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贾宝玉宁愿出家也不愿与薛宝钗一起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贾宝玉宁愿出家也不愿与薛宝钗一起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712 更新时间:2023/12/17 12:51:18

贾宝玉为何对薛宝钗如此残忍?宁愿当和尚也要抛弃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红楼梦》未完,不仅是张爱玲三大遗憾之一,相信,也是我们众多红迷们的一大憾事。但是,我们通过曹雪芹前五回的大纲,却能得知,《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大致结局。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小说;最终,贾府倾塌,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曾经活跃在我们面前的,那些大观园里,正直青春年华的少女们是死的死、散的散。《红楼梦》的悲剧是彻底的,既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富极必衰的必然。

而作为《红楼梦》最让人在意的宝黛钗三者的爱情,也是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曾经热烈相爱的宝黛二人终究没有在一起。林黛玉魂归太虚,贾宝玉同薛宝钗结成夫妻。

只是,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夫妻生活,诚然是短暂的。贾宝玉最终选择了出家,独留她一人守空房。

如此的结局,对宝钗而言,诚然是悲剧的,也是因此,宝玉的行为,才显得更加的残忍。那么,宝玉为何,对她如此的残忍而选择离去呢?

在小白看来,这四个原因是关键。

第一个原因:贾宝玉放不下心中的林妹妹。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或许,这一句话,便告诉了我们,贾宝玉之所以出家的主要原因。

黛玉对于宝玉,比其生命更重要;紫鹃情试宝玉时,当他听到黛玉即将被林家人接回家去后,死了大半。他对黛玉如此的情深,让人感动;或许,正是因为他放不下林妹妹的原因,才最终,选择出家。

当然,对于宝玉的出家,在小白看来,这并不是他说明他了却红尘了;反而是,他陷入情网之中无法自拔的表现。

就如宝黛二人共看《西厢记》,宝玉同林妹妹说,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林妹妹听了忙着要去告诉舅舅舅妈,贾宝玉情急之下所说的:好妹妹,饶我这一次吧,等你病老归西,我出家当和尚去,替你驼一辈子的背去。只是没想到,一言终究成笺。

第二个原因:贾宝玉受不了薛宝钗对他的归劝。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贾宝玉从一周岁抓阄开始,便显示出了对胭脂的喜爱;从小,便厌恶读书。

长大了,更是痛恨那些禁锢思想的八股文,也就是仕途经济学;而宝钗,虽然漂亮、温柔,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不愿让步。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薛宝钗多次规劝宝玉,读书上进,考取功名;然宝玉根本听不进去,反而因此,同她更加的疏远。

宝玉对仕途经济学的厌恶,连父亲贾政对放弃了对他继续的严厉教育,可见,即使宝钗如何规劝宝玉,他也不会改变这样的本性的。

或许,更会因为宝钗频繁的规劝他,导致他更加的心灰意冷,最终狠心出家了。

第三个原因:贾宝玉难耐贫穷的生活。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第一次同贾宝玉见面时,原文便有两首描写宝玉的诗。其中便有这一句: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见,这个含玉而生的贾宝玉,早以习惯了富足享受的生活。

然他同宝钗在一起时,贾府早已衰败不堪,曾经那些服侍他的丫鬟都已离去,独留麝月一人在其身旁。

贾宝玉同薛蟠等人在冯紫英的宴会上,更是唱出了贾府落魄后,他的真实生活: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可见,此时的宝玉,再也享受不到曾经的富贵安乐生活了。

第四:薛姨妈对他的冷嘲热讽。

在冯紫英的举行的那一场宴会中,薛蟠自创了两句非常有意思的嗡嗡歌:

一个蚊子哼哼哼。众人都怔了,说道:“这是个什么曲儿?”薛蟠还唱道: 两个苍蝇嗡嗡嗡。

在《红楼梦》研究中,比较认同这样的观点,那边是,薛蟠所指的这两个蚊子,一个是其母亲薛姨妈;一个是其妹薛宝钗。

薛宝钗对宝玉的规劝,导致其反感,我们不难理解;而薛姨妈对他的冷嘲热讽,我们从她一向的行事中,便能看出。

就如香菱的石榴裙被弄脏而伤心时,宝玉所说的:

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只会遭踏东西,不知惜福呢。这叫姨妈看见了,又说一个不清。

