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管仲:被低估的千古一相

管仲:被低估的千古一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789 更新时间:2024/2/7 0:40:50

导读:春秋五霸无论按哪种说法,齐桓公必列一位,而辅佐齐桓公的管仲,可以说是千古一相也不为过,他承认土地私田,大力开发农田荒地,齐国经济实力大为增加大力增加,此后更是助齐桓公一举称霸。然而历代史学家对其评价不高,这又是为何呢?

老子一样,管仲也算是孔子的同时代人。不过,管仲显然要比孔子大很多,按照时间的推算,孔子出生的时候,管仲已经逝世数年了。如果把管仲与孔子进行比较,更可以看出管仲的不凡了。孔子虽然在《论语》中自夸:“如果谁用我执政,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但事实呢,似乎不像孔子想象得容易。

网络配图

孔子五十二岁那一年,受鲁国国君重用,三年之后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根本没有出现三年有成的局面,相反,因为杀了一个少正卯,限制了鲁国的思想自由,也影响了鲁国的经济发展。跟管仲相比,孔子既不能像管仲那样教育农民怎样种庄稼,也不懂得怎样选拔人才;更不懂发展经济要用非常手段、军事要搞阴谋、外交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了。孔子只会重复那一套恢复周礼的论调,天真地以为只要实现了他所倡导的那一套意识形态,就能治国安邦平天下,就能将国计民生的问题解决。一个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尽管也有他本身的价值所在,但以此为方法,是无法治理好国家的。

从现代政治的角度可以看出,管仲的才华,除了表现军事和政治之外,还表现在经济、哲学、法律、外交、教育、人才、管理以及道德伦理等各方面,既有治国平天下的实践经验,也有相关的理论总结。

按照常理来说,这样一个开拓政治局面,影响历史发展,并且导致社会产生巨大变化的人,应该是有崇高的思想地位和历史地位的,但在中国历史上,管仲的地位,似乎远远低于同时代那些怀才不遇的“空谈者”,比如孔孟、老庄等。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只是将管仲列入《管晏列传》,总共只有数百字的篇幅。漫长的中国历史,只有晚清时的梁超算讲了一句公道话,认为管仲是“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现在看起来,梁启超的这一说法,一点都不为过。

网络配图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有两处,一处是有人问孔子:“管仲俭朴吗?”孔子的问答是:“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意思是管仲将一些市租据为己有,不算俭朴,即不算廉政。另一处是子贡和子路问孔子,对管仲背叛公子纠辅佐齐桓公怎么评价?孔子的回答是:“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张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可以看出,孔子对管仲总体上是肯定的,但同时认为管仲做人还有很大缺失,谈不上一个道德完人。一个有污点的人,是不值得大力提倡的。

管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境遇呢?想来,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在我看来,中国文化最大的薄弱之处在于认识。对于事物的认识,在很多时候,总是由于不够深入,理解能力不够而出现偏差。

中华文明一直算是农业文明,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有着狭隘而迂腐的成分。比如过于相信个人的自觉,不重视人道,理性意识淡泊,科学精神匮乏,辨伪机制、创新意识以及法制精神薄弱等等。

网络配图

这当中最大的表现就是孔孟所提倡的“君子之道”更像是空中楼阁,由于缺乏对人性的深入了解,显得虚无缥缈。从现代哲学的角度来说,孔孟的君子之道是建立在“性善”的前提下的,但实际情况呢,人性本来就是无是无非的,谈不上“善”,也谈不上“恶”,它只是复杂多变。儒家的出发点有问题,决定了“君子之道”的整个哲学体系有问题,也决定了那种“君子之道”道德教化治国的方式无法实现。

终其原因,管仲的各种措施在孔子及其儒家的后人来看实在是有点不堪入流,太趋向于利了。比如传说中的管子开设妓院增加财政收入。这也是孔子对他的诟病所在。然而,就历史来说,管仲的政治才华比孔子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倍。治大国如烹小鲜,掌握火候才是根本,管仲改革把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家强盛不止一筹。他应该是最被儒家贬低的千古名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解密慈禧是如何开始掌权一手遮天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年仅31岁咸丰帝撒手归西了,把江山留给了自己年仅六岁的儿子 ,即后来的同治皇帝。留下的是一个偌大的烂摊子。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势力,可以分为三股:第一,朝臣势力。其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第二,帝胤势力。

  • 揭秘康熙帝人生最后的日子如何度过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晚,一代名君康熙皇帝终于走完了他漫长的岁月里程,在北京畅春园溘然长逝。我们姑且跟随相关的记载,来看看康熙最后的几天是怎么度过的?《清圣祖实录》上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0月21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猎。因为身体不舒服,康熙于十一月初七回到了畅春园。《永

  • 一册账本揭开清朝官员腐败内幕:大清盐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相比一介武夫阿桂来说,聪明精干的年轻官员和珅无疑是乾隆爷肚里的蛔虫,并且对阿桂直接地说:“金川之战,皇上没打算赢,起码没打算今年赢。”意思再明白不过,战事结束了,皇上怎么再向那些盐商要钱呢?两百多年前,一名因贪污罪被判入狱的清朝官员,面对铁窗,悔恨交加,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我是

  • 李世民选太子为何竟是最不出众的李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有多少个妻子和儿子?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音掌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当然要从她的儿子当中选。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

  • 揭秘大清朝嘉庆皇帝不喜欢和珅喜欢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凡是皇帝,周围都少不了宠臣。就像坐轿的离不开抬轿子的道理一样。都知道嘉庆皇帝不喜欢和珅——那是他爹乾隆皇帝的红人。所以老爹一死,尸骨未寒,嘉庆皇帝就将和珅拿下,随乾隆皇帝一同“葬”了。后人在分析这段历史时,或言和珅对嘉庆不敬,或言嘉庆立志做明君,其实这都是过于贬低和珅的智商、美化嘉庆皇帝了。网

  • 韩非因妒才忌能进谗言 反被秦始皇下令诛杀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最流行的说法是韩非死于李斯的谗言。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秦王得到韩非后很高兴,但还是没有重用他,秦国大臣李斯和姚贾出于对韩非才情的嫉妒,就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那个秦王就像历史上的所有暴君一样,只做正确的事和不正确的事,在韩非问题上,恰恰做了不正确的事:下令将韩非关进监狱。不久,满腹经纶的韩非

  •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其实并没有那么牛叉?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诸葛亮是一个被极大神化的人物,也是古人效仿的对象,然而,翻开史书,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或许并非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内政能力其实并不大高。诸葛亮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可称中国古代最受赞誉崇拜,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演义》还将他描绘成一个能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智慧之神。他辅佐刘备建立

  • 史上最被贬低的一位皇帝为何竟是唐高祖?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是这个皇帝却可以称作历史上被窝囊的开国皇帝,目睹手足相残,最后黯然退位。然而,历史给我们的疑问确是:一位开国皇帝,会像史书中描写的那般不堪吗?没有魄力借助儿子成事?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皇帝多达三百多位,其中不乏昏君、明君、庸君、暴君。但还有一些君主,他们一直

  • 道光为何选老四继承大统?原来鬼子六输在这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自雍正以后的皇位继承制度,是所谓的“秘密建储制”,即在老皇帝还活着的时候,秘密定下储君人选,写好密诏,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背后,等到老皇帝翘了辫子,再由辅政大臣当众打开密诏宣读。此法一向为史家所称道,说它既让诸皇子有盼头,又弄不清到底是谁,及到宣布,想要造反也晚了,因此免除了困扰康熙多年的

  • 刘禅主动投降时,究竟是自身原因还是无法与魏国相抗衡?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刘禅(shàn)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