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一生之敌:三国中诸葛亮一生最恨之人是谁

诸葛亮的一生之敌:三国中诸葛亮一生最恨之人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72 更新时间:2024/1/17 3:26:18

在中国士人的世界里,诸葛亮应该堪称完美的道德偶像。可即便是道德偶像,也需食五谷杂粮,也须有爱恨情仇的。倘若抛出一个话题:诸葛亮一生最恨的男人是谁?时人大多会不假思索脱口道,想必是曹操吧。这般论调,自然是有道理的。譬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就曾掷地有声地写到:“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文中之贼,自然意指阿瞒所创立的曹魏势力。

可有意思的是,尽管明面上闹得不可开交,可回归私下,两人却是颇有交情的。譬如在曹操的个人日记里,就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奉鸡舌香五斤(予孔明),以表微意。吃人家的嘴短,诸葛亮自然要在“微博”上互动一下,于是就有了“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这般评价。

当然,和诸葛亮惺惺相惜的,除了曹操,恐怕还有司马懿。在《三国演义》里,为了剧情需要,诸葛、司马二人自然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譬如上方谷一役,诸葛亮关门放火,颇有置司马于死地而后快的气势,却因天公偏不作美,倒也气得血压升高内分泌失调。不过,倘若翻来史料,他俩的照面,也许要平和许多。对于司马懿的固守,孔明似乎也是理解,无奈抛了一句:“彼本无战情”,而司马懿,也给了老对手的好评:“天下奇才也。”《三国志》。

不过,在诸葛亮的个人“黑名单”上,却有一人,排名更胜曹操、司马懿。此人名气不大不小,叫作孟达。孟达此人,“姿才容观”,应该算是帅哥,不过,诸葛亮痛恨孟达,绝不是因为其长得太帅。其实,略读《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这出戏中,坐镇上庸的孟达同志,为保存自身军事实力,竟拥兵观望,无视战区关总司令的调度指挥,坐看着武圣一世英名,竟落于獐头鼠辈之手。《三国志》也有类似记载,“令发兵自助,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为一己之私,贻误战机,导致荆州战事崩盘,对于孟达的表现,刘备自然是很不高兴的。作为皇叔亲密战友,诸葛亮对孟达其人,自然再也喜欢不起来。当然,这不仅只是为了照顾刘备的情绪,原来,早在诸葛亮出山之时,开篇大作《隆中对》就曾提出了荆、益两路出兵伐魏的战略方针,可这个“政绩工程”,却因关羽失了荆州,恐难得以实现。至于败事的元凶魏、吴,本不在势力范围,即便切齿,也是鞭长莫及,如此一来,只好迁怒“自己人”孟达了。

刚才说了,孟达是个帅哥,而且,他还是个敏感的帅哥,刘备、诸葛亮远在西川的情绪,却是有所感应的。于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寻了个托辞,竟举城降了曹魏。原本,荆州失守,蜀汉已失一膀,如今连上庸城一并失去,可谓元气大伤。对于孟达无视国家统一大业,贸然向敌方投诚的行为,诸葛亮是极其不满的,《三国志》里就有隐晦地提及,“达之去就,明公(孔明)切齿,欲诛达妻子”。

可是,诸葛亮一向是以道德卫士的形象自我标榜。孟达仅是个人政治问题,却连带提出了杀人妻子、覆灭族人的狠招,似乎也不太符合孔明的性格特征。究其缘由,恐怕不仅只是公事,可能还和私人的恩怨有关。可怎样的深仇大恨,竟让一向淡定的卧龙先生如此失态,想出此番下策呢?也许,我们还得从诸葛亮的身世讲起。

原来,诸葛亮自幼孤苦,孩提时代就跟随着家中兄姐颠簸流离,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相依为命的日子久了,感情自然笃厚,特别是对于诸葛亮这般重礼数的人来说。后来日子小康了,兄长诸葛瑾过了江东,也有了糊口的俸禄,大姐也因知书端庄,被荆州大族的公子哥蒯祺一眼相中,花轿取了进门。可在战乱年代,安详的小康日子随时都有可能破碎,后来曹操铁蹄南下,荆州动荡,兄长诸葛瑾择居江东,自己跟了皇叔打游击战,而姐夫蒯祺,随着刘琮依附了曹操,做了房陵太守。于是,原本其乐融融的姐弟数人,至此天各一方。

后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大致是知道的。赤壁一役,孙、刘合力据曹,随后,刘备趁热打铁,西取川蜀,谋划着对曹魏势力的绝地反击,而孔明、孟达的恩怨,就在此时结下了。原来,孟达投诚之后,一直寻着机会表现,刘备恰也正是用人之际,于是给了一个任务:北攻房陵。可未想孟达立功心切,攻城竟是用了全力,于是孔明的姐夫蒯祺,终于“光荣”地死于兵乱之中。中年丧夫,这对于一位自幼孤寡的妇女来说,打击是可想而知的。看着日日以泪洗面的大姐,诸葛亮的心里,自然不会好受。不过,和刘备身边的另一位谋士法正不同,诸葛亮表现得倒是从容淡定,直到孟达叛谋事发,终于祭出杀招,提出诛其妻儿的建议,意在让孟达也尝尝妻离子散、家庭破碎的滋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揭秘:清世宗雍正皇帝是乾隆的亲生父亲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乾隆是不是雍正亲生的,乾隆是雍正的什么人,康熙的爸爸是雍正

