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末期庚子议和中的李鸿章为何竭力保慈禧

清朝末期庚子议和中的李鸿章为何竭力保慈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637 更新时间:2024/1/31 19:52:36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北方残局难以收拾。李鸿章奉召进京与八国联军谈判。9月底,在英、法、美、俄承认由奕劻、李鸿章来担任中方的议和人选后,其他国家也先后表示了认可。谈判开场比较顺利,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谈判会旷日持久地持续了1年。李鸿章提出两个谈判纲领,一个要驻军长留,一个想赔钱走人;一个妄想解除人家的武装,一个希望商业上给对方些便宜;一个要治罪,一个避重就轻,王顾左右而言它。

李鸿章甚至大剌剌地提出要一一个别对谈,以期各个击破。中方提出议和大纲2天后,联军最高统帅瓦德西终于赶到北京,对李鸿章提出的议和大纲,这个武夫却比什么人都精明,瓦德西的态度是“不给予任何的理睬”。慈禧的问题是绕不过去的,为了确保慈禧不被判罪,李鸿章坚持要在条款上写明“懿亲不加重刑”。这时候“中国国情”四个字起了作用。李鸿章让对方明白,中国人以孝为本,以忠治国,太后为一国之母,千万要尊重。

网络配图

谈判双方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对不上眼。李鸿章要先停火后议和,联军是先议和再停火。联军开出一长串人名要求杀、关、流放和没收财产。李鸿章认为应该严格区分,尽量按太后懿旨加以保护。谈判不欢而散,联军继续西进,并派兵进犯了清西陵和东陵,直逼张家口,向慈禧施加压力。联军司令瓦德西说,如果中国再不提出令各国满意的决定,联军就要进攻陕西,去捉拿真正的祸首!接下来就是打心理战,慈禧在西安天天心惊肉跳等消息,“以首祸当议己,常悁慄不自安”。她“一日不见京电,便觉无措。然每一见电,喜少惊多,实令胆怯”。 11月21日,她电问李鸿章:“列强所索各条是何端倪,曾否见询,有无万不能行之事,……应据实密奏”。她对和谈的态度非常坚决:“大局攸关,款议可成不 可败,两害取轻”。

李鸿章玩的是各个击破,11个国家组成的谈判方,看似阵容强大,其实这次搭的是“草头班”,个个心里都有小九九。俄国想的是东北的肥肉,日、英、美等国对 此心生嫉恨。法国关心的是天主教的顺利传播,德国想的是在中国插进一只脚。李鸿章看出他们的同床异梦,在得到荣禄转达的只要保住慈禧什么都可以商量的“示 意”后,便积极地贿赂俄国出面斡旋此事。不久,英首相索尔兹伯里就对首先提出惩凶作为议和先决条件的德国人说:“绝对不否认,如果把皇太后牵入这件事情以 内,人们将冒着废弃中国整个国家组织的危险,这也是对于欧洲不利的。”这里联军刚有一点松动,李鸿章赶快给慈禧去电,要求朝廷“丢车保帅,把载漪他们抛出去”。接着,各国公使一致要求,只有中国的皇帝和太后回到北京后才可以开始谈判。而慈禧压根就没有此时回京的想法。

谈判又陷入僵局后,李鸿章惯用的策略是“以拖待变”,这一招已经屡试不爽。首先就是“李鸿章病了”。李鸿章的确病了,78岁的老人,又在1895年受过枪击,子弹残留物至今还在眼睛下部留着,又加上连日的劳累,病是肯定的,但是还没有到病倒的地步。久拖以后,转机来了。俄国人在东北准备监理东三省,这引起日、英、美等国极大的不安,他们不再坚持把“严惩祸首”和“两宫回銮”作为和谈的先决条件,而是转向急于开始讨论议和的具体内容。在1900年西方圣诞节的前一天,英国、美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比利时和荷兰11国公使将《议和大纲》交给了庆亲王奕劻,并且要求迅速答复。

网络配图

这份《议和大纲》是《辛丑条约》的蓝本:1.中国派亲王专使就克林德被杀一事前往德国谢罪,并在遇害之处树立铭志的牌坊;2.严惩祸首,杀害凌辱外国人的城镇停止科考5年;3.中国必须用优荣之典就日本书记官被害一事向日本政府谢罪;4.中国必须在各国人民坟墓遭到亵渎之处建立墓碑;5.军火及制造军火的器材不准运入中国;6.公平补偿外国人身价财产损失;7.各国驻兵护卫使馆并划定使馆区;8.削平大沽炮台;9.京师至海边由各国留兵驻守;10.永远禁止军民等加入仇视各国的团体;11.修改通商行船各条约;12.改革总理衙门和各国公使觐见礼节。看过条款后的李鸿章连连叹息,他吩咐立即原文电奏西安,并告诉发电报的人叮嘱对方,一定要用重笔写成电报稿呈送慈禧。电文传到西安后,引起大哗。所有人都感到条件极端苛刻,无法接受。与此同时,瓦德西也向李鸿章施加压力。最终,由于《大纲》中既没有将慈禧列为祸首,又没有让她交出权力,所以慈禧还是批准了《议和大纲》。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奕劻遵旨在《议和大纲》上签字画押。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的李鸿章想尽快结束谈判。他代表清廷要求各国早日撤军,但各国的态度是,必须亲眼看到祸首被惩办,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否则决不撤兵。1901年2月21日又接到了各国要求处死的12人名单,即:瑞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庄亲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山西巡抚毓贤、礼部 尚书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大学士徐桐、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四川总督李秉衡、陕甘提督董福祥。其中除刚毅、徐桐、李秉衡三人已死,载漪、载澜“定 以斩监候罪名,如以为应行贷其一死,则遣戌新疆,永远监禁”,董福祥“事缓办”外,其余的人都令自尽或正法。

