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邵建:观念是解读历史何以然的钥匙

邵建:观念是解读历史何以然的钥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1162 更新时间:2024/2/7 20:02:07

就我个人的写作兴趣,不在史,而在论。史家傅斯年言及史学时曾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体力活,也是基本功,我来视为苦役,唯恐避之不及。这就注定我不可能走史家之路。但,面对现成史料,哪怕它是陈旧的,我倒很愿意从观念角度对其解读,或曰从观念出发对其重新发现,并由此观察观念与时代之间的互动。因而,我眼中的历史(比如我所关注的20世纪这一百年,尤其是它的前期,),从我习惯的切入看,未必就不是一部观念史或思想史。

对于观念的看重,大概是受了苏格兰大卫伯林转引过德国诗人海涅的警告:不要小看一个哲学教授在狭小书房里炮制出来的观念,它可能毁灭一个明。也所以伯林本人的学术用力,就是欧洲近代以来的观念史和思想史,用以钩玄观念与历史之间的隐秘的联系。

回望20世纪中国一百年,由于意识形态长期以来形成的歪曲、遮蔽和遗忘,百孔千疮的历史给历史学家留下了太多的重新工作的空间。从1990年代中期往后,十多年来,就像1980年代小说叙事一样,从文革苦难的“伤痕文学”,往前回溯到十七年历史的“反思文学”,然后再往前,是历史文化久远的“寻根文学”;我们的历史叙事也是如此,最早出现的是“民国热”,由民国而北洋而清末,历史一节节往前溯,不断地以另一种不同于教科书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呈现被沉埋了的历史,追述被扭曲了的时代,还原被污名化了的真相,便成为一代史人的职志。我的一些朋友就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我对他们抱以深厚的敬意。但我自己不然,我的兴趣与其说是在史,毋宁更在史以成史。历史是然,我更私心于它的何以然。当然,历史何以然的构成因素很多,它的形成本来就是各种作用的阴差阳错;但在历史的多元审视中,我选择的观察视角和解读维度就是观念。一个时代如何形成一种观念,一个观念又如何作用并影响一个时代,是我个人触史的兴趣。

还是在20世纪的最初12年,即清末还剩尾声的最后12年,梁任公的君宪运动和孙中山的共和革命不仅构成面对满清专制的两种政治力量,同时也是两种政治观念在角力。彼时梁孙等都在日本,但能够吸附大批年轻留学生的不是梁任公保守主义性质的立宪,而是同盟会带有复仇色彩的民族与共和的革命。革命理念风靡日本留学界,鲁迅就是其一。他回忆年轻时在日本慕名去听章太炎的课,不是因为他的学问,而是“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这不是个案,后来这些归国的留日学生进入各路新军和政府,成了推翻满清的决定性力量。然而影响他们的,正是共和、民族、革命这样一个观念系谱。

以辛亥革命为标志,这些观念不仅为20世纪的中国现代史揭幕,并由此推动现代中国历史的形成。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时代像现代这样受到观念如此深重的影响。继辛亥之后的国民革命,北方的大学生纷纷南下广州,正如后来的年轻人不断奔赴延安,这其中对他们形成最大驱动的还是观念,除了对现实的不满。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以“德先生”为标志,民主观念由此吸引了一代代青年。因为北洋没有民主,所以他们要推翻北洋;正如后来重庆没有民主,他们又要推翻国民政府。《新青年》塑造的民主在概念上其实就是同盟会的共和,两者与革命同构,并同样以进步的名义出现,它们最能吸附青年,并让其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不难发现,中国20世纪的三大革命(即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其生力军就是青年、就是学生。泽东甚至把后来的学生运动视为取胜国民党的“第二战场”,第一战场是以农民为主力的军事战场。如果土改后获得土地的农民上战场还有明显的利益诉求,他们是为自己的土地而战,当时的战争动员即以保卫土地为宣传;那么,对于年轻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农民那样的利益,有的只是让他们甘愿为其献身的观念。根据我个人对20世纪的历史阅读,我不止一次表述过我的一个个人看法:20世纪这一百年,谁抓住了青年,谁就抓住了历史。梁任公没有像同盟会那样成功地抓住青年,北洋政府也没有像它的对手国民党那样抓住青年,同样,国民党更没有像它的对手共产党那样能够抓住青年,因此,前者都输给了后者。可是这里真正的赢家是谁,看起来是抓住了青年的那种政治力量,可是真正能抓住青年的还是由那种政治力量所利用的观念。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往往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书写观念,但他们也往往容易成为观念的牺牲品。

我当然不是在推崇历史一元论,即一切历史都是观念史,观念由此成为历史的最终推动和决定。不是的,历史从来都是必然和偶然的复合,其中有太多的因素在起作用,每一种因素都可以成为我们分析的凭借。我自己即使看重其中的观念,它也必得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方才有可能实现它对时代的影响。只是就20世纪影响了中国青年乃至中国历史的那些观念而言,我的遗憾在于,它不是20世纪初由梁任公率先表达的宪政,而是与它路径完全不同的共和与民主。从成功的英美现代政治来看,无不是宪政优先并带动后者;相反的例子是法兰西,它不是宪政优先而是优先共和,由此酿出了血的教训,同时也延宕了自身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现代化属于后发,它的取法对象是欧西白种人的文明。但,保守主义的梁任公以英美为鹄的,激进主义的同盟会和后来更激进的《新青年》则第次师法法兰西和俄罗斯。这是理念不同、路径不一的两种政治方案,但激进主义的政治观念显然更能抓住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所以,20世纪的中国现代史没能沿着梁任公开创的亦即取法英美的宪政道路推进,却走上了法俄式的以革命兑现民主与共和的道路。这条道路以血腥铺就,其结果不但未能宪政,而且正如辛亥后一位功勋在《书愤》中所言:“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此又岂独辛亥之为然。

