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晋武帝司马炎是怎样击灭东吴统一中国的

揭秘:晋武帝司马炎是怎样击灭东吴统一中国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705 更新时间:2024/1/13 21:52:36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

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3/7,蜀、吴合占4/7。

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全国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然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根本,最终成了孤家寡人。

对他劝谏的中书令贺邵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

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孙皓的残暴注定了他要灭亡,由于孙皓的残暴使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

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但是,晋武帝受到了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非其时”。

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孙吴现已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

两派意见,针锋相对,这样,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就摆在了晋武帝面前:是否出兵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站在主战派一边。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今湖北钟祥县)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

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不但不杀邓,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邓送了回去。

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20万晋军直扑东吴。

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名臣司马光也“光盘”:请客不多点菜 赴宴总打包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这四句诗写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个哥们儿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小孩吃。宋朝饭局上也有人打包吗?当然有,司马光就是一个例子。司马光晚年在洛阳定居,请朋友们吃饭,酒不过三巡,菜不

  • 揭秘:晋武帝司马炎是怎样平定秦凉安抚边境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270年,鲜卑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并于六月在万斛堆的战争中杀秦州刺史胡烈,又在金山击败凉州刺史苏愉。271年,树机能联合其他胡人在青山围困凉州刺史牵弘,牵弘军败而死。司马炎命汝阴王司马骏为镇西大将军,都督雍、凉等州诸军事,坐镇关中,275年,司马骏对鲜卑进行讨伐,消灭三千多人,树机能送质子向晋朝请降

  • 晋武帝司马炎是怎样登基为帝的?战争还是禅让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登基为帝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司马炎继承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经过精心准备,同年12月,仿效曹丕代汉的

  • 夏启夺位成功后的甘之战是怎样的?结果又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启夺得领袖职位后,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启有钧台之享,但是姒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姒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姒启伐

  • 夏启究竟是怎样夺位成功的?夏启生平事迹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1、王位之争舜以后,王权进一步强化,传说姒禹涂山会盟时“执玉帛者万国”,“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此涂山就是河南嵩县的三涂山,亦即会稽山,正在夏人活动中心地区附近,可见经鲧、禹两代经营,夏后氏已形成一支强大的势力,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着王权的产生,氏族制度的机关已部分被

  • 宣太后芈月对秦国向北开疆战略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宣太后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简称为秦昭王,后文在年号纪年上使用其简称)的母亲,娘家是楚国贵族,她姓芈(音“米”),全名芈八子,“芈八子”也可能是外号或非正式的称呼,芈八子生年不详,死于秦昭襄王的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掌握儿子时期政治长达41年,换句话说,秦昭王56年的统治有百分之七十多是由她母亲

  • 靖难之役是怎么回事?明成祖朱棣又是怎么做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

  • 朱棣登基之后是怎样统治天下的?朱棣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朱棣即位后,重建奉天殿(旧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玺,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封赏,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

  • 明穆宗身上的故事:二龙不相见究竟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皇储魔咒明朝有一位十分奇怪的皇帝,他是朝野公认的皇储,却从没当过一天太子。十七年的王储生涯中,他的头上只有一个亲王头衔,直到继承皇位的前一天,他依然是个亲王。这个皇帝就是大懒鬼万历的父亲??隆庆帝朱载?。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是因为他的父亲嘉靖的心里始终有一条让他不寒而栗的魔咒??二龙不相见。

  • 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都哪两位是纯正的满洲血统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本是由关外东北满洲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就血缘而言,清朝的12位皇帝,除入关前的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外,其余10位都不是纯粹的满洲血统。顺治皇帝的生母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族人,满、蒙血统各占一半。康熙皇帝的生母慈和皇太后佟佳氏是汉族人,大臣佟图赖的女儿(先为汉军八旗,后以皇帝生母抬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