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张浚张栻父子的一生是怎样的?

揭秘:张浚张栻父子的一生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42 更新时间:2024/1/13 19:23:03

张浚与张栻父子应该是南宋最有影响的名人之一,他们是四川绵竹人(今绵竹属德阳市)。张浚是宋高宗时主持川蜀抗击金军的主要负责人,名将吴玠、吴璘,包括岳飞都是手下。张栻是最重要的理学思想家之一,与朱熹、陆九渊齐名。但容易忽略的是,张浚实际和宗泽、李纲一样是典型的文士;而张栻也曾继承父亲遗志,像陆游、辛弃疾一样有积极抗金的志向,因此,他们父子的人生轨迹今天很多人并不清楚,甚至误会多多。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一、张浚:文武兼备有志抗金功业平平

张浚,在南宋有积极抗金行动的人物里要算争议不小的一个。由他主持的富平之战和符离之战都惨败收场,引来很多批评。可历史人物的生平和结局,仅凭一两个“切片”式断面,根本无法把握真实面目,越是复杂局面下的人物越是复杂。

像张浚本是继承“三苏”,弘扬“蜀学”的理学家出身,在两宋交替的时刻,张浚与宗泽、李纲、虞允文这些人一样选择弃文从武,只是他的名声和水平并不匹配,或者不像其他人那样幸运罢了。

绵竹张家这一支祖上出自张九皋,就是唐朝著名宰相张九龄之弟,曾任岭南节度使。张九皋的后人张璘任国子祭酒随唐僖宗入蜀,孙辈张文矩封沂国公,夫人杨氏与子孙由成都迁居绵竹。

张浚生于北宋末年,四岁时父亲张咸过世。张浚先进四川学府,后入京师太学,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考取进士,入山南府士曹参军。山南道主要为今天陕南毗邻四川与河南的地区,宋代一般称利州路,皇祐三年(1051)将府治从四川利州改到兴元府,就是今天汉中地区,包括南郑、褒城、城固、西乡、洋县和甘肃文县等地。

靖康年间,张浚回开封参与李纲领导的保卫京师行动。李纲为人正派,但军事也不擅长,轻信西北将领姚平仲的偷袭遭到失败(姚平仲据说败绩后入四川隐姓埋名)。当时张浚年轻,以理学家口吻批评李纲失策。

康王赵构离开河北宗泽身边,逃到商丘被拥戴继位,张浚前往投奔。后军统制韩世忠保护赵构南逃扬州,路上为渡江逼死部下将士,张浚又奏请夺韩世忠职务。赵构提升他为侍御史,张浚进言经营川陕阻挡金军南下,也是保全江南的屏障。还提醒宰相黄潜善、汪伯彦防备金人追击,但二人都笑张浚迂腐。结果被书生气的张浚言中,高宗被金军追到杭州才喘口气,又发生禁军将领苗傅、刘正彦胁迫传位太子赵旉(音夫,当时年仅两岁)。

张浚当时在平江府(今苏州),联合吕颐浩(在建康江宁府,今南京)、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在吴江,属于苏州)等文武大臣营救赵构,平定苗刘等人立下大功,升知枢密院事,开始参与军务,这一次行动堪称张浚人生的转折点。

对于苗刘之变,长久以来都认为是消除威胁皇帝的一次平叛。虞云国等研究者却指,苗傅与刘正彦本质还是忠义的,之所以逼迫赵构,表面是禁军首领王渊勾结宦官,哄赵构享乐对将士不好,甚至指使将士到处搜刮民间,以至于禁军将士集体不满。

但背后的深层原因是高宗继位宣称要领导军民以恢复北方,营救君父为大志,结果不理会宗泽、李纲等人苦谏,一再逃跑,还打算以江南为根基产生种种享乐行为,如改杭州为临安府,想要定都,苗刘等看穿赵构的真面目,完全违背当初继位时的承诺,所以才决心另立新君改变局面。

苗傅、刘正彦并非来历不明,两人都算世家子弟。苗傅的祖父苗授是神宗元丰时的殿前都指挥使,父苗履也是将领;刘正彦父亲刘法是徽宗年间的熙河路经略使(指神宗熙宁年间西北开边后,收复河湟六州所设立辖区),与王渊有过交道,因此苗傅、刘正彦能够扈从赵构是有一些渊源的。

