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给了李自成机会 却被这个人送给清军

历史给了李自成机会 却被这个人送给清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905 更新时间:2023/12/9 22:34:58

将时间定格在1644年,主角围绕着4人进行,多尔衮吴三桂李自成和崇祯皇帝,但他们不是同时进行博弈的,最初是李自成和崇祯皇帝的矛盾,后来演变为了李自成与多尔衮的矛盾,而吴三桂成为了决定历史走向的砝码。

先说李自成与崇祯皇帝的矛盾。历史注定崇祯皇帝必败,即使是有多次的历史机会可以让他重生,但他却没有历史的执行力,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没有机会的且是必亡的。崇祯皇帝的最大的矛盾是君臣不和,这和他的性格有关系,首先他是优柔寡断的,不善于做决定,缺少霸气,同时又是十分无礼的,特别是对待下级。

网络配图

这导致了政策无法实施,缺乏支持自己的力量,为了调兵曾要求大臣捐款200万两,但最后只收到20万两,而李自成对这些官员拷打时竟然搜刮出7000万两,可见大臣对崇祯不报以希望,这使得与明朝的任何机会都成了泡沫,无法兑现。南迁因内阁首府陈演的不支持,一方面是怕背上历史的罪名,一方面是不信任无赖的崇祯,为了万无一失而选择了抵抗。

其次是议和,崇祯帝举棋不定,一方面为了道德,因明朝向来不割地不议和,再者大臣同样为了自保而选择了不错的方式———抵抗。就这样,崇祯这个缺乏承担,勇气和智慧的皇帝最终选择了抵抗,这也走向了死亡。这股强大的推动力还与明朝之前的皇帝有重要的关系,从万历年间开始,明朝开始走向下坡,搜刮严重,这种积蓄到了崇祯显露,凭借崇祯一人是不可能挽回如此巨大的漏洞,再加上这个人的性格,必然灭亡(根本原因:明末的腐败积累。直接原因:崇祯的处理与性格)。

李自成是历史的幸运儿,早年是驿站的马夫,因朝廷的减裁驿站编制措施而起义,一路上的顺利犹如其政权的称号大顺,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之后北上势如破竹,只有在山西武宁关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而在李自成灰心之时,明朝又恰好送去几份降书,这无疑是历史决定了李自成入京,15年的起义一举顺利推翻明朝,自己坐上了宝座。

崇祯皇帝的死亡将矛盾转移到了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入关的李自成最先考虑到了关外的清军,这是最大的敌人,为了防御就要夺得山海关进行防守,当时的守将还是吴三桂,手有3万关宁铁骑,在清与大顺势均力敌之时,吴三桂的导向与立场显得十分重要。

网络配图

这段历史最无奈的人要属吴三桂了。在李自成攻陷北京之时前来勤王,因晚走一天无法当忠臣,明朝灭亡后自己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是个可怜的流浪汉,李自成为了争取这个使得天平倾倒的小砝码而率先请降,此时的清军不知关内如何也没有吴三桂父亲吴襄这个人质,可以说想争取这个决定历史走势的机会是渺茫的,再加上吴三桂想回京做个孝子这个巨大的道德捆绑,使得力量的倾斜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李自成就是个完美的历史幸运儿了。

但第二次入京的吴三桂再一次陷入了无奈,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因拷打吴襄和霸占了其爱妾陈圆圆而激怒吴三桂,导致吴三桂重新成为了中间力量且是不会再倾斜李自成的中间力量,这也使得吴三桂进退两难,忠臣孝子都当不成,又不愿意投降清,十分尴尬,但历史强行帮其做了决定。

历史虽然眷顾李自成但其不加以修磨,注重细节,同样是个败笔,因为历史不会在方方面面给你无限的机会,即使你是个历史的幸运儿。

首先表现在对军队的管理不严,看似小事其实在占领北京后这帮军队变成了劫匪,导致失去人心,这个为之后退守西安埋下了伏笔。其次是对手下的管理失控,刘宗敏就是个例子,虽然劝阻其但依然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可以说是管理失策,但这种情况完全是可以人为和平阻止的。

最后是农民起义的不彻底,失去构造的蓝图,最初的起义也完全是为了生存而进行起义,估计是没有想到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也没有做好准备去设计国家机器和制度,往往是走一步算一步,这从李自成在和崇祯议和之时可以看出,李自成愿意只割地西北,当西北之王就可知其未有不要一城一池要天下的决心,抛弃了历史给他的使命。这些原因都为其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反观清军,在努尔哈赤皇太极之时就有了一个宏伟的蓝图,要进军中原。到了多尔衮时期依然坚定,时刻等待着入关的最佳时机,这时的李自成又逼走吴三桂,短期内无疑给清加大了砝码,主动权到了清之手。

李自成的失误还表现在战略上的失败,他逼走吴三桂后急于进攻导致吴三桂被迫归降清,连清的多尔衮都多次怀疑有诈降,吴三桂的投清导致了历史力量与走势的倾斜,这也出乎了李自成的预料,反打李自成措手不及,在经历山海关之战后李自成一败涂地,退守西安。

网络配图

试想如果李自成不急于攻打吴三桂,吴三桂在正常情况下也不会轻易投清,也依然可以成为抵抗清入关的帮助大顺军的间接力量,就算两者联盟,李自成也有足够的准备,正面的去应对,不至于被人偷袭的那么狼狈,胜负依然难说。