三大革命覆盖了20世纪的前五十年,也注定了它的后五十年,并影响至今。如果说当初学法已是一大偏差,待至学俄,历史更走向了万劫不复。我想,历史是有道,还是无常,这其中观念又起了多大作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观念,上个世纪的历史开篇,如果是君宪观念在孙梁博弈中胜出,而非以暴动式的革命开头(当然在孙梁之外,还要考量清政府的因素,历史就是这么犬牙交错),20世纪又将是一种什么格局。历史无以假设,但人的行为却可以选择,它可以矫正以往的时代并形成历史的今天。21世纪的今天,在公共领域,宪政观念有它特殊的意义,这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政治选择,也是当年任公给我们留下的未竟的政治遗产。如果我们欲为后人留下一段我们的历史,我很希望,从观念到实践,我们能够开创一个导向宪政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马勇:用历史学参与历史的创造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学传统,即便从孔子算起,中国历史学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走过了一个漫长道路,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支撑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中国人的宗教。只是到了最近几十年,中国人的历史意识淡薄,无神论、唯物论宣传,使相当多的中国人既不怕地狱,更不怕历史。这是中国文明的悲剧。史学本质孟子说,孔子作

  • 胡耀邦如何面对被拆迁群众:我应向人民检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1952年的1月8日,时任川北区党委书记和行署主任的胡耀邦同志在南充市检查工作。在步行途中,又检查了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和工人俱乐部工程。这时许多拆迁户向耀邦同志围了上来,纷纷诉说拆迁中的问题,当时政府威信很高……耀邦同志如何面对被拆迁群众:我应向人民检讨1952 年的1 月8 日,时任川北区党委

  • 胡耀邦的公车:孙子发高烧需要送医院也不准用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湖南客人看此情景,对胡耀邦如此公私分明,肃然起敬。胡耀邦的秘书说,胡耀邦从来就这样廉洁奉公,有次他的儿媳身体不适,上班又顺路,要搭他一段便车,他都不肯,说这是我的工作用车。如何控制“公车私用”,是当今内地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广州市为了监控公车的使用,不惜花费1600万元巨资为万辆公车安装GPS;

  • 胡耀邦平反冤案:敢于触犯“伟大领袖”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要平反冤假错案,就不仅要触犯“英明领袖华主席”,更主要是要触犯“伟大领袖”毛泽东。既然是他老人家钦定的,哪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敢去太岁头上动土!正是胡耀邦,他有理有据、理直气壮地敢于去触犯这个“逆鳞”,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粉碎“四人帮”,我们党得到了新生,社会主义制度有了复兴的希望。但是前途茫茫,人心惶

  • 博古为什么从刑场上救了胡耀邦的命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博古与胡耀邦都曾担任过党的总书记,博古担任总书记的时间是在1931年10月到1935年2月,胡耀邦担任总书记的时间是在1980年2月到1987年1月。无巧不成书的是,当年的博古总书记曾经救过胡耀邦的命。第五次反围剿时期,国民党的一颗炸弹落到了瑞金红军驻地附近。炸弹没有爆炸,红军兵工厂想把弹头取下来加

  • 诸葛亮所制造的木牛流马的过程始末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屡次讨伐中原,路途遥远,为了供得上粮草,除用牛马外,还设计了人拉手推的车子,称作“木牛流马”。这一天,诸葛亮命令部将引1000 名士兵驾着木牛流马,从剑阁直抵祁山大寨,往来搬运粮草,供应蜀兵。司马懿得到哨兵的报告:“蜀兵用木牛流马运粮草,人不大费力,而且那牛马也不用吃草。”司马懿大惊,忙命令两

  • 诸葛亮妙计之火烧藤甲兵:天时地利人和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为了平定南方,以保障北伐曹魏无后顾之忧,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方针,对南蛮首领孟获实行捉住就放的办法。果然,孟获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六次交战六次被擒。诸葛亮又放了他一次。孟获回去后向乌戈国王求援,领了三万藤甲兵来桃花渡口与诸葛亮对阵。诸葛亮派大将魏延迎战,谁知藤甲兵厉害非常,刀箭不入,蜀军难以抵挡,只得

  • 诸葛亮的三个锦囊妙计到底是什么妙计?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利用周瑜、曹仁厮杀之际,乘虚袭取了南郡、荆州、襄阳,以后又征服了长沙等四郡。周瑜想想十分气恨,正无处报复以夺还荆州。不久,刘备忽然丧偶,周瑜计上心来,对孙权说:“您的妹妹,美丽、刚强,我们以联姻抗曹名义向刘备招亲,把他骗来南徐幽禁,逼他们拿荆州来换。”孙权大喜,郎派人到荆州说亲。刘备认为这是骗局

  • 诸葛亮隆中对策刘备请教当今之天下大势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刘备在荆州住了几年,刘表一直把他当上等宾客来招待。但是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有一次,他摸摸自己的大腿,心里有了感触,流下了眼泪。刘表发现了,就问他遇到什么不快活的事

  • 学者称:周瑜度量大 诸葛亮三气周瑜不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1、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记者:提起周瑜,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三国演义》里“三气周瑜”的故事,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习语。对此会长怎么看?李卫生:这完全是一个误导。历史上的周瑜是个心胸宽广、豁达大度、举贤任能之人。《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