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棣病重后,内阁大臣公然搜缴金属 “锡”,有何目的?

朱棣病重后,内阁大臣公然搜缴金属 “锡”,有何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826 更新时间:2023/12/14 15:14:04

朱棣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公元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征蒙古,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朱棣病重。朱棣病重期间,随驾亲征的内阁大臣杨荣、金幼孜代行军令,明朝大军按部就班地回京。七月十八日,两位内阁大臣突然联合下令:所有将士必须把随身携带的一种金属上缴,这种金属就是“锡”。内阁大臣公然搜缴金属 “锡”,有何目的?让人费解。但军令如山,将士们也不敢反抗,所有的锡壶、锡罐、锡杯等带锡的物件,都被搜缴到杨荣和金幼孜的大帐中。33天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大臣收缴“锡”的举动,避免了天下大乱。

这件事还要从明成祖朱棣说起,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按《明史》的说法,朱棣是马皇后亲生,是朱元璋嫡子,但目前仍存在争议。朱元璋称帝后,效仿古制,把自己的儿子都分封到各地为藩王,朱棣被封为燕王,屏藩北平。朱棣在北平期间,一直谨小慎微,徐达北伐时,朱棣跟随徐达出塞,立下不少战功。

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的第一位太子、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曾打算以“燕王英武似朕”为由,立朱棣为太子。但最后因大臣们反对,而改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六年后,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为了巩固皇权,朱允炆随即开始削藩,连续削掉五位藩王,朱棣预料到噩运早晚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所以在姚广孝等人的支持下,开始密谋造反。翌年,靖难之役爆发,历经三年之余,朱棣成功占领南京,登基称帝,史称明太宗(或明成祖)。

朱棣一生好武,为了让蒙古人永远不敢南下牧马,朱棣曾先后五次御驾亲征,横扫漠北。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朱棣在他64岁那年,第五次北伐蒙古,却再也没有活着回来。

公元1424年春,朱棣开了第五次北伐的征途,此时的朱棣,已经64岁,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临行前,他令太子朱高炽监国。朱棣在草原上行军五个月,只打了几场小规模的战争,没有发现蒙古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的踪迹,无奈班师回朝。在大军行至榆木川的时候,朱棣病重,随后驾崩。然而,朱棣驾崩的消息,在当时,只有三个人知道,分别是宦官马云,以及内阁大臣杨荣、金幼孜。

杨荣和金幼孜都是朱棣的重臣,从朱棣登基开始,这二人就是内阁成员,这二人不仅勤勉,而且足智多谋,为明朝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朱棣刚驾崩时,杨荣、金幼孜二人密谋了一件大事:隐瞒朱棣的死讯。

杨荣、金幼孜都是老臣,他们为何要隐瞒皇帝的死讯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当时大军远在关外,若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出,会导致军心大乱。朱棣麾下的诸多蒙古士兵可能会趁机反叛。更为甚者,若蒙古三大部落听闻朱棣驾崩,必会全力追击,到时候明军将面临巨大损失。

第二,朱棣虽然已经钦定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但这些年来,朱高煦(朱棣次子)仗着靖难之役时立下大功,屡次挑战太子权威,甚至拉帮结派,试图扳倒太子。若朱棣驾崩的消息传到关内,朱高煦、朱高燧等人肯定会起兵铤而走险,到时候就难免天下大乱。

所以,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杨荣、金幼孜二人打算隐瞒朱棣驾崩的消息。但当时正值七月中旬,天气炎热,从榆木川到京师至少需要12天的时间,朱棣的尸体一旦腐烂,消息肯定会泄漏出去。最后,杨荣和金幼孜想了一个办法,收缴全军将士们所携带的金属“锡”。《明史》云:“秘不发丧,以礼敛;熔锡为椑,载舆中。”杨荣二人要锡,是为了制造容器,而盛放朱棣的尸体。

古代没有特别好的密封材料,锡器自明朝以来,发展迅速,有许多锡器做成的茶叶罐(下图),能够使茶叶和空气完全隔绝,从而避免使茶叶的口味变质。杨荣和金幼孜正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收缴将士们的锡器。

据《智囊全集》记载:

榆木川之变,杨荣、金幼孜入御幄密议,以六师在外,离京尚远,乃秘不发丧,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军中锡器,召匠人销制为椑,敛而锢之,杀匠以灭口。

也就是说,杨荣和金幼孜二人收缴将士们的锡器后,让工匠将锡器熔化,制成一个器皿,然后将朱棣的尸体装进器皿中,进行密封。事后,再将工匠杀掉,这件事就没其他人知道了。不仅如此,杨荣还让人每天三餐给朱棣送饭,因此,三军将士都不知道朱棣已经驾崩。

