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崇祯说过文臣人人可杀 崇祯为什么没有杀他们

崇祯说过文臣人人可杀 崇祯为什么没有杀他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559 更新时间:2024/1/19 21:21:07

你真的了解崇祯和文臣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明朝崇祯17岁登基,一上位就除掉了魏忠贤,让文人们吹嘘成圣君。当时的明朝处于内乱外患,风雨飘摇,外部有后金的威胁,内部有农民起义军闹事,而在中央是那些东林党为首的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崇祯一生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一心想复兴明室,最终却闹了一个吊死煤山的下场。

据说在明朝灭亡前,崇祯在御案上写下了“文臣人人可杀”六个字,然后让太监擦去。这句话虽然有点偏激,为何在崇祯皇帝心中,那些文臣为何如此的可恨。

一、明朝首辅魏藻德无耻的代表,临危受命却毫无建树

明朝最后一任内阁首辅魏藻德就是典型代表,他上位后没有丝毫的建树。魏藻德因为擅长说话拍马屁,深深地了解崇祯的心思,故而得以一路高升。崇祯一直就缺钱,以前各朝的亡国皇帝大都是大肆挥霍、耽于酒色,而崇祯自己过得很穷,也不好女色,也不会捞钱。

崇祯时期,东林党掌权后,废除了工商税,到处打仗士兵缺饷,士兵们还因为没钱而造反,咋办呢。东林党就转而继续向老百姓征收重税,百姓们苦不堪言,甚至到了卖子卖女也交不起税的地步。还有一项精简驿站支出,让原本身为驿站驿卒的李自成丢掉工作,跟着活不下去的百姓,一起走上了造反之路。

在李自成快要进攻北京时,崇祯让官员们捐款,筹集军饷,可是魏藻德一毛不拔,率先表示家里很穷,反对崇祯的征饷行动。朝廷其它的文官平时都贪污了不少钱财,但是国难时期也吝啬,看到有人领头,纷纷加入一起反对,搞得崇祯这次行动不得不草草了事。

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魏藻德临危受命,成为内阁首辅。崇祯问首辅有何对策,平时说话滔滔不绝的一的他选择了闭口不言;崇祯再次有点哀求地说,只要你魏藻德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但是魏藻德仍然跪在地上,撅得老高的屁股,继续装死。崇祯气得一脚踢翻了龙椅,魏藻德毫发无损地退回家中。

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那些百官没有一个人前来,崇祯彻底绝望了,说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崇祯在景山的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身亡,只有太监王承恩陪同。

那些百官大臣在干啥呢?有的开门迎接李自成,有些人抵抗战死了,有些人听到崇祯的死讯,陪着一起赴死,还有的在兵荒马乱被义军杀死,更多的人躲在家里。后来李自成将崇祯的尸棺在东华门示众,“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二、魏藻德想投降李自成,却被鄙视,严刑拷打逼捐钱至死

内阁首辅魏藻德在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就一直躲在家里,还想着自己才高八斗,口若悬河,可以得到李自成的重用。李自成后来问魏藻德:“你为什么不去给崇祯殉死?”

魏藻德很无耻回答说:“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廷,哪敢去死。“

李自成听到后很愤怒,因为在他眼里,崇祯并不是昏君,这些文臣更该死。李自成曾评价崇祯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这句话意思说,崇祯并不是昏庸不明之人,只是奈何崇祯孤身而立,身边吃饭的人很多;大臣们都只是顾着自己的私利,到处结党谋私,真正忠于大明的人十分稀少。

李自成后来没有给魏藻德展示大好口才的机会,也懒得听他啰嗦,让大将刘宗敏抓捕魏藻德等重臣入狱,李自成的目的和当初崇祯一样,要求这些明朝的百官捐款助饷。

刘宗敏可不是崇祯,直接动手,魏藻德被夹棍夹断十指,不得不交出白银数万两。但是刘宗敏绝不相信一个内阁首辅就这点钱,继续用刑,经历五天五夜的酷刑后,魏藻德脑裂死于狱中,他的儿子随即也被处死。先前喊着家穷、一毛不拔的大明文臣们,在酷刑下经受不住拷打,纷纷献出了自己的巨额财产,李自成最终得到了几千万两白银,这笔巨款也成了金庸笔下闯王宝藏的由来。

