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寿王李瑁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最后是什么结局

寿王李瑁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最后是什么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152 更新时间:2024/1/25 2:15:33

历史上寿王李瑁也算得上是个非常悲催的人物了,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让无数人为之落泪。关于这段爱情故事流传的诗篇很多,最著名也是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白居易作的那首《长恨歌》,这首诗创造了一个婉转凄恻的故事,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的爱情悲剧,感人肺腑。不光是诗文,戏曲作品同样有一李杨二人为主人公的,最著名的是清代洪昇所作《长生殿》,包括现下人人皆知的《贵妃醉酒》,无一不是在赞扬这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世人都在为这段爱情悲剧而叹惋,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同样身处其中却十分悲剧的人物,他就是寿王李瑁。或许人人都会为李杨二人的爱情落泪,但是他却不会,因为李杨二人爱情的结合是对他巨大的伤害。首先是作为父亲的李隆基轻易地背弃了自己的母亲惠妃;其次,不只是父亲而且是皇上的李隆基用不光彩的手段抢走了自己的爱妻;最后是自己的妻子,一夜之间离开自己,成了自己父亲的宠妃。这样的沉重三重打击,怎么能让年轻李瑁轻易接受李杨二人呢?

首先来说说这第一重打击。李瑁的母亲是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武惠妃是武则天侄子武攸止的女儿,在她幼年时父亲武攸止就病逝了,于是按惯例她被送入宫中抚养。到了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即位时,武惠妃已然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女了,再加上她性情乖巧,能很好地迎合唐玄宗,所以很快就博得了唐玄宗的欢心。

武惠妃的受宠程度从她为玄宗生育了四子三女就可以看出来,而且这些其子女都因为母亲的缘故得到唐玄宗的偏爱。唐玄宗十分想将武惠妃封为皇后,但是没有成功。因为武惠妃是武家人,当时距离推翻武家才过了不久,朝廷上下却正处在一致反武的高潮下,武惠妃难免要被牵连,所以皇后之位是不可能的。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专门设立“惠妃”这一称号,虽然是妃,但实际上却和皇后没什么区别。

武惠妃生前享受这样的荣宠,死后也并没有消失,玄宗非常伤心,追封她为皇后,谥贞顺。李瑁的印象中,父母是这样的恩爱。但是在同年,玄宗就看上了自己的妻子杨玉环,并且设计夺走了她。杨玉环进宫后享受的是和武惠妃同样的恩宠,也是贵同皇后。父亲对母亲的背叛那么明显,似乎以前的深厚感情都已经消逝,这让李瑁怎么能不深受打击?

父皇不但背弃了母亲,而且还蒙骗自己,用并不光彩的手段抢走了自己的发妻。开元二十八年(740)十月,早就已经看上杨玉环的唐玄宗开始了他的计划,他以为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李瑁虽然不解而且不乐意,但是迫于“孝道”这个名头,也没有办法阻止。就这样,杨玉环离开了家,住到了道观中。

五年后的天宝四年(745),唐玄宗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人们都已经逐渐淡忘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于是立刻将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李瑁只能接受。在这些计划完成后,他将杨玉环从道观中接进后宫,册立为贵妃。李瑁就这样,在自己父亲的算计下换了妻子却无能为力,直到最后他才知道那些针对他的莫名其妙的举动是为了什么,这让他怎能不恨。

李瑁和杨玉环的相识是很浪漫的,开元二十二年(734)七月,他的姐姐 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在婚宴上,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于是马上向自己的母亲武惠妃提出取杨玉环的请求,武惠妃同意并向唐玄宗提了要求,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十分的恩爱。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些变数,他们将会是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那样荒唐,李瑁的怨恨必不会少。

至德元年(756),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贵妃从长安逃向蜀地,李瑁也与之同行。在半途中,陈玄礼带领的兵士凌迟处死了贵妃的哥哥,宰相杨国忠,之后又逼玄宗赐死杨贵妃,玄宗没有办法,只得处死贵妃。在贵妃死后玄宗又命李瑁抚慰兵士。李瑁看着杨玉环被玄宗赐死,内心不只是作何感想。

在这之后他再无任何波澜,最终在大历十年(775)去世,追赠太傅。

李瑁的一生结束,他本是出身尊贵,但是最终都化为了泡影。在面对父皇的强取豪夺,他无法做任何反抗。他自己在这件事中成为了巨大的笑话,成了千古流传的动人爱情故事后可悲的背景板,实在是令人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赵姬的一生有何差别?她为何会被秦始皇讨厌?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上的赵姬结局,赵姬是个怎样的人,历史上赵姬下场

