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袁绍手下哪个谋士把他坑得最惨?

袁绍手下哪个谋士把他坑得最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3293 更新时间:2023/12/23 6:18:18

都说官渡之战的转折点在于乌巢粮仓被烧,而乌巢粮仓被烧的原因是谋士许攸的反叛,可很少有人追问,是谁把许攸赶到了曹操阵营?或者说,这个始作俑者真的是铁面无私严格执法的人吗?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官渡之战,如果从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军进攻白马开始算起,到十月袁绍军乌巢粮仓被烧前,前后共有九个月的时间。在这九个月的时间里,双方“相拒连月”、“士卒疲乏”,尤其是粮食问题,更是成为双方能否继续待下去的第一要务。曹操的粮食即将告罄,袁绍的千辆运粮车也被曹军烧毁。就在这个时候,袁绍的谋士许攸来了!他不仅仅是来投降,还带来了袁绍军粮食暂存在乌巢且防卫不严的消息。有了这个消息,曹操亲率骑兵连夜奇袭乌巢,成功将乌巢守军击败,烧了乌巢粮仓。袁军崩溃,袁绍败走。本来,官渡之战一直是袁绍强曹操弱,粮食更为困难的也是曹操,许攸为什么在这么个关键时候叛变投降曹操呢?史书说的是:袁绍的谋臣许攸贪财,袁绍不能满足他,于是许攸叛变了。

一个人贪财恐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许攸也不一定是在这样大战的时候开口向袁绍要赏赐,那他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时候叛变呢?原来是他的家人犯了法,被留守在后方的审配给抓了起来。贪财、犯法,把这两个词连起来,似乎审配做的是无比正确了,可事情真的就是如此吗?我们可以问两个问题:一是审配真是个正直无私之人吗?二是许攸家人所犯法必须在这个时候处置吗?

审配字正南,魏郡阴安(今河南清丰北)人。袁绍自领冀州牧,审配被委任为总幕府,成为袁绍的心腹。袁绍打败公孙瓒,审配力主乘势攻打曹操,这非常符合袁绍的意图,于是袁绍留下审配守邺城,发兵黎阳。邺城是冀州的治所之地,这等于是将整个后方和家人留给了审配,可见袁绍对审配多么的重视。作为后方的主官,审配应该做好两件事,保持后方的稳定,保证前方的供应。要说明这两件事,还要说审配的为人。有的史书说审配年轻时比较正直,但纵观审配一生却是得罪人很多,不大能够和人共事。许攸就不用说了,辛评、郭图都和审配不和,另外还有孟岱和张子谦,就是那个后来和审配站在一边的逢纪,开始也是和审配有矛盾。还需要说一说田丰。田丰因为阻止袁绍征伐曹操,被袁绍关进监牢,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羞于见田丰,下令杀了他,然后才回到邺城。作为邺城的主官,审配如果能够暂时压一压这件事情,是不是田丰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即便袁绍还要杀,审配该劝的劝了,是不是会和逢纪有着不一样的为人?君主要杀大臣,同僚出面讲情,自古有多少例子可鉴!陈平带着诏书去杀樊哙,结果他却把人给带回到了京都,难道审配几天都等不了了吗?就凭这一点,就说明审配作为后方主官,并不是一个很合适的人。继续说审配是不是严格执法,魏书曾记载有曹操的诏令:袁绍的治理河北,导致豪强恣意妄为,宗亲大肆兼并;底层民众不能满足袁绍的需要,贫弱不堪。是哪些豪强恣意横行呢?曹操特意点出了审配,说:“审配宗族,明目张胆的藏匿罪人,成为逃亡者的主人(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有这样的官吏存在,“想让百姓拥护,军队强盛,又怎么可能呢(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耶)!”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审配根本就不是一个守法之人,一个藏匿罪犯的不守法之人,想让他执法为公,有可能吗?

袁绍死后,审配继续进行着坑袁绍的事情。袁绍因为小儿子袁尚长得美,非常喜爱,想把他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没有明确说出来。到袁绍死后,多数人的意思是按照长幼次序,立长子袁谭为继承人。但审配和袁谭的拥戴者郭图等人不和,害怕袁谭上位后郭图等人会害他,于是就按照袁绍以前的意思,立了袁尚为河北主。袁谭回到邺城后,看到弟弟已经“登基”了,就自称车骑将军。就这样,河北一步步走向分裂,直到被曹操各个击破。这里有几个关键点:袁绍没有明确表示要立袁尚;众人的意思是立长子袁谭;审配立袁尚不是为了冀州大局,而是因为自己和郭图的矛盾。如果审配从大局出发站在多数人一边,立袁谭为长子,河北会不会是一个不一样的局面?

曹丕总结执政败亡时说了两大原因,佞邪和秽政,那么袁绍身边的佞邪是谁呢?曹丕说是审配。曹氏父子为什么都说审配危害河北呢?这当然有审配被处死的原因,但河北被处死的高官还有几个,曹氏父子为什么不说别人呢?

