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给力!​他竟能狠到让贪官个个胆颤心惊

给力!​他竟能狠到让贪官个个胆颤心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03 更新时间:2024/1/26 9:17:45

无论哪个朝代的老百姓对贪官一向都是深恶痛绝,每当听到哪个贪官“落马”,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呼叫好,可见贪官在百姓心目当中的形象何其丑陋,老百姓恨不得得而诛之,因此身为统治者,如果在治理贪官方面,敢大刀阔斧、丝毫不讲情面,必定得到老百姓的称赞,对于统治者来说,他的声望,他的威严,他的形象必定“水涨船高”。

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我们经常说起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个皇帝的文韬武略比起其他几个皇帝,都要好一些,人们把他们统治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社会景象、风气,称之为“康乾盛世”。但是在康熙、乾隆的时候,清朝的统治也留下一些“疮疤”,比如:官员腐败、国库亏空,偷税漏税的现象十分严重;乾隆刚登基的时候,国库是相当殷实的,但那是他老子雍正给他开创的局面。到了乾隆后期,因乾隆的奢侈作风,国库亏空的现象极为严重。

网络配图

虽说康熙、乾隆在位时间长,而雍正在位只有短短十三年的时间,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雍正在位的时候,满朝几乎没有贪官,雍正对贪官一向深恶痛绝,雍正在抓贪官污吏的时候,绝不是仅仅流于表面,他的手段让那些贪官污吏闻风散胆。(比如他一上台就发现担任江南织造的曹家有贪污现象,造成国库亏空,所以立即查抄,而这曹家正是指曹雪芹的家族。谁也不曾料到,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曹雪芹写成了《红楼梦》这一名著。)在清朝时期,官员贪污一般靠上司包庇,一个贪官如果贪污,他必定要巴结上司,给上司送钱送礼,他们的上司自然会帮他们“摆平一切”;贪官还会从地方的大户人家或者百姓借钱或者粮食来充账,上面的“纪检小组”来查账,发现没有什么问题就回去复命,这些人一走,钱粮就还回去,当然官员借这些,也会给予一定的利息,因此那些有钱人也一方面不想得罪这些官员,一方面又有点赚头,倒也乐此不疲,官员们也可以应付检查,双方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针对官员们贪污的现象,雍正具体的措施就是严查,查到一个就处理一个,绝不姑息,绝不手软,这种作风跟我们今天谈到的“打老虎”,真可谓如出一辙。雍正往往派钦差大臣去查,如果靠贪官自己去查,就算是给他们一万年的时间也查不出任何问题,因为这些贪官污吏和他们的上司都是“一丘之貉”,官官相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是雍正派钦差大臣去处理这一类问题,这些钦差大臣直属朝廷,与地方官素无往来,而且自己也不知道将会被派往哪里,地方官就是想提前“做功课”也是来不及的,雍正这一手着实厉害,就是想打这些贪官一个措手不及。

这些钦差大臣本身也想做出成绩给雍正看,因此他们会更加不遗余力地严查,在这些钦差大臣前往的时候,雍正往往也让一些候补官员跟随,如果查出贪官污吏,立刻就地免职(这效率真高,我们今天查出贪官,还要走相关程序),然后从候补官员当中,选出一个接任,雍正这一招着实够狠,这些继任者自然不会替前任打圆场,因此这些贪官自然只有乖乖低头认罪,接受惩罚。

网络配图

对于那些贪官想借钱粮充账,雍正帝更是狠狠打击,他下令给地方,谁也不可以借钱粮给官府,如果真的借的话,这些钱粮就归国家所有,谁都别想拿回去。这样一来,谁也不肯借给贪官了。

等查清这些贪官的问题之后,雍正就开始向他们“开刀”了。一般来说,贪官贪污国家钱财,往往造成国库亏空,查出问题之后,会勒令官员在一定期限内补齐,但是没有哪一个官员会自己掏腰包去补这个“漏洞”,他们自然把手伸向老百姓,“羊出在羊身上”,这样一来自然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国库虽然充实,但是百姓却苦不堪言,雍正自然知道这一点,因此他是直接找官员索赔,这些官员不能再鱼肉百姓,只能自己自掏腰包“补”漏洞,这一点不仅是一般的官员,就是连皇亲国戚也不例外。据历史记载,雍正的亲弟弟履郡在面对追索时,由于拿不出钱,只能变卖家中的古玩器物之类的。

以往朝廷在追索的时候,往往只要能收回银两就可以,从来不去过问这钱是从哪里来的,因此有些贪官的下属或者百姓会为贪官代为赔偿,但是雍正却严禁任何人为贪官赔偿,自己的“债务”就自己一个人承担,下属或者百姓怎能为贪官还钱?

