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最霸气的两首诗,你读过吗?

朱元璋最霸气的两首诗,你读过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468 更新时间:2024/1/4 14:56:15

对朱元璋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明朝开国皇帝,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他只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这不仅让他成为了一名能诗作文之人,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诗句。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根据《明史·艺文志》的记载,在《明太祖文集》五十卷中,光诗文就有五卷。现在,后人能够看到朱元璋的诗词有两百多首,我们今天来说说朱元璋早年的三首古诗,这三首古诗,也能够看出朱元璋的雄伟志向。

雄豪恣肆、霸气凛凛的三首古诗

朱元璋早年,生活在战火纷纷的环境之中,所以这时候朱元璋所写的古诗,都是和战争有关系的。这些诗词的风格,体现的是雄豪、壮阔,充满了霸气。

比如他所写的《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朱元璋的这首诗,化用的是唐朝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不第后赋菊》是这样写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从这两首诗来看,作者都是写的菊花,而朱元璋的诗比黄巢写的还要霸气、豪横。朱元璋直接将菊花比作自己,抒发自己与各大诸侯抗衡的豪迈之情。

这首诗中的“不发”指的就是当时谋臣给他提出的“缓称王”之策,而“发”指的就是花儿盛开,抒发自己一展宏图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整体给人一种霸气的感觉,同时犹如一把锋利的剑刃,即将横扫一切。展现了朱元璋踏平割据势力,推翻元朝的豪迈壮志。

朱元璋早年所写的另一首诗是《不惹庵示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问姓名。”

朱元璋写这首诗时,刚好是他转战江淮,这首诗他将自己生动地描绘成一个身穿戎装、英姿勃发的青年形象。

虽然这首诗只有四句,但是简单的刻画,就把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表现了出来。这首诗的后两句,描述了朱元璋身上应有的霸气和一统山河的宏图伟略。

第三首诗是《征陈至潇湘》:“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片雨过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写这首诗,发生在剪灭陈友谅的过程中,诗句用“吹醒”两个字将“梦”由虚幻变为现实,梦实现了,不是在咸阳,而是在洛阳。

要知道,洛阳是帝王之都,这也很好的说明了朱元璋的皇帝梦。

当然,朱元璋早期诗句,不仅仅这三首,还有很多,这些也很好的见证了朱元璋的宏伟志向。

三首诗见证朱元璋后天的执着与努力

说到朱元璋,我们都知道他是白手起家,是一个大老粗,甚至后来还演变成了一个杀人狂魔,不过通过他早期的这些诗,我们也能够解读出,朱元璋还是一个文化人。

朱元璋所写的诗,有相当高的文学水平,可以说是雅俗兼备的好诗。

传统诗歌讲究赋比兴,诗句通过一系列的修辞,给人一种独特新颖的感觉,虽然朱元璋的诗并不是所有都到达了这一境界,但对于文化水平有限的他来说,有几方面还是非常难得的。

首先,朱元璋所写的诗句,是能够发现很多典故的。比如,他写的七言律诗,《拂晓行军诗》就是雅俗兼备,同时用了大量的典故。

“忙着征衣快着鞭,回头月挂柳梢边;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茅店鸡声人过语, 竹篱犬吠客惊眠;等闲推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

这首诗读起来有点像打油诗,不过,这首诗中的典故可不少。

其中,“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这句出自辛弃疾《西江月·夜行》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茅店鸡声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这两句化用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从这首诗,我们也能够看出,朱元璋在军旅生涯中也是不断学习的。特别是最后一句“等闲推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这充分表达了朱元璋对一统山河的渴望。

朱元璋的诗词,除了用典故之外,比喻、夸张的手法用的也不少,虽然他比不上李白那样夸张,可是朱元璋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让人非常敬佩的。

上文我们写的《咏菊花》就可以看出朱元璋诗句中夸张的手法。当然,除了《咏菊花》这首诗之外,在朱元璋的诗句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一手法。

比如他所写的《野卧》:“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这首诗,完全能够看出朱元璋的性情与豪迈。

他将天作为罗帐,将地作为毡,让日月陪伴她入睡,还要将山河踏穿,这是一种何等豪迈的心胸啊。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所写的《燕子矶》:“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他竟然将燕子矶比作了一杆秤,是不是夸张的手法用的和李白都差不多了呢?

