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禅主动投降时,究竟是自身原因还是无法与魏国相抗衡?

刘禅主动投降时,究竟是自身原因还是无法与魏国相抗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142 更新时间:2024/2/7 0:40:18

刘禅(shàn)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的后期,经过夷陵之战后,东吴和蜀国结成了联盟,取团保暖,也再无实力和强大的魏国一较高下。而魏国内部争斗也终于告一段落,司马家族分别杀死了大将曹爽,同时废除了皇帝曹芳,完全控制了魏国政权。

公元265年,司马昭终于按耐不住,力争一统三国,于是发动了伐蜀的战争,面对奄奄一息的蜀国,魏国派出了近20万军队,由邓艾、诸葛诸和钟会兵分三路向蜀国浩浩荡荡地进发。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蜀国大将姜维自然不肯未战先降,主动迎击,原本姜维想依靠蜀国剑阁的天然屏障,组织起多股防御势力,以此来抵挡魏国来犯。

但事与愿违,邓艾巧妙地避开了姜维所设置的防御工事,从小路一路杀到了绵竹,突然出现在成都附近。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蜀国的皇帝刘禅举手无措。

在蜀汉光禄大夫谯周的劝导下,刘禅主动臣服,魏国也将其分封为安乐县王,光听这名字,就能想到当时魏国对蜀国的刘禅是多么地不屑一顾。

蜀汉自此从三国的版图上逐渐消失,而后世之人看到的皆是因为这位扶不起的阿斗将蜀汉的江山拱手相让给了魏国,刘禅也成了蜀汉活脱脱的罪人。

三国鼎立,蜀国成了最先一个被灭的国家,刘禅主动投降,究竟是其自身原因还是当时的蜀国压根就没有和魏国相抗衡的能力呢?

君主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国家灭亡,君主自然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蜀国的灭亡,刘禅投降,表面看起来是刘禅的懦弱无能,但事实上,刘禅保全的不仅是自己,同时也是蜀国的百姓。

对于刘禅来说,邓艾所率领的大军就在家门口,只有三种选择,要么战,要么跑,要么降。战,肯定不是首选,因为压根就不是对手,硬着头皮上只能是被屠城的后果。

跑,只能往东吴跑,难道和他父亲刘备一样,投靠东吴,东山再起?这也绝无可能,毕竟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集合了诸葛孔明和周瑜这样的两位天才级的人物才促成的。

而现在的蜀国早已没有这样的实力,而东吴也绝不会接手,毕竟这个烫手的山芋会直接加速东吴自身的灭亡。

降,也许是唯一的可选之路,投降不仅是保命,至少也能让蜀国的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刘禅作为三国鼎立时期首位臣服的君主,魏国必定不会加害于他,毕竟要给东吴做一个榜样,厚待蜀国君主也可以展现魏国的风范。

几经相比,也许刘禅投降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可能有人说如果蜀国力战,可能还有一线的希望,说不定能力挽狂澜。

那我们来看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蜀国在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举国的百姓也就一百万左右,而将士也就十余万,且分布在蜀国的各地。

魏国的人口数量是蜀国的六倍之多,高达六百多万,而单单来伐蜀的将士就达到了20万左右,国内还有40余万的部队,这样的实力悬殊对比,蜀国即使搏命一击,也绝无希望,何况姜维在前线,比他更能打的将领也不复存在,蜀国拿什么打?

但无论如何,不战而降,的确是窝囊,毕竟蜀国的前一辈个个都是骁勇善战。三国后期,蜀国其实已经大势已去,除了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了优势,其他也毫无可言,要将无将,姜维算是一个吧,要谋臣没有谋臣。

而魏国之所以迟迟不动手,并不是因为吴蜀联盟,而是魏国窝里斗得不可开交,压根顾不上伐蜀而已。

在夷陵之战后,虽然诸葛亮依旧北伐中原,姜维继而九伐中原,但均无大的建树,而且连年征战所消耗的粮草已经将蜀国完全拖累。

老百姓已经是苦不堪言,十分疲惫,就算魏国不伐蜀,其实蜀国自己也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

毕竟诸葛之才再无后人,何况是这扶不起的阿斗呢。蜀国的内部其实也不太平,刘禅重用黄皓,此人无才无德更是无能之辈,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打压朝臣,欺上瞒下。而且当魏军伐蜀之时,朝中的投降派压倒性地占据了上风,刘禅平时沉迷玩乐,也毫无信心与蜀国一战。

