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辽国天祚帝:少年天子嬉笑玩闹最终致导致亡国

辽国天祚帝:少年天子嬉笑玩闹最终致导致亡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123 更新时间:2024/1/19 7:47:27

天祚帝耶律延禧,是耶律洪基孙子,是辽国最后的一位皇帝。耶律延禧登位之路坎坷,最终被金兵俘虏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显陵。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耶律延禧生于辽道宗太康元年,是辽道宗的孙子,幼年父母被害身亡,留有独子耶律延禧。辽道宗外出游猎期间,耶律乙辛要求将耶律延禧留下,想要加害于他,幸得北院宣徽使萧兀纳所救,才幸免于难,避免了一次暗杀。太康六年,辽道宗封耶律延禧为梁,兼任中书令,并派人严密保护他,任命萧兀纳教导他,后又被封为燕国王,公元1091年,耶律延禧被确立为皇位继承人。公元1101年,辽道宗去世,耶律延禧即位,尊号为“天祚皇帝”。

天祚帝耶律延禧作为辽朝最后一位皇帝是有原因的。他登基之后,信用萧奉先等奸臣,不理朝政,生活奢侈荒淫,致使宗室之间贵族之间的斗争越演越烈,人民起义也此起彼伏,辽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公元1114年,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上京等地接连沦陷,与此同时,辽国内部也发生叛乱,致使辽朝内部分裂,公元1116年,女真占领了东京和沈洲。

耶律延禧被迫逃亡云中,后云中又被攻陷,辽朝局面一片混乱,到1124年,天祚帝失去了辽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则退居漠外,虽然他还有重振的心愿,但是他自己知道,基本没多大可能了。公元1125年,耶律延禧被金军俘获,后被金人杀死,并且驱赶马群将他的尸体踩成一滩肉泥,还有一说,耶律延禧于53岁病死。

天祚帝为何号天祚

天祚帝耶律耶律延禧,辽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位25年后,被金兵俘虏,终年54岁。那么天祚帝为何号天祚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何叫“天祚”?“天祚”又是什么意思?“祚”有这几个义项:福运、帝位。这里应该就是福运的意思,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帝王之路走的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所以做皇帝之后,定是希望福运连连,所以用天祚这个称号还是符合情理的。

耶律延禧自小父母双亡,虽然生在帝王之家,可是还是命途多舛,幸得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庇护,还算成长顺利。直到太康五年,耶律延禧遇到人生中第一次劫难,耶律乙辛想要趁着耶律洪基外出打猎的机会,想要谋害耶律延禧,还好当时的北院宣徽使萧兀纳相救,才避免了这次暗杀。之后耶律洪基派人对耶律延禧进行悉心教导,并确立为皇位的继承人,寿昌七年正月三十日,辽道宗去世,耶律延禧奉遗诏即位,群臣都尊称他为“天祚皇帝”。耶律延禧好不容易登基为帝,“天祚”二字正好符合,这也是他为何号天祚的原因之一。

其二,天祚是辽耶律延禧的尊号,既不是庙号也不是谥号。辽道宗驾崩后,临死之前立耶律延禧为继承人,耶律延禧奉遗诏在耶律洪基的灵柩之前登基为帝,天祚皇帝只是耶律延禧的尊号,就此意义上看,天祚并没有其他意义。说到这里基本将天祚帝为何号天祚说清楚了,这位昏君自掘坟墓,最后落得凄惨的下场,也是咎由自取。

天祚帝怎么死的

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101年封诏登基为帝,在位25年,亡国后被金兵俘获。那么天祚帝怎么死的?是被金兵俘获杀死还是病死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祚帝登基后,荒淫无道,终日不理朝政,任用奸臣,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内部矛盾蓄势待发。那天祚帝怎么死的?其中有何种渊源?公元1112年,天祚帝仗着辽国强势便对边疆的女真族进行羞辱,在宴会上让女真族酋长跳舞助兴,这对于女真族酋长来说是莫大的侮辱,辽、金两国就此结下了梁子。自此之后,完颜阿骨打就萌生了反叛之意,女真族开始积蓄力量,准备蓄势待发。另外一方面,辽国内部贵族之间纷争不断,百姓生活困难,民心散失,各族都有了反抗之心,于是给了完颜阿骨打一个趁虚而入的机会,于是女真大败辽国,天祚帝被迫逃亡。直到公元1123年,南京失守,金兵入驻,辽国已经回天乏力,耶律延禧被金兵所掳。

天祚帝是如何死的?关于他的死说法各一。《辽史》中记载,天祚帝被金俘获后,抑郁成疾,没有多少日便病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耶律延禧被俘获后,金朝的帝王命令天祚帝参加与宋朝的马球比赛,天祚帝想要趁乱骑马冲出重围逃跑,但是被乱箭射死,于是就被乱马踩成一滩肉泥而死。天祚帝的死也标志着辽国两百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家破国亡,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最节俭的好皇帝,却对此人花钱不计其数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汉文帝是一位英明君主,“文景之治”是汉朝的盛世。汉文帝非常节俭,连一件穿破了的衣服也舍不得丢,但对邓通截然例外,对他宠爱得无以复加,在他身上花的钱不计其数。这是为什么呢?邓通是蜀郡南安人,他的发迹源于汉文帝的一个梦。像所有的皇帝一样, 汉文帝也企幻长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有