苗刘一伙将士素质参差不齐,也不一定能有更大作为,但这一事情的初衷却和历史上很多争夺名利的情形不大一样,以至于当时朝野不少人对苗刘二人有同情之心。但赵构为掩饰自己的种种问题,坚决不同意宽恕,都被处死。

张浚在救护高宗的行动中表现突出,就此成为参与军务的心腹重臣,当时才三十出头,蹿升这么快的年轻才俊,自大宋以来除了寇准还没有第二人。

赵构就任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经营西部地区,同年十月到达兴元府,随后调整西北军事长官。当时实力最大的是出身泾原路的名将曲端,手下有吴玠、吴璘兄弟。位于延安府的同僚王庶被金军夺取城池,认为是曲端见死不救,向张浚告状,张浚本来意图安抚,经过接触发现曲端的确不服管束。

建炎三年(1129),张浚组织富平大战,吴玠很想表现自己,摆脱与曲端产生的矛盾。吴玠建议不要与金军硬碰,改为登高凭借地形优势作战,其他将领都认为阵前淤泥可以阻挡金军兵马,结果造成宋军巨大伤亡。

后人批评张浚的重大过失之首,就是富平之战的鲁莽毁了宋军近三十万,彻底丢掉西北,以至于吴玠吴璘只能退守蜀口。但是,为什么张浚并未被治罪,还能够坐镇西部?张浚在具体战役上失败了,但经营川陕的战略还是成功的。金军主力跟着被调动,所以完颜兀术随后到了西北,接着与宋军连续作战。

假如张浚没有在富平出击,一开始就退守固防,西北军力是可以在川蜀一带保全,当时金军主力集中扑向东南会是什么后果?赵构本人当然可以从海上逃跑,但江南大片地盘还会不会留给南宋恐怕就是未知之数了。

张浚及时调整策略,升吴玠为都统制,让他收聚败退的宋军。再让吴璘扼守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反击,成为金军南下以来少见的一场败绩。吴玠趁机向张浚上报种种罪状,将其去职。王庶、吴玠、张浚三人联合声讨,绍兴元年(1131)曲端成为南宋第一个遭忌惮致死的武将,年仅四十一岁。

张浚依靠吴玠、吴璘在西路阻挡金军成功,与赵鼎分任左右相(1135),高宗命平定钟相杨幺等义军,张浚又成为另一名将岳飞的上司,得胜回朝又向高宗建议北伐恢复中原,本来是得到赵构同意付诸行动。

这时又发生一大转折,张浚为压制赵鼎,干了一件搬石头砸脚的大蠢事,就是推荐秦桧上位。按说并非张浚一人的问题,当时赵鼎也一样被秦桧蒙蔽。

实际秦桧并不是因张浚才出头,在绍兴元年(1131)时就得宰相范宗尹推荐出任参知政事,向赵构提出著名的“南自南,北自北”主张。当时张浚在西北,吕颐浩在两淮,对抵抗金人非常积极,秦桧进一步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建议,赵构非常尴尬,质问:“朕北人,将安归?”秦桧第一次上位仅一年左右就被闲置。

当时秦桧被排斥,主要是宋金双方以作战为主流,没有当真议和。张浚成为赵构很倚重的人物,以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事召各路将领到平江府商讨北伐,议定由韩世忠军出楚州攻淮阳为一路主攻,刘光世屯合肥,张俊屯盱眙,另外岳飞进驻襄阳为一路主攻。

岳飞的前锋攻占虢州卢氏县城(宋代虢州范围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卢氏县属于今河南),之后,王贵、董先、牛皋等在唐州北(唐州属河南泌阳、唐河、方城等地)大败刘豫的齐兵,进抵蔡州(宋代蔡州和唐代区别不大,河南南部原豫州地界,唐代安史后避李豫名讳改蔡州。)境内,距离东京开封不远。岳飞向朝廷请示, 高宗忽然下诏要回师。岳飞仰天长啸不得已退回鄂州,写下著名的《满江红》。