    清朝陈元龙生于1652年,卒于1736年,字广陵,号乾斋,1685年陈元龙获得了一甲二名进士,从此入仕,后来被弹劾,但是1691年再次被起用,后来也得到了康熙与雍正的重用,据说在雍正年间曾经亏空公银212000两,但是后来却被一向苛刻的雍正恩免,去世之后谥号为文简,人称“陈阁老”,陈元龙自小便才思敏

  • 乾隆自诩为“十全老人”,真的什么都是十全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隆能力,乾隆皇帝简介,自诩和自喻

    乾隆皇帝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乾隆的十全武功是:十功者,平准格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当然这里边有不少吹嘘浮夸的成分,还有一些镇压农民起义等不光彩的事情。晚年的乾隆皇帝骄傲自负,好大喜功,而他的奴才们也是极

  • 解密:南宋很多风云人物为何会羡慕辛弃疾?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辛弃疾人品不行,辛弃疾不为人知的一面,辛弃疾和岳飞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吗

    1181年,也就是南宋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在福建上饶的带湖,闲着,做些什么来打发时光呢?带湖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能见度高,满山谷的松树和翠竹,与天上的白云融在了一个画面里,“连云松竹”,辛弃疾老师虽然一时不能施展胸中抱负,但是能在这样的山水胜景中度日,也知足了,于是感叹“万事从今足”。

  • 赵云之死:竟是被曹魏宗室曹真击败后抑郁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在赵云辉煌的一生中有一个挺没有面子的结局,因吃了败仗,而被贬官,然后抑郁而死。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223年,任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225年,又随诸葛亮驻汉中。后与邓芝拒曹真,失利于箕谷,贬为镇军将军,退回汉中,病卒。相对于三国男神赵云来说,这位打败了他的曹真名气会小不少,也没有多少人会喜

  • 萧燕燕两嫁受尽恩宠 皇帝竟然下诏书允她自称“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古今女子慧而执掌权柄的并非只有武媚娘一个,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有24位掌权或者“垂帘听政”的女性。当然,这还不是全部,韦后、天平公主这些野心勃勃的女性都未计算在内。这24位,应该是历史上予以承认的,当时也能让朝臣们臣服的女性。萧绰是大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的三女儿,自幼聪慧、美丽,而且成熟的很早

  • 东汉年间如果没有邓后邓绥 可能皇位早已易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和帝于永元十四年得了一场大病,整整三年,始终没好。永元十七年他病得愈加厉害,卧床不起,为讨吉利,于榻上改年号为元兴。可惜新年未过,二十七岁的和帝就死掉了。和帝没有子嗣,因为他生前嫔妃贵人斗争激烈,谁若生下男孩就会遭至毒手,一些生育男婴的贵人便把孩子秘密送出宫,由民间百姓抚养,刘隆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母

  • 揭秘:康熙皇帝为成功除鳌拜是怎样装痴装傻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康熙除鳌拜的真实历史,康熙皇帝和鳌拜,康熙杀了鳌拜为什么后悔了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一1722)也就是康熙帝,即位时才ll岁。按照规矩,“皇帝年幼,由顾命大臣辅政”。于是,由顺治帝临终时指定的四个顾命大臣辅助小皇帝执政。四个大臣中,鳌拜最为专权,他并不把康熙放在眼里,贪赃枉法,自行其事。众人都敢怒不敢言。康熙虽然年幼,但他从小就才华出众,他觉得鳌拜处处

  • 康熙皇帝驾崩之后雍正皇帝是怎样嗣位成功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清康熙帝驾崩以后,第四皇子胤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雍正帝。但雍正帝究竟如何嗣位至今仍是一个谜,是按遗诏之言登位还是篡位,众说纷纭。官书中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冬至(初九)前,胤奉命代祀南郊。当时,康熙患病住在畅春园疗养,“静摄”政权。胤请求侍奉左右

  • 乾隆皇帝母亲是汉人吗?乾隆皇帝身世之谜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清末,上自官僚缙绅,下迄妇孺百姓,几乎人人皆知这么一个传说,清初的某个皇帝是浙江海宁陈家的儿子。这个皇帝是谁呢?有人便说是乾隆皇帝弘历。这一传说也见于一些私家所写的稗官野史之中。《清朝野史大观》卷一《高宗之与海宁陈氏》一文有这样的记叙:雍正帝胤当皇子时,与海宁陈氏很好,两家来往频繁。这一年恰巧两家

  • 康熙皇帝东巡“三不做”具体指什么?康熙东巡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有过六次著名的南巡,而六次南巡又有三次在山东停留,东巡泰山、曲阜。这期间,他做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同时,也有三件事他坚决不做,这同样反映出他思想进步的一面……只祭山,不封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深秋,康熙第一次东巡来到泰山。他刚在山下的泰安城驻跸,侍臣便向他建议,应效法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