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善长都已经退休种地了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杀他

李善长都已经退休种地了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杀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561 更新时间:2024/1/15 17:09:42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元璋李善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一句民间谚语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当然,诸葛亮和刘伯温成就的不同也并不能只是怪罪两人的智谋,与他们的时代背景的不同,所侍主公的不同,国力强弱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关系。

刘伯温本是元末进士,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时,官居江浙省元帅府都事的刘伯温因为曾经讨伐方国珍而被方国珍记恨,在方国珍被元朝招安后贿赂当地大小官员报复刘伯温,害的刘伯温险些殒命,在元军大将脱脱帖木儿的帮助下才逃回浙江青田老家。

从那以后刘伯温便看穿了元庭的腐败无能,留在家中隐居,直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时候,才在李善长的引荐下前往应天府成为了朱元璋的谋士,其实李善长并不喜欢刘伯温,因为李善长曾经和刘伯温一样是元庭下的士子,只是刘伯温考中了进士,李善长却落榜了,因此李善长待见那些考上了元庭进士的人。

但刘伯温的才学确实让李善长惊叹,因此李善长本意是邀请刘伯温来协助自己辅佐朱元璋,也就是以他李善长为主,刘伯温为辅,没想到经过一系列事件后,朱元璋反而更加相信刘伯温了起来,以至于刘伯温甚至能在议事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与李善长分庭抗礼。

对于朱元璋而言,能同时拥有刘伯温和李善长就如同同时拥有了卧龙凤雏一般,是一件好事,洪武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还是吴王的朱元璋因为平吴的功劳,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明史·李善长传》记载:吴元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

而刘伯温直到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才被封为诚意伯,并且第二年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本来两人的关联也就到此为止了,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朱元璋虽然允许刘伯温告老还乡,却不允许他离开应天,导致了后来刘伯温惨死和李善长被定罪等一系列事件。

李善长有一位心腹,名叫胡惟庸,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结党营私,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七月,因李善长推举,胡惟庸任右丞相,四年后,胡惟庸任左丞相,为百官之首,可到了这个地位的胡惟庸却开始专权起来,朱元璋兄弟徐达告胡惟庸御状,胡惟庸便指使徐达家仆告徐达谋反,与御史中丞不合,竟将其毒杀。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正月下旬,虽然告老还乡却一直留在应天的刘伯温病重,朱元璋派胡惟庸去看望,其实朱元璋是直到胡惟庸与李善长和刘伯温不和的,因此胡惟庸与李善长商榷后会错了意,竟然擅自修改药方,几日后,刘伯温风寒加重,病死在家中。

虽然一直有传言是李善长和胡惟庸害死了刘伯温,但也只是传言,朱元璋查不下去自然也就没查了,没想到这反而让胡惟庸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愈发狂妄起来,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九月,占城国来人进贡,因为没有个胡惟庸送礼,胡惟庸竟然敢不报告朱元璋。

后来事情败露,胡惟庸与礼部互相推脱,导致朱元璋不喜,胡惟庸被判罪,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他即位后冤杀了那么多人却一直放纵的胡惟庸竟然因为这件事谋反,胡惟庸找到李善长说明此事,李善长回应道:“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可以看到,李善长既没有支持胡惟庸,也不去揭发他,反而是告诉胡惟庸等几年,等自己死了再起事,可没想到随后胡惟庸便因为叛徒告密被诛杀,这时候朱元璋还不知道李善长参与了进来。

直到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蓝玉抓获封绩,但以蓝玉为代表的淮西勋贵在李善长的指示下将封绩藏了起来,两年后,事情败露,封绩被朱元璋截获,李善长曾经知而不报的事情被披露,‘胡党’案时隔十年后再次被翻出,株连三万余人,其中就包括已经告老还乡的李善长。

纵观李善长一生不难看出,李善长虽然才华不俗,但居心不良,除了刘伯温以外,明初许多意外身死的大臣都被指和李善长有关,还喜好结党营私,从最初拉拢刘伯温,到后来和胡惟庸相交甚密,胡惟庸死后又和蓝玉等淮西勋贵勾搭在一起,不是中枢,胜似中枢,也难怪李善长最后告老还乡时已经七十有六了,朱元璋也没放过他,将其整族株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房陵公主有过几段婚姻?她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对房陵公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渊作为大唐的开国皇帝,存在感是历任开国皇帝中最低的,连带着他的子女存在感也不高,当然这不包括他的嫡子女:李建成、平阳昭公主、李世民、李元吉、李玄霸。除这五个嫡子女外,李渊的其他子女的存在感似乎是非常低的,但存在感低不代表没有故事

  • 诸葛亮北伐失败多,姜维北伐成功多 后人对两人的评价为何完全不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姜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病故于白帝城,与刘备一起死了的还有他那复兴汉室的梦想,刘禅显然对这没兴趣,只不过是迫于压力,刘永刘理又太小,刘封不过是养子罢了,因此想要让刘家复兴汉室,那就只有靠辅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先主

  • 司马炎篡位后,曹魏皇室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一般的,印象中,历史上亡国之君的下场往往都可以用“悲惨”两个字概括。不过,在南北朝以前,大部分亡国之君的下场还算不错。虽然他们失去了皇位,但是却也得到了优待。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仅身家性命得以保全,还依旧能够享受着荣华富贵。例如三国时的曹魏政权,魏帝在失去皇位后,新上位的晋帝并没有迫害这位亡国之君。

  • 李自成当初几乎能横扫大明 李自成为什么会被清军打败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和李自成,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作为汉人最骄傲的朝代,明朝的衰败一直都让人遗憾。但是最让人惊讶的还是满人竟然能够在完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建立清朝。按理说,李自成攻打明朝的时候,几乎横扫了大明。大顺朝刚建立,为何会被满人轻而易举的击溃呢?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多面性的,何况一个

  • 诸葛亮在夷陵之败后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为何会这样说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在夷陵之败后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为何会这样说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资治通鉴·魏纪一》:诸葛亮与尚书令法正好尚不同,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及汉主伐吴而败,时正已卒,亮叹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这里有三层意思:诸葛亮认为法

  • 向朗向宠是什么关系?他们在蜀汉的地位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向朗向宠是什么关系?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向后主刘禅推荐了几位人才: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

  • 仁孝徐皇后:徐达的女儿,明成祖朱棣原配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对仁孝文皇后徐仪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提起明朝开国第一功臣,非徐达莫属。徐达和朱元璋是老乡,两人情同手足。从朱元璋早年起义时,徐达就跟着他征战沙场,并先后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公元1368年,徐达和副将常遇春推翻元朝统治后,顺利攻入大都。元朝灭亡,朱元璋即位

  • 徐达和常遇春都是农民出身 他们打仗为什么会那么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徐达和常遇春,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于是当今社会极其注重学习,从小家长就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青少年要上的各种辅导班、补习班更是数不胜数

  • 汤和战事多败少胜,朱元璋对他颇有不满,最后为何没有除掉他?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汤和战败多次,又经常发牢骚,为什么没被朱元璋杀掉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看《明史·汤和传》开头,就知道汤和这个人的结局注定不会太差。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这跟徐达差不多,当初在滁州时,徐达挺身而出,代替朱元璋为

  • 三国时期死得最惨的十大谋士分别是谁?因何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最聪明的十大谋士,三国真正历史十大谋士,三国战死的名将

    三国时期死得最惨的十大谋士分别是谁?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谋略奇才。他们为自己追随的主公服务,为其出谋划策,也是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不过古人有言:“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谋士的功劳如果太过,就会危及到主子的地位。正所谓“功高盖主”,主公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