4月,清廷又收到列强要求严惩的地方官员名单,“牵涉百四十二人之多”,大部分是根据“风闻的证据”列出来的。清廷于4月29日和8月19日先后发布上 谕,惩办了96名官员:其中“四人死刑,十一人判死刑,减为永远流放,十三人终身流放,四人监禁终身,二人长期监禁,五十八人永不叙用,二人谴责,二人追 夺官职”。慈禧一口气像切瓜一样地杀了自己120多个大臣后,各国关于惩办祸首的风波才逐步平息。接下来,赔款的问题便成了中外议和的关键,这才是各国关心的最终核心。俄国率先提出要求赔偿白银1.3亿两。联军统帅瓦德西在来华前夕,德皇威廉二世于1900年8月18日告诉他要“谨记在心,要求中国赔款,务到最高限度,且必彻底贯彻主张。因为皇上急需此款,以制造战舰故也”。德国提出的赔款大概是4亿马克。

网络配图

此外,法国要求的赔款也多达7千多万两。他们均要求赔款以现金的方式一次付清。英、美、日等国则害怕过多的赔款压力会削弱中国市场的购买力,从而损害自己的商业利益,因此他们首先需要了解“中国究竟能够偿付多少。”英国的态度是基于赫德的意见进行的。赫德认为“中国没有准备金”,所以赔款“不能支付现金”。中国是一个入不敷出的国家,“岁入共约八千八百万两,而支出据说需要一亿零一百万两。岁入的四分 之一以上用于支付现有借款的利息;至于亏空或所需用与收入之间的差额,仍然是欠债,因为没有资金偿付它”。他还认为:“最合适的偿付方法”是“各国政府同 意接受中国政府保证在若干年内每年分期摊付”。

英国人为什么如此仗义?因为赔款要靠增税,中国的海关税如赫德所说:“增加到“值百抽五”,那么赔款问题根本不用增加其他的税,就可以得到解决”。这些增加的海关税到头来还是由列强们,特别是对华第一贸易国——英国的国民来支付的。终日的忙碌和劳心,李鸿章终于病倒了,他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一病不起。这次李鸿章真的病了,特别是和俄国的谈判几乎熬尽了他太多的心血。1900年,八国联军出兵中国,俄国沙皇以镇压东北义和团为名,大举入侵东北地区。沙皇尼古拉二世亲任总司令,以库罗巴特金为参谋长,调集了17万大军和各种作战物资,分五路向中国东北进军。在俄五路大军大举入侵之下,东北清军一溃千里,俄军仅用两个月的时间便占领了整个东北。

从1900年10月俄国对东三省实行军事占领开始,到1902年4月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之签订,中间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年半的时间中,中俄双方在圣彼得堡,在北京进行了一系列非常曲折、极端复杂的谈判。只因俄国决意要占据东三省,坚持要同清廷进行单独的交涉。俄军在1900年10月1日占据奉天,然后诱逼盛京将军增棋签字批准明显破坏了“清国的‘独立’ 与中国中央政府的主权”的章程。这个章程内容被伦敦《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揭露,引起了其他列强的强烈反响和责难。英、德两国经过紧急磋商达成了一 个原则协议:第一,各国不得瓜分中国的领土;第二,中国的沿海、沿岸全部向各国的贸易和经济活动自由开放。由于感到自己不具备瓜分中国的实力,法国、日 本、美国等国均附和了英、德两国的建议。俄国一方面公开否认,当面撒谎;一方面则胁迫清廷全权大臣杨儒签字,以便造成既成事实。杨儒拒绝后,俄国就向李鸿 章施压:如果中国“听各国谗言,不愿立约,则东三省必永为俄有”。

