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伯温有多神?能预测天下局势却没能预测自己的生死

刘伯温有多神?能预测天下局势却没能预测自己的生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032 更新时间:2024/2/18 23:46:27

你知道刘伯温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朱元璋登基之后,对于异姓功臣并不信任,为了维护大明江山的稳固,他在位期间,曾多次分封诸子为藩王,以成为互助之势,以此维持大明王朝不倒。但后来藩王们各拥重兵,坐镇一方,还不断觊觎帝位。朱元璋的孙子的朱允炆即位之后,对于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于是,便与重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刚开始,削藩政策比较成功,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但是,燕王朱棣并不甘心束手就擒,他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清君侧,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发动了一场达四、五年之久的叛乱。

战争胶着了四年后,朱棣率师南下。连下泗州、扬州、镇江,直逼南京。后来,由于有人开门降燕,南京陷落,在南京城被攻下后,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靖难之役”,后来,朱棣又迁都北京。

谁也没有想到,朱棣将会夺得天下,京城将会北迁。而早在几十年前,刘伯温就在《推背图》中预言了。刘伯温是这样预言的:文章采取了一问一答的形式,面对朱元璋对于明朝气运的提问,刘基回答道“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方终灭北方终,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朱元璋又问:“朕今都城竹坚守密,何防之有?”刘基回答:“臣见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只恐燕子飞来。”“南方终灭北方终”是说金陵毕竟不是一个王气久居之地,大明王朝的最终国运还是在西方,太子虽然是嫡出,但是还要预防旁支的尾大不掉。刘基还点出了攻破南京城的是“燕子”,也就是燕王朱棣。

刘伯温还善于识人,有一次,朱元璋准备用杨宪为丞相,在征求刘伯温意见时,刘伯温“投了反对票”,刘伯温说:杨宪有丞相之才,却无丞相之器量。当丞相的,应持心如水,以义理为判辨是非的标准,又有一颗包容之心,而杨宪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可否为相?刘伯温说,此人比之杨宪更差,连丞相之才都没有。又问,胡惟庸可否为相?刘伯温说:这好比让胡惟庸驾车,我担心车辕会被损坏,胡惟庸也不是最佳人选。自己提出的这些人选都被否定了,朱元璋有些不高兴了,便没有听取刘伯温的意见,而任用胡惟庸为相。果不其然,后来胡惟庸和朱元璋之间爆发了矛盾,最后被朱元璋处死,并灭了九族。刘伯温的这个预言得到了实现。

朱元璋打下天下后,刘伯温过的并不是十分的愉快,由于朱元璋是一个猜忌心很重的人,许多功劳很大的重臣都由于功高震主,而被朱元璋害死。在这种情势之下,刘伯温吸取教训,为人更加的谨慎,尤其是在立下大功之后,从不敢张扬,反而是更加的低调。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刘伯温被封了这么高的官,却不贪恋富贵。洪武四年,便告老还乡了,隐居起来,从此不再过问朝廷事务。隐居的刘伯温,大智若愚,表现得像一个不识字的老农,也不其它官吏来往。刘伯温除了下棋喝酒之外,从不提起自己建功立业之事,也不提与朱元璋的交情。当地知县几次求见,刘伯温为了避嫌,都不答应,后来,这位知县无奈,只得化装成老百姓去拜见他。刘伯温推算到这个人就是知县,马上惊恐失色地站起身来,自称草民,并礼送知县出门,不复再见。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因此就放过刘伯温,尽管如此小心,刘伯温还是出事了。当时,在在浙江福建交界处,有一个叫谈洋的地方,此地偏僻而险要,成为奸人躲藏之所,刘伯温便派儿子刘涟入朝反映这一情况,建议在此设立一个机构负责巡查,以更好的维持社会的治安。但刘涟却犯了一个大错误,按照规则,他应该通过中书省也就是宰相把奏章交给皇帝,但是他绕过了中书省,直接向皇帝奏陈,这是很不合规矩的,这引起了执政大臣胡惟庸的嫉恨,他诬陷刘伯温看中了谈洋这块地方,准备作身后之墓地,只是由于谈洋的百姓不同意,所以才希望朝廷在那儿设立机构,以此驱逐百姓。中书省准备借此兴起大狱,眼看一场针对刘伯温的轩然大波就要兴起了,此时的刘伯温虽然患病,但仍然不得不扶疾入朝,向皇帝道歉,朱元璋没有再追下去。

不久后,朱元璋还是给了刘伯温一点颜色。朝廷祭奠孔子,仪式结束后,祭祀用的肉分给参与仪式的朝臣。刘伯温没有参加祭奠仪式,而且他又是一个在野之臣,却接受了肉,这显然也是不合规制的。朱元璋借此整肃刘伯温,下令停发其一个月俸禄。由此可见,最后一次入朝的刘伯温,其处境之尴尬。