之所以出现变故,在于金朝新君熙宗继位,原来扶持刘豫的完颜挞懒等为各自地位颇有争执,刘豫为图存而大举反攻,中路刘光世丢弃庐州,张浚为鼓舞士气,请高宗前往金陵建康府,但赵构走到苏州平江府就因赵鼎反复劝阻而信心动摇。

刘光世得枢密院负责人折彦质支持退保当涂。张浚求见请高宗写军令“有不用命,当依军法从事”,逼刘光世回庐州抗敌。再派杨沂中部救援淮西大败齐军,战事虽有所挽回,但岳飞收复河南毕竟没有更大收获,张浚请高宗罢免刘光世,赵鼎又表示反对。因赵鼎与张浚互相掣肘,张浚重新推荐秦桧对付赵鼎,结果却是秦桧推动高宗坚定议和,赵构此刻已厌倦战事,将张浚罢往永州。

这时岳飞居然不合时宜地建议皇帝早定储君。于公,岳飞当然无私心,却犯了宋代武将大忌;于私,岳飞不知赵构有难言的心理和生理双重疾病(赵构逃跑时曾受严重惊吓,无法生育),最终宋朝为议和牺牲了岳飞。

议和达成以后,高宗有意恢复张浚官职,但他又跳出来建议北伐,只授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甚至和国公等虚衔爵位。几年后,张浚还坚持上书备战,这时秦桧独当一面,根本不理会。绍兴二十年(1150)到绍兴二十五年,每当高宗想恢复职位时,张浚每次都拿北伐惹得高宗不舒服。

秦桧死于绍兴二十五年,高宗选定汤思退继任宰相,想要张浚回来任职。正逢张浚母丧,从永州送灵柩返四川故乡安葬。经过江陵时就向高宗上书伺机北伐。高宗很头疼:“今复论兵,极为生事”,这时已确立的储君赵昚雄心勃勃,非常希望宋朝振作。

北方在完颜亮夺位以后,对南宋的觊觎之心早就不断有消息传来。张浚屡屡向赵构念紧箍咒,不能认为他是固执迂腐。几年后等来采石之战,张浚的老乡,同为书生的虞允文大爆冷门,当时张浚受命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并没有在江淮前线)督战反攻。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高宗命张浚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沿江军马,着赵昚继位为孝宗。赵构虽然时不时向孝宗泼冷水,但并没有当真阻止宋军反击。孝宗熟知张浚多年来的坚持,曾有言:“朕倚公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云云,提升为枢密使主持北伐,太上皇赵构不看好,这一点确实孝宗过于被热情冲昏头脑。

隆兴元年(1163),刚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不久就招来符离失败(也在宿州境内),甚至失败都不是因为当真打不过金军,而是宋军内部一团糟。

这一次宋军主力在中路,从采石接手的大将李显忠与宋将邵宏渊闹矛盾。邵宏渊久攻虹县不克,李显忠派攻下灵璧的降卒劝金军投降。邵宏渊激李显忠去攻宿州,虽然取得胜利,但陷入金军援兵的围攻。

邵宏渊不仅按兵不动,还在李显忠后方作祟,导致自乱阵脚,十三万宋军丢盔弃甲退出战场。为此,西北方面吴璘等好容易收复的秦州、商州又退给金人。

隆兴二年(1164)三月,张浚部署的江淮都督府被罢,求致仕,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出判福州(今属福建省),就在这一年死于途中,年六十八岁。

对张浚一生的功过,后人对其过于苛责没能屡屡创造胜绩,貌似希望张浚应该像宗泽与虞允文一样创造一些奇迹。可事实上宗泽和虞允文领军时间都不长。而张浚一生跨越高宗和孝宗两代,中间被秦桧排挤十来年,毕竟被重用的时间也长达二十年左右,张浚也并非总是失败,很少有人思考过张浚领军败绩的根源。

宋代历来严格防范高级将领拥有亲密的将领和部队,像张浚这种宰相或枢密使一级高官不可能长期领军。吴玠、吴璘、岳飞、韩世忠等人有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所谓“家军”完全是例外。