网络配图

李鸿章已经开始咳血了。他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李鸿章已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短长了。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 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 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5月1日,列强们发表了一个报告,各国要求的赔款总数为“六千七百五十万镑,或四亿五千万两左右的银子”。所有国家的最终报价都远远超过了他们实际的花费 和损失。5月11日,奕劻、李鸿章“接受四亿五千万两为赔款总额”。5月26日,清廷电告奕、李二人说:“各国赔款共四百五十兆,四厘息,著即照准,以便 迅速撤兵。”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与11国代表正式签订了《议和大纲》的“最后议定书”,简称《辛丑条约》。在9月7日《辛丑和约》签订前后,李鸿章与俄使及维特代表波兹德涅耶夫进行了频繁的接触。11月7日,李鸿章在俄人的“恫吓催促”下病死,“闻薨之前一点 钟,俄使尚来催促画押”。李的病逝,对俄国财政大臣,负责俄国远东铁路建设的维特来说,颇有兔死狐悲之感。他“这时才发现,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因为随着 失掉了李鸿章与许景澄,不仅我们一派已经完全没有台柱子了,而且在中央的最高当局中,看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勇敢地负责与外国人办理交涉”。大清重臣李鸿章油尽灯枯,走了。这一天是1901年11月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管仲:被低估的千古一相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春秋五霸无论按哪种说法,齐桓公必列一位,而辅佐齐桓公的管仲,可以说是千古一相也不为过,他承认土地私田,大力开发农田荒地,齐国经济实力大为增加大力增加,此后更是助齐桓公一举称霸。然而历代史学家对其评价不高,这又是为何呢?与老子一样,管仲也算是孔子的同时代人。不过,管仲显然要比孔子大很多,按照时间

  • 解密慈禧是如何开始掌权一手遮天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年仅31岁咸丰帝撒手归西了,把江山留给了自己年仅六岁的儿子 ,即后来的同治皇帝。留下的是一个偌大的烂摊子。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势力,可以分为三股:第一,朝臣势力。其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第二,帝胤势力。

  • 揭秘康熙帝人生最后的日子如何度过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晚,一代名君康熙皇帝终于走完了他漫长的岁月里程,在北京畅春园溘然长逝。我们姑且跟随相关的记载,来看看康熙最后的几天是怎么度过的?《清圣祖实录》上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0月21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猎。因为身体不舒服,康熙于十一月初七回到了畅春园。《永

  • 一册账本揭开清朝官员腐败内幕:大清盐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相比一介武夫阿桂来说,聪明精干的年轻官员和珅无疑是乾隆爷肚里的蛔虫,并且对阿桂直接地说:“金川之战,皇上没打算赢,起码没打算今年赢。”意思再明白不过,战事结束了,皇上怎么再向那些盐商要钱呢?两百多年前,一名因贪污罪被判入狱的清朝官员,面对铁窗,悔恨交加,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我是

  • 李世民选太子为何竟是最不出众的李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有多少个妻子和儿子?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音掌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当然要从她的儿子当中选。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

  • 揭秘大清朝嘉庆皇帝不喜欢和珅喜欢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凡是皇帝,周围都少不了宠臣。就像坐轿的离不开抬轿子的道理一样。都知道嘉庆皇帝不喜欢和珅——那是他爹乾隆皇帝的红人。所以老爹一死,尸骨未寒,嘉庆皇帝就将和珅拿下,随乾隆皇帝一同“葬”了。后人在分析这段历史时,或言和珅对嘉庆不敬,或言嘉庆立志做明君,其实这都是过于贬低和珅的智商、美化嘉庆皇帝了。网

  • 韩非因妒才忌能进谗言 反被秦始皇下令诛杀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最流行的说法是韩非死于李斯的谗言。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秦王得到韩非后很高兴,但还是没有重用他,秦国大臣李斯和姚贾出于对韩非才情的嫉妒,就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那个秦王就像历史上的所有暴君一样,只做正确的事和不正确的事,在韩非问题上,恰恰做了不正确的事:下令将韩非关进监狱。不久,满腹经纶的韩非

  •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其实并没有那么牛叉?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诸葛亮是一个被极大神化的人物,也是古人效仿的对象,然而,翻开史书,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或许并非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内政能力其实并不大高。诸葛亮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可称中国古代最受赞誉崇拜,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演义》还将他描绘成一个能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智慧之神。他辅佐刘备建立

  • 史上最被贬低的一位皇帝为何竟是唐高祖?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是这个皇帝却可以称作历史上被窝囊的开国皇帝,目睹手足相残,最后黯然退位。然而,历史给我们的疑问确是:一位开国皇帝,会像史书中描写的那般不堪吗?没有魄力借助儿子成事?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皇帝多达三百多位,其中不乏昏君、明君、庸君、暴君。但还有一些君主,他们一直

  • 道光为何选老四继承大统?原来鬼子六输在这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自雍正以后的皇位继承制度,是所谓的“秘密建储制”,即在老皇帝还活着的时候,秘密定下储君人选,写好密诏,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背后,等到老皇帝翘了辫子,再由辅政大臣当众打开密诏宣读。此法一向为史家所称道,说它既让诸皇子有盼头,又弄不清到底是谁,及到宣布,想要造反也晚了,因此免除了困扰康熙多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