    赵姬赵国邯郸人,秦庄襄王王后,秦始皇生母。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现代社会流行一句话,许多东西在你出生的时候没有,你这辈子都不会拥有了,比如说豪华的私人飞机,这话虽然说得有点绝对,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话说得还是没错的。主要是因为现在社会安定,大规模的身份地位财富的再分配已经过去,要

  • 历史上甘罗是什么人?12岁就成为宰相的他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甘罗七岁为宰相,12岁当宰相的甘罗,秦甘罗简介

    甘罗战国末期下蔡人 ,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之孙。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神童,又称圣童、奇童、天童、或资优儿童,是对才赋优异的儿童的一种称呼,在汉朝开始已有对神童的选拔制度,汉朝的选举法中规定:“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神童,比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十二岁官拜秦

  • 历史上郭开与赵国灭亡有何联系?他都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国灭亡时间,战国赵国李牧,赵国灭亡惨状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其和廉颇、白起、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李牧在赵国,对抵御匈奴和抵抗秦国的战事上,战功赫赫,可谓是战国后期赵国支撑危难局面的唯一良将,有“李牧亡,赵国亡”之

  • 嘉庆帝是怎样的皇帝?清嘉庆帝生平事迹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对嘉庆皇帝的评价,嘉庆帝之后是哪个皇帝,嘉庆皇帝的历史

    嘉庆帝(1796-1820年在位)爱新觉罗·颙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乾隆五十四年(1789)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布第二年正月初一禅位,颙琰于是于次年登基,改元为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

  • 咸丰是怎样的皇帝?历史对他的评价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咸丰是哪个省的,道光为什么传位给咸丰,咸丰皇帝是个好皇帝吗

    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说,咸丰帝的资质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与其他的一些封建帝王一样,在一生中有败笔也有功劳,但是他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对于世界大势缺乏了解,最终没能挽救清朝的衰落,作为《北京条约》的直接签订责任人,他被刻在了中华民族

  • 咸丰皇帝是怎样登基称帝的?他把皇位传给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登基为帝奕詝即位后,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其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于广西,不久,进军湖南、湖北,咸丰三年 (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改称天京,与清政府分庭抗礼。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名,准备对中国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兴师动兵,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

  • 历史上微服私访为平民打过广告的皇帝:乾隆弘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乾隆微服出巡,古代有真正微服出巡的皇帝吗,历史上的弘历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版广告法已于2015年9月1日起施行。近来,一些演艺界名人因参与违法广告,也被国家工商总局通报点名。对此广大消费者无不拍手叫好。严格执行新广告法,维护消费者权益必须动真格的,不论是谁名气多大都要处理,这样名人代言广告才会遵章守法。那么,古代名人也代言广告吗?他们代言广告又有哪些

  • 朱熹如何看待男女野合:各人都得到了所需的欲望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男女朋友如何看待性问题,如何看待男女朋友关系,如何看待男女生之间的交往

    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到的“淫”与“淫奔”,历来多有歧解,难以定论。那么,朱熹的本意是什么呢?“淫”,有许多义项,第一义项是“逐渐扩散”,这应是“淫”的原初意义。《考工记·匠人》有:“为沟洫,善防者水淫之。”其中的“淫”有“逐渐扩散”、浸淫的意思。“淫”的部首是水,当然与水有关;右侧上部与“妥”的上部

  • 光绪是怎样的皇帝?历史是怎样评价光绪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上光绪皇帝怎么称呼慈禧太后,历史上光绪是个怎样的皇帝,光绪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清史稿》论曰: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已而师徒饶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于邑。洎垂帘再出,韬晦瀛台。外侮之来,衅自内作。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

  • 诸葛亮的一生之敌:三国中诸葛亮一生最恨之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诸葛亮一生最怕的三个人,三国里谁被诸葛亮气死的,如何评价诸葛亮的一生

    在中国士人的世界里,诸葛亮应该堪称完美的道德偶像。可即便是道德偶像,也需食五谷杂粮,也须有爱恨情仇的。倘若抛出一个话题:诸葛亮一生最恨的男人是谁?时人大多会不假思索脱口道,想必是曹操吧。这般论调,自然是有道理的。譬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就曾掷地有声地写到:“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