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 他为什么不一把火直接烧干净了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 他为什么不一把火直接烧干净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996 更新时间:2024/1/18 19:41:01

虎门销烟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因为根本就烧不干净,渗入到土里的鸦片就会被吸食鸦片者挖出来,这样就达不到销烟的目的了。

如果大家细读一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过程,大家就会发现他不但爱国,更是一个聪明睿智之人。

1838年3月10日,林则徐奉命到广东销烟。

当时的情况是,除了以林则徐为首等少数官员之外,清朝当时大多数官员都是不赞成销烟的。特别是在鸦片中转的广东地区,当地官员与西方来的鸦片贩子有着极深的利益关系,所以都不支持林则徐销烟。

在林则徐之前,清朝也派了很多人到广东销烟,但都只是做做样子,敷衍一下朝廷就草草了事。他们为什么这么干,还不是因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林则徐到广东之后,当地官员和鸦片贩子也都以为林则徐跟以往的官员是一样的,所以就派人给他送去大量钱财。但林则徐根本就不收,还限定三日内交出鸦片,不然就由官府没收鸦片,鸦片贩子也要被处死。

为了让人们相信自己销烟的决心,他还放出话去:“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尽管林则徐苦口婆心地劝大家只要交出鸦片就不追求罪责了,但是根本就没人搭理他。

但问题是,林则徐不熟悉广东的情况,所以他无从下手,他只知道连衙门里的小卒跟鸦片利益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工作根本据没法开展,而且他还处于被监视中,所以情况对他十分不利。

既然大家都不交出鸦片,官员们也不可信,所以林则徐就决定放大招了。

林则徐联系广东三家最大的书院粤秀书院、越华书院和羊城书院,让这几个书院的六百余名学子参加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就四条:一,鸦片集散地和经营者名单;二,鸦片零销商名单;三,过去禁烟的弊病有哪些;四,征求好的禁烟办法。

林则徐为什么找学子来做问卷调查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些知识分子都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他们都支持林则徐禁烟,而且他们大多都是当地人,对广东的鸦片售卖情况也很了解,也对销烟的办法有着自己的见解。

林则徐这一招很奏效,最后掌握了几乎所有烟商和参与官商勾结官员的名单,这下子他底气就充足多了。

林则徐发现,在烟商之中,以英国为最,所以他将英国人定为首要目标。为了不引起国际纷争,林则徐还给英国维多利亚女写了一份信,讲述了鸦片的危害,委婉指责英国贩卖鸦片,还说自己准备禁烟了,如果英国不停止贩烟,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维多利亚根本就没回信,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林则徐已经通知英国了,这就够了。

在掌握所有情况之后,林则徐开始对烟商下手,要他们交出鸦片。烟商们起初认为只要交出一点敷衍一下就行了,但林则徐可不干,他派人包围了十三行,收缴了仓库里的所有鸦片,还扣押了350名烟商。

英国商务总监查理·义律听说十三行被包围了,便火急火燎地乘船到广州,对林则徐进行威逼利诱,结果惹怒了林则徐,下令断了十三行的饮食和用水。义律最后没办法,便同意以交出船上的鸦片为条件,将十三行的英国烟商给交换出来。

在捣毁了鸦片的来源之后,林则徐开始在整个广东开展禁烟运动,将鸦片馆关闭,收缴所有鸦片和烟枪,还将贪污的官员们给抓了,将他们掌握的鸦片也给没收了。

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广东绝大部分鸦片都给没收了。到5月23日,林则徐一共收缴了19187箱和2119袋,共计2376254斤鸦片!

鸦片收上来之后,就开始考虑怎么处理了。按照朝廷惯例,赃物都要上交朝廷,但鸦片的数量太多,总价值太大,林则徐担心有人掉包,便上书道光帝请求就地销毁鸦片,得到了道光帝的同意。

林则徐将鸦片全部集中到虎门,就开始思考哪种销烟办法最好。当时最流行的销烟办法就是“烟土拌桐油焚毁法”,也就是用桐油浇在鸦片上,然后一把火烧掉。

这个办法虽然经济实惠,但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鸦片数量太多,堆积在一起很难完全烧毁,而且底部的鸦片在遇到高温融化后会渗入土壤中,等大火过后,还是可以从土中挖出鸦片来,大约占总量的十分之二三。

那时候广东的瘾君子很多,保不齐有人会在销烟之后再去挖鸦片,所以这个办法不是一个好办法,要销烟就得一丁点也不留下来。

林则徐结合学子们提出的销烟办法,在经过自己苦思冥想之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海水浸化法”。

在想到这个办法之后,林则徐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以日内消化鸦片,放出大洋,令水族先期暂徙,以避其毒也。

