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智囊荀彧因何事犯了忌讳竟郁郁而终

曹操智囊荀彧因何事犯了忌讳竟郁郁而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345 更新时间:2024/1/24 21:36:56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身边的重臣荀彧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彧才五十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国志》认为荀彧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操发动了东征合肥之战,他特地请天子派时任尚书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荀彧到后,曹操却留住他不让走了,之后以献帝的名义调整了荀彧的职务,由尚书令改任光禄大夫,尚书令的品秩只有一千石,光禄大夫的品秩是“比二千石”,前者是“司局级”干部,后者是“副部级”。但是,尚书令相当于朝廷的秘书长,在目前情况下实际上替曹操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而光禄大夫是个闲差,荀彧表面上升了官,其实却被贬了。

如果再往前看,可以从荀彧反对九州制、五等爵制等问题上找到答案,荀彧已经从曹操的坚定支持者、亲密战友,转变成曹操政治上的绊脚石,荀彧的失宠是不难揣测的。有一本叫做《魏氏春秋》的书甚至认为荀彧死于自杀,说“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也许荀彧死得太过蹊跷,他死后各种传言都有,还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说直接导致他死的是伏皇后事件。

献帝刘协的董贵人和父亲董承被杀后,献帝的伏皇后出于对曹操的憎恶和恐惧,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让伏完联络一些人除掉曹操。伏完也是高干子弟出身,又是桓帝刘志的女婿,对于曹操大权独揽早有不满,接到女儿的信,他还真的开始了行动,他也找到了荀彧,希望荀彧跟他一起对付曹操。但是,以荀彧的政治智慧很容易判断出这根本不可能成功,只能是自取灭亡,但他也不愿意检举揭发,史书记载:“彧恶之,久隐而不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伏完的妻弟樊普也在被联络的人里,樊普害怕事后被株连就把这封信交给了曹操,但曹操没有立即把事情挑明,装着不知道。荀彧后来越想越不对劲,觉得曹操迟早会知道,于是就在想如何为自己解脱。荀彧最后主动从许县跑到邺县见曹操,劝曹操废掉伏皇后,改立自己已进宫为贵人的女儿为皇后。曹操约摸知道了荀彧的心思,但故意装着不解,问他为什么废掉伏皇后。荀彧说:“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

荀彧想轻描淡写地把那件重要的事糊弄过去,谁知曹操很认真,他追问说怎么从来没有听你汇报过这件事。荀彧装着吃惊的样子说:“昔已尝为公言也。”哪知曹操仍穷追不舍,说绝对不会,这么重要的事说过怎么能忘呢。荀彧只好给自己打圆场,说可能是官渡之战最紧张的时候不想打扰您,所以没有说。曹操仍然不放过这件事,他说:“官渡事后何以不言?”,等于把荀彧逼进了死胡同,史书记载:“彧无对,谢阙而已。”

上述记载虽然未必足信,但可能性显然存在,如果荀彧确是被逼死的话,那恐怕背后一定藏有隐情,荀彧反对九州制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不支持五等爵制也只是政见不合,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内情,曹操怎会向为自己建立了赫赫功勋、在士人中影响很大的荀彧下狠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荀彧之死或许可以警示我们,遇到重大事件必须及时向领导汇报,这一点很重要。荀彧未必想替伏完隐瞒,因为他后来还是主动向曹操报告了,差别在于荀彧对汉室一向抱有同情之心,造成了他当时的一犹豫,但就这一犹豫,他也失去了报告的最佳机会,结果成为埋给自己的一颗炸弹。

重大事项报告不仅是制度要求,更是取得领导信任、避免领导日后猜疑的重要前提。除非你打定主意永远隐瞒下去,否则事发后一点都不能犹豫,该报告的一定要果断报告,否则一旦积压到手里,就会成为烫手的山芋,吞不下去也扔不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双剑大侠刘备为何不显露真武艺真相只有关张知道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细想,刘备屡次成功地在千军万马军中全身而退,而且连根毛也没少过!无数次单人匹马闯敌阵,竟毫无闪失,武功肯定也并不是常人能比的!图片来源于网络现在说起三国高手,人们老在嚷嚷什么方天戟、青龙刀,或什么张飞矛、子龙枪,其实只要略知武艺常识,皆当知“百日练刀、千日练枪、万日练剑”的道理。刀枪练精,其根底

