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大臣蔡新的官途是什么样的?他为何要主动辞官?

清朝大臣蔡新的官途是什么样的?他为何要主动辞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857 更新时间:2024/1/18 22:27:20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清朝大臣蔡新的官途是什么样的?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清朝乾隆十年,上书房来了一位新的大臣,此人名叫蔡新,乾隆元年的进士,在翰林院干了10年,终于进入政治中枢。同时,乾隆得知蔡新的数学学得比较好,尤其是懂勾股定理和开方,乾隆便让蔡新抽空,教皇子们数学。在封建社会,儒学为正统学问,数学只不过是奇巧淫技,皇子们对数学并不感兴趣。一日,乾隆问蔡新:“皇子们数学学得如何?”蔡新淡定的回答:“阿哥们都很聪慧,只不过数学是课余兴趣,有感兴趣的,也有不感兴趣的。”乾隆听了,觉得蔡新很懂教育,便派蔡新到河南督学,然后又到江西任学政,几年后,蔡新得到了充分的历练,被乾隆升为内阁学士,成为朝廷的肱股。

说起蔡新,乾隆早在十年前就知道他。乾隆元年,当时乾隆刚刚登基不到半年,乾隆朝举行了第一次科举,因为当时是农历丙辰年,所以当年的科举又称“丙辰科”。福建漳州的考生蔡新才华出众,名列丙辰科二甲第一名(总第四名),因为蔡新的名字里含有一个“新”字,和刚刚登基的乾隆十分映衬,因此乾隆对蔡新印象十分深刻。

乾隆三十四年,蔡新任兵部尚书,不久又转任礼部尚书,成为朝廷大员,这期间,蔡新一边辅佐乾隆理政,一边协助纪昀编纂《四库全书》,等《四库全书》编成之后,蔡新因功授华殿大学士。在清朝,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称。蔡新也成了漳州历史上唯一的宰相。

乾隆五十年,当时74岁的乾隆喜得一玄孙,帝的五世同堂,在历史上还是头一份。在和珅等人的建议下,乾隆打算学习祖父康熙,搞一场“千叟宴”。当时蔡新已经78岁,是朝中百官中(不含退休)年龄最大的一位。虽然千叟宴上王公大臣、藩王使节很多,但乾隆钦命首席军机大臣阿桂(70岁)和文华殿大学士蔡新(78岁)两人坐在第一桌,由他们两人领班,代表满、汉大臣第一个向乾隆敬酒,传为一时佳话。

可以说,在千叟宴上,蔡新的荣光达到了顶峰。但在宴会之后,蔡新的人生却出现转折。千叟宴结束后的第三天,乾隆突然请蔡新进宫吃饭。蔡新满心欢喜,换上一身崭新的朝服,来到养心殿。

在这里,乾隆不仅请蔡新吃了一顿大餐,而且还和蔡新谈诗,乾隆谈到描写“兄弟之情”的诗词,兴致很高。紧接着,乾隆问了一句:“蔡卿,我们俩,谁的年龄大?”蔡新笑着答到:“臣侥幸活到七十八岁,但微臣体弱,恐怕活不到八十,陛下是万寿之尊,岂是微臣能比的。”蔡新比乾隆大四岁,蔡新本以为他这样回答,可以避开乾隆的问题,但没想到乾隆却不依不饶,乾隆大发感慨说:

“若今之群臣,孰可当三老五更之席者,独大学士蔡新长予四岁,或可居兄事之列。”(《清史稿》)

乾隆的意思是说:现在满朝大臣中,比我年长的,只有你蔡新一个,你比我大4岁,可以当我的兄长了。

蔡新听完这话,感觉一阵恐慌,思考片刻,蔡新终于做出决定,虽然他不太愿意。《清史稿》云:

蔡新悚惶局促,礼毕后,面恳乞休。

蔡新跪下给皇帝行个大礼,然后向乾隆请求致仕,说自己已经78岁,垂垂老矣,早已过了悬车之年,恳请告老还乡。

乾隆听完后,竟然没有挽留,立即答应了蔡新的请求,并且加授蔡新为太子太师,令驿站车马尽快送蔡新回漳浦老家。就这样,从乾隆元年到乾隆五十年,陪伴乾隆51年的蔡新,回到了故乡漳州。

蔡新为何突然要告老还乡呢?因为在封建社会,皇帝是所有人的君父,没有人敢做皇帝的兄长,乾隆皇帝以高寿著称,朝中竟然还有大臣比乾隆还年长,乾隆心里有个疙瘩。于是借请蔡新吃饭的机会,敲打蔡新。蔡新在朝中浸淫了50多年,这点道理还是明白的。于是,蔡新提出告老还乡,乾隆欣然应允。乾隆派驿站的车马亲自送蔡新回老家,乾隆才放心。乾隆的目的达到了,也就不必为难蔡新了。