之后不久,又有人诬陷刘伯温,说他参与谋反,朱元璋终于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了。洪武八年,朱元璋授意丞相胡惟庸派遣太医,送给刘伯温一杯毒药,刘伯温虽然知道是毒药,但是天命难违,他最终饮下了这杯毒药。不久后,刘伯温就去世了。临终之前,他命人将其平生所收集的天文秘书全部封存,待他死后,再把这些东西全部上交朝廷,并一再规定,任何后世子孙千万不可再学习这些东西,要做一个普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守墓小官田千秋,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提拔为丞相?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守墓小官田千秋,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提拔为丞相?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西汉武帝时期的这位田千秋,又名车千秋,的确是个牛人。既然是牛人,自然要有过人之处,否则,即使机会摆在面前,也会失之交臂,根本创造不了如火箭发射般的升官速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从

  • 柴皇后:前夫是个皇帝,嫁给一小兵又成了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柴皇后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故事的女主角便是柴氏,在史籍之中的柴氏一直都是一个身份不凡的女子。早年的时候,柴氏是唐庄宗后宫之中的妃嫔,后来唐庄宗离世,新继位的皇上便将大部分前任皇帝的妃嫔都遣送回家,而这其中便恰好有柴氏。说来也巧,当时柴氏在

  • 一生无宠活到92岁,揭秘乾隆后宫最大的赢家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婉贵妃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最近应该有不少人都在追如懿传吧,这部剧播出至今已经过了剧情的三分之二了,主要的角色也都已经即将走入人生的后半段,剧中的乾隆皇帝只爱如懿一人,可是真实历史毕竟不是这样的电视剧,不会出现皇帝心中只有一个人的情况,有很

  • 此女因长得太美,轮流嫁给祖孙三代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昭君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古代,对于长相漂亮的女子,便会用倾国倾城来形容她的美貌。而容貌一物,于女子而言,既是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是悲惨人生的罪魁祸首。但是容貌天生如此,本身便不是女子能够抉择的,却因此不能为自己的命运做主。古代一女子

  • 周万是什么人?为父赴死的他为何会被赐官?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周万是什么人,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明代朱元璋时期。众所周知,朱元璋对官员的管理非常严格,处罚也相当严厉。只要官员犯了罪,至少犯罪增加了,朱元璋也为此亲自编写了“英皇制诰”。这一法律又称法外法,与大明法相分离.周万是著名的孝子。当时,他只有16岁。他非

  • 李亨为什么会在安史之乱时篡夺皇位?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李亨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李亨的太子之位也是捡来的。李隆基的嫡长子是李瑛,然而,李瑛同样没有逃脱太子魔咒,最终被武惠妃陷害致死。李隆基是个玩弄权力的高手,他深谙权力制衡之道。李林甫就是他的一张王牌,他利用李林甫压制太子

  • 日夜住在“豹房”,朱厚照设置的“豹房”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朱厚照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朱厚照是明孝宗的大儿子,是孝宗与张皇后所生,明朝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间年号正德。由于,孝宗十分纯情,一生独爱张皇后,而张皇后为孝宗生的两个儿子中的一个又早早夭折,所以,朱厚照顺理成章的成为孝宗的掌中宝。年幼的朱厚照

  • 明末第一骁将贺人龙是什么实力?李自成的克星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贺人龙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堪称明末第一骁将。李自成起兵后就一直被他追着打;几乎一个人把山西所有的义军都打光;李自成的舅舅,老闯王高迎祥被他活捉。硬是靠自己战功累积,升为总兵(军区司令),成为明朝顶级武官。最后因为桀骜不驯,两年内坑死明朝两任总督,被自己的上司设计擒杀。他死后,闯军

  • 庆恭皇贵妃的身上有哪些谜团?她身上又有哪些遗憾?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庆恭皇贵妃,接下来听听我爱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在乾隆五位皇贵妃中,庆恭皇贵妃绝对是最幸运的一个,虽然她没有生下儿女,却因抚养嘉庆帝而被追封为皇贵妃,全家也被恩准入旗,其侄子陆松龄还被赏了一个骑都尉的世职。然而,这位皇贵妃身上却充满了谜团……来自江南的民间汉女关于庆恭皇贵妃的出身,官方史料没

  • 孙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在位期间有什么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孙权,接下来听听我爱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孙坚在黄巾起义时因军功积累一直做到长沙太守。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向江东发展,公元196年,东汉朝廷封孙策为”吴侯”。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接掌兵权。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公元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就以“吴”为国号。为区别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