林则徐的意思是,让鸦片进入大海,这样就没人可以再钻空子了。但是具体到实施的时候,林则徐还是很谨慎的,他决定先销毁鸦片,再将其放入大洋,这就是海水浸化法的总体原则。

不久之后,林则徐就开始为销烟做准备了,他亲自在海边挑选了一个地方,让人挖了两个池子,池子底部全部铺上整齐的石块。为了防止鸦片渗出,林则徐又让人在池子的四州钉上木板子,只留一个小口子挖一条沟连接大海,将海水进入池子中。

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林则徐于6月3日开始销烟,他让人将池子灌满水,又让人将每一大块鸦片切成四小块之后投入池子中,让鸦片先在海水中浸泡半天,再将大量石灰倒入池子中,然后让人拿着竹竿子不停搅拌,让鸦片完全融入海水之中方才停止。

等到退潮的时候,将沟渠打开,将鸦片和海水的混合物倒灌入大海,再让人用清水将池子彻底清洗一遍,不留半点鸦片的成分在池子里。

只花了一天时间,237万余斤鸦片就灰飞烟灭了,这要是用火烧,不烧个十天半个月怕是烧不完的,而且还烧不干净。

据记载,在虎门销烟当天,林则徐大造声势,广东全部高级官员都到场,还请来各国在上海的商贩代表,领事,官员和传教士来观摩,还有大量记者在现场采访。

那一天虎门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销烟现场更是人头攒动,纷纷议论着清朝是否真的决心销烟,也在怀疑林则徐的销烟办法是否真的有效,但是大家在观看完毕之后,纷纷说林则徐是个聪明人,开创了一种新的销烟办法。

还有个叫做裨治的美国传教士,他因为销烟时不在现场,不要相信林则徐真的有办法将鸦片完全消除,所以决定在第二天到销烟现场考察。

林则徐得知此事之后,便安排一个人陪同裨治文,现场给他讲解整个销烟过程。裨治文在提出了很多关于细节的问题,并且实地反复考察之后得出结论,林则徐的销烟办法是有效且彻底的。

由于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裨治文事后夸赞了他,还脱下帽子对他鞠躬行礼,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一见的。后来裨治文又在《中国丛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写有一段很深刻的话:

我们已经反复检查销毁过程的一部分,他们在整个工作进行时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料,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会比执行这项任务更加忠实的了。

这句话其实在说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肯定林则徐高超的销烟办法,第二件事是在赞扬林则徐的忠诚心。

裨治文为什么要赞扬林则徐的忠诚呢?其实裨治文深知当时清朝满朝皆腐朽,唯有林则徐一腔热血,真把销烟当一件大事去做,就有点众人皆醉林则徐独醒的感觉,这一点是让裨治文觉得十分难得的。

可能有人要说了,林则徐禁烟不是道光帝让他去的吗?不提道光帝还好,一提就让人来气。

因为道光帝就是个不坚定分子,事前叫嚣着要禁鸦片,可事后翻脸不认人,在面对英国人的坚船利炮之时,却让林则徐做了替罪羊,到头来林则徐是里外不讨好,成为一个孤胆英雄!

虎门销烟成功之后,林则徐写了个奏折给道光帝,通报了战果。道光帝看完奏折后那叫一个兴奋啊,大叫着说,可称大快人心事!

不久之后林则徐过55生日,道光帝还亲自写了“福”和“寿”二字,派人送到广州去给林则徐。林则徐一时间风光无限,成为了清朝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然而好景不长,到1840年的时候,形势开始急转直下,英国派遣军舰封锁了珠江口,并开始对广州进行炮击。

道光帝得知此事之后,吓得屁滚尿流,赶紧派遣直隶总督琦善去议和,又派遣两江总督爱新觉罗·伊里布去询问应该国人为何攻打广州,是因为虎门销烟呢,还是因为切断了和英国的贸易,并英国人委婉表达了惩处林则徐的想法。

道光帝有意议和的消息传出,大臣们便揣测到林则徐势必会被拿去安抚英国人,所以各种弹劾林则徐的奏章开始出现在道光帝的面前。

林则徐也知道道光帝的意思,于是上书说销烟和抗英都是正确的,但却被道光帝指责胡说八道。看看,这就是一国之皇帝,林则徐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却被软弱无能的道光帝给拆台了。

不久之后,道光帝便下了一道圣旨,将林则徐革职,降为四品卿衔,接受钦差大臣琦善的询问。此时道光帝还在观望英国人态度,所以他只是先打压了一下林则徐。

后来,由于奕山在跟英国军队作战的时候打了败仗,林则徐被调取接替他与英国人继续作战,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奕山丢了面子,便开始打击报复林则徐,说英国人恨之入骨的只有她一人而已。道光帝看到了奕山的弹劾奏折,觉得希望就在眼前,于是革去了林则徐的官职,将其发配到新疆伊犁军中效力,以此来取悦英国人,从而谋求议和。

但是英国人却觉得,林则徐这一顽固的抗英分子终于走了,可以大干一场了,于是加大进攻力度,最终迫使清朝签订《南京条约》,清朝道歉割地赔款,香港自此落入到英国人怀中。

至于说林则徐,他销烟,抗英皆有功,却被以道光帝为首的投降派打击,这位民族英雄不得不抛家弃子去到新疆,而清朝也并没有因为处理了林则徐而免遭英国人的进攻。

英国攻打清朝的鸦片战争其实是有预谋的,也是必然的,虎门销烟只是个导火索而已,林则徐何错之有?