三、无能有关系的文官能担任大将,有能力的被内斗杀死

这些该杀的文臣,崇祯为何不杀呢。主要因为他昏庸,该杀的不杀,明朝文官集团结党营私,已经完全控制了朝廷上下。崇祯手里其实还有可以制衡的武器,如东厂、锦衣卫等,可是在除掉魏忠贤后,东林党人认为自己品行高尚,监察机构是侮辱。在他们强烈要求撤销了东厂这个最大的监察机构,还废除各种监察机关,结果却是朝廷官员贪污情况加剧。文官们官官相护,党同伐异,崇祯从此更加昏庸。

数次战败,没有军事才能的杨镐,进士文官出身,只因在官场上混得好,居然能指挥萨尔浒之战,造成明军大败,在辽东失去优势,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得以崛起。早在万历援朝抗日时,明军在蔚山大败,杨镐隐瞒败讯不报,还谎报军功,只是被罢职夺官。后来凭借关系杨镐复起巡抚辽东,1619年杨镐率十万余人,分四路出师出击后金,军事计划满朝皆知,后金自然也知道,结果明军损失四万余人精锐。杨镐下狱后,直到10年后的1629年才被处决,可见此人背景深厚,文官力量的强大。

熊廷弼接替杨镐经略辽东,一度让辽东形势有所好转。王化贞本来是东林党重要成员、内阁首辅叶向高弟子,出任辽东巡抚,没有才能,与熊廷弼不和。王化贞掌握重兵,兵败溃退,广宁失守后两人一起下了监狱。1625年有能力的熊廷弼被杀,并传首九边,而据说王化贞因为投靠魏忠贤,安然无事,直到1632年的崇祯五年,才坐罪处死。

崇祯自己也是昏庸之辈,孙传庭就是被崇祯逼死的,《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孙传庭曾经和洪承畴一起,打得闯王李自成部几乎全军覆没,李自成仅以18骑兵突围而走。

后来战功赫赫的孙传庭受到崇祯帝宠信的杨嗣昌的打击,一度被贬为平民后,关进大牢准备处决。但这时熊文灿、杨嗣昌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连遭败绩,让李自成重新拥兵数十万,崇祯帝不得不从监狱中重新重用孙传庭,孙传庭柿园之役,前期以智取胜,官军取得了久违的胜利,但后来天降大雨,粮草供应不上,没能追击;起义军凭借人多势众,杀了一个回马枪,大败孙传庭。

后来崇祯不知道是不是学习唐玄宗,逼迫孙传庭仓促出战,率领10万人出师潼关,结果也是和哥舒翰一样大败,丢失了天险潼关,后来转战时孙传庭战死,崇祯却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

明朝将领袁崇焕,曾两次大败清军,清军绕过山海关进攻北京时,袁崇焕千里迢迢率军赶来京城救援,本来有功无罪,但是朝中的那些大臣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纷纷诽谤袁崇焕勾结外敌。曾经深受崇祯信任的袁崇焕,就这样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了一个死罪,后来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四、间接害死名将卢象升,无能的太监监军却受到宠信

高起潜,是明末的宦官,深受崇祯的器重,一直在外带兵和出任监军,实际上却是一个无能之辈。高起潜曾经带着手下大军抵御清军,却害怕不敢出战,只能割去私人的首级冒充军功。名将卢象升早年先后击溃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军。立下大功。卢象升后来担任兵部尚书,虽名为总督各路兵马,实际上能调度的不到两万人,他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后来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了兵部尚书的职务。

1638年,卢象升的部队被清军包围,太监高起潜统帅关宁铁骑数万,只相距五十里,却对卢象升的求援置之不理。卢象升带着手下孤军奋斗,手下曾经让他突围,卢象升按剑大呼“将军死绥,有进无却!”,率亲兵跃马冲阵,他亲自斩杀数十人,身中四箭三刀而死,壮烈殉国,他的部队全军覆没。而高起潜听说后,直接带着手下的重兵仓皇逃跑。后来清军入关,明军都是尾随不敢击,清军从容抢劫四十多万人口,白金百余万,满载而归。

