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太子丹为何会策划刺秦事情?背后有何政治目的?

太子丹为何会策划刺秦事情?背后有何政治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226 更新时间:2024/1/15 17:09:26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太子丹为何会策划刺秦事情?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这个中国封建史上最为知名的刺杀案,曾一度被视为侠义与勇气的象征;但事易时移,如今有观点认为:这一事件的主谋太子丹不自量力、阻碍历史潮流;具体执行者荆轲则为金钱服务,是封建愚忠的象征。

也许从现代视角来看,荆轲刺秦这一事件如同飞蛾扑火般愚蠢;甚至这次行动即使成功,最终也将无济于事。但为此付出最后一丝努力的太子丹、荆轲等人,以他们所处的时代与各自角色,可以视作身为弱势群体,在灭顶之灾即将到来时前所做的最后挣扎。

太子丹策划刺秦的时代背景:赵国被灭,失去屏障的燕国危在旦夕

荆轲刺秦发生在公元前227年,但在前一年就已开始策划。刺激太子丹谋划这一极端行动的,首先是邻邦赵国的覆灭。

公元前238-235年,年轻的嬴政以雷霆手段,先除去了作乱的嫪毐,又将前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被逼死,彻底掌握大权,加速了吞并六国的步伐。

公元前233年,被侵蚀了上百年的韩国首先撑不住了,韩王向秦国呈上象征权力的玉玺,请求作为藩臣归附;公元前230年,末代韩王韩安被俘,韩国第一个被灭。

公元前229年,秦国名将王翦大举攻赵,在设计除掉拦路虎——赵国名将李牧后,秦军在第二年势如破竹攻入邯郸,东方的头号军事强国赵国就此灭亡。

一直以来,燕、赵两国虽屡有龌龊,但如苏秦当年的分析:“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为之蔽其南也。”赵国的存在,实际上是燕国免受秦军蹂躏的屏障。

此时,依仗了上百年的屏障已被摧毁,赵国公子赵嘉率领残余力量奔入代地,试图联合燕国,做最后的反抗。王翦则率领大军驻扎在中山,跃跃欲试,随时准备如恶虎般扑向燕国。

面对泰山压顶般的威胁,燕国太子丹着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四处寻求救亡之道。他的老师鞠武提出了以下方案:

往西联合三晋的残存力量(当时魏国仍在),向南联合齐、楚,往北则拉拢匈奴人作雇佣兵,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以对抗秦国的咄咄逼人之势。

这一方案虽然在理论上有行性,但如太子丹所说:“旷日弥久,令人心惽然,恐不能须也。”即形势已经如同火烧眉毛了,没条件、没时间去协调各怀鬼胎、心存侥幸的各方。

因此,为了解燃眉之急,他着手策划更加快速、直接,而且可能有效的另一种方案:刺杀或绑架嬴政,以图改变秦国的对外战略。不过,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计划,除了要应对国难,还有一部分私仇的原因。

太子丹与嬴政的个人恩怨: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我们都知道,当初嬴异人在赵国作人质时,得到了吕不韦的资助,并且纳赵姬为夫人,生下了嬴政。

其后嬴政也一同作为人质待在赵国,直到九岁时才返回秦国。在这期间,燕国的人质——太子姬丹也同在邯郸,他与嬴政年龄相仿、身份类似,因此同病相怜,交情很是不错。《资治通鉴》中是这样描绘的:

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王善。

按照常理,幼年时建立的患难之交,往往是比较深厚的。也许是考虑到这一层因素,到了公元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接任秦王之位后,燕国派出姬丹到秦王当人质,希望借助两人的交情,为燕国争取些许外交之利。

但是,让燕国人始料未及的是,今时不同往日,如今身份显赫、风光无限的嬴政对发小姬丹毫不恋旧情,不仅没有给予关照,反而刻意羞辱;姬丹一怒之下私自跑回了燕国,两人彻底翻脸:

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

此后,太子丹将这段经历视为奇耻大辱,心中一直念念不忘;并且,他也深知嬴政有仇必报,自己私自逃回燕国,对方也绝不会善罢甘休,早晚会进行报复。

到了公元前228年,随着赵国被灭,嬴政亲自赶赴邯郸,把那些当初母亲与自己的仇人全部杀掉,这让太子丹更是如芒在背。然而两国的国力相差实在过于悬殊,正面刚那是不可能了,现在自己能做的,也许只有刺杀、投毒、绑架之类的阴招。

但这种事必须师出有名,现在秦国大军压境,无疑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因此,他找上了勇士荆轲,开始策划入秦行刺大计。