刘禅自小丧母,父亲不久后离世,中年又丧妻。虽然刘备从小对他的精心培养从没断过,但无奈的是赵云拼着命救出来的这位君王文武不全,无才无能。要不是有诸葛亮这位旷世之才硬顶着,估计蜀国的命运会更加坎坷。

姜维虽有大将之才,和魏国钟会也曾妄图举兵谋反,但事还未成,就被斩杀了。蜀国灭亡后,刘禅更是留下了“乐不思蜀”的名句,也成了蜀国的千古罪人,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相父,烂泥始终还是扶不上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雍正当初对年羹尧如此重视 年羹尧最后为何被贬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年羹尧和雍正,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最初雍正究竟有多重视年羹尧呢?我们看看他给年羹尧写的圣旨就知道了,准确来说这不像圣旨,更像家书:圣旨一:西宁兵捷奏悉。壮业伟功,承赖圣祖在天之灵,自尔以下以至兵将,凡实心用命效力者,皆朕之恩人也。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

  • 提起汉初三杰,刘邦为何会把萧何排在众功臣之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要说“汉初三杰”,一定很多人都能够立即把他们的名字说出来,的确,这三个人是西汉开国功臣里面最为人所熟知的三个人,而且按照名气来看,张良、韩信的名气似乎比萧何还要高一些,可是在刘邦眼里,他手下的功臣,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萧何。那么,为什么萧何能够成为功臣之首?萧何对汉朝又有什么样的功绩呢?下面我爱历

  • 蜀汉亡国是刘禅一个人的责任吗?为何会有“乐不思蜀”?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刘禅相对于他的父皇乃至于相父诸葛亮来说,不管是个人的治国能力、政治影响力、历史评价,都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因为他一句“乐不思蜀”的话,成为千古“名句”……彻底地把他自己的名声钉在亡国的耻辱柱上,永生永世不能翻身。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相对客观的认知,应该是大部分的中国

  • 宜妃深受康熙的宠爱 宜妃又是怎么得罪雍正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康熙和宜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曾经火爆的历史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女主角宜妃郭络罗氏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可以算是康熙生前非常宠爱的妃嫔,但是她晚年却因为得罪雍正而导致晚景凄凉,下面就来说一说宜妃曾经有多么受康熙宠爱,而她又是如何得罪雍正。出身低微的普通宫女却成为康

  • 胤祥当初深受康熙喜爱 胤祥后来为什么会被康熙打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康熙和怡亲王胤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胤祥是康熙第十三子,他在最初十分受康熙喜爱,但是自康熙一废太子之后,胤祥就仿佛突然失宠了,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中备受康熙打压,胤祥都十分抑郁不得志,在康熙晚年几乎退出政坛,这让后人十分猜想,下面就来说一说胤祥为何会从受宠皇子

  • 在曹操消灭袁绍的过程中,公孙康这个诸侯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东汉诸侯公孙康的故事。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直到曹丕称帝结束,持续36年,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兼并。经过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最终

  • 历史上康熙和苏麻喇姑的关系如何 电视剧演的都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康熙和苏麻喇姑,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这年九月七日,在察哈尔视察的的康熙帝,给北京皇宫的阿哥们下了一道紧急谕旨:“朕七天后的九月十五才能回到京城,遗体再多放七天,等朕回宫后,朕亲自定夺。”到底是谁死了,让康熙下达紧急的指示不准合棺也不准下葬,还

  • 秦昭襄王继位后实行什么政策?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秦王嬴稷于公元前306年继位为秦王即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实行的远交近攻政策即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魏国人范睢向秦昭襄王提出的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以后到秦始皇一直奉行这一国策,这一国策贯穿于统一六国的全过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远交近攻政策提出

  • 康熙皇帝为什么会如此长寿 康熙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康熙和乾隆,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众所周知,皇帝是古代权力最大的人,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百姓羡慕的对象。他们不仅自幼享受着锦衣玉食,而且还掌握着全天下的财富。因此,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皇帝梦”。但皇帝真有这么好当么?不见得。康熙长寿的原因要想当一个好皇帝,除了要有高

  • 明朝时期的大索天下尼姑案是怎么回事?事情的经过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朱棣。明朝初期,皇室的根基尚不稳定,全国各地经常有百姓起义事件发生,这就导致了在那一时期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在永乐18年的时候,明成祖朱棣突然下达一个命令,他命令各地将所有的尼姑以及女道士,通通都逮捕送到京城。这件事情起源于山东的一场农民起义。明朝的那段时期农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