但林则徐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人生遭遇而怨声载道,反而是忧国忧民,还在去新疆的路上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激励诗句,真不愧是民族的脊梁!

道光帝或许是意识到自己愧对林则徐,所以在1845年的时候将其召回京城,重新任命他以官职,林则徐便又为清朝服务了五年,直到1850年66岁的时候去世,死后被清廷定谥号为“文忠”,入名臣祠,享千万人祭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吕后是一个什么形象呢?她的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真实的吕后是一个什么形象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吕雉,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汉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

  • 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为何要先杀掉秦琼/?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对玄武门之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玄武门之变前,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的心腹大患,还真不是战神李靖李勣,也不是智囊房玄龄杜如晦,更不是李世民的舅哥长孙无忌。这建成元吉心目中,在杀掉秦王世民之前,必须要对付的人其实只有三个,这一点在他们采取的实际行动中就能看得出来:

  • 在魏文侯请李悝荐才时,他为何推荐另一名竞争者魏成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李悝(kui一声)(公元前455-前395年),嬴姓,李氏,名悝,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战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早年师从子夏,魏文侯以为相国,主持变法事宜。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悝是由翟璜推荐才得到魏文侯重用的,两人因此关系特殊,而翟璜

  • 数次挽救大宋江山社稷的吕端,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糊涂是指人脑子不灵活,是非不分。可生活中却经常听人们说“难得糊涂”,在这里“糊涂”似乎又变成了褒义词。原来,“难得糊涂”是古人赞扬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宁静淡泊,而文人自古就有附庸风雅的习惯,可见很多时候,“糊涂”正是他们内心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历史上,往往却是“糊涂”人做大事。比如说,中国历史上就有这

  • 正史上东吴名将朱然是什么样的?他的地位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正史上东吴名将朱然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毗陵侯朱治得外甥。对于朱然这位名将,在汉末三国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即拥有非常精彩的事迹。不过,在罗贯中的笔下,朱然却成为赵云这位名将的

  • 阴妃在李祐造反后结局如何?被杀掉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阴妃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阴妃是李世民后宫四妃之一,封号德妃,排行老四。在她前面还有长孙皇后、韦贵妃与杨淑妃。李世民众多妃子中,阴妃是最为特殊的存在,她的娘家与李世民的李家有仇。阴妃的父亲是阴世师,隋末名臣。李渊晋阳起兵之时,阴世师为了给他一个教训,把李渊留在长安的

  • 李善长的出身是怎样的?战功赫赫的他为何难逃被清算的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你知道李善长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李善长位列大明开国功臣之首,手持免死金牌,为何仍难逃被朱元璋清算的命运?一、出身与功绩李善长出身普通家庭,少年时期就酷爱读书,通晓儒家学说和法家学说,具有卓越的谋略和内政能力。当时,朱元璋还在郭子兴帐下效力,被派遣去攻打滁州。李善长闻说朱元

  • 冯胜入是个得到朱元璋的重用的?他最后为何会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你知道冯胜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我们知道,历朝历代,除了开国之初需要依靠武将浴血拼斗打江山之外,其他大多相对和平的统治时间,均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因此,打江山的那一批武将甚至谋臣,一旦建国,大多失去利用价值,遭君主猜忌,难免落得一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其中,明朝开

  • 天之骄女长乐公主:23年又绚烂又短暂的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长乐公主(621年-643年),名李丽质,唐太宗嫡长女,唐高宗同母姐。贞观二年(628年),诏封长乐郡公主。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妃长孙氏生下了一个女儿,秦王李世民取名李丽质。因为长乐公主是爱妻长孙氏所生,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在长乐公主的志文中被赞誉到资淑灵均,天生丽质。可见公主果真人如其名

  • 杨义臣作为隋朝最后的名将 杨义臣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隋朝名将杨义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隋朝末年,有很多杂七杂八的农民起义军,也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平叛将领,杨义臣便是其中最为有趣的一个。大业七年,张金称响应广大农民起义军的号召,带领几个亲信揭竿而起。由于,张金称好侠义,作战勇猛,一时间来投者不断,张金称的造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