可见,薛姨妈从来就是一个习惯多嘴的人,薛家为攀富贵依附贾府,在这受了多少委屈?虽然最终同贾府结亲了,但显然,此时的贾府早已今非昔比,比薛家不如;如此悬殊的地位,薛姨妈又怎能受得了这口气?只怕,她会将自己以及女儿曾经在贾府所受的委屈,都发泄在这个不通事业的女婿身上。

可见,宝玉之所以如此残忍的抛弃宝钗,原因是众多的。而在这些原因之中,或许最关键的,还是因为林妹妹,毕竟,林妹妹对他太重要了,重要到比她的生命还重要;宝钗虽然也漂亮,但却没有如林妹妹那样有趣的灵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李靖带兵平定东突厥 回来之后李世民为何训斥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李世民斥李靖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贞观四年,将军李靖带兵一举平定东突厥,正值凯旋之际,却有人弹劾李靖“致令虏中奇宝”,李世民听此哈哈大笑,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可是待李靖归来后,李世民却以此大做文章,深深地训斥了李靖一顿,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帝王术”,自古以来臣子的

  • 焚诗书、坑儒生,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秦始皇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诗书、坑儒生”?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焚书坑儒”作为秦始皇身上的污点之一,其实可以分为“焚诗书”、“坑儒生”两个独立事件。那么,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呢?其实从根源上讲,主要源于秦灭六国之后山东六国与秦国之间的文化冲突,以及六国士子阶层对中央

  • 渭水之盟作为李世民最屈辱的事情 李世民又是如何雪洗耻辱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对渭水之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对于李世民来说,其一生最不愿回首的一日,一定是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之变是他心中的痛。而若说李世民一生中最屈辱的一日,则一定是公元626年8月30日,因为这一日他签订了渭水之盟。自公元618年6月18日,李唐王朝建立的那一天

  • 北周皇帝宇文赟有多离经叛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北周皇帝宇文赟有多离经叛道?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从557年到581年,黄土高原地区上崛起了一个鲜卑人创建的短命封建王朝——周。为了更

  •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汪直,对朝政的实际影响力其实并不大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汪直,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太监汪直能够被人所熟知,一直是他身上的权宦光芒,尤其是《龙门飞甲》之类影视剧的播出,使得汪直的形象瞬间变成另一个“魏忠贤”,人们总是把汪直和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相提并论,以至于形成对于汪直

  • 东吴四英杰指的是哪些人?又是如何排名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东吴四英杰指的是哪些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攻打荆州,因此逼降了刘琮。刘备得知消息后,他自知无法抵抗曹操,只能南下逃亡,但曹操不愿让刘备占据江陵,于是他派出虎豹骑,在长坂坡一带击败了刘备,幸好当时关羽带领水师前来接应

  • 李元吉和李建成双方是相互信任的吗 李元吉为什么不保持中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从李建成人物关系到玄武门之变,李元吉可以说是李建成最忠实的粉丝了,李元吉不管是在什么事情上都坚定不移的支持拥护李建成。李建成作为太子是法定的接班人,而李世民有大功,有很高的威望和拥护者,两人相互争斗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李元吉为什么会选择太子李建成而不是亲王李世民?要想说明白,还得从他的经历说起。根据史

  • 唐朝宰相裴度,唐宪宗制衡之术的牺牲品,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唐朝宰相裴度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唐宪宗时,唐朝藩镇割据,节度使把持一方,朝局十分混乱。大臣们纷纷浑水摸鱼,想谋取其中利益,在这样病态的朝廷上,却衍生出以裴度为首的忠臣。裴度以匡扶朝局为己任,却被奸邪小人刺杀,差点丢掉性命。几经辗转裴度坐上宰相之位,他一心帮助唐宪宗却被奸臣暗算,他

  • 汉光武帝刘秀为何被评价为位面之子,天选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每当一提起汉光武帝刘秀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位面之子,是近代网络小说中出现的新词,大概的定义是在一个独立位面中最幸运,最厉害的人,是上天眷顾的宠儿。而刘秀常常被人形容为位面之子,天选之子,为什么给他这么高的评价呢?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开创古代历史上“风化最美、

  • 蜀汉能镇守荆州的七员大将分别是哪些人?刘备又为何选择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镇守荆州,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都说“关羽大意失荆州”,但是刘备应当十分清楚,即使关羽比诸葛亮还谨慎,荆州也还是要丢。所以刘备才把主力干将全部调到西川,准备跟先祖刘邦一样,以成都为大本营,向汉中发展,等待时机问鼎中原。熟读三国正史的人都知道,“隆中对”就是一个“马歇尔计划”,完成概率基本为零。当时不