正因为这种情况特殊,吴家军、岳家军、韩家军对将士有长期操练,宋军的战力才得到提升。练兵,是古今中外决定军事质量的首要前提,宋代大部分时候因将领的流动性,主将随时更换,训练方法也经常变换,所以宋军多数时候的素质不高。实际这一现象根源从唐代后期为防范藩镇刺史掌兵,已开始频繁调动,官军战力已经开始削弱。

张浚尽管在职务上看似长年与军事沾边,可在岳飞死后,南宋朝廷并没有多少空间让张浚有机会提高水平,他的身边已经没有吴玠、岳飞这种优秀军事人才。比如像虞允文在采石意外胜利后,虽然他也没有继续领军,但虞允文还曾回四川与吴璘有过交集。

张浚当时地位与名声很高,除了为南宋定下筑牢川蜀以保江南的战略,更多还是依靠清流派士大夫的形象。《宋史·张浚传》就记录他对于《周易》钻研很精深,《四库全书》录有《紫岩易传》(张浚号紫岩,得名于家乡绵竹城北二十里左右紫云岩,今天推断为九龙山附近)。其他方面也体现理学家特色,对《书》、《诗》、《礼》、《春秋》都有注解。

既然张浚实际在军事能力上并不强,又是一派道学先生气质,为什么高宗赵构多年来对张浚念念不忘呢?

除了苗刘之变和经营川蜀让高宗刮目相看外,张浚对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还有收取各大将的领兵职权,这一点深得赵构信任。

比如张浚还有一个最受后人批评的失误是让郦琼领四万人投降金人,正是趁刘光世从庐州败绩一事意图瓦解其部队。张浚先希望把人马交给岳飞,岳飞激动异常,表示假如有超过十万之众就可实现收复汴梁旧京的大志。

高宗却非常紧张,为了平衡其他将领,分解部众归王德和郦琼,又想让张俊与杨存中分一杯羹。岳飞对张浚出尔反尔不满,直言会激起变故,然后表示要去职为母亲守孝,这已经令高宗对岳飞的跋扈产生不满。张浚想去掉郦琼已经打草惊蛇,所以发生四万淮西军跟随郦琼投敌。

总的来说,一方面张浚有统领各方将领的资历,并非全是败绩,另一方面为人大体清流正面,高宗身边也必须要有这样的人物。

二、张栻:抗金无望创立南宋湖湘学派

张浚的儿子到底有几个?一直是一个较为困惑的细节。南轩先生张栻是张浚最出名的儿子,也是长子,这一点没有任何问题。但其他儿子则让人费解,次子到底是不是张杓?有没有张枃?张杓与张枃究竟是同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谁大谁小?几乎让人一头雾水。

一些研究者目前倾向于张杓是次子。而张枃与张杓之所以让人误解,一来字形相近,二来两人的仕途颇有重叠,让人觉得经历相似。

如张杓于淳熙十二年(1185)八月为镇江知府,年底十二月接替的就是张枃。而张杓为临安府尹是淳熙十一年,张枃则是十二年,不仅官职一样,时间也很接近。若不细细分别,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他们多半就是一个人,推测是史料把名字弄错,可实际从各自兼任职务能看出应该是不同的两个人。

如张杓为临安府尹兼的是承议郎,直徽猷阁(徽猷阁是宋代宫中的藏书阁,宋徽宗时才设立这一名号),两浙转运副使;而张枃为临安府尹兼的是直龙图阁,权兵部侍郎兼知临安军事府,职务性质完全不同,他们的年龄差距也至少好几岁(大概有四五岁)。

张栻塑像

张杓二十岁时在成都府路任提点刑狱,而张枃二十岁时在广西以承奉郎任广西经略司机宜,这也能证明他们不是同一个人。甚至一些研究还推测,张枃多半不是张浚儿子,可能是从子侄儿。虽然不能十分肯定,像《咸淳临安志》提到张枃只说广汉人(宋代是汉州,单说广汉不准确),与南宋张浚、张栻很有声望的名人之间亲属关系没有涉及。