对于这次行动的任务,太子丹曾向荆轲细细交待。首先,尝试挟持对方,逼迫他签署协议,退还之前侵占的六国土地。就如同春秋时期,曹沫在齐鲁之会上挟持齐桓公、逼迫其退还所占领鲁国领土那样:

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

若最优方案难以实现,则退而求其次:直接杀掉他,趁着秦国朝政内乱之际,各国合纵破秦。为了提高成功率,他给荆轲配备了一把浸泡了剧毒、见血即毙人命的匕首,并派勇士秦舞阳作为副手。

公元前227年,伪装成燕国使者的荆轲如愿见到嬴政,发生了图穷匕首现的一幕。他严格贯彻太子丹的指令,起先尝试生擒对方。但是,接连发生了两个意外,首先,燕国“勇士”秦舞阳见到大场面怂了,战栗不能言,荆轲只能单干;其次,荆轲抓住了嬴政,但被对方掙断袖子逃窜。就这样,直到荆轲被砍断左腿、无法行动后才扔出匕首,但在剧痛之下,失去了准头。在临死前,荆轲心有不甘的大骂:“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但是,如果秦舞阳没怂,荆轲如愿挟持嬴政,对方会签署协议、退还土地吗?或者他第一时间将匕首扔向嬴政,杀掉对方,东方各国能借机复活吗?估计很难。

嬴政不是齐桓公,秦国更不是春秋时的齐国

首先,战国时期的秦国,对外从来就没有信用可言。

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对外秉承着极端务实主义的作风,欺诈、阴谋无所不用其极,数次对外大的战略成功,都是实力与诡计相结合的产物,粗略列举如下:

公元前340年,公孙鞅进攻河西时,利用自己与魏国主将公子卬的旧交情,以签署停战协议为名骗对方入营,其后趁机击溃群龙无首的魏军,夺回河西之地;

公元前313年,为了让两大强国齐、秦断交,秦王派张仪入楚,以“商於六百里地换取齐楚断交”的谎言诱骗楚怀王;当对方如约行动后,秦国君臣却称当初只答应了六里地;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更是以在武关会盟为由,将楚怀王被骗进函谷关、绑架到咸阳,逼迫对方割地、称臣。最终,硬气的楚怀王客死他乡,令各诸侯国又惊又怒,甚至空前团结起来攻到函谷关。

甚至在公元前228年灭赵行动中,秦国在军事行动受阻后,通过行贿、离间除掉赵国顶梁柱李牧,才最终如愿以偿。

这样的国家,你会指望它会像春秋时期的齐国那样遵守信用?在弱肉强食、毫无道义可言的战国时期,要保证契约的落实,那必须要有相应实力的保证;如果双方力量相差悬殊,协议无异于一张废纸,最终决定事态走向的,只有强者的意志。

因此,如果荆轲能够控制嬴政,对方在匕首的威胁下,也许会一时就范、乖乖签字,但扭过头一定会翻脸不认账,并且在恼羞成怒之下会让燕国鸡犬不留。

其次,如果嬴政被杀,秦国会大乱吗?更不可能。

我们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特殊的现象: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从未出现过昏君,因此嬴政才能“奋六世之前余烈”,创造吞并天下的壮举。但这一现象,其实这与秦国的体制有关。

秦国的变法,本质上是以法令的形式,将秦国各阶层的职责、任务、赏罚方式确认下来,尽量减少个人意志的干预。关于自己的变法如何保证秦国强大,公孙鞅(商鞅)曾点出了三个要点(《商君书·修权》):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秦国的成功秘诀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根据君王及国家的发展意志,确立法令;

第二步,以国家信用保证法令的贯彻落实。注意,这个“信”,只是针对秦国国内而言的。当初公孙鞅徙木赏金、对公子虔用刑,都是为了杀鸡儆猴、确立信用;

第三步,保证权柄在君王之手。这也是商鞅变法的终极目的:强化君权。

但为了这个体系的落实,秦国变法要求君王不能将个人喜好凌驾于法令之上:

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

即国君不能因个人爱好损害法令、破坏国家信用。而在此之后,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大计,秦国历代国君基本上都严格贯彻了这一准则。唯一违背这一原则、违规提拔大力士的秦武王,却因举鼎意外而死。而在他死后,那些大力士也全部被族灭,秦国的体系再度回到正轨。

总之,秦国的体系,是以农战为诱饵、以法令为工具、以信用为保证,只要敌人存在,秦国就像一部机器一样,所有人都是上面的部件,除非整个体系被摧毁,否则,任何一个部件的更改,都不会导致机器崩溃。