网络配图

没有了这一条代为赔偿的路子,自然很多官员是还不起“债”了,因此雍正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就出现了—抄家。雍正下令,如果发现官员贪污,导致国库亏空,会将这贪官的家产进行查封,派人监控,防止贪官将家中的财产转移、藏匿银子。贪官的罪已经核实,贪官的家肯定被抄了个干干净净,连他们的亲戚、子弟都不会放过,这就是典型的“连带责任”,在雍正朝时期,天天可以听到官员被抄家的消息,那时候被抄家是常态,不被抄家那是“新闻”,到处都是一片抄家声,雍正帝也被称为“抄家皇帝”。

人们可能认为贪官们面对雍正帝,只有“死路一条”,但是雍正的手段让他们连“死路”都没有,有些官员知道自己将被严查,结果畏罪自杀,以为可以“一死了之,一了百了”雍正都会找这些贪官的子弟、家人算账,说“这些人想一死抵赖,借死保住财产,让后代子孙享用,这是万万不行的。”由此可见,雍正的手段确实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叔孙通:因溜须拍马竟成了名垂千古的圣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手下能人良将众多,出谋献计溜须拍马者更是不计其数。但有一人虽然当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综合最后结局你会发现此人显得异常特别。此人其实很聪明,曾多次抛弃信仰、改变立场,甚至为了迎合刘邦,连代表身份的衣服也不敢穿,改成平头老百姓的装束,在汉营小心翼翼,多余的话一句都不说,看起来是个谨小慎微的老实人,却

  • 将才众多:刘秀唯独赏识邓禹的四大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邓禹(2年-58年),字仲华,今河南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军事家,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著,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为何能居二十八将之首呢?我们来看一下几点:网络配图第一、刘秀对邓禹非常赏识,在河北时也就是二次创业阶段很多决策性问题都是和邓禹商议后决定的,当时邓确实是光武的首

  • 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戴绿帽子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遥远的周朝,有一个天子(那时还不叫皇帝,但相当于皇帝),名叫姬郑,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周襄王。跟自己彪悍的祖先相比,周襄王比较悲催。为什么?因为他身处的时代,是东周。大家知道,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越来越强大,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大打折扣了。权力上的失意,也就罢了。更严重的是,周襄王的后院也起火了。他年轻的

  • 奇闻:张飞和曹操竟然是亲戚!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代中魏蜀吴三国是相互对峙的时代,相互之间为了地盘或者势力杀得不可开交。但是其中有一些人的关系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比如说以下这俩人。那么这两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奸雄曹操,还有一个就是桃园三结义里面的鲁莽张飞,这两个人,在历史书中可谓是水火不容,而且两人交集几乎就像是平行线。可是这两人真的却有亲戚关

  • 因为一个焦红烙印 她搞定了绝世君王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终于到了收获胜利果实的时候。他“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大明皇帝,满身盛装,神情庄重地接受了百官朝贺。金陵自古就有龙虎王气,朱元璋的南京城,庆云缭绕,空中回荡着浑厚、悠扬的钟声。昔日,安徽乡下那个放牛娃、皇觉寺里那个穷和尚、郭家养女那个丑门婿,如今,端坐在盘龙环绕的

  • 一代枭雄刘邦如何在短短几年内登上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汉高祖刘邦的皇位之路,通史看来也算得上传奇的典范。他出身农家,家境贫寒,一直到40岁左右还没有娶妻。但在秦末乱世中,他抓住机会,起兵反秦。最终他入关中、灭秦国、击败项羽、登上帝位。那么,汉高祖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有如此作为的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聊聊汉高祖刘邦的传奇故事。刘邦既不是贵族,也不是官员,不

  • 他曾酒后失言触及朱元璋逆鳞 却最终逃过死劫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登基后,干的最狠的几件事儿就是,杀人,杀人,还是杀人。不知道这位老兄是不是仗没打过瘾,结果把屠刀放到了朝堂上。但凡被他所猜疑的人,基本全灭,注意,仅仅是猜疑。那么如果言语触怒了太祖皇帝,能是什么下场呢,照理说,应该凌迟。不过,有一个人,曾经触碰到了朱元璋最忌讳的事情,却逃过了一死,这个人就是郭

  • 揭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毒死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中国历史上被毒死的皇后,为数不少。那么,历史上第一位被毒死的皇后究竟是谁呢?她就是西汉第十位皇帝宣帝刘询的第一任皇后许平君。许平君,昌邑(今山东金乡)人,是汉宣帝刘询的结发妻子,为汉元帝刘奭的母亲。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刘询刚出生不久,因爷爷刘据“巫蛊之祸”的罪名被受牵连入狱。后元二年

  • 他是明朝铁骨也是忠臣 37岁惨死震慑朱棣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铁铉,河南人,洪武年间,铁铉在国子监读书,因熟通经史,成绩卓著,而被朱元璋直接授予礼科给事中之职。此后他又调任都督府断事,在审理一件悬案时,很快就做出了公正的判决,因此朱元璋非常高兴,赐予他 “鼎石”的表字,希望他成为大明的鼎石。1398年建文帝即位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1399年7月燕王朱棣以“靖

  • 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为何没有像刘邦那样大杀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有一句话叫书生造反十年不成,但是这句话放在一个人身上并不适应,这个人就是重新开创了汉朝基业的汉光武帝刘秀。这个人就是一个标准的文人,在造反之前他一心读书,在造反以后一鸣惊人,最后重建了大汉王朝。其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没有想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那样滥杀功臣,同样都是帝王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