张栻生于绍兴三年(1133),当时张浚在四川主持抗金。史书表示,家眷从绵竹到军中探视,不久张栻在阆州府治阆中出生。张浚闲置永州后,张栻约五六岁随家人离开四川,除绍兴二十六年祖母归葬回过绵竹,一生几乎没有多少在四川的经历。

如果去掉张栻自身光环,他的学术成就很大程度和父亲早年的培养有关。

张栻的青少年时期正好是张浚被秦桧排挤的阶段,张浚恢复士大夫的本色,满腔功业之心郁闷难伸,唯有把士大夫情怀灌输给自己的儿子。张栻直到二十八岁才往衡山拜胡宏为师,接受程氏理学,宋代一般称洛学,与出自四川的蜀学相对,张栻由此超越门户,学问视野大为开拓。

胡宏师事二程的门人杨时与侯仲良,一生力主抗金,对张浚本就敬佩。胡宏对张栻的学问也很欣赏,正说明张浚对张栻的培养扎实。实际胡宏只教张栻数月就去世,张栻随父迁居潭州城南妙高峰,筑城南书院,开始教当地一些学子。

隆兴元年(1163),张栻三十一岁以父荫授官,除直秘阁。这时张浚被新君孝宗倚重,打算趁采石胜利而率师北伐。张栻以年少周旋于父亲幕府之中内赞密谋,这是张栻实践父亲张浚与老师胡宏抗金夙愿的机会。

张栻授官时曾到临安府见宋孝宗一面,由于张栻自幼耳闻目睹张浚等有抗金志向的父辈一个个寂寞收场,好容易等来孝宗这样一个有心振作的君主,很想皇帝坚持北伐,但不再像父亲对高宗那样碎碎念。张栻的方式变得非常婉转,这是宋代道学已经养成,转为刻意追求内心正气强大的体现。实际像与陆游、范成大等人关系密切的周必大之辈也如此。这一年,张栻与另一学问大家朱熹首次相见。

隆兴二年(1164),张浚北伐失利再次免职,跟着在去往福建途中去世(在江西饶州境内)。临终前仍反对言和,张栻护丧归潭州,到豫章(今江西南昌),朱熹登舟吊唁。朱熹后来回忆:“从豫章送到丰城,船上与张栻聊了三天,他天资很聪颖,对学问的认识很正确。”(《朱文公续集》卷五,《答罗参议》)之后两人不断书信往来,收入两人文集的有一百多封。这年十一月,张栻安葬张浚于衡山下宁乡沩山。

孝宗乾道元年(1165),湖南郴州发生李金起事,连破郴州、桂阳两城,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前往平定,张栻辅佐刘珙顺利解决这次地方危机。刘珙认同以学风教化民间的方式,次年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请张栻主持讲学,作《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这一年张栻三十四岁。

此后来往于湘江两岸的城南、岳麓两书院,在继承胡宏学问的同时,逐渐形成有自己特点的湖湘学派,张栻的声望已超过当年胡宏。乾道三年(1167),朱熹和弟子范念德、林用中等从福建来长沙,展开学术讨论。从《中庸》到太极,包括对仁等种种儒家问题的辩论,一共有两个月左右,附近的文人学者都闻风而至。朱熹原本大体接受张栻的观点,不久,又提出新的疑问否定张栻。两人不断相互影响,开创了书院自由讲学的一股新风,成为岳麓书院史上的大事。

乾道六年(1170),朱熹将周敦颐的《太极图》与《通书》合为一篇,题为《太极通书》。请张栻写题跋,将《太极通书》刻于严州学宫(南宋严州与临安府毗邻)。当年张栻奉旨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与朱熹、胡铨、辛弃疾等人陆续都回到临安。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张栻多次觐见孝宗,继续从修身、务学、恤民、抑权幸、屏谗谀几个方面建言,时不时提示抗金复仇之义。孝宗之所以亲近张栻,表明对其父张浚的作为还是认可,也有重新振作的意思。

当时皇帝身边都是比较正派的大臣,偏偏同有抗金志向、身为宰相、还是川蜀老乡的虞允文把张栻排斥离开临安,这一幕令后人大为困惑。张栻回到临安任职,本就是出于虞允文的招揽,与朱熹、胡铨、辛弃疾等一起,按说他们若团结起来,南宋一定大有作为,可终归大梦一场,体现了孝宗与虞允文严重的局限性。