1644年,对决者可以浓缩为两者——李自成与多尔衮,即天赋者与勤奋者的对决,而争夺吴三桂却又是那么的一波三折,对于天赋者来说他们的骄傲丧失了全局,而勤奋者在捡漏的同时又进一步的接近了自己多年奋斗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勤奋者的成功=机遇+努力,天赋者的成功=与生俱来的运气+努力,而前者的成功更为宝贵,历史的幸运儿并非都如此幸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传奇女子:跨越隋唐两朝后宫的萧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隋文帝历史上迷倒君主的美艳女人不计其数,然而,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却总是让九五至尊的君主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女人,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屈指可数。萧皇后就是这样的一位奇女子。萧皇后在做皇后之前的身份是公主,她的父亲是南北朝末期西梁孝明帝萧岿。萧公主出生时,著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纲为她的相貌而惊奇不已,仔细推算了她的

  • 变态皇帝王莽:逼死3个儿子 女儿14岁守寡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王氏是王莽的妻子,王莽称帝后封其为皇后。可是王氏注定是个苦命的人,即使后来身份贵为皇后了,却不能够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她为王莽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结果大儿子和第二个儿子都被王莽逼死,女婿被王莽毒死,女儿年纪轻轻就守寡,可是他不能改变王莽,更不能阻止他,唯有整日以泪洗面,眼睛都哭瞎了,公元21年病

  • 揭秘中国历史上唯一投火自焚而死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汉平帝刘衎皇后王氏(公元前10年——公元2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人,是王莽的长女。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九月,年仅九岁的刘衎即帝位,是为汉平帝,并大赦天下,加封王莽为安汉公。但是汉平帝年幼,尚无治国能力,由太皇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王莽操持国政。据《汉书·外戚传》记载:平帝即位,年九岁,

  • 乾隆反腐大力度:50 多名要员人头落地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发生了一件清朝建立以来最大的贪污案。自封疆大吏到州牧县令,被判处死刑的多达100 多人,其中56 名被砍掉了脑袋。这就是轰动朝野的甘肃全省官员谎报灾赈、贪污捐监粮的大案。这场特大贪污案件的首犯,就是乾隆皇帝曾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亶望。王亶望,山西临汾人,自举人捐纳知县

  • 曹操死了才2年,他的陵墓就被曹丕毁坏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曹丕死后曹植为何不反,秦始皇陵墓修建死了多少人,秦始皇陵修建死了多少人

    关羽与曹操之间,仿佛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缘分。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在临沮被吴国杀死。孙权为了讨好曹操,特地把关羽首级“传首洛阳”,送到曹操手里。曹操悲喜交集,喜的是吴国替他剪除了心腹大患,悲的是他一生都想得到的名将如今已先他而去。曹操以对待诸侯的礼节,隆重安葬了关羽的首级。仅仅不足一个月之

  • 郭子仪最尴尬的一场战役,几十万大军打不过几万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继科终结二王一马,张灵甫3万打28万,坑杀赵国四十万大军

    月盈则缺,水满则溢,乃古今不易之理。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唐朝的发展达到巅峰时期。李隆基沉浸在花团锦簇的“开元盛世”中沾沾自喜,做梦也没料到一场浩劫却在一步步逼近,差点让大唐江山毁于一旦。天宝十四年十一月,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悍然起兵造反,唐朝陷入“安史之乱”的骇浪惊涛。《旧

  • 徐达生平第一次的败仗,朱元璋一句话太伤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为什么赐死徐达,陈友谅为什么败给朱元璋,明朝皇帝朱元璋简介

    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踌躇满志的朱元璋任命大将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带领25万精兵北伐中原,发起对元朝的总决战。此时的元朝军队,在北方红巾军持续十余年的打击下早已大伤元气,在徐达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下,一溃千里,望风而逃。洪武元年八月,徐达几乎兵不血刃攻克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失措逃奔塞外,元朝在中

  • 明朝最强悍的开国大将,后代也是一顶一的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开国将领排名,明朝最能打的将领,开国大将排名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达谕旨,大封功臣。第一批受封的共有六公二十八侯,共34人。这34人也都是明朝文臣武将之中的佼佼者,有的谋略过人,有的兼资文武,有的武艺高强,在明朝开国战争中,正是这些人的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浴血奋战,才给朱元璋打下这锦绣江山。他们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才干名垂青史,与刘秀的云台二十

  • 赵匡胤死了之后,他手下的那些猛将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杀了哪些结拜兄弟,赵匡胤手下谋士,赵匡胤手下大将排名

    宋太宗赵光义,是北宋的第二个皇帝。从表面上看来,宋太宗可谓是一代雄主,他登基之后,雄心勃勃,力争要建立一个可以和强汉盛唐相比的大一统王朝。他在位期间的大手笔,就是两次组织大军进攻北方强国辽国,想把幽云十六州一举收回。有这样的进取心固然令人赞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人是个志大才疏之辈。两次北伐辽国,不

  • 唐朝诗人中的万人嫌,宋之问的人品有多差?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之问的人品和诗品,宋之问是哪朝人,宋之问杀了谁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在翠微宫含风殿溘然长逝。李世民一生文治修明,武功赫赫,其能力和成就赢得天下后世的千秋崇敬。但李世民生前做过的一件事,却给大唐王朝开启了祸乱之源。贞观十一年,刚刚经历丧妻之痛的李世民,把年方十四的武则天迎入后宫。五十三年后的天授元年,武则天篡唐自立,建立武周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