总之,在朱元璋的诗句中,我们看大的虽然有通俗的成分,但是用典、各种修辞的使用,让我们看到了朱元璋平定群雄、一统天下的气概与豪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石达开:二十岁就封王,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们来讲讲太平天国石达开的故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石达开,公元1830年生人,广西贵县那邦村人,石达开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亚达”。根据他自己的描述:“祖辈由广东和平县移来居住,为‘客家’人,父亲石荣昌,母亲周氏,六屈村,壮人。”根据贵县县志的描述,石达开家世代务农,家中

  • 八王之乱的后果是谁种下的?司马炎为何要大肆分封藩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八王之乱的后果是谁种下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藩王作乱屡屡发生,但不管是西汉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还是明朝建文帝时期的“靖难之役”,在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及西晋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不仅持续时间长(16年),而且过程极其复杂,战争规模和对国

  • 朱见济如果还活着,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的概率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朱见济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却兵败被俘,在于谦等大臣的支持和孙太后的同意下,留在京城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是为明代宗。一年后,明英宗朱祁镇被放归京城,但却被朱祁钰囚禁于南宫之中长达七年。期间,朱祁钰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 杨玉环深的李隆基宠爱 李隆基最后为什么要赐死她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杨玉环被杀,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杨玉环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独得李隆基的宠爱16年,让后宫的嫔妃惊羡不已。历史上有一首诗是这样形容杨玉环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是赞美了杨玉环出色的美貌,杨玉环的美让人心动,因为她的笑容,这个荔枝哪怕是劳神费力弄

  • 崔琰为何不帮助女婿曹植,反而帮助曹丕承继世子位?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在混乱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是当时的一代英雄,志在天下,一举统一了北方,但是英雄也有年老的时候,在曹操的晚年的时候,就曾经为立储的事情犯难,在朝堂上诸多士族大臣都在支持曹丕立储,继承大统,但是其中就有一个人———崔琰。崔琰是曹植的岳父,但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在的立储问题上不帮曹植反而帮助曹丕,崔琰

  • 陈宣帝陈顼下诏北伐时,为何会派出吴明彻领兵出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东晋偏安东南地区,此后又出现了宋、齐、梁、陈这些南朝政权,虽然这些朝代进行过北伐,但却没能恢复中原,实现统一。陈朝是南朝最后一个政权,进行过南朝最后一次北伐,举全国之力却没能取得胜利,当世第一名将反而兵败被俘,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全军覆没。那么这到底是怎样一场战役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

  • 隋炀帝身为亡国之君却是千古一帝 隋炀帝都有哪些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隋炀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华文明几千年,共出了一千多位皇帝。人们对这些皇帝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其中最具争议的就是隋炀帝(杨广)了,评价一个帝王的伟大与否往往离不开一个字:功。何为功,功就是历史贡献,这位帝王留给后世多大的影响。譬如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统一度量衡

  • 英布为何会对刘邦起兵造反?他看到了韩信、彭越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自古红颜多薄命,自古帝王多无情。纵观历史长河之上万千星辰,多数帝王在平定江山,安稳百姓之后,都会对自己手中那些位高权重的能人异士、文臣武将进行一番大清洗,一来为巩固自己的帝位确保这些功臣不会出现功高盖主的现象,二来也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清平的继位环境。不过,这也是朝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毕竟大好

  • 王莽在没有篡位前的声誉很好,他为何能得到支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对王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到王莽,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但是大家关心的都是王莽的篡位、穿越,历史上对于他的记载大多都是伪君子、虚伪至极等等。王莽在我们心中一直都是一个谜团一样的存在,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真的就如所说的令人唾弃吗?其实在王莽在没有篡位之前

  • 宋襄公的仁义体现在哪些方面?他的仁义为宋国带来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对宋襄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位春秋五霸宋襄公,一生讲究仁义,即便是与楚国交战的战场上,还以仁义为主,最后确丢了性命。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小国,宋桓公病重时,太子兹甫就谏言让他的哥哥目夷继承国君。宋桓公因为目夷的母亲是个侍妾,是为庶子,所以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