在这期间,由金幼孜带领大军继续返京,而杨荣则先行一步,快马加鞭到达京城,把朱棣已经去世的秘密告诉太子朱高炽,33天后,朱高炽得以顺利即位,避免了天下大乱。

杨荣、金幼孜身为朝廷重臣,为了隐瞒朱棣死讯,想到用锡来密封朱棣尸体,从而成功隐瞒朱棣的死讯,直接促成了明朝皇位的顺利交接。这种做法,虽然诡诈,但对于明朝历史来说,意义重大,否则,继承朱棣皇位之人是不是明仁宗,也未可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周瑜与小乔真的爱情美满?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周瑜与小乔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台湾女艺人林志玲曾于2011年出演了日本舞台剧《赤壁爱》,剧中描述了在战乱时期周瑜与小乔发生的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以及小说演义中,两人也确实是相敬相爱的,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正是抓住了周瑜深爱小乔这一点,

  • 法正到底对蜀汉、对刘备集团有着如何的重要性?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法正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说到三国,这个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时代,相信很多人都在三国演义中听过、看过这么一句,那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对刘备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是二者皆得最后也并没兴复汉室,统一天下,于是后世有人归纳出来另一句话,“子初孝直亡一人则汉室

  • 一代才女上官婉儿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有多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一代才女上官婉儿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熟悉唐史的人都知道,大唐是古代开放程度较高的时代,尤其是唐高宗李治时期起,女性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在这样的思潮影响下,涌现出了一些有才华且有政治抱负的优秀女性。上官婉儿便是其中之一。这位公元664年出生于陕州陕县的才女,当

  • 孙权选择年仅10岁的孙亮作为继承人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对孙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年幼的皇帝即位,往往容易导致大权旁落的情况出现。比如汉少帝、汉献帝这两位皇帝,即位之初都比较年幼。对于这两位皇帝来说,至始自终都没有掌握什么实权。而这,无疑成为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在东汉灭亡之后,曹魏历史

  • 能够网罗天下人才的刘邦是如何做到的?他有何闪光点?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邦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人们对他的印象却并不正面,多半囿于其心计和狡诈,可是如果刘邦真的是一个能力平庸、反复无常的小人,他身边又怎么会有那么多能人异士跟随呢?刘邦到底有什么出彩之处能够网罗天下人才,他的闪光点又是怎么吸引众多追随者的呢?一、

  • 历史上慈禧在晚年时怀孕是真实的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慈禧在晚年时怀孕是真实的吗?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光绪八年,慈禧在寝宫突然感到不适!且出现了呕吐现象!此时宫女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得不知所措,唯有慈禧相当镇定!为何他会这么镇定呢?原来,根据慈禧多年的经验,她觉得自己可能怀孕了!而且她的镇定也是被吓出来的!而非胸有成

  • 上官婉儿是如何卷入权力漩涡的?她的悲剧结局早已注定?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一代才女上官婉儿,为何最终死于非命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上官婉儿,一个活跃于武则天时代和后武则天时代的女性,本为罪臣之后的她因武则天的宠信而崛起,然而随着武则天的退位去世,失去了根基的上官婉儿便只能做一个政治投机者。其实站在上官婉儿角度来讲,她的所作所

  • 明朝大臣范理的仕途如何?他与杨溥是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范理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元1447年农历正月初一,大明朝的臣民大多都在欢度新年。然而,在湖北石首,来了一个身份特殊的人,此人名叫范理,当时担任德安知府。从德安到石首路途长达800多里,大过年的,范理身为朝廷四品官员,不在知府衙门里好好过年,跑到800里外的石

  • 汉献帝禅让帝位后去了哪里?为何不去蜀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汉献帝禅让帝位后去了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220年,曹操还师于洛阳,或许是因为多年的战事让他身心俱疲,或许是此前关羽在樊城之战中表现太过出色,不仅让曹操费尽心思,几乎要迁都,而且曹操还不得不坐镇前线,以防止樊城被破,这些都让曹操心力交瘁

  • 刘备的五虎上将中,谁杀的大将最多?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现在一般管那些特别厉害的会打仗的人叫上将,如果是一群特别厉害的人,就叫“五虎上将”。但是五虎上将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追根溯源,还得回到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五员大将,包括结拜兄弟关羽、张飞、赵云,后来收降的马超和黄忠。他们五人勇冠三军,在战场上万人莫敌,因此被称为“五虎上将”。不过“五虎上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