卢象升

而逃跑的高起潜也没受到严厉的处罚,1644年昏庸的崇祯再次让高起潜担任监军,高起潜在途中就直接逃跑了。南明福王朱由崧,还曾让高起潜做京营提督,高起潜这个误国的宦官最后投降了清朝。

所以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子,文臣人人可杀,那君王更应该可杀。君主昏庸,不能识别人才,人才得不到重用,该杀的人不杀,不该杀的却杀了,做不到赏罚分明,最后只会留下一群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臣子,所以大明朝灭亡主要责任还是崇祯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李显忠:他是李世民的后代,受两朝皇帝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907年,辉煌数百年的大唐朝走到了尽头,被五代十国乱世取代。唐太宗李世民的为数众多的龙子龙孙们,有的在战乱中罹难,也有的从此成为平头百姓,隐姓埋名避居乡间,散布在各地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到了南宋时,李世民的一个后代重出江湖,当了南宋大将,在宋金战争中威震天下。此人就是宋高宗和宋孝宗两朝的名将李显

  • 刘禅在位40年创下三国纪录,凭借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二十四日,蜀国白帝城永安宫内外,笼罩在一片悲凉而压抑的气氛中。汉昭烈帝刘备,在荆州失守、关羽张飞遇害、伐吴之战经受大败等一系列打击下,终于重病缠身,来到了弥留之际。刘备一生有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和刘理。此外还有一个养子刘封,但因为刘封在荆州之战中畏敌怯战,未及时出兵援救关羽,

  • 刘备学了刘邦的一个恶习,这是蜀汉失败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古代皇帝中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他出身微贱草根,却从一无所有完成到富有天下的华丽转身,从人人都看不起的底层无赖,一跃成为万众仰视的大汉皇帝,其雄心和才干,确实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千载之后仍然令人叹为观止。但刘邦自幼家境贫寒,不读诗书,从未收到过良好教育,长大后混迹江湖,结交了很多

  • 蜀国隐藏最深的智者,诸葛亮都经常请教他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四川成都南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武侯祠,是后人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造的祠庙。作为诸葛亮的主公,刘备在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刘备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他们是蜀国历史上功勋卓著的十四个文臣。这十四个文臣,分别是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

  • 朱元璋的心里阴影:一件小事左右了他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明代这位开国帝王,自称起自布衣,托迹缁流,掠入行伍,适天下大乱,遂起兵滁州。这当然都是拣好听的说,他明白,当过和尚,当过兵痞,游方讨饭,打家劫舍,并非十分光彩之事。所以,他在自撰《朱氏世德碑记》的文中,总是强调“上世以来,服勤农业”“先祖营家泗上,置田治产”。其实,他只是一个无家无业的“流民”,与土

  • 明朝朱元璋为何要一手搞限娱令 一手树典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永乐九年(1411年)七月初一,英明神武的明成祖朱棣不知哪根神经受了刺激,颁布了一项基本国策:“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但有亵读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但凡查出违规者,杀他全家。网

  • 帮助朱棣夺得皇位的雇佣兵朵颜三卫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这个朝代差不多每个皇帝都有那些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传奇。就说说永乐帝朱棣吧,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是燕王,也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四叔,但同时他也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的皇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在这次夺位之中,有一支很厉害、很变

  • 郑氏家族“皇”粱梦:想成独立王国做清朝藩属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38年后,其总督向郑成功投降。郑成功以收复台湾的光辉业绩被载入史册,被尊为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一人生壮举被放大得尽人皆知,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郑成功是忠于明朝的,是因为不肯降服灭亡大明帝国的清政府,不肯剃发不肯易服,才跑到孤岛上以图恢复大明朝的英雄。其实,郑

  • 这位国君霸占下属妻子 却提拔他给自己当司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给大家介绍春秋时期的一位诸侯:齐懿公。这个人是春秋霸主齐桓公的儿子。齐桓公在的时候,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跟诸侯开座谈会。牛得不得了,但死是死得很惨的。因为家庭教育没抓好,老年时六个儿子忙着抢班夺权,把生病的齐桓公关在宫里,齐桓公是活活饿死的。网络配图公元前609年,齐懿公到申池游玩。齐懿公没

  • 揭崇祯帝临终遗言内容:为何如此痛恨文臣?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明毅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朱由检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农民起义猖獗,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