏于朝廷,并作了一篇表,其中对诸葛亮做了公允的评价。清代学者王鸣盛综合朱彝尊、杭世骏两家之说并加以申述补充,指出:“(陈)寿入晋后,撰次《(诸葛)亮集》表上之,推许甚至,本传特附其目录并上书表,创史家未有之例,尊(诸葛)亮极矣。评中反复称其刑赏之当,则必不以父坐罪为嫌。”清代另两位学者钱大昕、赵翼也指出,陈寿对于蜀汉人物,最推重的是诸葛亮,对其称颂不遗余力,所谓因私嫌而对诸葛亮有贬词的说法,是无识之论。

网络配图

由此看来,陈寿作为修史者,其职业道德是好的;他的《三国志》,正如历代史家所公认,是一部可称为“良史”的最有价值的三国史籍。我们要探求一个真实的关羽,不能不首先从《三国志》中找史实。而李文却说,由于政治态度和个人恩怨,陈寿在写《关羽传》时,“惜墨如金,闪烁其词,语焉不详”。这一评价也是毫无根据的。李文拿《武帝(曹操)纪》与《关羽传》的篇幅相比,一个“洋洋洒洒万余言”,一个不足千字,以此证明其论点,但这种对比是没有意义的。

曹操是正统的开国帝王(故其传不叫《武帝传》而叫《武帝纪》,以示与其臣下等的区别),按照修史者的惯例,他的传记篇幅理应是最大的。而刘备、孙权虽不是正统,也是帝王,陈寿也给了他们较大篇幅。至于三国的臣子之传,其篇幅比帝王小得多,且大都是数人合为一传。《关羽传》紧接在《蜀书》的《诸葛亮传》之后,且为关张马黄赵五人合传之首,应该说是适当的,符合关羽在蜀国的地位。如果一定要比字数的话,也只应该拿《关羽传》与曹魏相当的大将传记相比,这里根本看不出陈寿有薄此厚彼的倾向。

李文说,关羽“亡命走涿州”,陈寿只写此五字,对其原因“讳莫如深”。李文确认其原因是“仗义杀人”,他叙述了民间传说的五种版本故事之一种,然后将这当成确凿不移的事实说:“正是关羽为民挥剑之一杀,才奠定了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在《关羽传》中这本应不可或缺的一笔,却被陈寿老先生给‘贪污’了。”

这贪污之说不知从何而来?假如李文能够在其他史籍中找出关羽仗义杀人的事实,还可以说陈寿贪污;然而它连一条也找不出来,只是列举了民间传说;而民间传说是不能当成确定的史实的,怎能说陈寿贪污,怎能说他故意“讳莫如深”?

网络配图

在我看来,陈寿是真的不知道关羽“亡命走涿州”的原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胡编乱造。正如李文所引,《关羽传》详细描写了关羽“刮骨疗毒”的硬汉形象。像这样的小事尚且详细入传,如果关羽确实有“仗义杀人”的豪侠事实,陈寿为什么要贪污掉,他有什么必要“讳莫如深”?

由此看来,李文加给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没有史实根据,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隋朝室女义成公主为什么连续嫁给四代可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与隋朝公主的关系,隋朝最后一位公主,和敬公主

    李靖是隋朝末年唐朝初年的有名将领,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家。李靖生于571年,字药师,所以也称之为李药师,雍州三原(今天在陕西三原县),出身宦官之家,其祖父李嵩义曾经担任过刺史,被封为康公,父亲是李诠,在隋担任太守之职。图片来源于网络李靖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饱读诗书,且立志要效力于明君。最初的李靖和他父

  • 猛将典韦死后为何会被人割头互相传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割头图,谁杀了典韦,三国典韦传

    在《三国演义》里,典韦是被曹操誉为“古之恶来”的猛将,恶来是谁?那是纣王的猛将,和父亲飞廉都以勇力出名。在《三国志》里,典韦也是使一双八十斤大戟的勇猛之将。他的勇猛从早年的经历就能看出来。有一次为别人报仇,典韦等候在人家门口,门一开,典韦冲上去杀掉对方及其妻子,然后拿出佩刀和大戟,步行离开。这个时候