虞允文非常希望张栻各方面与自己同一立场,结果张栻不断反对虞允文。当时范成大出使北方索要河南,抬出的理由是要重修祖宗陵寝,当然金人不会同意,还说要派三十万人帮宋人把祖坟迁到南方,令金人对南宋产生警惕。

辛弃疾就直率的批评虞允文,宋孝宗在召见张栻时也问他对金人是否了解,张栻坦言不了解北方,但对南方很了解,所以重复儒家那一套看似书生气的话。当时孝宗说经过海陵王的折腾,金世宗还没有坐稳龙椅,好像北方百姓等着宋人拯救一样。

可宋朝一样刚经过采石之战,符离之败,张栻对抗金走的是现实路线,看起来保守谨慎,与虞允文当时太过功利的主张不同。反之,如果一时没把抗金落实到行动上,就容易被误解为干扰收复,视为对立,恰恰张栻这种道学先生就落了一个被排斥的下场。

实际不仅对抗金策略不同,两人还有其他矛盾。虞允文重用史正志为发运使,打着均输旗号掠夺州县财赋(是为朝廷敛财,并非虞允文个人贪财),孝宗就认为这是将地方财赋汇到临安,并没有骚扰民间。张栻反对说:“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缺,不过巧为名色取之于民耳。”孝宗调查后醒悟:“如卿所言,是朕假手发运使以病吾民也。”

关于张栻的抗金态度可以与辛弃疾互相参照。辛弃疾批评虞允文过后,为表明立场,还写了著名的《九议》,内容也是要先整顿内部,做好防御强兵等条件,才能谈收复北方,与张栻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张栻没有像辛弃疾经过深思熟虑,拿出条条款款的建议。

影视剧中的辛弃疾形象

淳熙元年(1174),张栻回潭州数年,改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经略安抚广南西路。四十三岁的张栻深入岭南西部边区,精简州兵,汰冗补阙,安抚当地酋长,广西境内很快一派清平。之前帮刘珙平湖南义军,如今在广西整顿地方,深刻体现出张栻绝非一个空谈性理的道学先生,这一幕教人联想三百多年后的王阳明,虽然史书对这类以学问出名的儒家人士多少有一些美化,但能做出实际成绩的张栻一定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只是当时给他实践的机会并不多。

淳熙五年(1178),孝宗闻张栻治理静江有方,改任荆湖北路转运副使,张栻到任一天就去除贪吏十四人,把放纵贼匪的首要官员全部处置,地方吏治明显好转。这一年秋,张栻因事到江西,其弟张杓正知袁州,为新建成的袁州州学参加活动。

两年后的淳熙七年(1180)二月,张栻病故于江陵,年仅四十八岁,张杓护丧归葬其父张浚墓侧,父子二人最终都葬在湖湘,再没有返回家乡绵竹。

回看南宋孝宗号称最有大志,实际看人用人的能力非常有限,身边一大批原本目标一致,各有所长的大臣无法协调,甚至自己也常有反复。不仅虞允文实际在相位没有产生太大作用,还令辛弃疾、张栻这种绝非单纯书生的干才一生沦落,所以南宋的萎靡绝非军事无能的表象那么简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武则天在残害王皇后和萧淑妃时 李治为何没有保护自己的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高宗王皇后一生无子,武则天与萧淑妃的恩怨,武则天害的王皇后

    很多人都不了解武则天和李治后宫,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武则天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恶毒的女人,其对情敌王皇后、萧淑妃的处置更。那么,曾作为唐高宗身边最为尊贵的两位女人,虽已被冷落而被囚宫中。但她们毕竟是李治的原配、宠妃,且萧淑妃又诞有皇子、公主。而李治又是仁弱之主,也并非那么绝情。那为何李治

  • 李治对武则天如此迷恋 李治对武则天是真爱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比李治大多少岁?,武则天爱过李世民吗,李治为何那么怕武则天