  • 袁绍这辈子最脑残的建议:招董卓进京勤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袁绍与董卓二人瓜葛很深,当初董卓奉何进一纸诏书进京领命,便是袁绍向何进进言欲灭宦官必将借郡守之力,故而走出了引狼入室的第一步。图片来源于网络这之后,董卓与袁绍便是一路高唱对台戏,二人水火不容,但这也在情理之中,何进被杀受,袁绍带兵冲进皇宫,杀得鸡飞狗跳,敌我难分,此时时局大乱,竟无人发现少帝已被宦官

  • 最可怜皇帝嘉靖:临死前两次提出一要求遭首辅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史姓出过两次皇帝,张太后为什么不废嘉靖,嘉靖皇帝什么时候驾崩

    明太祖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他当了皇帝之后,把老家改名为凤阳府,并在这里建设中都,算上南京和北京,明朝有了“三都”。明太祖给老家升格,合情合理,不给一些实惠,怎么好意思说这里出了皇帝?所以,嘉靖即位后,也开始复制明太祖的那一套,给自己的老家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市)贴金。终其一生,故乡都在他心中占有

  • 拔都西征若没有停止是否可以将欧洲收入囊中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许乃济弛禁主张,蒙古三次西征,蒙古西征为什么不打下西欧

    拔都可汗全名孛儿只斤·拔都,是蒙古帝国著名的军事家,其军事才能在世界上都相当有名,是成吉思汗铁木真长子术赤的儿子,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术赤一生有十多个儿子,拔都可汗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图片来源于网络拔都可汗1227年继承父亲的汗位,世袭封地,1235年奉蒙古帝国窝阔台之命西征,第二年拔都先派遣大将

  • 李自成是怎样把崇祯叔父福王变成一道美味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自成为什么要炖福王,李自成是哪的人,李自成煮福王

    1641年,在洛阳的福王府邸里,聚集了上万百姓。在王府的中央,摆放着一口从洛阳郊外迎恩寺抬来的“千人锅”。锅里面满姜、葱、蒜、桂皮、花椒以及无数高汤炖煮用料,锅中的传出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在那口千人锅下面燃起了熊熊烈火,最令人胆寒的是,在锅中有一个三百多斤的胖子在里面游着,看得出来他不会游泳。他在锅

  • 杨广发明科举制度有千秋之功,为何还被称为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广功大于过,如何评价隋炀帝的功与过,论隋炀帝的功与过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一直都被记载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史书中写到,因为他穷奢极欲,才导致大隋王朝的灭亡。真正研究过历史的,肯定不会认为杨广是个一无是处的暴君。实际上,杨广还是作出了很多贡献的,比如他努力将科举制度完善了起来。科举制度可谓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制度创新,它打破了由贵族子孙垄断官位的局面,使得

  • 朱棣那么凶残暴戾,为何他的妃子还敢和太监偷情?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朱棣有多怕朱元璋,朱棣活剐三千宫女史料,朱棣凶残

    明朝起始于朱元璋,灭亡于崇祯。纵观明朝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孝宗朱佑樘外,其余的都是喜爱女色之徒,就连朱棣也不例外。朱棣在位期间,朝鲜进贡给朱棣一位绝世美女权氏,深得朱棣宠爱。朱棣带兵打仗都要带在身边,不幸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权氏死在了征讨蒙古的路上。网络配图当时朱棣身边还有一位

  • 历史上的刘墉做官为何能够做的风生水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风生水起下一句怎么对,刘墉真实存在吗,刘墉做的最大的官

    据史书记载,刘墉机敏绝伦、忠君爱民、正直不阿,是一个清官。当下清宫戏盛行,刘墉也因此为人所知。不过,清宫戏向来有胡编乱造的成分,刘墉其人,早已被刻画得面目全非了。但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刘墉是清代乾嘉年间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他在乾隆朝,先后任知府、巡抚、左都御史、尚书、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职。在嘉庆朝,他

  • 日俄战争中被封神的人:乃木希典和广濑武夫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日俄战争有多惨烈,广濑康一,松井石根裕仁

    日俄战争指的是日俄两个国家为了争抢中国东北领土而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时间是在1904年。其实日俄战争的爆发和日俄战争背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那么日俄战争背景是怎样的呢?图片来源于网络日俄战争背景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说明,首先是当时欧洲世界的形势。在1895年的时候,俄国暂时和阿富汗划定了分界线

  • 姜子牙不仅爱钓鱼还喜欢杀人?他曾杀死知名隐士!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封神英雄姜子牙喜欢谁,姜子牙无事隐钓溪张克,杀梁山最多的是谁

    姜子牙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八百年天下的贤相。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贤相,却在到了齐国之后杀掉了当时天下知名的隐士狂介、华士。那么,姜子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古往今来,君王对于隐士,大概能分出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就是以朱元璋为代表的“不为我所用,必为我所杀”的态度。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