历史总是那么巧合,乾隆元年,蔡新刚好中进士,成为乾隆朝的一名官员,陪伴乾隆51年。公元1799年,89岁的乾隆驾崩,同年,蔡新去世,享年93岁。直到去世时,蔡新还是比乾隆年长4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是如何对待六国文化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始皇都做了哪些大事,秦始皇文化胜利思路,秦朝灭亡后六国复国

    大家好,说起秦始皇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迅速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改革,例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改币制等。同时,由于六国的被灭,商鞅变法时极力反对的各方面的学派、人才都纷纷涌入咸阳为秦国服务。与商鞅变法后秦国独尊法家不同,秦始皇认为六国既灭,天下臣民便皆为我之百姓,再加上

  • 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是谁?妇好是什么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上的女将军有哪些,中国古代第一位女将军是谁,历史女将军有几位

    每当一提起妇好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提到中国的殷商王朝,我想大家都会想到暴虐残酷的商纣王和红颜祸水的苏妲己。但是在短暂的商朝,有一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君主,他叫做武丁。在武丁统治的那一时期,国家趋势一改以往的颓靡,国家发展快速,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方面都得到了空前发

  • 宋光宗赵惇的皇位是如何被废掉的?历史上的他是何形象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光义把皇位传给赵匡胤儿子了吗,南宋赵惇,赵光义后代绝了吗

    说到宋光宗赵惇,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一共涌现了将近500位皇帝,这些皇帝有的非常有作为,不仅将国家发展壮大,还对中国历史发展甚至世界历史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每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五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来的窝囊皇帝也不少,而且每个朝代都不少。今天介绍的窝囊皇帝来自宋朝,虽

  • 赵光义上位之后 他是怎么对待大哥的妻儿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光义传位给哪个儿子,赵光义怎么对待皇嫂,赵匡胤和赵光义关系好吗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赵光义和赵匡胤妻儿,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后对哥哥宋太祖赵匡胤的妻儿确实不怎么的,所以后世才传言赵光义继位不正,所以继位后才迫害寡嫂幼侄。赵匡胤去世时还有两个儿子健在,长子赵德昭当时25岁,幼子赵德芳17岁,以年纪来说他的两个儿子都足以继位,但

  • 在赵惠文王时期,真正让廉颇扬名列国的是哪场战役?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廉颇巧退秦军,廉颇做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廉颇做好了什么秦军的准备

    廉颇初次崭露头角是在赵惠文王时期对抗秦军的战场上,秦军曾多次进攻赵国,但是都被廉颇率军击退,从那时开始,秦国士兵听到廉颇的大名都会胆寒。真正让廉颇扬名列国的是阳晋大捷。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赵惠文王在位前期,东方六国以齐国最为强盛,齐国与秦国各为东西方强国。赵惠文王

  • 受赐紫禁城骑马是什么待遇?这是让和珅丢了性命的原因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廷玉紫禁城骑马哪一集,允许紫禁城骑马,赐紫禁城开车

    受赐紫禁城骑马是什么待遇?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清朝,为臣子为奴才的最高荣誉称号,不是三眼花翎,也不是黄马褂:三眼花翎就是贝子贝勒们闹着玩的东西,亲王郡王对此不屑一顾;黄马褂其实就是大内侍卫的制服,即使寸功未立,他站岗放哨或者随扈皇帝出行,都必须穿上黄马褂。在清朝

  • 全琮:他是东吴名将,最后还娶了孙权的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甄宓有几个孩子,曹魏第一名将,吴国全琮

    全琮(?~249年),字子璜,吴郡钱唐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带)人。对于全琮来说,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名将,桂阳太守全柔的儿子。对于全琮来说,因为迎娶了孙权的长女,所以全琮在东吴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并且,全琮参加石亭之战,配合辅国将军陆逊,大败曹魏大司马曹休,迁东安郡守。在此基础上,赤乌九年(246年),

  • 孟昶:被老百姓感动得哭死的皇帝,他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皇帝们的更换频率非常高。各朝各代的国主,无论是寿命还是在位时间就较为短暂,长得有几年,短的只有几个月。然而,在这众多的国君当中,后蜀的亡国之君孟仁赞却是个例外。他自公元934年继位,至公元965年病逝,前后总计时长三十二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感兴趣

  • 玄武门之变之时,秦琼能保持中立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叔宝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玄武门秦琼在哪里,玄武门之变秦琼参加了吗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秦琼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武德五年(622年),唐朝基本统一天下,而唐朝建立时就存在的君臣矛盾上升为朝廷的主要矛盾,最终引发了武德太子之争和“玄武门之变”。不过网上这几年有些人认为凌烟阁功臣秦琼在武德太子之争和“玄武门之变”中也保持中立。那么历史真的如此吗?首先

  • 坚守成都数年不降的刘璋突然投降真的是因为马超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马超当时为啥不救关羽,刘璋投降以后,马超归顺刘备后为什么就平庸了

    还不知道刘璋坚守成都数年不降,为何马超到城下一晃,他就放弃抵抗了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益州之战是东汉末年,刘备为夺取益州与刘璋发生的战争。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并发动战争。刘备围攻雒城近一年,庞统被流矢射中而死。法正写信给刘璋,分析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