在这样的格局下,秦王的变更,并不会对国家大政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公元前251-247年,短短四年内,秦国经历了四任国君:秦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嬴异人/嬴楚)、嬴政,但秦国并未发生动荡,仍旧保持着强势的扩张。

因此,如果嬴政被杀,秦国朝廷立即会推出一位新的国君;他们在爵位名利的诱惑下,仍旧会杀红眼般继续征伐四方,不达目的、毫不罢休。

可见,太子丹的设想,只是基于春秋思维下的一厢情愿,这也正是燕国为什么在战国时一直默默无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思想原因。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嘲笑太子丹异想天开,更不应该讽刺荆轲飞蛾扑火。明知敌我实力悬殊,仍要做最后一搏;明知有去无回,却仍坚持“视为知己者死”,这正是如今我们某些人早已丢失的精神与气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在明朝历史上,有哪些比较硬核比较个人特色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明朝的皇帝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国历史上这些知名的皇帝们,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朝代传奇,留下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在中国历史上,唐宋元明清,各有千秋特色,但是我认为,最平凡无奇的朝代就是明朝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而

  • 顺嫔为何能晋封成妃?她又为何会被降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顺嫔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古代,除了依照朱元璋祖训定下以民间女子充任后妃的明朝,其他时期,后妃的家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女子如果家世高贵,姿容艳丽,得宠于君上,她的位分自然不会低,可在乾隆时期有一位妃子,明明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也确实位列高位,可是最

  • 刘备为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刘备时真仁君还是伪君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蜀汉刘备,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刘备,世之枭雄也。这是周瑜对刘备的评价。刘备,人中之龙也。这是曹操对刘备的评价。但是我们要清楚的一件事是:世之枭雄、人中之龙,未必就一定得是完全意义上的“好人”。啥是好人,其实这个世界上谁也说不清楚。小时候看刘备是“仁君”,大了看刘备就是“伪

  • 祁山地理位置如何 诸葛亮北伐为何会选在这个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对六出祁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诸葛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了吧。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真的是费劲了心机啊,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而诸葛亮也是忠于蜀汉,屡次给刘备出言献策,帮助刘备征讨四方,占据了巴中之地,后来北

  • 朱瞻基对胡善祥是怎样的情感?为何胡善祥会被废黜?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胡善祥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明宣宗朱瞻基在历史上的评价是非常高,尤其是他和其父明仁宗朱高炽的“仁宣之治”向来为人称颂,清初历史学家谷应泰甚至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而明仁宗在位时间不过只有一年,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主要在于朱瞻基。但

  • 历史上的弘时是怎样的?他为何不符合雍正帝的标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弘时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电视剧《甄嬛传》中,弘时是被雍正帝赶去做了胤禩的儿子,削除宗籍,从玉牒除名。自此,雍正帝和弘时断绝了父子关系,站在了对立面。《甄嬛传》中的弘时其实是一个性格懦弱的皇子,而且不太聪明,但他并没有做过什么不法之事,按照齿序来排

  • 朱高炽在位期间做了哪些事?他为何突然去世?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朱高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明仁宗朱高炽在钦安殿去世,临死前,他留下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朱高炽这临终遗言倒并不是谦虚,他在位时间确实很短,从1424年八月继位到1425年五月底去世

  • 令妃为何能如何受宠?为何说她生前注定与皇后无缘?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令妃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1795年十月,乾隆册赠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此时距离令妃去世已经过去了十年,那么,为什么令妃在世的时候没有成为皇后呢?毕竟自1765年开始皇后位子就空置了下来,而令妃无疑是很受乾隆宠爱的,而且他的儿子颙琰在1773年被秘密

  • 康熙为何能越过自己的二哥福全,得以继任皇帝大统?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自古以来,围绕着皇位继承,不知道发生了多少人伦惨剧。毕竟同是皇子,一样的天潢贵胄,一旦兄弟登上皇位,自己就只能成为臣子,从此地位天差地别。而为了避免这种斗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成了一条比较通行的规则。但是在清朝,这条规则却不适用,最有名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皇帝,都非嫡非长。而康熙更是神奇,他继

  • 南宋四大名将之一:张俊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在所有中国人的眼中,岳飞是一个大英雄,在南宋风雨飘摇的时候,他带领岳家军北上抗金,收复了很多国土,但是最后却因为秦桧和赵构的陷害,最后冤死在风波亭,而岳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岳飞的功绩,于是建立了月岳王庙,后人将陷害岳飞的秦桧,万俟等人做成了跪像一直跪在岳王墓前。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