所以,说到底恐怕还是利益的分配问题,审配巴不得所有和他作对的人都消失,这样他的利益就会更多一些,或者说他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再来看看他匆忙忙地处理许攸家人犯法,是不是能够更好理解一些?官渡之战导致许攸出逃敌营、袁绍死后导致河北分裂,两大事件的主因都是审配,这是不是把袁绍坑得太惨了点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投降的大将文聘为什么能受曹操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在平定了北方以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18)七月大举南下,发起了征讨荆州刘表的战争。八月份刘表死了,由他的儿子刘琮继位荆州刺史,九月份曹操大军到了新野。荆州大臣蒯越、韩嵩等人劝说刘琮归附曹操,刘琮于是举州投降。还是在官渡之战时期,刘表手下很多大臣就有归顺曹操之心,等到刘琮投降,这些人自然是兴高采

  • 夏侯惇为什么一定要做魏国臣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于建安十九年(214年)正式被封为魏王,不仅独立建国,还可以有自己的一套行政官员了。曹操以拉队伍起家,军队自始至终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这将军和军队也就整体上成为了魏国之属。有一个人情况特殊——夏侯惇,他在曹操集团当中资格老、职位高,在魏国成立时曹操想让他继续当汉官,这样毕竟官职还可以高一些,但

  • 陈宫在三国谋士中算什么水平呢?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陈宫原来是曹操的谋士,背叛曹操后投靠了吕布,再后来和吕布一道被擒获。在曹营,陈宫的角色应该是一个谋士,在吕布处也是如此。那么,陈宫在三国的谋士当中,能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上呢?初平三年(192年)兖州刺史刘岱在和黄巾军作战时阵亡。陈宫对曹操说:“兖州现如今没有主官,而朝廷的能力又管不到这儿,陈宫我请求您

  • 折节下士的袁绍,失败后为何不投降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袁绍和曹操曾经共事,后来征讨董卓又结成联盟,在关东诸侯相互征讨的时候,两人也是同盟军。后来,两人的地盘扩大了,相互之间有了利益冲突,尤其是因为汉献帝在曹操手中,曹操又动不动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这才动起了刀兵。官渡之战,袁绍虽然失败,从后来曹操征讨他的两个儿子来看,他的力量依然强大,仍不失为天下最有

  • 文武双全富家子王重阳为何穴居“活死人墓”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全真七子”,还得先从他们的师父王重阳说起。《射雕》把王重阳描绘成天下武功第一人,在华山论剑中技压群雄,夺取《九阴真经》。网络配图 王重阳死后,各大高手对其所遗《九阴真经》的争夺,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那么历史上真有王重阳其人,他真的武功盖世吗?王重阳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道教重要派别全真教的创始

  • 刘备之子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

  • “十全老人”乾隆:至今三项成就无人打破!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最有玩味价值的就是清高宗乾隆了。康熙和雍正爷俩辛辛苦苦治理天下,所以等到乾隆继位的时候,正赶上了大清帝国最繁荣昌盛的时候。前期乾隆帝手上,开疆扩土,壮大版图,修《四库全书》,建三山五园,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顶峰。所以他曾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十全老人”。这当然是大话,自古及今,哪有十全

  • 康熙皇帝:史上地位最高的为秦桧翻案者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康熙没有正面肯定秦桧, 但在降金乞和的问题上, 宋高宗与秦桧既是君臣一体, 肯定宋高宗“偏安社稷, 犹存一线之脉络”的政策, 无疑也就是肯定秦桧。他又称“上无惯战之良将, 下无用命之士卒”, 当然也就将岳飞、吴玠、刘锜、韩世忠等将一概否定, 认为岳家军等不能击败金军,“必胜金兵于朱仙”,

  • 萧皇后并未"一女嫁五帝" 曾写赋委婉规劝隋炀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与争议颇多的隋炀帝杨广相比,皇后萧氏在历史上并不知名。在后世的话本、小说里,萧后受隋炀帝牵连,被描写成无才无德、失节不贞的“女祸”形象。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萧后是一个性情柔顺、文化修养较高的传统女性,既非红颜祸水,也非弄权女主。萧后是南朝梁明帝萧岿的女儿,因生于二月,江南风俗视为不祥,因此先后被寄养在

  • 袁术为什么反对哥哥袁绍另立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董卓另立皇帝,动辄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关东诸侯们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一个事,有人就想另立一个皇帝,这样就可以摆脱董卓的束缚。提出这个建议的是当时曾经被推举为反董卓盟主的袁绍,但还没有等到别人提出异议,他自家兄弟袁术先不干了,那个反对的理由冠冕堂皇,袁绍竟然无法反对,又因为被立的皇帝刘虞不干,这事情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