  • 他打败夏侯惇勇冠三军 为何说他是儒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儒将什么意思,夏侯惇打仗没赢过吗,夏侯惇一直打败仗还一直升职

    他在三国时代,武艺高强,勇冠三军,如果他和吕布打起来,也未必会输,一生没有败绩,是真正的常胜将军,但是,很多人却说他是儒将,他是谁呢?我们看看史书《三国志》对他的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网络配图刘备被曹操打败,曹操率精锐部

  • 曹操对女人下手狠辣 睡觉时挥剑砍杀掖被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挥剑天下,挥剑意思,挥剑只有一下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中说,曹操的女人陪着曹操午睡,曹操的头枕在这个女人的身上,曹操对这个女人说:“等一小会儿,你要记得叫醒我。”这个女人答应了。过了一小会儿,这个女人见曹操睡得很是香甜,就没有叫醒他。等到曹操醒来后,发现自己睡过了时间,便怪罪这个女人,把她活活地打死了。《世说新语》

  • 景泰帝朱祁钰到底是如何死的?我告诉你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祁钰最后的下场,明景帝朱祁钰简介,景泰帝和明英宗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是明朝第七位皇帝。他生于宣德二年, 母贤妃吴氏,宣德十年,明宣宗驾崩之后,皇长子朱祁镇继位,封朱祁钰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也先兵犯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 下,不顾群臣劝阻,令皇弟朱祁钰监国,明英宗亲率大军出征

  • 阴城公主为什么敢当着丈夫的面和别人乱搞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公主下嫁,孝庄为什么不阻止鞭尸,城阳公主巫蛊事件

    汉顺帝永建五年的,长安的定远侯班府中忽然传来一声凄厉的惨叫声,声音在一向安静的侯府中显得异常刺耳。当家人找寻到声音来处,是主人定远侯班始的卧室,推开门一看,竟然发现班始手拿匕首愣在屋中,鲜血一滴滴的顺着刀尖淌下。不远处镶金嵌玉的大床上,一位美女肉体横陈,血流满地。大家都吓呆了。班始也算是京城名门,可

  • 为何朱棣遭大臣刺杀冷静应对 却被飞起人皮吓昏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棣与建文帝的关系,朱棣杀了哪个大臣,朱棣最后一次打赢了吗

    明成祖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互相征伐。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没有时间给儿子起名字的。网络配图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于当时称作应天府的南京。应天,是顺应天命的意思。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庆(南京),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朱元璋意思是要

  • 历史上李自成与崇祯皇帝 到底有多大的仇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自成对崇祯评价,崇祯为什么打不过李自成,李自成和崇祯和谈

    李自成(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首领,他带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逼死了明崇祯皇帝,树立了大顺政权,但不久农民起义军就在吴三桂和满清军队的结合夹攻下败亡,李自成也寿终正寝。有人说李自成和崇祯的两全其美是由于互断了对方的龙脉,才使满清的多尔衮捡了一个大廉价,这是怎样一回事?元朝初期,为了逃

  • “有始有终”的正德皇帝痴于女人最后死于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朱厚照可能是明朝皇帝中最颓废最有争议的人物,登基为正德皇帝时还不足14岁,可是这位青少年早已染上了玩世不恭的怪癖,对美丽妖艳的嫔女特别喜爱,《明史》记

  • 才貌双全的梅妃让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受伤?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玄宗爱梅妃还是杨贵妃,杨玉环为何从了李隆基,唐玄宗武惠妃梅妃

    梅妃江采苹很有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是写得一首好文,从流传至今的几篇文章看,就算是放在大唐一流文人诗作中也毫不逊色。贵妃杨玉环则徒有美貌,一些野史中也曾经有一二首杨玉环的诗作,可一看就知道不过是打油诗。作为颇具才情的唐玄宗,最后为什么选择才气平平的杨玉环而放弃了堪称谢道韫再世的江采苹呢?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