    对李治和武则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来,李治有个最大的心病,那就是朝中大臣的势力越来越大,自己这个皇帝却愈来愈孤掌难鸣。他既怕丢了江山,又不得不忍气吞声受大臣的窝囊气。唐高宗的第一任皇后——王皇后,据说是一个温柔、贤良、随和的女人。甚至可以与长孙皇后相媲美。

  • 萧淑妃和王皇后相比 李治为什么讨厌王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高宗王皇后一生无子,武则天害的王皇后,史评杨妃对李世民是爱还是恨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治和王皇后,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提到王皇后,大部分的人都了解她是何其角色。王皇后是唐太宗与长孙无忌为李治亲自选择的爱人,是老人们期待守候李治走完一生的人。在历史上的王皇后也算得上是娇娆的丽人一枚。能被唐太宗选择为自己孩子做媳妇儿的人毫无疑问也是才华出众的人,与李治般配也

  • 历史上的马援有何功绩?马腾马超能割据一方也与之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马超是被谁反间的,马超到底是不是马援后代,马援是马超什么人

    很多人都不了解马援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东汉末年,马腾、马超是不能忽略的一方诸侯,也是勇猛的武将。其中,马腾身长八尺有余,身体洪大,面鼻雄异,为人贤良忠厚,受众人尊敬。汉灵帝末年,马腾掌领部众,累迁至偏将军。在马腾之后,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治兵关中,马超联合关中诸侯韩遂等

  • 武则天晚年为何对张氏兄弟如此沉迷 武则天就不知道前车之鉴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武则天和李世民第一晚至今无人打破,现代武则天张海燕,张氏兄弟和武则天什么关系

    对武则天和张氏兄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执政手段雷霆,当是女辈豪杰。女皇上位历史十分曲折,且是两代帝王的妃子,又为其增添了不少艳丽色彩。野史当中有记载,说武则天年过76岁,居然圈养了不少的面首,与之花天酒地!当时她被民间所唾弃,

  • 武则天晚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武则天为什么退位不到一年就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武则天什么时候退位,武则天的一生,武则天退位后是谁继承的

    对武则天晚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而巫蛊之祸,罗织之狱,天下涂炭,后妃公卿,交臂就戮,后世闻二武之名,则憎恶之。————洪迈 《容斋续笔》中国封建王朝的408位皇帝当中,谁的文治武功第一可能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要说所有皇帝中最

  • 力挽狂澜拯救大明的于谦最终难逃被杀,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于谦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却遭遇“土木堡之变”,明军惨败的同时皇帝被俘,当此生死存亡之际,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力挽狂澜,辅佐明代宗朱祁钰登基的同时指挥明军打赢北京保卫战。然而,景泰八年(1457年)爆发“夺门之变”,明

  • 萧鸾自立篡位,如果对待叔叔兄弟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先简单梳理一下南齐皇位的传承:齐高帝萧道成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大儿子萧赜,也就是齐武帝。齐武帝晚年,文惠太子病死,文惠太子的长子萧昭业被立为皇太孙。齐武帝死后,萧昭业继位,也就是郁林王。一年之后,萧鸾发动政变,废掉萧昭业,萧昭业的弟弟萧昭文被扶上皇位,成为一个傀儡皇帝。同年十月,萧昭文被降封为海陵王。萧

  • 赵云死后诸葛亮大为痛哭 赵云的死对诸葛亮影响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诸葛亮哭赵云,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众所周知赵云在三国里的名气可谓非常之高一生忠勇获得无数荣誉。他武艺超群,勇猛非凡,而又谦虚谨慎,忠义刚正,他不似关羽的居高自傲,不似张飞的暴虐无恩,他是以儒将艺术典型和完人来塑造的。赵云一身历战无数,令敌人闻风丧胆,年过七旬依然神勇无比,

  • 朱元璋没选择朱棣而是将朱允炆扶上了九五至尊的皇位,这是为何呢?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你们知道朱元璋为何没把皇位传给朱棣?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明朝享国近三百年,可以算是一个长寿王朝。究其原因,明朝的前两任帝王绝对功不可没。朱元璋统一天下,而朱棣则加速了建设大明王朝国泰民安的步伐。李贽就曾将明朝二百余年的“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归功于朱棣和姚太师,可见朱棣确实善于治国理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