  • 乾隆皇帝“维稳”三招:恩威与封锁消息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偶然翻书,发现“维稳”的猫鼠游戏古已有之,譬如乾隆帝就曾有过一次伟大实践。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以给乾隆祝寿为名,派马戛尔尼勋爵率领近700人的庞大使团,航海近一年,于翌年9月14日在热河觐见了乾隆。大清君臣满以为这是“远夷慕化”,前来归顺效忠,不料这些“野蛮人”在国书中竟敢和天朝比肩,自称“兄弟

  • 汉景帝的智慧:遵循汉文帝的政策确保稳定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三个哥哥先后死去,所以他得以继承帝位。作为皇帝,他是“文景之治”这一治世的完成者,其历史地位非常突出。其实,在他当皇帝期间,地震、飓风、旱灾、蝗虫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把一个文帝开启的“治世”延续下去,他个人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图片来源于网

  • 明朝朱元璋“重典治国”不只为遏制官僚腐败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的“重典治国”制度受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明朝的“重典治国”的方略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并达到了统治者的目的,但是它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当代对官员贪腐的治理也是国家法治的一部分,但是“重典治国”以威吓的方式达到效果,与现代法治文明不符,不应为现代法治所取。当代中国

  • 揭秘秦始皇最信任的谋士李斯居然是个骗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人是会变的,而人性不会。中国历史上最矛盾的人莫过于李斯,此人与韩非子是同窗,他协助秦始皇建立统一了秦王朝成为了不世之能臣,统一文字、度量衡,实行中央集权、采用郡县制等等。然而他的却做了两件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杀害韩非子,拥护胡亥登基,其结果不仅让自己死于非命,也让秦王朝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果然不

  • 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李斯为何被腰斩并夷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08年7月,秦国的丞相李斯与他的儿子被押往咸阳的街市处斩。李斯为自己当初所犯下的政治错误而深深懊悔。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外出巡游时,突然得病死去。这时,随行的丞相李斯被中车府令赵高拉入了政治漩涡。在赵高的极力诱惑下,也由于贪恋权势,李斯竟参与策划了一起宫廷政治阴谋。他们对外封

  • 秦赵渑池会的真相:没有蔺相如也绝不会谈崩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时期的秦赵渑池会可谓家喻户晓。有关会盟中的斗智斗勇,秦国君臣的骄横凌人,赵王的怯懦,赵国大臣的果敢,经过太史公的妙笔渲染,早已是脍炙人口。蔺相如临危不惧、勇斗强秦从而力挽狂澜的高大形象,连小学生都已耳熟能详。渑池会作为一个外交史上的杰作,也已经成为弱国凭口舌机智安然挫败强敌的典型。然而,事实果真

  • 揭秘负荆请罪时廉颇其实很年轻?比蔺相如小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廉颇负荆请罪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凡有负荆请罪的图画,画面的廉颇必是须发皆白的老头子。中学语文课本教师用书中还说,这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老将军”;小学课本的插图也将廉颇画得白胡子老长。图片来源于网络然而,考之历史,这个时候的廉颇应该是一个青年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

  • 雍正帝为给自己刷洗 抖落出最隐秘的宫廷斗争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自从某专吃清史饭的大作家将作品改编成电视剧以来,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三个皇帝世宗胤,即雍正皇帝的知名度陡然上升。北京胡同里的老太太并她们手里牵着的小孙子,都知道咱大清国有一个雍正皇帝。鄙人生性疏散,向来耐不住电视剧的冗长加唠叨,所以尽管《雍正王朝》几番热播,我却始终没有看过。不过,虽然眼睛没看电视,却依

  • 慈禧太后和儿媳妇怎样过清宫“春晚”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把持朝政。虽然大清王朝政权濒临灭亡,但是后宫中却依然过着奢华享乐的生活。尤其是每年过年的前后,宫中个更是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据说,大年三十前一个星期,慈禧太后就开始“放假”了,不再处理国事。国印封置,直到来年再拿出来使用。慈禧太后虽然放假了,然而,这时候宫中的太监宫女们就更忙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